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辨證奇聞(第2版)/中醫非物質文化遺產臨床經典讀本
該商品所屬分類:圖書 -> 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
【市場價】
387-560
【優惠價】
242-350
【作者】 陳士鐸柳長華吳少禎柳璇宋白楊 
【出版社】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 
【ISBN】9787521410136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出版社: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
ISBN:9787521410136
版次:2

商品編碼:12555075
品牌: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
包裝:平裝

叢書名:中醫非物質文化遺產臨床經典讀本
開本:32開
出版時間:2019-07-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01
字數:272000

正文語種:中文
作者:陳士鐸,柳長華,吳少禎,柳璇,宋白楊


    
    
"

內容簡介

《辨證奇聞》又名《辨證錄》《辨證冰鋻》,全書共十五卷,清·陳士鐸著。陳士鐸,字敬之,號遠公,別號朱華子,又號蓮公,自號大雅堂主人,浙江紹興人,生卒年代1627-1707年。陳士鐸是有反清思想的人,以道者自居,好遊歷,遍訪名人,並與傅青主有密切交往,因此,在他的書中常用隱語表示與諸多人物的關繫,如“呂道人岩”“漢長沙守張機”等,讀者勿以為怪。這次分別整理出版了陳士鐸的《外經微言》《本草新編》《脈訣闡微》《石室秘錄》《辨證玉函》《辨證奇聞》《辨證錄》《洞天奧旨》是存世的陳士鐸全部著作,可以繫統反映陳士鐸的醫學思想和臨證治驗。
《辨證奇聞》載162證並700餘則臨證經驗,內容涉及內、外、婦、兒、五官等證。其辨證用藥多以五行生克之理立論。每證附一醫案,詳列病狀、病因、立法和處方,詳述方藥作用和配伍機理,辨證用藥多有獨特見識,故稱“奇聞”。
《辨證奇聞》與《辨證錄》乃一源而二歧。一是《辨證錄》較《辨證奇聞》增出近20萬字,主要是附方的內容;二是《辨證錄》因避諱刪除了部分文字。二書有如此差異,表明今存之《辨證奇聞》乃是原本,《辨證錄》應是後之增刪本,讀者可以相互參考。

目錄

卷一
傷寒
中寒

卷二
中風
痺證
心痛
脅痛
頭痛
腹痛
腰痛

卷三
咽喉門
牙齒
鼻淵
目痛
耳痛
口舌
血證
遍身骨痛

卷四
五郁
咳嗽

怔忡
驚悸
虛煩
不寐
健忘
癲痫


呃逆
……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卷九
卷十
卷十一
卷十二
卷十三
卷十四
卷十五
查看全部↓

精彩書摘

《辨證奇聞(第2版)/中醫非物質文化遺產臨床經典讀本》:
一鼕月傷寒五六日,腹痛,利不止,厥逆無脈,干嘔。人謂直中陰寒,不知直中乃鼕月一時得之,身不熱,腹痛嘔吐,發厥者為真。今身熱五六日後見前癥,乃少陰傳經,非直中也。雖傳經陰證,可通以治直中,辨證終不可不清。此證自然用白通加豬膽汁湯。本陰寒,何以加人尿、膽汁?不知白通湯乃純大熱,治以陰寒,反相格,而豈藉人尿、膽汁為向導乎?正陰盛格陽,用以從治之為得也。蓋違其性則背,順其性則安。此證往往脈伏不見,服此脈暴出者,大非佳兆。緩出轉有生機,何也?此病是假熱,藥是假寒,取其相畏相制,有調劑,不取其相爭相逐,竟致敗亡。
一鼕月傷寒,四五日後腹痛,小便利,手足沉重而疼,或咳、嘔。人謂少陰證,宜真武湯是矣。所以用此湯之故,世尚未知。四五日後腹中作痛,此陰寒入腹犯腎也。小便利,膀胱腎氣尚通,可消寒邪從小便出。倘小便不利,則膀胱內寒無腎火之像矣。火微不能運動四肢,手足所以沉重作疼。火既不能下通膀胱,引寒邪下出,勢必上逆為咳為嘔。真武湯補土藥,土健水不泛濫,仲景制此方,火中補土,土熱水亦溫,消陰攝陽,神功不可思議。
一鼕月傷寒,四五日後手足逆冷,惡寒身倦,脈不至,躁擾不寧。人謂少陰陽絕,不知陰亦將絕,蓋惡寒身蜷,脈更不至,陽已去矣。陽去不加躁擾,陰猶未絕,尚可回陽以攝之。今躁擾不寧,基趾已壞,何以回陽。然人陰陽未易遽絕,一線未泯,可援可救。陰陽有根,非後天有形之物,實先天無形之氣。補先天而後天自續。用參附湯:人參二兩,附子二錢。雖此方,難必效。然寧盡心不濟,不可置方聽死。況參能回陽於無何有之鄉,附子奪神功於將離之際,魂魄重歸,陰陽再長,原有奇功,烏可先存必死之心。
一鼕月傷寒,六七日經傳少陰而息高。人謂太陽證未除作喘,不知太陽之喘與少陰之息高狀似實殊。太陽喘,氣息粗盛,邪盛也;少陰息高,氣息緩漫細小,真氣虛不足以息,若高非高也。故太陽喘宜散邪,少陰息高宜補正。何也?少陰腎火衰,不能藏於氣海,上奔欲散,癥至危,宜朝宗湯。人參、麥鼕、熟地三兩,棗皮、山藥一兩,故紙一錢,胡桃一枚。一劑息平,再劑息定。此補氣填精,不治息自平者,氣得補有所歸也。如敗子田園消盡,逃外豈不欲歸?計無復之耳。倘驟獲多金,自然耀鄉裡,寧豈乞食戚黨?或日下寒,火必上越,此息高獨非腎氣虛寒乎?何不用肉桂引火歸原?嗟乎!腎氣奔騰,實本因腎火上衝所致,然不用桂、附,亦有說。腎火必得腎水以養,不先補水遽助火,火無水濟,龍雷反上升,轉不收息,所以先補水,不急補火。況故紙亦補火,更能引氣入氣海,又何必用桂、附之跳梁哉。
……
查看全部↓

前言/序言

中國從有文獻可考的夏、商、周三代,就進入了文明的時代。中國人認為自己是炎黃的子孫,若以此推算,中國的文明史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中華民族崇尚自然,形成了“天人合一”的信仰,中醫學就是在這種信仰的基礎上產生的一種傳統醫學。
中醫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炎帝、黃帝時期,根據考古、文獻記載和傳說,炎帝神農氏發明了用藥物治病,黃帝軒轅氏創造髒腑經脈知識,炎帝和黃帝不僅是中華民族的始祖,也是中醫的締造者。
大前1600年,商代的伊尹發明了用“湯液”治病,即根據不同的證候把藥物組合在一起治療疾病,後世稱這種“湯液”為“方劑”,這種治病方法一直延續到現在。由此可見,中華民族早在3700多年前就發明了把各種藥物組合為“方劑”治療疾病,實在令人驚嘆!商代的彭祖用養生的方法防治疾病,中國人重視養生的傳統至今深入民心。根據西漢司馬遷《史記》的記載,春秋戰國時期的秦越人扁鵲善於診脈和針灸,西漢倉公淳於意善於辨證施治。這些世代傳承積累的醫藥知識,到了西漢時期已蔚為大觀。漢文帝下詔命劉向等一批學者整理全國的圖書,整理後的圖書分為六大類,即六藝、諸子、詩賦、兵書、術數、方技,方技即醫學。劉向等校書,前後歷時27年,是對中國歷史文獻最為壯觀的結集、整理、研究,真正起到了上對古人、下對子孫後代的承前啟後的作用。後之學者,欲考中國學術的源流,可以此為綱鋻。
這些記載各種醫學知識的醫籍,傳之後世,被遵為經典。醫經中的《黃帝內經》,記述了生命、疾病、診療、藥物、針灸、養生的原理,是中醫學理論體繫形成的標志。這部著作流傳了2000多年,到現在,仍被視為學習中醫的必讀之書,且7世紀,就傳播到了周邊一些國家和地區,近代以來,更是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在世界許多國家廣泛傳播。
經方醫籍中記載了大量以方治病和藥物的知識,其中有《湯液經法》一書,相傳是伊尹所作。東漢時期,人們把用藥的知識編纂為一部著作,稱《神農本草經》,其中記載了365種藥物的藥性、產地、采收、加工和主治等,是現代中藥學的起源。中國歷代政府重視對藥物進行整理規範,著名的如唐代的《新修本草》、宋代的《證類本草》,到了明代,著名醫學家李時珍歷經30餘年研究,編撰了《本草綱目》一書,在世界各國產生了廣泛影響。
東漢時期的張仲景,對醫經、經方進行總結,創造了“六經辨證”的理論方法,編撰了《傷寒雜病論》,成為中醫臨床學的奠基人,至今仍是指導中醫臨床的重要文獻。這部著作700年左右就傳到日本等國家和地區,一直受到重視。
西晉時期,皇甫謐將《素問》《針經》和《黃帝明堂經》進行整理,編纂了《針灸甲乙經》,繫統地記錄了針灸的理論與實踐,成為學習針灸的經典必讀之書,一直傳承到現在。這部著作也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在世界各地廣泛傳播。
查看全部↓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