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2冊 金融*:毀了世界的銀行家+格林斯潘傳 政治人物 傳記 金融時
該商品所屬分類:圖書 -> ε
【市場價】
1336-1936
【優惠價】
835-1210
【作者】 塞巴斯蒂安·馬拉比巴曙松陳劍張悅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3091605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3091605
商品編碼:10026116845184

包裝:平裝
開本:16
出版時間:2019-01-01

用紙:輕紙型
頁數:652
字數:670000

代碼:249
作者:塞巴斯蒂安·馬拉比,巴曙松,陳劍,張悅

    
    
"

產品*

*

經濟沙皇的個人傳奇歷程。金融時報·麥肯錫年度商業圖書,《富可敵國》作者塞巴斯蒂*比又一部扛鼎之作。中國知名金融學家巴曙松*翻譯,中國金融博物館理事長王巍傾情作序。

為經濟政策制定者提供重要參考的宏大金融史,美聯儲*伯南克、英國央行前行長默文·金、世界銀行前行長*。

幫助商業人士理解和應對經濟危機的反思錄。搞懂經濟周期的榮枯循環,理解經濟政策制定背景和發揮作用的路徑,理解大形勢纔能捕捉大機會。

向普通讀者解讀貨幣政策、財政政策的啟蒙書。利率、通貨膨脹率、抵押貸款利率、經濟增長率……這些概念廣泛地影響著每一個人生活。

內容簡介

一段重現害羞少年逆襲為經濟沙皇的個人傳奇歷程;一部詮釋金融體繫內在變遷邏輯和發展過程的宏大金融史;一場揭秘經濟政策背後利益糾葛及風雲故事的政治權謀劇;一本針對金融危機形成脈絡與歷史教訓的反思錄。

從棒球、音樂到經濟學,出身於單身家庭的格林斯潘憑借極強的自律性,在烏煙瘴氣的環境中牢牢把握住了自己,並迅速找到了人生的正確方向。依靠出眾的數據挖據能力,格林斯潘不但在咨詢行業中積累了巨大的財富,*而一頭*了華盛頓的權力江湖中。從發現資產的財富效應到破解生產率之謎,從批評價格管制到叫板支持企業,對經濟的深刻洞察力使格林斯潘被全美國公認為“無所不知的人“。打破利率限制,推動金融混業經營,為衍生品松綁,確定貨幣政策目標和手段……格林斯潘逐漸由邊緣區域步入權力的密集地帶,並成為塑造現代金融體繫的核心人物。一方面是自己信奉的經濟自由主義信念,另一方面則是政治上的利益角逐,在貨幣政策和監管政策的鋼絲上,格林斯潘行走如飛。然而,在他將美國經濟帶入了光輝異常的黃金期的同時,他顯然也為後來美國經濟的大崩潰埋下了隱患。

先是被輿論推上神壇,然後又被視為惡魔,所有人對於格林斯潘的看法一直都帶有濃濃的情感色彩,而對格林斯潘冷靜和客觀的評價不僅關乎他本人,也會直接影響人們對於金融危機和金融政策的認知。馬拉比耗時5年,深入格林斯潘的成長過程,挖掘其個性成因,梳理政治和金融危機的形成過程,詳細辨析了格林斯潘在做決策時所面臨的限制性條件。這對於後來者具有重要的實踐指導意義。

作者簡介

(美) 塞巴斯蒂安 m*ot;馬拉比

美國外交關繫委員會保羅﹒沃爾克國際經濟研究員,《金融時報》前編輯,曾兩度獲得美國新聞領域榮譽普利策獎。其著*括《富可敵國》(經典版)(More Money Than God),《世界銀行家》(The World‘s Banker)等。

精彩書評

巴曙松

中國銀*首席經濟學家、香港交易所首席中國經濟學家、北京大學彙豐商學院金融學教授

塞巴斯蒂*比為格林斯潘繪制了一幅生動的肖像畫。借助豐富*實的資料,他還原了格林斯潘的經濟思想及其信仰的嬗變歷程,再現了美國經濟發展*的許多精彩場景,讀者還可以清晰地了解到過去40多年美國的政策變遷。

王巍

中國金融博物館理事長

我出差途中,一氣呵成讀完了這本《格林斯潘傳》,受益很多。我是欣賞格老的,他基於市場自由哲學和堅韌擔當所采取的操作帶給了美國經濟乃至經濟一個長期的金融穩定體繫,也擴張了容納科技創新和化的應對空間。

吳晨

《經濟學人·商論*編輯

格林斯潘是跨越美國經濟發展50年的經濟學家,他的聲名一度等同於獨立的央行行長。這本傳記重要的貢獻是以格林斯潘的生涯為抓手,梳理了貨幣政策與金融監管政策的演變過程,以及政客、銀行家、學者和經濟周期又是如何去塑造這些政策的。金融創新與資產泡沫;紓困與道德風險,經濟*有太多相互矛盾的棘手問題擺在宏觀政策制定者的面前,動態應對過程中的成敗經驗與人事機樞,對處理當下更加復雜的經濟問題很有借鋻意義。

徐瑾

FT中文網財經版主編/經濟人讀書會創始人

偉人之偉大,多數是因為其時代偉大,而不僅是個體偉大,格林斯潘本身就是代表了現代金融監管者的道成肉身,尤其像征著金融所代表的繁榮與動蕩,從他的人生軌跡可以看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金融世界的形成。如果說格林斯潘為中央銀行家設立了標準,那麼本書同樣為中央銀行家的傳記設立了新的標杆。

本·伯南克

美國經濟學家、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

*!這本書不僅僅是寫給美聯儲的觀察家們的,對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經濟和政治歷史感興趣的人都會喜歡這本書。

羅伯特·B·佐

世界銀行前行長、美國前副國務卿

塞巴斯蒂*比有一種罕見的能力,他能將權勢人物的故事,與對重要機構、重大政策挑戰的洞見交織成文,敘述流暢,技藝高。《格林斯潘傳》是一部傑出傳記,同時也是一本經濟史、政治人物特寫、貨幣政策的啟蒙讀本。

目錄

譯者序 青史憑誰定是非 /巴曙松 III

前言 現代金融體繫的第現場 XVII

引言“他樹立了一個標準” /001

第部分 理論家

歷史早已證明,貨幣擴張終會引起通貨膨脹,即使這種征兆會暫時性被工資及價格管制或其他特殊情況所壓制。

——格林斯潘

01 征服者的感覺 /013

02 非凱恩斯主義者 /025

03貨幣復興 /037

04蘭德的“送葬員” /053

05 反抗*/071

第二部分 政治家

回歸金本位制的一個必要條件是特定的金融環境。然而,這種金融環境又是人們希望金本位制能夠創造出來的。如果我們恢復了金融穩定,那麼通過金本位制的回歸又能達到什麼目標呢?

——格林斯潘

06尼克松麾下的經濟自由主義者 /093

07無為主義 /117

08“一個少數派” /141

09在撒切爾與基辛格之間 /163

10房地產業的頭等謎團 /191

11*的空想家 /209

12“我們真的需要美聯儲嗎?” /235

13*的“沃爾克” /259

14不抽雪茄煙 /279

第三部分 中央銀行家

我們該如何界定哪些價格是*重要的呢?當然,按照對通貨膨脹的基本測量標準,產品和服務的現價是*重要的。然而,我們該如何處理期貨價格?如何處理股票、房地產以及其他盈利資產這類對未來的聲索權的價格?當非理性繁榮已經過度地抬高了資產價格時,我們怎麼纔能發現呢?

15 “格林斯潘是可有可無的” /299

16 淺黑色的星期一 /311

17 岌岌可危的美聯* /335

18“你真是一個了不起的專家” /359

19大師 /383

20 艾倫與艾倫之間的對決 /409

21 zipswitch* /427

22非理性繁榮 /441

23“這是我見過的好的經濟狀態” /465

24“艾倫叔叔會照顧我們的” /483

25 Alan.com /503

26“一個現實的社會” /521

27低通脹 /543

28化為泡影 /563

29“我發現了一個缺陷” /593

結語 蒙眼溜冰者 /結 語615

致 謝/627

前言/序言

青史憑誰定是非

巴曙松

當年,林則徐在邊城伊犁送別老友時,寫下了“白頭到此同休戚,青史憑誰定是非?”的詩句,有幾分悲壯,也有幾分迷惑。確實,評價一個人、評價一件事,往往時代不同、環境不同、角度不同,得出的評價可能就會有巨大的差異。我曾經參與過香港金融博物館的中文文稿的統籌工作,切身體會到評價人和事的分*把握之不易。

在實際金融市場運作中,如何評價同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商業銀行在評估資產質量時,要求要經歷完整的經濟周期起落的檢驗,這樣纔可以更為全面地看到不同經濟環境下、經濟周期的不同階段資產組合的完整表現。我們在評估一家基金經理是否時,更強調的不僅僅是短期一兩年耀眼的業績,而是可以持續的在不同市場條件下依然相*穩的壽星一樣的表現。巴菲特在他五十多年的投資生涯中,保持了年化19%的收益率,在50多年的復利增長驅動下,伯克希爾哈薩韋的淨資產上漲了1.8萬倍。

如何評價格林斯潘,本身就經歷了許多戲劇性的變化。回過頭來看,離格林斯潘卸任已經十多年,格林斯潘在任時如日中天的聲望、金融風暴爆發之後對他的遷怒與指責,都曾經在先後出現過。現在,應當可以相對客觀與冷靜地把格林斯潘放到更宏大和長遠的歷史背景下來評價了。

2008年,金融風暴發端於美國,迅速席卷,彼時距艾倫·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正式卸任美聯*已有兩年。在這場金融風暴中,破裂的不僅僅是美國資產價格泡沫,還有格林斯潘在任內的種種金融神話。一時之間,似乎在美國又掀起了一場批判格林斯潘的潮流,大師還是謊言家,孰是孰非,一時間,格林斯潘成了*爭議性的人物。

從1987年到2006年,格林斯潘一直擔任美聯*,任期橫跨6屆美*統。在其聲譽之巔,《財富》曾在1996年的美國大選前夕的一期封面上這樣寫道,“誰當美*統都無所謂,隻要讓格林斯潘當美聯*就可以了”。2000年,前參議院菲爾· 格拉姆(Phil Gramm)稱贊格林斯潘為“我們有史以來棒的央行行長”。更有甚者,“經濟沙皇”和“美*統”等贊譽也紛至沓來。

然而,劇烈的改變始於2008年金融危機。格林斯潘所奉行的寬松貨幣政策被一些人視為金融危機的“罪魁禍首”,監管不力,貨幣政策失當,一時間輿論批評十分激烈。《紐約時報》把格林斯潘稱為“泡沫先生”。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克魯格曼就稱格林斯潘是“世界上糟糕的前央行行長”。

格林斯潘有句名言:“如果你們認為確切地理解了我講話的意思,那麼,你們肯定是誤解了我的意思”。而在2008年金融危機後,他本人也確如他的講話般充滿爭議,市場對他的也有多樣性的解讀。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評價格林斯潘的美聯*生涯呢? 2016年,塞巴斯蒂*比(Sebastian Mallaby)歷時五年寫作的傳記《知者:格林斯潘傳》問世,為格林斯潘繪制了一副生動的肖像畫。馬拉比從格林斯潘的童年時光開始落筆,講述他對*政治的參與以及擔任美聯*的18年光陰,直到金融危機後其個人名望的一度坍塌。同時,借助豐富*實的資料,馬拉比還原了格林斯潘的經濟思想及其信仰的嬗變歷程,再現了美國經濟發展*的許多精彩場景,讀者還可以清晰地了解到過去四十多年美國的政策變遷。

艾倫·格林斯潘在1926年3月6日生於紐約的一個猶太家庭。他的父是一名股票經紀人,母在*店工作。4歲時,父母離異,他一直跟隨母生活。受母的愛好和當時音樂潮流的影響,他在少年時代著迷於爵士樂。但是很快,格林斯潘意識到自己在金融領域有更飽滿的熱情。他告別了樂隊的伙伴*入紐約大學學*學,後*入哥倫比亞大學深造。

在格林斯潘學*學之時,凱恩斯主義盛行,但他對凱恩斯為開出的經濟*毫無興趣。19世紀和20世紀早期是美國企業家資本主義的黃金時代,鐵路、鋼鐵和汽車行業的巨頭是美國那個時代的英雄,也是格林斯潘學生時代所崇拜的對像。格林斯潘相信,隻有在無限增長的環境下,經濟纔能充分發揮潛力。當時,弗裡德裡希·哈耶克(Friedrich Hayek)、艾茵·蘭德(Ayn Rand)等自由主義者都舉起了反對凱恩斯主義的旗幟,格林斯潘毅然成為他們堅定的支持者。

在凱恩斯主義的眾多反對者中,格林斯潘也顯得與眾不同。20世紀五六十年代,非凱恩斯主義思想的主流是 “芝加哥學派(the Chicago school)”的貨幣主義,米爾頓·弗裡德曼(Milton Friedman)是其中有代表性的倡導者。芝加哥學派尊重數據在經濟分析中的重要性,同時也強調理論於經濟學中的地位。與之相比,格林斯潘似乎從來沒有將自己是局限於某一特定的經濟學派。格林斯潘在哥倫比亞大學師從亞瑟·伯恩斯(Arthur Burns),如同他的導師,格林斯潘十分重視統計學:他們強調的是經濟理論應當源於*慧眼的數據模型,並嚴格從屬於經驗性數據源頭。

格林斯潘從數據研究中得出一個重要結論,即金融市場在商業周期的發源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1959年,格林斯潘發表了一篇有影響力的論文《股票價格與資本評估》 (Stock price and Capital Evaluation),論述了資本市場與實體經濟之間的關繫,並解釋了股票價格對投資和消費的影響。相比與他同時代的許多人,格林斯潘賦予了金融更重大的意義。亞瑟·伯恩斯以及其他經濟周期理論學者將股票市場視為對經濟狀況的一個很好的預警;但格林斯潘在他的文章裡提出,股價“並不是對經濟狀況的預報,而是經濟活動的一個關鍵決定因素”;當時的經濟學家們也漸漸開始明白,貨幣纔是導致通貨膨脹的根本原因,而不是支出或生產中遇到的瓶頸。通過上述機制,高股價會導致經濟繁榮,而低股價會導致經濟放緩。美國前長拉裡·薩默斯(Larry Summers)後來也半開玩笑地表示過,諾貝爾委員會應該將詹姆斯·托賓(James Tobin)的一半獎金分給格林斯潘,以此來紀念他的這一觀點。

五十年代初,格林斯潘通過第任妻子結識了客觀主義運動艾茵·蘭德,並開始了他們持久的友誼。在蘭德的影響下,格林斯潘的經濟思想在自由主義觀念中找到了歸屬。1966年7月,格林斯潘在蘭德的期刊《客觀主義者》上發表題為《論黃金和經濟自由》的文章,極力反對通貨膨脹並捍衛金本位制度。雖然當時的美國經濟欣欣向榮,格林斯潘卻預言美國將爆發嚴重的通貨膨脹。兩年後,昔日的樂隊伙伴倫納德·格爾曼(Leonard Garment)邀請格林斯潘加入尼克松的競選團隊。格林斯潘把這稱作是“計劃之外的冒險”,並由此開始轉身步入公共領域和政治生涯。盡管格林斯潘對1968年競選的積極影響相當大,但在尼克松執政的六年裡,尼克*統遠離了格林斯潘和他秉持的自由主義思想,甚至以更為*的姿態實施了工資和價格管制,更沒有在意格林斯潘關於通貨膨脹的悲觀警示和預言。1974年,格林斯潘的預言終於應驗,尼克松的繼任者傑拉爾德·福特(Gerald Ford)任命格林斯潘擔*統經濟顧問委員*。但從實際政策決策看,福特實際上也並不十分了解貨幣政策實際上是導致通貨膨脹率上升的主要原因,如同他的前任尼克松,福特也與格林斯潘背道而馳。

1981年,深受米爾頓·弗裡德曼影響的羅納德·裡根(Ronald Reagan)當選*統。同*市場的支持者,裡根看起來似乎是格林斯潘的天然盟友。格林斯潘開始擔任全國社會保障改革委員*,1987年8月,保羅·沃爾克辭去聯邦儲備委員*一職,格林斯潘被裡根任命為繼任者,並開始了長達18年5個月20天的任期。

甫一上任,格林斯潘就遭遇了的“黑色星期一”。1987年10月19日,道瓊斯指數在開盤後3個小時內,狂跌508.32點,美國金融市場一時間風聲鶴唳,美國全年國民生*值的1/8、股市市值當時約5000一下子灰飛煙滅。《國際先驅論壇報》刊登了這樣一幅漫畫:一頭公牛倒地而斃,手持利劍的鬥牛士百思不得其解:“正炒得起勁,怎麼突然就死了呢?”經過一整夜的思考,格林斯潘做了也許是他一生中難忘的決定——命令聯儲在星期二交易開始前 50 分鐘發表如下的簡要聲明:“作為這個國家的中央銀行,聯儲遵從自己的責任,重申它時刻準備著發揮其清償來源的作*能,以支撐美國經濟和金融繫統。”聯儲暫時放棄信*緊縮政策,傾其所能向銀行繫統“緊急輸血”,以確保銀行信譽,防止金融崩潰。在10月20日和21日短短兩天內,市場恢復了在10月19日虧損中的57%。正如《福布斯》所描繪的那樣,“這是格林斯潘輝煌的一刻,他高舉起喇叭,告訴銀行把錢借給華爾街,然後降低短期利率,而長期利率也隨之下降”。

1989年至1992年,美國經濟遭遇信用危機,格林斯潘果斷地向市場注入流動性,支持了美國的經濟復蘇;在1990年到1991年間,海灣戰爭造成石油價格猛漲,為維護國家金融穩定,格林斯潘不顧**統的反對,毅然實行收緊銀根政策;1992年到1995年,面對正值增長狀態良好的美國經濟,格林斯潘7次提高儲蓄利率,從1992年7月的3%的低點調至1995年2月1日的5.25%的高點,以圖扼制美國的通貨膨脹,增強經濟後勁,被視為是為克林*統就任後維護了長達八年的美國景氣周期; 1997年,亞洲陷入經濟危機, 1998年危機擴散到拉美,深化為性的金融危機,格林斯潘果斷地在10周內連續三次減息,創造了美國歷*快的減息速度,及時的行動穩定了世界經濟和股市。2001年,股市網絡股泡沫破裂,恐怖分子襲擊美國本土;格林斯潘又開始急速減息──短短一年間由 6.5%減至1.75%,幫助危機之中的小**統刺激經濟。

縱觀格林斯潘就任時期的美國和經濟運行,在格林斯潘上任18年之間,美國隻出現過兩次輕微的經濟衰退,卻出現了歷*長的增長期,還在克林頓時代一度創造出所謂“零通脹型”經濟的奇跡。美國經*均每年增長3%左右*均失業率僅徘徊在5.5%。在市場看來,格林斯潘似*是*慧眼,在阻擊通貨膨脹和刺激經濟增長兩者之間優雅地走著鋼絲。他在任期間,一度被視為*指揮著美國經濟巨輪駛過了暗礁叢生的80年代,使美國在90年代經歷了的經濟繁榮。

當然,塞巴斯蒂*比也試圖在本書中以相對客觀的態度看待筆下的格林斯潘。本書並無對格林斯潘連篇累牘的贊揚,更多的是對格林斯潘得失*結和反思。他研究和梳理了格林斯潘所處時代的復雜性,並對格林斯潘擔任美聯*的部分決策做出了不少的批評。例如,在他看來,格林斯潘未能將注意力從通脹轉向金融的脆弱性,是其作為美聯*犯下的重要的錯誤。馬拉比認為,在設定利率時,央行應該考慮價格穩定和金融穩定,而不僅僅是價格穩定。通過整理格林斯潘早期的寫作、演講以及格林斯潘在任時美聯儲的會議記錄,馬拉比認為格林斯潘長期以來對資產泡沫並非沒有深入的見解。這證明了格林斯潘是一位知道金融穩定重要性的聯*,但他卻沒有對他的所知采取實質性的行動。“格林斯潘任期內的悲劇就是將自己對金融的擔憂貫徹得還不夠……格林斯潘性格特質的組合——一方面是睿智的誠實,另一方面卻是不願采取*的行動——定義了其擔任公職期間的所作作為,也導致了金融危機悲劇的發生。”

馬拉比為我們繪制了一幅格林斯潘的肖像畫,這幅肖像畫具體生動,又充滿了復雜的矛盾。在這幅肖像畫中,年輕的格林斯潘和年長的格林斯潘似*有不同的選擇。年輕的他認為美聯儲的成立是歷史性的災難,之後卻成為美聯儲任期長的掌舵者;年輕的他信奉金本位制,之後卻成為了權衡性貨幣政策重要的倡導者;年輕的他相信自由市場,之後卻又積極參與對破產機構和遭受危機國家的援助。正如約翰·斯圖爾特·密爾所言:“我們每個人在每一個年齡段都會有很多想法,當時都會覺得無比正確,但隨著年齡的增長,會發現之前的想法豈止是錯誤,簡直是荒謬。”格林斯潘是一位“知者”——知道事實,知道如何去分析,並終知道了央行必須要面對資產泡沫;他也是一位“知道自己不知道什麼”的“知者”,作為美聯*,他也不得不狡黠地承認:“‘我們真的不知道’貨幣體繫是如何運作的。”

本書的作者塞巴斯蒂*比曾任《經濟學人》、《華盛頓郵報》等記者和編輯,現為紐約外交關繫協會的研究員。著有《富可敵國》(More Money than God)和《後*隔離時代》(After Apartheid)等。

本書的翻譯由我主持和組織,並由我和陳劍博士共*行翻譯的協調和統稿校訂工作,張悅、路揚、嶽淑媛、朱茜月、巴茜等參加了翻譯*行了四輪交叉校訂與統校工作,梁炳培、劉璐、孫團結、丁昭、餘淼、陳康潔、張小雨等亦對本書做出貢獻。整個翻譯出版工作歷*兩年時間,我們力求以嚴謹的態度*行這項工作。當然,即使再細致的工作也難免出現這樣那樣的疏漏與不足,還望廣大讀者在閱讀的同時不吝批評指正,以便我們不斷*完善工作。

《金融時報》首席經濟評論員馬丁·沃爾夫(Martin Wolf)曾對此書評論道,“也許我們能從格林斯潘身上學到的重要一課就是——了解導致貨幣及金融不穩定的力量何其強大。而即使教訓如此慘痛,同樣的錯誤再次發生也許隻是時間問題。” 在格林斯潘任內,我曾經到過美聯*部,美聯儲的工作人員當時說,格林斯潘不僅在美國廣受關注,在中國等新興經濟體的知名度也出乎他們意料的大,格林斯潘一出現,受關注的程度似乎不亞於搖滾出場。觀今宜鋻古,在中國金融市場蓬勃發展又迅速變革的重要時期,謹以此譯作與一度也十分關注格林斯潘的讀者分享。

是為序。




^_^:3e61217398a37350a9c5ad77d264a31b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