[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倦怠(為何我們不想工作) 波波夫 東方出版社 9787520716550 心理
該商品所屬分類:圖書 -> ε
【市場價】
320-464
【優惠價】
200-290
【出版社】東方出版社 
【ISBN】9787520716550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出版社:東方出版社
ISBN:9787520716550
商品編碼:10027193543844

包裝:平裝
開本:32開
出版時間:2020-10-01

頁數:325
代碼:59

    
    
"
  商品基本信息,請以下列介紹為準
商品名稱:倦怠(為何我們不想工作)
作者:波波夫
代碼:59.0
出版社:東方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10-01
ISBN:9787520716550
印次:1
版次:1
裝幀:
開本:32開

  內容簡介
2019年5月,衛生組織把“工作倦怠”列入《國際疾病分類》,揭示了一個久被遮蔽的問題年來,許多青年人對傳統意義上的工作越來越沒有熱情,而這種倦怠感有逐步擴散的趨勢。本書聚焦於“倦怠”,引用了大量的調查報告與研究數據,分析了產生這一現像的經濟條件、社會背景、心理因素等而對全球範圍內存在的各類青年就業問行考察,並對解決問題的可能方行探討:新經濟背景下,“工作”被重新定義,工作的形態也在發生變化,這些變化是否能有效解決倦怠等就業問題?

  目錄
前言 我們並非孤獨地倦怠
第1章 迷失:不工作的一代
“竊·格瓦拉”:“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的背後
“三和大神”:“沒有人一開始就是大神”
韓國“尼特族”:灰塵一樣的人生
日本“蟄居族”:結束的青春期
朝陽蒙塵,青年脫軌的危險
“垮掉的一代”也能站起來
第2章 怪圈:越年輕越窮,越忙越窮
青貧:從房車蝸居到債務大山
更迭:消失的工作和全新的工作
窮忙,勤奮的悖論
“兩怕”:等與階層固化
第3章 閃辭:千禧一代的工作與心靈
職場新人用腳投票
人生的必然
別了,鐵飯碗
一畢業未必就工作
別讓間隔年變味
像牙塔失衡
第4章 倦怠:職場隱形手
八小時裡被忽略的和被壓抑的
都是壓力惹的禍?
干禧一代,更易倦怠的一代
永遠在線,溫柔的數字化手
墜入深淵,從倦怠、抑郁到自
走出迷城
第5章 反抗與陷阱:青年社畜大逃
“996”:數字時代的奴隸制?
零工經濟:新型雇傭關繫的坍塌
共享員工:共享經濟的餘暉
斜杠青年,不得已的跨界
居家辦公,看上去很美
數字遊民的理想與現實
逃離朝九晚五,一個美國青年的烏托邦試驗
第6章 未來:新技術和新青年共同塑造的明天
辦公室還有未來r/> 人工智能:工作的朋友還是敵人?
消失的邊界:數字時代的工作、生活與身份
在不確定的,穩住自己

  前言
部分都是對著屏幕,筆記本的、手機的板電腦的屏幕,人生的悲歡離合就是在這一片又一片黑鏡中起起落落、縱橫捭闔。不知數百年後的地球人,再看待生活在2l世紀的我們,會不會也是一臉困惑:他們為啥一天花上那麼多個小時對著一塊屏幕?\u0007 所以,如果你還拿著“工業學大慶、農業學大寨”標準去評判今天年輕人的干勁,自然無法理解“三和大神”躺臥街頭的閑散,也無法理解“竊.格瓦拉”毫不掩飾對打工的蔑視,更無法理解啃老、蟄居、尼特這些層出不窮的不工作人群為何越來越壯大。\u0007 這大概是兩害相權取其輕的結果。今天,幾乎沒有一份輕松的工作,否則我們如何解釋罹患職場倦怠的人為何越來越多。公務員雖是鐵飯碗,卻並非最幸福的人群,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他們中的許多人一連工作數周;而那些在企業工作的人,更是以“社畜”自居,凌晨一點的後廠村、中關村,許多棟寫字樓依然燈火通明,這也是中國奇跡背後的一面。\u0007 勤奮並不總能帶來財富,很多時候不過勉強度日而已,這已是一種全球性現像。許多美國人一天做兩份工,纔付得起房租水電;在日本,看上去很自由的零工越來越多,但單位勞動報酬遠不及正式工,還會因為對於未來不確定,而自我延長工作時間;“的”的預測落空了,貧富差距的鴻溝在絕大部分地區其實是在拉大,無就業式的經濟增, 我們並非孤獨地倦怠\u0007 2019年5月,衛生組織把“工作倦怠”列入《國際疾病分類》,揭示了一個久被遮蔽的重大社會問題:為什麼那麼多人會在工作中燃盡自我,以至於精力耗竭、消極厭世、效率崩塌,以及為什麼年輕人越來越不願意工作、討厭上班,希望一勞永逸地“家裡躺”。\u0007 工作倦怠並非隻是一個在辦公場所纔存在的問題,也不僅僅隻是員工自己的問題,它是由落伍的教育體繫、畸形的經濟增長、不公正的財富分配、薄弱的社會支持等一繫列因素所共同鞭撻出的現代文明的傷疤。工作倦怠對於很多人來說,從學校邁向社會的第一步就開始了。\u0007 設想,當你擁有一張大學文憑,在投出一百多份簡歷之後,依然沒有得到一個面試通知時,你會把原因歸咎於何處?是自己不夠勤奮,還是家常無力“拼爹”,抑或學校所傳授的知識脫節社會需求太多,還是經濟形勢太差企業縮招了?\u0007 生活在21世紀20年代的年輕人,正面臨著有史以來挑戰性的就業環境:\u0007 高校擴張,導致整個就業市場對學歷的要求水漲船高,於是,博士畢業去當高中教師,名校畢業,“海歸”回國成“海待”,這些十年前媒體曾經刊登的新聞人物,如今都不足以吸引記者們的關注。因為,高等教育的普及,也是文憑去魅的過程。\u0007 畢業生可供挑選的職,業,不是變多了,而是變少了。隨著自動化在各行各業的普及,爐工到膠片衝洗工,父輩們引以為傲的許多職業崗位,如今隻存在於檔案文字中;人們對於職業的想像力也日漸趨同和貧乏,從美國到中國,當一名大紅大紫的博主,幾乎成為全球青少年共同向往的職業。這也是人類從生產社會走向消費社會的必然。\u0007 繁榮的服務業並沒有帶來想像中的輕盈未來,從旅行預訂的酒店試睡員到外臺的配送小哥,臺經濟中,更多人奉獻出的是比傳統崗位更多的汗水和時間,以至於“996'’成為今天科技行業的普遍工作時制。相比找不到工作的人來說,給你一個加班的機會,似乎也成為一種可以炫耀的煩惱。\u0007 相比“70後”“80後”,2000年後出生的一代人,也是中國有史以來最富裕的一代人,他們所處的中國早已不是“人口多、底子薄”,而是全球數一數二的經濟體,既是能夠生產聯合國產業分類中所列全部工業門類產品的工廠,同時也是全球各大奢侈品牌萬般不願開罪的商場。\u0007 更富裕的結果是,畢業之後,工作並非年輕人的選項,於是間隔年(Gap Year)也西風東漸,在中國流行開來,隻不過人群從美國的高中生變成中國的大學生,從去公益組織做義工變成環球旅行,從思考人生的意義變成享受人生的樂趣。\u0007 變味的不隻是間隔年。在消費主義和互聯網兩,股大潮的衝擊之下,傳統的工作倫理已然分崩離析。不工作非但不是一種不道德的表現,相反還是家境優渥、人心豁達的表征。在一個萬物皆可數字化的時代,傳統的工作場景和內容早已干變萬化,以至於人們對於工作的定義也在變化、工作的倫理也在蛻變。\u0007 工作和玩樂的邊界從未如此模糊過。澳大利亞大堡礁守礁人早已不是玩的職業了。對著好山好水,人們也會生出“好寂寞”的哀嘆。網遊打得好,可以晉升職業電競選手;喜歡寫寫畫畫擺弄的,則可以從各大內臺澎湃的流量中分得一杯羹;有把好嗓子的搞怪高手則有機會在快手、抖音上賺得盆滿缽溢。\u0007 並不是“朝九晚五”“三點一線”纔算是正經工作,一份工作干上幾十年也不可想像。無論是中國還是美國,人們在一份工作上待的時間普遍隻有三到五年,一生跳上幾回槽再正常不過;短暫、靈活、彈性取代了長期、穩定、剛性,成為當代主流的工作方式。一份工作已不足以成為我們身份的標識。\u0007 在這樣一個變動不居的環境下,工作不再如同工業社會那樣成為主宰個人生活、社會秩序和社會生存能力的中樞。於是,那些說給勞動者的勤勞和奉獻的勸告詞,聽起來都如此的空洞和欠缺誠懇。在一個數字化的消費時代,隻有消費纔會在我們的舞臺中占據中央位置。\u0007 反正,無論是在格子間裡朝九晚五,還是居家創業,今天的工臺大,長更令人不安。\u0007 溫柔的人總是傷痕累累,許多無辜的年輕人正在承受社會不公正的後果,但職場專家們還是教導他們要繼續提升自身技能、終身學應職場的日新月異。然而,讓人去適應機器又談何容易。在無燈工廠的流水線上,忙碌的是工業手臂,工人成為照料它們的保姆;在裝扮得像遊樂園的科技公司辦公樓裡,程序員們扮演著21世紀建築工的角色,為數字添磚加瓦;在一個日益麥當勞化的社會中,越來越多的工作,是人在協調、適應機器,而非相反。\u0007 我們很有可能正在重演第一次工業革命機器對人異化的那一幕,焦慮、抑郁、倦怠不過是這種異化在我們精神面貌上的投射。\u0007 越來越細致的分工、越來越普及的自動化,在人們手頭工作和交付產品之間豎立起一道又一道隔離牆,最終讓人們看不清每一份具體工作的意義。無論是傳統的科層制還是倡導的化管理,本質上都無法緩解當下工作一族所遭遇的意義虛無的精神危機。我們總得找到應對之道,於是,各種雞湯文章走紅朋友圈,冥想課程成為社畜們的新時尚,積極心理學成為當下熱門顯學,救贖之道層出不窮,但許多人還是被困在倦怠的迷宮。可以安慰的是,我們並非孤獨地迷路。

  作者簡介
波波夫,《中國新聞周刊》原主筆,關注被科技改變的.相信人性光輝的綿長。\u0007 微信公眾號:波波夫同學\u0007 微博、豆瓣、知乎:@波波夫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