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酸葡萄效應為什麼總有人莫名其妙地討厭你 大眾心理學 榎本博明
該商品所屬分類:圖書 -> ε
【市場價】
243-352
【優惠價】
152-220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1149790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1149790
商品編碼:54340592948

開本:21開
出版時間:2015-12-12
頁數:216

字數:135000
代碼:45

    
    
"

編輯:

 

◎ 有趣有料的心理學科普書,解答令你感同身受的酸葡萄效應,從此更少地被孤立,更少地被招惹,更好地與周圍的人和睦共處。

◎令50萬人受益的東京大學溝通心理課。日本心理學大神榎本博明20年經驗分享,教你洞察社交關繫中那些無從揣測的惡意心理,學會從無意義的人際糾紛中全身而退。

◎ 深度揭秘“鍵盤俠”“某癌人格”“媽媽友”“聖母心”等多種人格的心理動機,破解並“腹黑”“霸凌”“人肉搜索”“放冷箭”“社會比較”“積極錯覺”等危險行為。


 

作者簡介:

 

榎本博明,日本心理學家,東京大學教育心理學博士。歷任川村短期大學講師、加利福尼亞大學特邀研究員、大阪大學副教授,現任MP人類科學研究所所長。著有多部心理學書,如《善於言談便是善於傾聽》《E時代人際關繫》《工作與心理學》等。

 

內容簡介:

 

為什麼態度友好的同事一夜之間變得異常冷漠?

為什麼總有人對你吹毛求疵?

為什麼你簡單的一個網絡回復卻惹來眾多惡意謾罵?

為什麼表面對你熱臉相迎的人,卻在背後對你惡語相向?

生活中,很多人工作隻是為了賺錢生存,而不是施展自己的纔華,或者去做自己喜歡的事。巨大的生存壓力讓人們心中的不滿情緒風起雲湧,覺得自己的本性被壓抑,難以適應真實的社會。而在如此情感中長驅直上的,便是習慣性地惡意去揣度身邊的人和事。

那麼,為了不招惹到暗藏此種危險衝動的人,我們該注意些什麼呢?想要在這樣一個世界中突出重圍,我們又該怎麼做呢?

閱讀本書,你將學會運用心理學策略及時看穿他人的隱秘心思,捕捉對方的真實意圖,從而及早采取正確的應對方式,那就太好了。


 

目錄:

 

序章

識破你身邊習慣性以惡意攻擊他人的人

一章人為什麼會幸災樂禍

——將自己的快樂建立在他人痛苦之上的心理學

不幸災樂禍就渾身不自在

開心的笑臉令人惱火

對不倫話題異常感興趣

揪著他人犯的小錯誤不放

就算雞蛋裡沒骨頭,也要硬挑出根骨頭來

習慣性地以惡意操縱人際關繫

因升職而遭受他人冷遇

“憑本事說話”的公司也無法幸免於難

表面上和藹可親的上司卻故意為難下屬

施行扣分政策的職場很危險

再親密的朋友也要保持距離

支持妻子養家的丈夫容易性情突變

帶了孕婦標識卻被陌生人惡語相向

因年輕漂亮而被“媽媽友們”惡意解讀

詆毀他人心理形成的主要誘因

第二章“槍打出頭鳥”的社會現狀

——“隨大流”的日本社會所催生的強烈嫉妒心

同年齡就該同待遇嗎?

日本人的“槍打出頭鳥”心理

“大家都一樣”的心理何以使人安心?

身邊人的幸福何以令自己顯得悲苦?

交朋友的目的是提升自我評價

鐘情於與條件不如自己的人士交際

主動與的人攀關繫心理

社交關繫中的“積極錯覺”

九成人深信自己“處於平均水平以上”

背地裡說人壞話,以填補受傷的自尊

總覺得自己比他人優越,其實是深深的自卑情結

為何“無法容忍那個笑容”?

秉承著“那人不可信任”心理的上司

為什麼職場強人愛分享失敗經歷?

成功者善用消極心理寬慰人心

第三章 為什麼關繫很好的人會性情突變?

——潛伏在身邊人心中的“嫉妒”與“攻擊性”

來自熟人、朋友的惡意攻擊

“彼之,吾之蜜糖”的心理

被壓抑的攻擊衝動在網絡世界得以釋放

男人比女人更容易幸災樂禍

把對方置於惡人位置的心理機制

在上下班途中突然暴走的人的心理結構

禁煙令會激發吸煙者的攻擊性

“生理性受挫”會引發人的攻擊性

“社會性受挫”同樣會加重人的攻擊行為

“為什麼你們就是不懂我”背後的撒嬌心理

為什麼中老年人更容易發怒?

為什麼人們在發洩了自己的攻擊衝動後,仍會持續攻擊?

攻擊衝動會上癮

那些陷入認知扭曲的人們

容易消沉的人心裡同樣洶湧著攻擊衝動

小心身邊那些精神變態者

第四章 別沉醉於被他人吹捧的優越感中

——9種常見危險人群

對你過於熱情的人很危險

注意那些把你捧得天花亂墜的人

靠吹捧纔能保持好心情的人

動不動就說“反正我這種人……”的人

“得不到回報”的心理太過強烈的人

妄自菲薄的人

一意孤行、剛愎自用的人

堅信自己很的人

習慣性消沉的人

第五章 對惡意攻擊行為不可溫柔相待

——面對危險之人的對策

反駁會帶來反效果

正面應戰會帶來反效果

對惡意攻擊行為不可溫柔相待

不要鼓勵容易消沉的人

對上司要“三及時”

如何對待背地裡滿腹牢騷的下屬

掩飾好你的“現充”

把成績歸功於“運氣”

第六章重度沉迷智能手機將會摧毀你的“理性”

——助長病理的網絡社會

為什麼網絡上“放冷箭”的行為如此顯著

為什麼網絡會刺激人的攻擊性?

互聯網所給予的“虛幻的感”

網絡攻擊已成常態?

匿名性是攻擊衝動的

剝奪人類理性的智能手機

24小時處於朋友的監視之中

因為怕被朋友排擠,所以不敢談戀愛

談了戀愛也不告訴朋友

“LINE霸凌”不僅僅是年輕人的專利

互聯網使人憂郁

歸宿感缺失導致網絡成癮

互聯網上的攻擊行為會促進現實生活中的攻擊行動

參與互聯網罵戰的人僅有0.5%

結語


 

序章:

 

“仗著自己受歡迎,心裡飄飄然了吧。”

“沒救了。”

“不如把精力多放在自己的分內之事上。”

每當某個藝人或政客的丑聞曝光,網絡上就會有一群人生龍活虎地跳出來,兩眼發亮,言辭犀利。人們很容易通過他們的話語識別出其中蘊含著的攻擊性,體會到那些流言蜚語背後的深深惡意。

事實上,有不少人正被這些沒來由的惡意攻擊攪得苦不堪言。

譬如某個上班族A很困惑,自己工作進步很快,頻得上司表揚,可與此同時,一直對他關愛有加的前輩卻突然與他疏遠起來。若隻是態度冷淡倒也罷了,沒想到對方開始堂而皇之地與他為敵,如故意不告訴他工作上重要的通知,或是在他正忙得焦頭爛額時非要支使他去做一些瑣碎小事。

又比如某位中途跳槽到外資企業上班的B。在他初入公司時,有個熱心的同事告訴了他很多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和技巧,從而大大提升了他的工作能力。但就在一年之後,當他憑借自己的能力在這家“不看年齡,隻講業績”的公司裡獲得晉升的時候,那位熱心的同事突然轉變態度,對他處處刁難,他大受打擊,隻好請假在家休整。

還有一位同事C,也是受害者之一。她趕超一位比她年長的男性前輩,率先晉升為公司管理層。腳踏實地、憑著出色的業績一路走來的她卻聽到謠言,說自己是“公司迫於《女性活躍推進法 》的壓力,不得已纔提撥來的”。同時,向來很配合她工作的男同事們也紛紛變臉,使她的工作一再受阻。就連一直一起喫午餐的行政崗女同事們對她的態度也一冷再冷。她感嘆道:“早知道事情會變成這樣,我還不如不晉升,碼能工作得舒心一些。”

生活中有上述經歷的人,應該不在少數。而這種“拉人下馬”的心理並不僅僅表現在職場。

譬如,有一位母親發現“媽媽友 ”們對自己的態度很奇怪,不再像從前那樣友善、和睦,於是她直接詢問了自己的好朋友。結果得知,“媽媽友”們盛傳自己“仗著自家孩子成績好,自鳴得意”。這位媽媽對此傳言深感意外,她不明白自己何時成了大家口傳的樣子。在朋友的提示下,她仔細回想,一切似乎是自家孩子在補習班裡取得優異成績之後纔開始 “變味”的。這讓她感到傷心,並坦言:“和她們打交道真的絲毫不能大意。”

又比如,有一位太太在自己的社交網站上分享了一張全家出遊的照片,結果一些平時交往密切的鄰居就在底下回復道:“丈夫會賺錢真好啊”“我都快記不清自己家到底有沒有一起出去旅行過了”之類的酸言酸語。隨後,鄰居們對這位太太的態度就變得莫名其妙,她不禁猜測:“背後一定傳得很難聽吧。”

日常生活中,人們難免會遭遇人際關繫突然崩塌的情況。而令人感到不可思議的是,這些如同洪水猛獸般的“惡毒言語”通常出自往日裡曾經是自己備感親密、委以信任的人。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許多人因此久久不敢信任他人。

那麼,究竟為什麼會有這麼多惡意揣度他人的人呢?

詳細的緣由會在本書正文予以解釋,但一言以蔽之,就是因為有很多人不滿足於自己現狀,從而對他人產生惡意攻擊。

生活中,很多人工作隻是為了賺錢生存,而不是施展自己的纔華,或者去做自己喜歡的事。巨大的生存壓力攪得人們心中的不滿情緒風起雲湧,覺得自己的本性被壓抑,難以適應真實的社會。而在如此情感中長驅直上的,便是習慣性地惡意去揣度身邊的人和事。

那麼,為了不招惹到暗藏此種危險衝動的人,我們該注意些什麼呢?

想要在這樣一個世界中突出重圍,我們又該怎麼做呢?

這本書便是為了解答這些疑問。

等你察覺到自己好像被他人鎖定成了“惡意攻擊”的目標時再考慮對策,很抱歉,已經太遲了。所以,如果有人能通過閱讀本書,敏銳地捕捉到些蛛絲馬跡,從而及早采取正確的應對方式,那就太好了。

識破你身邊習慣性以惡意攻擊他人的人

閱讀開始前,先讓我們來做一個趣味測試:

◎在新公司一個向你搭話

◎對你評價極高

◎譏諷他人的過失

◎自己出錯受到指責時,就會暴怒

◎總是說“反正我這種人……”

◎家庭生活似乎不太如意

◎一意孤行,不接受他人意見

◎在你忙得不可開交時,對方還硬要你“給他5分鐘時間”做一些不重要的事情,一旦拒絕,便遭報復

◎當你去鼓勵受挫的他們時,他們卻反咬一口:“你開心了?”

◎如果不對其奉行及時報告、及時聯絡、及時商量的“三及時”政策,對方就會生氣

◎私底下總是在抱怨

◎上班路上,曾經在電車上突然發怒

請數出YES的數量……

1~4個 —— 目前沒什麼危險性。

5~8個 —— 根據你的態度不同會有性情突變的狀況,請謹言慎行。

9個以上 —— 不動聲色地和他保持距離吧。

在線試讀:

一章 人為什麼會幸災樂禍——將自己的快樂建立在他人痛苦之上的心理學

不幸災樂禍就渾身不自在

藝人Becky 和已婚的卑劣少女樂隊主唱——川谷繪音的地下戀情敗露,一時間遭受了輿論的猛烈抨擊。

然而,單純的婚外戀曝光事件也許還不至於掀起如此軒然大波,問題在於兩人在LINE 上的聊天記錄被扒了出來。從聊天內容看,這兩人似乎絲毫沒有悔過的跡像,甚至還盤算著將錯就錯。因此,大眾對兩人發起了猛烈攻擊。

兩人的LINE聊天記錄顯示,Becky打算“一口咬定是朋友關繫”,而川谷回應“這搞不好反而是個公開的契機”,接著Becky附和“我也這麼想”。

川谷:“謝謝你,文春 。”

Becky:“讓地下戀情轉為公開了,如此而已。”“感謝你,文春!”

川谷:“真該謝謝它。”

Becky:“Sentence Spring!”

上述對話被《周刊文春》曝光,Becky的那句“Sentence Spring”也成了流行語。所謂“Sentence Spring”,其中的Sentence = 文,Spring = 春,因此整個詞組便是“文春”的意思。

在這段對話當中,看不出兩位當事人一星半點的反省之意。

因此,許多人覺得:“你們偷了情,表面上老老實實的,背地裡卻打算將錯就錯,還說出這麼荒唐的話,不可原諒!”

一時間,抨擊之語如狂風暴雨,引起巨大騷動。然而,仔細想想,出軌的兩人和自己根本毫無交集和瓜葛,何至如此?本來,對方是娛樂圈的人,和普通人處於兩個世界。這世上芸芸眾生,許多人的倫理觀念也許與自己並不一致,真的有必要為一個陌生人氣成那樣嗎?發表抨擊言論的人竟執著至此,他們真的冷靜嗎?真的是為倫理道德而戰嗎?很難想像。那麼,盤桓在他們心中的,究竟是怎樣的心理在作祟呢?

開心的笑臉令人惱火

我曾和情緒波動劇烈的學生們有過交流,其中有部分對話揭露了他們在情緒難以自控的情形下洶湧的心聲:

“看到他們樂在其中的樣子就覺得很惱火,至於那麼開心嘛!”

“我討厭遊樂園,因為那裡面燦爛的笑容太多了。”

……

這些話裡潛藏了深沉的陰暗心理。

很多人看著他人開心的笑臉,會不由自主地想要與他們進行對比。而那些幸福的神色會將他們凸顯的既卑怯又暴躁,直至產生暗黑心理。

在互聯網上,類似的心理現像屢屢出現。

比如,模特蛯原友裡順利產下了一名男嬰,晉升為媽媽。不久前,她在自己的博客裡寫道:

“曾經在我肚子裡的嬰兒現在躺在我懷裡,看著他熟睡的臉龐,我總會覺得自己被愛意和從未體驗過的幸福感所包圍。當然,有時也會被他突然的哭鬧聲驚嚇。總之,每一天都體會著感動。”

而看了這篇博文的人們則接二連三地在底下留言批判:

“也就是說,不生小孩的女人就不能幸福是嗎?”

“生了孩子就開始鄙視不生小孩的女人了嗎?”

……

很顯然,這些言論背後都蘊藏著一顆顆嫉妒心。

但是,話說得如此難聽,其背後的心理,單憑“嫉妒”兩個字是沒有辦法全盤解釋的,這其中一定包含了一些別的想法。而正是那些“別的想法”使得他們將“凝望著懷中的嬰兒總會感到幸福”這句別無深意的話曲解成“不生小孩的女人就不能幸福”這種攻擊性言論。這種心理帶有強烈的投影意味,是批判者將自己心中的負面想法影射到了別人身上。也就是說,言論中體現出的這種攻擊性,其本質不正是批判者自身心中所持有的東西嗎?

無法容忍別人獲得幸福。

比起自己的幸福,更希望他人不幸。

在這當中,究竟潛藏著怎麼樣的心理呢?

對不倫話題異常感興趣

由於出軌丑聞而被媒體編導們敬而遠之的矢口真裡久違地出現在了日清食品的商業廣告上。

然而,就在廣告推出一周之後,日清發表了致歉聲明,說該廣告“包含了令人不快的表現方式”,並很快終止了廣告投放。據稱,日清之所以這麼做,是因為該公司收到了大量的觀眾投訴。受到非難的是日清食品的拉面廣告短片《傻瓜大學(OBAKA'S UNIVERSITY)》。短片中,矢口真裡化身危機管理、心理繫副教授,告誡學生“逐二兔者不得其一”。

觀看日清的這則廣告,不難看出,短片化用了矢口的出軌丑聞以制造輿論效果,此舉招致了民眾集體對其進行批判。日清公司在致歉聲明中所說的“令人不快的表現方式”,大概意指的是觀眾 “明明應該好好反省自己,沒想到她卻順著杆子向上爬,把過錯當笑料大談特談,既輕率又無恥”的心理。

還有休陪產假的議員,其外遇問題也曾掀起了大肆討論。

眾議院議員宮崎謙介主張“國會議員也應享受陪產假”並親身休假陪產,此舉塑造出一個支持育兒事業的親民形像。然而,妻子產期將近,他卻與一位過氣女藝人暗地私通,地下戀情很快被周刊雜志曝光。因此,剛取得陪產假,他便被國會辭退。

網民們又借此發表了嚴厲的聲討:“支持男性休陪產假、鼓勵他們參與育兒,把這種主張作為自己的賣點,卻在妻子待產時出軌,這像什麼話?”“休陪產假隻是為了推銷自己,裝裝樣子吧?”

商業廣告拿婚外情大做文章、令人不快,民眾批評這樣的廣告,認為它們不該播出,情有可原。同樣,表面上支持男性參與育兒,背地裡卻不把家庭放在眼裡,這種男人也確實不可救藥,憤而指責他們把群眾當傻瓜也很在理。

然而,這之中有一些人其實並非出於維護倫理道德而發聲。隻是源於他們內心中想抨擊名人、使之一敗塗地的欲望異常高漲而已。他們喜歡看狗仔雜志或八卦節目也並非出於倫理道德觀念,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某種邪惡念頭。這種心理的背後,不得不令人感覺到有一些具有強烈攻擊性的東西存在。

此類事件中,就算當事人明顯理屈,大眾的議論聲中也總飄浮著一種快感,仿佛大家都沉浸在攻擊他人的快意當中。這令人不由覺得,此類報道總會喚起一類人內心的攻擊衝動,從而對他人惡語相向。

揪著他人犯的小錯誤不放

經營顧問肖恩?麥克阿德爾?川上(通稱Sean K) ,曾擔任“特訊 ”和“報道STATION ”的評論家,其學歷造假事件受到民眾的廣泛關注,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肖恩除了在電視節目上擔任評論家外,還曾以顧問的身份在經濟界和各大學演講,獲了很高的人氣。誰也未曾質疑他的學歷,而正因如此,造假事件一經揭露,便引發了人們的熱切關注。

該事件是《周刊文春》率先報道出的,根據報道所言,肖恩已經承認了自己學歷造假的行為,也承認哈佛商學院MBA、巴黎一大學留學等漂亮的經歷都是假的,其本人僅有日本高中畢業學歷而已。由此,肖恩主動站出來向民眾道歉,並停止了公共活動。各大節目組將他雪藏,本已確定聘請他擔任主要講解員的大型報道節目也撤回了橄欖枝。

無獨有偶,東京奧運會徽抄襲門同樣引起了不小的騷動。

設計師佐野研二郎的設計圖案獲得日本奧委會的青睞,被選為2020年東京奧運會徽,卻被指“與比利時列日劇場的標志相似,是為剽竊”。該標志的原作者也向日本奧林匹克委員會呈送了請求文書,要求其停止使用當前奧運會徽。

由此,剽竊疑雲浮出水面,佐野撤下作品,東京奧運會徽也被棄用。而在此期間,互聯網上掀起了“扒皮”熱潮,熱心網友們搜索出了所有能找到的佐野設計作品,在其中拼命搜尋剽竊的影子,一時成為話題。

“這個設計和那個設計很像,肯定是抄襲的!”

諸如此類的留言相繼出現。

與這次抄襲事件相關的推特 每天都有數千條誕生,的一天甚至超過了一萬條。隨著事態發展,,佐野本人出面承認自己在大手提包的設計上挪用了他人創意。

學歷造假與作品抄襲,這兩者都是不光彩的經歷,是不可為之的。因此,引起眾怒也是情理所在。然而,仔細想想,這依然是“陌生人的問題”,何至於氣憤到如此地步呢?

我們甚至可以想像到那些熱心網友們坐在電腦前面拼命搜索的模樣。他們投注在這件事當中的熱情會不會遠遠超過了工作熱情,甚至從這種行為中得到了某種不正常的情感滿足呢?我們又是否能夠以此斷定,在這些抨擊和揭露的背後,人們沒有借由此種惡意對待他人的行為來獲得快感,以掃清平日裡積攢的憤懣的心理呢?

就算雞蛋裡沒骨頭,也要硬挑出根骨頭來

除了丑聞,他們同時也熱衷於找茬。

達比修的前妻——女星紗榮子對災區熊本的捐獻行為也曾引發了一眾網友的熱議。

原來,紗榮子向災區捐,並在博客上曬出了彙款單的照片,引來人們狂風暴雨般的抨擊,說她“偽善”“沽名釣譽”。

捐了款還要特地在博客上曬出彙款憑證,金額也寫得一清二楚,這事確實做得有些欠妥,似乎是想廣而告之自己的捐款行為。雖然捐款者的本意並非如此,但這種行為確實有些討人嫌。因此,群眾的過激反應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就算這是偽善,是沽名釣譽,她捐了錢總比沒捐錢對災區更有幫助。

500如此巨額的捐款,不管捐獻者的意圖是什麼,其總歸是幫到了災區人民。從這個角度來說,捐款者的捐款目的究竟是怎樣的,都不應該成為這場捐定性因素。大家非要執著於這種行為的“不可饒恕性”,鑽牛角尖,群起而攻之,就使這件事變質了。

明明無關緊要,卻還是忍不住加以非難,用惡意揣度人,冷嘲熱諷,不覺得這樣很有失風度嗎?

為什麼總是要站在道德的制高點去評判他人呢?

這種行為的背後究竟藏著什麼樣的心理動機呢?

習慣性地以惡意操縱人際關繫

在互聯網上遭受攻擊不僅僅是名人的專利,我們普通人身邊也有許多受害者。

日常生活中,時不時能聽到有人抱怨公司內部發生的秘密事件被人寫到了社交網站裡,讓人既困擾又無奈。一方面,有的員工頭疼自己的私事被當成了大眾閑聊的談資;另一方面,也有管理層因坊間盛傳對公司形像不利的流言而傷透腦筋。

這種常見的現像在心理學上被稱為“關繫攻擊”。

所謂關繫攻擊,即是惡意操縱人際關繫,比如散布謠言、歪曲事實以煽動不信任感、挑撥離間等行為。

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人們可以時刻通過網絡互相聯繫,便捷的網絡服務為關繫攻擊行為提供了便利的條件。因此,在社交網站上,關繫攻擊可謂遍地開花。

然而,關繫攻擊並不單單存在於網絡上。在職場中,我們同樣會遇到來自身邊同事的惡意攻擊。如有人暗地裡向上司打小報告,抑或在他人面前搬弄是非,彼此間播下不信任的種子。職場的關繫攻擊中,其受害者通常是那些工作能力強,或者業績好的人。

讓我們來看幾個具體的例子吧。

因升職而遭受他人冷遇

一個人得到晉升後,周圍難免會充斥著各種議論聲。而隱藏在其中和諧的聲音,便是由嫉妒產生的惡評。

雖然日本有所謂“不做不齒之事”的美學,然而,依然難抵因妒忌而產生的攻擊衝動。

T小姐是一位工作能力十分突出的職員,不久前,她因趕超同部門比她年長的男性職員,率先被提撥為管理層。結果,當公司發布T小姐的升遷通知時,臺下便窸窸窣窣,響起了很多不友善的議論聲。憑自己踏實苦干得到晉升機會的T小姐,卻被說成是公司迫於《女性活躍推進法》的規定,為了平衡女性管理人員的比率,不得已把她提撥上去的。

因為這謠言,向來很配合她工作的男同事們不肯再與她合作,往日裡經常與她共進午餐的行政崗女員工們的態度也一冷再冷。這令T小姐不禁覺得,與其受到如此嫉妒,還不如保持從前的樣子,至少工作能快樂些。

職場生活中,與T小姐有過類似經歷的女性不在少數。甚至還有的人在被提名為候補,距離晉升八字還沒一撇的時候,關於她的惡評就傳得滿城風雨,導致公司懷疑她的管理能力有問題,晉升的機會也就因此打了水漂。

“憑本事說話”的公司也無法幸免於難

B先生跳槽到一家外資企業就職。剛進入公司時,他人生地不熟,全憑一位熱心體貼的同事帶著他,使他漸漸熟悉環境,融入公司。一年後,B先生憑實力在這家“不看年齡,隻講業績”的公司裡獲得了喜人成果,不僅職位得到晉升,收入也急轉直上。

然而,正當此時,那位熱心同事對B先生的態度卻驟然一變。他竟在公司裡散播謠言,說B先生在工作上行事作風極其卑劣。之前那麼親切的一個人,說翻臉就翻臉,不得不令人感到恐怖。

這是一家崇尚實力的外資企業,情況尚且如此糟糕。可想而知,在一般的職場裡,諸如此類的“放冷箭”行為更可以說是家常便飯。

再來看一個例子。E先生工作表現突出,因此被上司表揚。從那以後,一位向來對他關愛有加的老員工突然態度有了360度的轉變。

譬如,當E先生虛心向他請教文件的填寫方法時,對方竟冷冷撂下一句:“這麼簡單的事情,你不會自己動腦子想啊?”隨即揚長而去。換作是以前,這位前輩一定會耐心地為E先生講解。因此,這不得不讓人覺得,他是在故意冷落E先生。

這還不算。當這位前輩接到重要客戶打給E先生的電話時,他竟故意拖到第二天纔通知E先生,還搪塞道:“不小心給忘了,對不住,對不住。”

還有,當上司委托他給E先生帶話時,他也故意混入些錯誤的情報,導致E先生被上司臭罵一頓。在他不斷“故意”地迫害下,E先生的工作頻繁出錯,現在已經被領導打上了“工作不認真、工作能力差”的標簽。

被迫害到這個地步,不得不讓人切身體會到嫉妒心的恐怖。

第三個例子。職員K運氣好,業績節節攀升,甚至趕超了公司裡一位比他年長五歲的老員工。不可避免地,K遭到了這位前輩的刁難。

當K忙於制作客戶需要的文件時,卻硬是被這位前輩支使去打雜,如復印厚厚一大摞文件這種耗時又不緊急的工作。

還有更過分的,這位前輩自己在工作上犯了錯時,反而在上司面前誣陷K,說其沒有告訴自己相關信息,纔害得自己搞錯了。上司聽信了這位前輩的話,因此對K的印像一落千丈。

此外,還有這樣的事情——K成功拿到了大額訂單,想到這多虧了這位前輩平日裡給自己的各種建議,便特地跑去感謝一番,沒想到被對方吼了個灰頭土臉:“你是在向我炫耀嗎?不過是有了點小成績,別蹬鼻子上臉的!”

自己明明隻是想感謝一下這位前輩平日裡的提攜,為什麼會被誤解成是在“小看他”呢?這令K十分不解。

其實,是因為這位前輩缺乏自信,總是懷疑自己能力低下,進而刺激了他心中“受輕視的恐慌”。正因為這位前輩心裡充斥著“是不是在嘲笑我沒能力啊”“他肯定是在耍我”之類的想法,所以纔無法坦率地接受K的感謝之語,反而堅信對方是在譏諷自己。

除此之外,若這些事發生在擁有高學歷的員工身上,則分為兩種情況。如果這位員工的工作能力不強,很不起眼,那他隻會收到“學歷那麼高,能力卻這麼差,真可惜”之類的貶低。而反過來,如果他工作能力很強,周圍人心裡“受輕視的恐慌”就會受到刺激,從而將他列為攻擊對像。

表面上和藹可親的上司卻故意為難下屬

有很多企業引進了一個名為“360度”的評價繫統。該繫統不光允許主管人員對某個員工給出考核,更是將老員工、同屆同事、下屬等人的評價也列入評價範疇。

很多公司領導透露,引進這個評價繫統的初衷是考慮到主管人員對員工單方面的評價可能會有失偏頗,因此引入多方觀點,以保證評價的公允性。然而,該繫統的弊端同樣也明顯。關於這一點,第二章將進行詳細解說。

對於上司來說,能力強的下屬能有效協助他們的工作。但是,對於老員工或其他同事來說,能力強的人很容易變成他們嫉妒的對像,促使他們產生想要詆毀對方的衝動,由此給出與事實情況不符的過低評價。而對於不會威脅到自己地位的人,他們反倒會寬容姑息,給予虛高的評價。

這種人也許對自己的不恰當行為毫不自知,但潛意識中,他們已不可避免地被嫉妒之心激發出了攻擊衝動。雖然他們知道此事不可為之,但心裡“不能做”的意識越強烈,其潛在的攻擊衝動便會愈加難以克制。

當前社會的年功序列制 崩塌,湧現了許多上司因嫉妒有纔華的下屬而故意為難他們的事件,而造成這一問題的根源就在於上司的不自信。擁有自卑情結的上司容易對有能力的部下產生競爭意識,認為他們“威脅到自己的地位”,因此便會試圖詆毀他們。比如,他們在填寫人事評價時強行尋找扣分項,又或者在與上層人員的集會中有意無意地透露下屬的缺點,等等。如果上司足夠自信自尊,就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此類事情的發生。

施行扣分政策的職場很危險

在職場中,被他人“放冷箭”的事情時有發生。

比如,剛過40歲、在大型銀行上班的M先生因工作出色順利升職了。

升職後不久,M先生因為犯了一個小錯誤,公司裡就傳出了流言,其內容基本否定了M先生的整個人格。此前一直關繫親近的幾個同事也突然像變了個人似的,對他冷淡至極。終於,M先生信任感缺失,呈現出抑郁癥狀,不得不因病停職,至今仍需進行心理治療。

當然,此類事件並非僅發生在施行扣分政策的金融機構,在其他場合中,也常常聽到有人被自詡關繫親密的同事攻擊,因而大受打擊的案例。

然而,還有比這更令人咋舌的案例存在。

再親密的朋友也要保持距離

當事人是一位女性。

公司裡一位要好的同事對她說:“我想把××資格證考出來,促進自己的職業發展,所以從今天開始我想早點回去學習。”於是,這位女性就回答說:“好啊,那我也得加把勁了,我們一起加油吧。”

兩人約好一同努力,可不知為何,那位同事卻頻繁地邀請她下班之後一起喝茶、喫飯,而不是復習資格證考試。若是每次都答應她,自己的學習進度就跟不上了,因此,這位女性偶爾不得不拒絕同事的好意。結果,那位同事竟到處說她“好像想搶先晉升,很不好打交道”。

現實生活中,常常會聽到有人抱怨,明明自己當對方是好朋友,不料竟被對方惡語中傷,難以置信。

明明是好朋友,卻為何要做傷害朋友的事呢?

有的時候,正因為彼此走得近,纔會刺激對方的攀比意識。腦內不斷盤桓著“她那麼積極,而我卻不如她”之類的想法,於是便采取行動,試圖把對方拽回與自己同等的水平。可能他們的本意並不是想去傷害或為難對方,隻是想讓對方可以跟自己保持在同一高度。

另外,還有人看到他人積極的文字便會消沉下去。這背後潛藏的心理也與前一個例子類似,都是攀比意識作祟,腦海裡充斥著“好羨慕。比起他來我卻……”的想法,從而陷入消沉。

支持妻子養家的丈夫容易性情突變

夫妻之間,也會有麻煩事發生。

譬如,有一位40多歲的家庭主婦,孩子已經長大成人,無須再勞心勞力,自己有了些空閑時間,便心生一念,活用自己的家政技能,做起了生意。當生意漸漸走上正軌,開始盈利時,丈夫對此是很支持的,說:“用興趣賺錢,很厲害啊!”然而,隨著妻子的生意越做越紅火,當她的收入超過了丈夫時,丈夫的態度便急轉直下,說道:

“你稍微也管管家裡的事啊!”

“我工作拼死拼活的,也累得要死啊!”

“為了養活家裡,我就得一直忍著做自己不喜歡的工作。你倒好,越來越了不起啊!”

漸漸地,此類抱怨越來越多,兩人經常為此發生爭吵,夫妻關繫產生裂痕。這位太太心裡萬分悲痛,她不明白為什麼會變成這樣。

前面看過的那麼多事例,幾乎都與人們的攀比意識脫不了干繫。“禁不住與他人比較”——如果其中一個人變得,心中就會出現自卑感,非要將對方拉到與自己同級別的地位纔肯罷休。反之,便會心生惡念,惡語中傷對方。

帶了孕婦標識卻被陌生人惡語相向

為了使群眾在公共交通場所能輕易辨識孕婦,方便其出行,孕婦標識牌 應運而生。然而,有些孕婦因佩戴標識牌而遭到他人挖苦,這讓孕婦們陷入深深的困惑中,不知道到底該不該佩戴標識牌。

據報道稱,許多準媽媽因為帶了孕婦標識,便受到無端責罵:“別以為你是孕婦就了不起了。”除此之外,更被爆料出孕婦被踢肚子、挨拳頭等惡性事件。雖然真偽難辨,但這些消息確實讓準媽媽們感到十分不安。

當然,孕婦標識牌設計的初衷旨在呼吁人們自發地照顧特殊群體,因為孕婦若是不小心被人推了一把會很危險,這是事實。而“讓座”本該隻是人們響應呼吁、“自發照顧”的個人舉動之一,和標識牌本身沒多大關繫。

然而現在,有些人卻把這呼吁性質的標識牌與“強制讓座”聯繫在了一起。雖然不排除個別孕婦仗勢欺人的意圖過於明顯,但大多數情況下,這是否是這些人自身解讀過度,以惡意去揣度他人而產生的不恰當的認知呢?

很多普通大眾表示:下班回家,精疲力竭地走上地鐵,好不容易等來了一個座位,想著終於能喘口氣了,卻一眼看到面前站著個戴了孕婦標識的準媽媽。

“我也很累啊!”

“好不容易纔坐下了……”

心裡埋怨不斷,然而又有什麼辦法呢?對方是孕婦啊!於是不情願地站了起來,“請坐”。這樣的場景每天都在發生。

然而,抱怨的想法和挖苦人的行動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有些人鑽了牛角尖,腦海裡不斷徘徊著富有攻擊性的想法:你一個孕婦,能不能別專挑高峰期過來湊熱鬧啊!

而若是聽到有人說她帶著標識“就像在曬幸福一樣,好不爽”……

再延伸一下,那些一直受不孕不育之苦的人們看到眼前有人帶著孕婦標識晃來晃去,心中的負面情緒更是會一發不可收拾。

然而,這些人所謂的“曬幸福”難道不像是他們自己的妄想嗎?不孕不育的人心裡的“五味雜陳”,也正可謂是將自己的渴望投影到對方身上了吧。

通過上述事件,我們不難看出,羨慕別人羨慕得不得了,相比之下,自身情況就變得更加現實而殘酷。看到對方比自己更受老天恩惠,心裡便不由升起了攻擊欲望。

因年輕漂亮而被“媽媽友們”惡意解讀

攻擊行為並不僅局限於職場之上,私人生活場合也有很多不同形式的攻擊行為,這其中也包括了大家都有孩子、表面上和和睦睦的“媽媽友”圈子。

比如,有個年輕媽媽在PTA 裡總是被安排做些麻煩的活,然而由於自己的年齡,圈子裡個個都是前輩,所以她沒法斷然拒絕那些不合理的要求。漸漸地,不單PTA正式活動,就連年長的媽媽友們出去聊天喝茶,她也要驅車接送。這令她不禁感嘆,自己隻不過年輕了一些,為什麼就如此不被尊重呢?社區家長會也是如此。

總有人說:“你那麼年輕,應該能做到吧?”然後頻頻將一些力氣活強塞過來。然而,就算自己將那些強人所難的活都做完了,依然會招致媽媽友們“不過是年輕漂亮了點,還到處顯擺”的惡語聲。媽媽友們的敵對意識真的太招人煩了。

這還僅是背後說壞話而已,有些時候,她們甚至當面都說得很難聽。

曾有人試圖跟對方搞好關繫,結果對方卻說:“你在逗我吧?上過大學了不起啊?你真是太招人嫌了。”然而,當事者沒這樣的心思,聽到這話反而被嚇了一跳。

還有人無端被惡言挖苦:“你天天穿著這麼貴的衣服,想炫富啊?”當事人聽後心裡會感到十分苦悶,她不知道自己愛打扮怎麼就招惹到了其他人。

通過上述事例我們可以看出,媽媽友們很容易對“年輕漂亮”“學歷高”的同伴心生嫉妒,從而孕育出攻擊行為。

這些事例顯示,與人接觸時,我們難免會遇到被他人惡意解讀的情況。如明明沒小看人,卻被指責小看了人。明明沒打算炫耀,卻被指責炫耀、顯擺。

這些其實都是“投影”這一心理機制造就的惡果。本概念將在下一節進行詳細說明。

詆毀他人心理形成的主要誘因

所謂“投影”,舉例來說,便是自己因嫉妒而產生了攻擊情緒,卻又不想承認這個事實,於是便把它當作是從對方身上看到的東西,認定抱有丑陋想法的是對方,從而產生的一種自欺欺人的心理機制。

這種機制有兩個特點。

一,不必承認自己抱有丑陋的攻擊心態,因此便可以將過錯全部推到對方身上。

第二,由此可責難對方心態丑陋,並以表面上極其正當的理由向對方發起攻擊,用以發洩自己的攻擊衝動。

從心理學層面來說,沒有自信的人會為了保住自己在團體中的地位而拼命掙扎、不擇手段。某些媽媽友們不恰當的行為很好地印證了這一點,因為她們總是捏造情報、打小報告、散播惡評、故意離間友情,等等。有的年輕媽媽明明什麼都沒說,卻被謠傳在某個場合說了某個不在場的人的壞話,莫名其妙就成了惡人,遭人孤立。這些事情的發生,其實都是上述心理機制在作祟。

再有,從認知平衡理論的角度來說,共同的敵人會促進集團的形成。基於這個理論,“媽媽友”的相處模式也是如此。她們通過制造共同的惡人,以醞釀出一種同仇敵愾的感覺。換句話說,所謂“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正是這種心理。

但是,這類事若頻繁發生在“媽媽友”圈子裡,就會產生另一個很棘手的問題,那就是,小孩子也會被卷入“媽媽友”的紛爭中。

比如,有些媽媽因為孩子成績好,所以會被抱有競爭心理的其他媽媽們挖苦嘲諷。更有甚者,她們還會故意整蠱那些孩子成績好的媽媽,譬如某個媽媽的孩子正集中精力準備升學考試時,其他無此困擾的“媽媽友”們卻頻繁向她發出集體活動的邀請。她如果答應,就無法監督孩子專心準備考試;可如果不答應,就會被“媽媽友”們四處散播惡評,說她依仗孩子成績好,故意遠離大家。

現如今,大家都被社交網絡聯繫在一起,許多人為了穩定自己在“媽媽友”中的社交地位而費盡心神,生怕自己一個疏忽,就被人誤解為忽視,從而受到攻擊。

詆毀他人的心理在生活中十分常見。現在您知道,身處這樣的一個社會中卻對這種心理一無所知是一件多麼恐怖的事了嗎?從下一章開始,我們將觀察一下習慣性詆毀他人的心理構造,以期避免您的人生被攪得一塌糊塗。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