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皇漢醫學/皇漢醫學精華書繫
該商品所屬分類:圖書 -> 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
【市場價】
1081-1568
【優惠價】
676-980
【作者】 湯本求真周子敘李明軒劉倩倩田思勝 
【出版社】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 
【ISBN】9787521413281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出版社: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
ISBN:9787521413281
版次:1

商品編碼:12583783
品牌: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
包裝:平裝

叢書名:皇漢醫學精華書繫
開本:16開
出版時間:2019-09-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606
字數:571000

正文語種:中文
作者:湯本求真,周子敘,李明軒,劉倩倩,田思勝


    
    
"

產品特色

內容簡介

《皇漢醫學/皇漢醫學精華書繫》作者為日本著名漢醫學家湯本求真。
《皇漢醫學/皇漢醫學精華書繫》共三卷,根據作者之經驗事實為基礎,網羅中日諸家之論說治驗,以中醫理論為基礎,闡述中醫治療的效用。前部以注解我國東漢張仲景的醫學著作為主,後部分述中醫方劑的主治癥候,是日本皇漢醫學的經典著作之一。

內頁插圖

目錄

總論
中西醫學之比較概論
表裡(半表半裡)、內外、陰陽、虛實、主客、本末之界說
腹證及診腹法
腹證及診腹法之重要
脈應及診脈法

總說
論西醫強心藥之無謂
論瘀血之毒害
瘀血之腹證
瘀血之脈應
瘀血之外證
論傳染病若不以自家中毒為前提,則不能成立
論多數傳染病不當一以其病原體為斷,宜隨其發現證治之
中醫之傳染病療法以驅逐細菌性毒素為主
論西醫偏於局部的療法
論中醫之鎮痛療法為原因療法
論中醫方劑為期待復合作用之發顯
論中醫方劑能於一方中發揮多數之能力
論中醫方劑之藥物配合法極巧妙之能事
論中醫方劑有適宜加減其溫度之理
論中醫治療中瞑眩癥狀之發起者為原因療法之確證

別論
《傷寒論》之大意
太陽病篇
太陽病之注釋
桂枝湯之注釋
桂枝加桂湯之注釋
桂枝加芍藥湯及桂枝加芍藥大黃湯之注釋
桂枝去芍藥湯之注釋與腹證
桂枝加葛根湯之注釋
瓜蔞桂枝湯之注釋
桂枝加黃芪湯之注釋
桂枝加芍藥生姜人參湯之注釋
桂枝加厚樸杏子湯之注釋
桂枝加附子湯之注釋
桂枝加苓術附湯之鄙見
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之注釋
桂枝附子湯之注釋
桂枝附子去桂加術湯之注釋
甘草附子湯之注釋
桂枝去芍藥加茯苓白術湯之注釋
《千金》桂枝去芍藥加皂莢湯之注釋
皂莢丸之注釋
桂枝加龍骨牡蠣湯之注釋
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湯之注釋
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之注釋
小建中湯之注釋
黃芪建中湯之注釋
當歸建中湯之注釋
黃芪及建中劑不可應用於肺結核
黃芪桂枝五物湯之注釋
黃芪芍藥桂枝苦酒湯之注釋
防己茯苓湯之注釋
防己黃芪湯之注釋
桂枝甘草湯之注釋
半夏散及湯之注釋
桂枝人參湯之注釋
腎著湯、苓姜術甘湯(甘草干姜茯苓白術湯)之注釋
苓桂術甘湯之注釋
苓桂甘棗湯之注釋
苓桂五味甘草湯之注釋
苓甘五味姜辛湯之注釋
苓甘五味姜辛夏湯之注釋
苓甘五味姜辛夏仁湯之注釋
苓甘姜味辛夏仁黃湯之注釋
澤瀉湯之注釋
茯苓澤瀉湯之注釋
茯苓甘草湯之注釋
五苓散之注釋
茵陳五苓散之注釋
豬苓湯之注釋
牡蠣澤瀉散之注釋
八味丸之注釋
麻黃湯之注釋
麻黃加術湯之注釋
甘草麻黃湯之注釋
麻黃附子甘草湯之注釋
麻黃附子細辛湯之注釋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之注釋
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之注釋
牡蠣湯之注釋
桂枝二麻黃一湯之注釋
桂枝麻黃各半湯之注釋
查看全部↓

精彩書摘

《皇漢醫學/皇漢醫學精華書繫》:
淤血之腹證
仲景曰:但少腹急結者,乃可攻之,桃核承氣湯主之。腸癰者,小腹腫痞,按之即痛,……大黃牡丹皮湯主之。此為有干血著臍下,下瘀血湯主之。脈沉結,小腹硬,……抵當湯主之。有熱傷寒,小腹滿,……宜抵當丸。如上所論,仲景之說瘀血治劑,皆以少腹,即下腹部為目的而處之。蓋腹腔者,為身體中最大之腔洞,而受容最多量之血液,故若有瘀血,當較他部為尤多。且其一部又為骨盆腔,為身體中最下部位之腔洞,而因缺少運動,若有瘀血停聚,最易沉墜於此部,易成有形,而成血塞。此有形之血塞,若至一定之容積,當診腹時,頗足為瘀血診斷之目標。此張氏瘀血治劑應用之目的,必在下腹部之第一理由也。
第二理由,由門脈之存在而生者也。依解剖生理學所示,此靜脈有司腹腔內諸髒器組織之靜脈血與由腸管所吸收之乳糜,輸送於肝髒之任務。然此靜脈無他靜脈所有之瓣膜裝置,因之不惟不能促使血液之前進,且不得阻止其逆流。又為此靜脈下流之肝內靜脈為通過無數分歧而充實之肝實質內,其抵抗面甚大。由此關繫,此靜脈之血壓為極微弱,動輒於起始部有逆流之情勢,故若一有瘀血,將使此血壓絕無,或生陰壓,即呈逆流為此靜脈本源之內諸髒器組織血管內,瘀血沉著,而將成血塞之理,就中與此靜脈之經路殆成一直線,恰如其本流之下腸繫膜靜脈之起始部,即下腹部,當發生最頻繁且最強度之血塞也。故若此部之血塞而增大至某限度時,復能為瘀血治劑之應用目標。
第三理由,惟婦人有之。其理既述於前,茲從略。
如上說之理,若於下腹部觸知抵抗物,按之而覺疼痛,且否定為宿便、結石、寄生蟲、子宮妊娠等,則悉可指為瘀血。宜選用治瘀血劑,而以此抵抗物及壓痛,稱為瘀血之腹證。
瘀血之脈應
仲景曰:腸癰者,少腹腫痞,按之則痛如淋,小便自調,時時發熱,自汗出,復惡寒,其脈遲緊者,膿未成。可下之,當有血。脈洪數者,膿已成,不可下也。大黃牡丹皮湯主之。此條文是說明闌尾炎之診斷療法也,今且暫置之。單就脈候觀察之,凡發熱惡寒時,脈必浮數,今反遲緊者,一由於疼痛之反射作用,又其過半因少腹腫痞,即盲腸部之腫脹硬結的障礙物,嵌於血流之間,可認為阻礙血流之結果。因闌尾炎之化膿時,即小腹腫痞減退時,由脈之變為洪數(此一因化膿熱)而證得之也。
又曰:太陽病,六七日,表證仍在,脈微而沉,反不結胸,其人發狂者,以熱在下焦也。小腹當硬滿,……抵當湯主之。若日表證仍在,有惡寒發熱等證,則脈當浮數,所以反微而沉(此沉與陰證之沉異,沉而結也)者,因瘀血結聚成形而為小腹硬滿,介在血液循路中,障阻血流故也。
又曰:太陽病,身黃,脈沉結,少腹硬,小便不利者,為無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證諦也,抵當湯主之。此條為論瘀血性黃疸與瘀血性精神病也,脈之所以沉結,與前條無異。
王肯堂氏曰:有瘀血則脈澀,宜桃仁承氣湯下之。
歸納上述諸論,可得結論曰:瘀血增劇至一定程度時,阻礙血流,其脈呈血液不流行之現像。雖然,此乃限於陽實性而高度者之脈狀,非盡如是也。又此脈狀必見於左脈,不見於右脈,是餘多年之經驗也。
瘀血之夕證
古語雲:形於面,盎於背,暢於四肢。此蓋吾人表情之顯現於外者,必由先充於體內,雖欲勉強抑制之,亦必顯現於言動之間,疾病何莫不然?若有病毒發於體內時,其應征必現於外表。扁鵲雲:病之應,現於大表。亦此意也。瘀血為疾病之一,自不能外於此理,故於體內有瘀血時,必顯其征候於外表,如皮膚黏膜之類,現於此外部之癥狀,即稱為瘀血之外證。然此外證千態萬狀,殆無端緒,診之不誤,首在醫師之心眼,而非筆墨所能形容也。茲故揭古人之論說治驗於下,以示其一端,而為初學之階梯。其應變處,一任學者自己之研究。
……
查看全部↓

前言/序言

中醫學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不僅為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貢獻,同時遠播海外,對世界醫學的發展影響極大。
中國與日本是一衣帶水的鄰邦,中醫學對日本的影響尤其重大。早在秦朝中醫藥文化就已經傳播到了日本,《後漢書》載徐福等上書言海中有三神山,於是秦始皇遣“福入海求仙”而達日本。相傳徐福通醫術,精采藥和煉丹,被日本人尊為“司藥神”。南北朝時期,吳人知聰攜《明堂圖》共一百六十四卷到日本,對日本漢方醫學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之後出現了一些著名的醫家和醫著,形成了早期的漢方醫學。隋唐時期,日本派往中國的遣隋使、遣唐使學習佛法、政治與文化,同時也把中國的中醫藥書籍如《四海類聚方》《諸病源候論》等帶回了日本。日本大寶年間,天皇頒布“大寶令”,采納唐制設置醫事制度、醫學教育、醫官等,並將《針灸甲乙經》《脈經》《小品方》《集驗方》《素問》《針經》《明堂》《脈訣》等列入醫生學習必修書目,仿效中醫。除此之外,還邀請中國高僧鋻真東渡日本,傳律講經,傳授中醫藥知識和藥材鋻別方法等。自此,日本朝野上下,重視中醫,出現了許多以研究中醫學而著稱的學984年,日本醫學界產生了一部極為重要的著作,即丹波康賴撰寫的《醫心方》,主要從我國中醫經典醫籍中摘要精華內容,經改編後用日文出版,成為中日醫藥交流一大成果,影響日本醫學界近百時期,中國出四大家,形成了著名的學術流派,同樣在日本也形成了三大流派。日本醫家田代三喜留華12年,專攻李杲、丹溪之學,回國後成立了“丹溪學社”,奉丹溪翁為醫中之聖,後傳其學至弟子曲直瀨道三,曲直瀨道三以朱丹溪理論為核心,彙入個人經驗形成獨自的醫學體繫“後世派”。明代初期,《仲景全書》和宋版《傷寒論》在日本出版,引起了很大轟動,許多醫家熱衷研究和學習《傷寒論》,加之當時儒教盛行,國學復古思潮高漲,與此相應也出現了提倡醫學應復歸於古代中國醫學根本的呼聲。結合當時中國在中醫研究方面注重《傷寒論》的情況,伊籐仁齋等認為《傷寒論》是醫學的原點,主張復古,從張仲景《傷寒論》原點研究《傷寒論》,之後形成了以吉益東洞為代表的“古方派”。此時期,荷蘭醫學在日本開始盛行,采用漢方醫學與荷蘭醫學折衷方法行醫的醫家逐漸增多,出現了《解體新書》等西洋醫學與漢方醫學結合的著作,形成了“折衷派”。
查看全部↓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