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卡倫霍妮:我們內心的衝突
該商品所屬分類:圖書 -> 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市場價】
1590-2304
【優惠價】
994-1440
【作者】 卡倫霍妮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ISBN】9787568264976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ISBN:9787568264976
版次:1

商品編碼:12560738
品牌: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包裝:精裝

開本:32開
出版時間:2019-01-01
用紙:輕型紙

頁數:256
作者:卡倫,霍妮


    
    
"

產品特色

編輯推薦

本書對如何面對這些內心衝突進行了有理有據地分析,十分引人入勝又無比實用。

人類注定要承受痛苦、面臨毀滅,那些具有驅動力的本能基本隻能受到控制,至多也隻是得到“升華”。但我認為,一個人是可以變得更優秀的,隻要他有能力,並且渴望發展自己的潛能。



內容簡介

霍妮在本書中對現代人內心衝突的研究與分類,涵蓋了所有的人格類型,不管是哪個階層、年齡或職業的人,都可以在書中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更重要的是,她不僅從心理學層面幫助你分析問題,讓你看清自己,還從心理治療的角度提出了行之有效的辦法。

作者簡介

卡倫?霍妮,與弗洛姆齊名的西方當代新精神分析學派的主要代表,德裔美國心理學家和精神病學家,新弗洛伊德主義的主要代表人物。霍妮是社會心理學早期的倡導者之一,她相信用社會心理學闡明人格的發展比弗洛伊德的性概念更適當。著有《自我的掙扎》《我們內心的衝突》《我們時代的神經癥人格》等多部心理自助暢銷經典作品。

目錄

前言

序言

第一部分

神經癥衝突與解決嘗試

第一章 表現強烈的神經癥衝突

第二章 基本衝突

第三章 親近他人

第四章 對抗他人

第五章 回避他人

第六章 理想化意像

第七章 外化

第八章 虛假和諧的輔助手段

第二部分 未解決的衝突所導致的後果

第九章 恐懼

第十章 人格的衰退

第十一章 絕望

第十二章 施虐傾向

結論 怎樣解決神經癥衝突

查看全部↓

精彩書摘

第一章 表現強烈的神經癥衝突

我首先要聲明的是:有衝突並不等於患有神經癥。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會發現,自己的興趣愛好和希望,總會與周圍的人發生衝突,因此,就像我們經常與所生存的環境發生衝突一樣,內心的衝突也是生命的組成部分。

本能決定了動物的行為。動物的交配、撫養後代、覓食以及防御等行為都是由其本能所決定的,這些並不以個體意志為轉移。然而,人類卻有權對此做出選擇,這也是人類的職責所在。當兩個截然相反的欲望出現時,我們一定要做出抉擇,比如,我們希望獨處,同時又希望有人相伴;我們想學醫學,同時又難以放棄音樂夢想。

我們的願望可能會與義務發生衝突,比如,我們想專心與愛人約會,但此時也許有人正遭遇困境,需要我們援手相助;我們或許會不知所措,既希望與他人達成一致,又希望表達自己不同的意見。我們也許還會在兩種截然相反的價值觀之間舉棋不定,比如,當戰爭來臨時,我們有義務去當兵,但又希望留在家中保護家人。

我們所處的文化背景,決定了這些衝突的類型、範圍和強度。假如這種文化背景基礎穩固,傳統深厚,那麼可供選擇的種類就會受到局限,就個體而言,也不會出現很多衝突。但這並不意味著完全不存在衝突:一種忠誠與另一種忠誠之間或許會產生矛盾,個人理想與集體意志之間也或許會產生矛盾。然而,當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進入快速轉型期時,就會出現各種相互矛盾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並存的局面。此時,可供選擇的種類呈現出多樣性,為個人抉擇增加了難度:他既可以隨波逐流,也可以保持獨立;他既可以投身群體,也可以獨來獨往;對於成功,他既可以推崇,也可以蔑視;在子女的教育上,他既可以嚴格約束,也可以放任自流;對於男性和女性在道德方面的評判標準,他既可以尋求一致,也可以要求不同;對於兩性關繫,他既可以認為是情感的表現,也可以認為與情感無關;在種族問題上,他既可以抱有某種偏見,也可以反對以種族判斷人的價值。這樣的選擇數不勝數。

毋庸置疑,處於我們這種文化背景中的人會經常面臨這些抉擇,發生衝突也就在所難免。但令人不解的是,

很多人雖面臨各種衝突,卻毫無覺察,更沒有思考怎樣去解決這些衝突:他們聽之任之,被衝突所裹挾;

他們沒有自己的立場,一味地做出讓步,即使處於矛盾的中心也無法看清形勢。在這裡,我所指的是正常人,他們並不患有神經癥。

可見,對矛盾有所意識並由此做出抉擇,這是需要前提條件的,也就是要明確我們的目的是什麼,特別要

明確我們的情感是怎樣的:對某人我們是真心喜歡,還是僅僅認為我們應該如此?當父母去世時,我們是

真的難過,還是僅僅在慣性的驅使下做出表達?我們果真想當一位律師或醫生,還是僅僅因為從事這種職業會得到豐厚的報酬並受人尊崇?我們是真心希望子女幸福和自立,還是言不由衷?對於很多人而言,這些問題非常簡單,但回答起來卻不容易,換句話說,我們對自己真正的感受和需求根本不清楚。

衝突的存在一般都與信念、信仰或道德觀有關,這就要求我們要建立完善的價值觀,這樣纔能對衝突加以認識。他人的價值觀隻屬於他人,借用來不會產生衝突,但也難以指導我們的決策。一旦新觀念對我們產生影響,我們就很容易將那些價值觀放棄,這就是吐故納新。如果我們隻是簡單借用別人的價值觀,那麼,與我們的利益相關的衝突將不會出現。比如,一個兒子沒有意識到父親的心胸非常狹窄,當父親希望他去從事某項工作時,雖然他並不喜歡這項工作,但他的內心也不會發生衝突;一個已婚男子發生了婚外戀,此時,他已經處於衝突之中,如果他無力面對婚姻,便會選擇避開阻力,尋求最簡單的解決方法,而不是直面衝突做出決策。

對於這樣的衝突,僅僅有所認識是不夠的,我們必須甘願舍棄衝突中有爭議的一方。遺憾的是,很少有人能夠清醒且心甘情願地做出取舍,因為情感和信念往往是混雜在一起的。或許安全感和幸福感的缺失纔是其中的根本原因,這導致大多數人都無法坦然放棄衝突。

做決策有個先決條件,就是要願意並且有能力對自己的決策負責,承擔決策錯誤的風險,接受一切後果,而不能將責任推給他人。他要做出這樣的承諾:“我自己的決策與他人無關。”他需要一種內在的力量和獨立性,而很多人卻不具備這樣的素質。

無論我們多麼不情願,也要承認這樣一個事實,即我們很多人被衝突所束縛,這就導致我們在看到那些春風得意、不被衝突所影響的人時,會心生羨慕和嫉妒。當然,這種羨慕情有可原。那些人可能非常強大,擁有堅定的價值觀;可能他們的閱歷已經淡化了衝突的威力,因此,在做決策時,他們不再焦慮和急迫,於是便顯得非常從容。但也有可能這隻是一種假像,他們也許並不能直面衝突,沒有堅定的信念,無法主動解決衝突,所以隻能躲在冷漠、僥幸和隨波逐流的態度背後,依靠被動和投機取巧的手段占些小便宜。

有意識地直面衝突必定會令人痛苦,但它也會培養出一種寶貴的能力。它讓我們不再畏懼面對自己的衝突,努力尋找解決衝突的手段,這樣一來,我們的內心纔會獲得更多的自由和更大的能量。能夠承受打擊的人,纔能真正掌握自己的命運。以虛假的冷靜偽裝起來的麻木並不值得羨慕,它隻會令人越發怯懦和脆弱。

如果衝突源於生活,那麼解決起來或許更難,但隻要我們依然生存於世,就沒有理由去逃避。要想對自己加以認識、建立信念,最好的方式便是接受教育。隻要認清決策所涉及的各個因素的重要意義,我們就能為生活找到目標和努力的方向。(注釋:參見哈裡·愛默生·富司迪的著作《做真實的自己》,其中有關於屈從於外界壓力而使自己變得愚鈍的內容。)

對一個神經癥患者來說,要想解決衝突,困難肯定不少。需要說明的是,神經癥表現為不同的程度,我所說的“神經癥患者”指的是“已經達到病態程度的人”,他已經難以感受到自己的情感和欲望。一般情況下,隻有當他的弱點被觸踫到時,他纔會感到恐懼和惱怒,但他也許會壓抑自己的感受。這樣的神經癥患者真的存在,強制性標準對他們的影響極其深刻,他們因而無力辨別方向、決定方向。在強迫性傾向的支配下,他們無法果斷地做出取舍,更做不到對自己負責。(注釋:參見本書第十章“人格的衰退”)神經癥患者在衝突中面臨的問題,對於正常人來說可能也是普遍存在的,隻不過兩者的問題種類極為不同,因此有人提出質疑:用同一個術語表示兩種不同的東西是否有失妥當?在我看來,答案是否定的,當然,對於兩者之間的區別,我們也要加以了解。那麼,神經癥衝突有著怎樣的特點呢?

我們來看一個簡單的案例。有一位工程師,他從事的工作是與人合作設計機械設備,在工作中,他時常感到疲勞和煩躁。例如,在一次技術討論會上,他的方案被否定,而同事的方案被采納。不久之後,在他缺席的情況下,大家又做出了決議,此後他也沒有機會表明自己的意見。這導致他的疲勞感和煩躁感再次發作。對於這種情況,他原本可以做出協調性的反應,為自己討個公道,或是接受大家的決定,遺憾的是,他並沒有這樣做。雖然被輕視令他感到惱火,但他沒有做出任何回應,他隻有憤怒的情緒,並且這種情緒也隻是在夢中出現。這種憤怒既指向他人,也針對自己的懦弱,他的疲勞感和煩躁感恰恰源於這種被壓抑的憤怒。

這位工程師之所以沒有做出協調性反應,其中的原因有很多。在他看來,自己很有成就,很了不起,隻不過,這種成就感建立在別人對他的尊敬之上。他一切行為的出發點都是“我在這個領域的纔能無人可及”,他無意識地以此為“底線”,任何危及這一底線的輕視都是對他的挑戰。不僅如此,他還有一種無意識的虐待傾向,想要對別人加以指責和羞辱,同時,他又非常抵觸這樣的態度,因此用一種過度的友好將其掩飾起來。此外,無意識的內驅力也是其中的原因之一,他渴望利用他人達到自己的目的,於是他要在別人面前表現得有風度。同時,他非常需要別人的好感和贊美,這甚至成了他的一種強迫性需要,而他的遷就、隱忍和順從令他越發依賴別人,衝突便這樣產生的:一方面,憤怒和虐待衝動所導致的攻擊性極具破壞力;另一方面,對好感和贊美的強迫性需要使他力求達到自己眼中的公正合理。於是,他表現出來的便是疲憊不堪、萎靡不振,而內心的激烈情緒卻被掩藏起來。

對這一衝突中所涉及的各種因素進行觀察,我們會感到驚訝,因為它們彼此之間都是毫不相容的——強迫他人尊重自己,同時又要討好和順從他人,這可真是極端的對立。此外,對於衝突,這位工程師始終都是無意識的,他沒有認識到在衝突中起決定性作用的矛盾傾向,而是將其壓抑下去。他的情緒顯得很正常,心中的波瀾隻是略有表露:我的方案纔是最優秀的,他們的做法不公平,他們眼裡沒有我。最後,衝突的兩方都帶有強迫性,或許他多多少少能夠理性地察覺到自己對他人過分的要求和依賴,但主觀意願上依然無力改變現狀。改變就意味著要做大量的分析工作。他被來自兩方面的強迫性力量所控制:他無法割舍自己內心的迫切需求,但這些需求又不是他真正所追求的。他不想利用別人,也不想順從於別人,因為他看不起這樣的行徑。這個案例意義深遠,它能夠幫助我們更加深入地了解神經癥衝突,並且讓我們認識到,在這樣的衝突中,任何決定都是行不通的。

還有一個類似的案例。一位自由設計師偷了他朋友的一些錢。對於他的行為,人們無法理解,因為,如果他的朋友知道他需要錢,一定是會借給他的,畢竟以往都是如此。此外,他是個好面子的人,而且對於友情非常看重,這令他的偷竊行為更加匪夷所思。

我們從以下的衝突中會發現導致這一行為的真正原因。此人對情感有著病態需求,渴望時時刻刻都能得到關照,其中也摻雜著一種無意識的傾向——想借助他人為自己謀利,於是,他的行為一方面表現出渴望獲得他人的情感,另一方面又表現出對支配地位的追求。前者本應使他樂於接受他人的關照,但他脆弱的自尊心又阻止他這樣做。在他看來,能夠幫助自己是他人的榮幸,但自己主動求助卻是一種屈辱。他強烈地渴望自強自立,這讓他更加厭惡求助於人,因此,他否認自己的任何需求,也無法容忍對他人有所虧欠。於是,對於想要的東西,他隻願親自獲取,而不願接受施舍。

這個案例中的衝突表面上看與第一個案例不同,但本質上還是一致的。任何神經癥衝突的驅動力都具有不兼容性、無意識性和強迫性,因此,患者很難自己解決衝突。如果一定要區分正常人的衝突和神經癥患者的衝突,那麼我們可以這樣劃定界線:神經癥衝突中的兩種

對立傾向所表現出來的差異要遠遠大於正常人。正常人無論選擇哪種行為模式,都是合乎情理的,並且都統一於人格框架內。說得形像一些,就是正常人衝突中的兩種對立傾向之間的偏離度最多隻有90度,而對於神經癥患者而言,這個偏離度則會達到180度。

此外,在意識程度上,兩者之間也存在著差別。正如索倫·克爾凱郭爾所說的那樣:“真正的生活是豐富多彩的,僅僅通過抽像的對比——例如完全無意識的絕望和有意識的失望之間的對比——很難做出清晰的描繪。”但我們可以這樣說:正常範圍內的衝突可以是有意識的,而神經癥衝突從其主要因素來看則是無意識的。對一個正常人而言,即使他沒有意識到衝突的存在,但隻要獲得稍許幫助,就能夠有所意識;而神經癥衝突的主要傾向卻被壓抑得很深,要想意識到衝突的存在,就必須克服巨大的阻力。

此外,正常衝突中的兩種選擇都是可行的,無論哪種選擇都是他想要的或者不願割舍的,因此,即使他感到左右為難,無論怎樣選擇都要付出代價,但他依然能夠做出合理的選擇。然而,被神經癥衝突所困擾的人卻無法自由地做出選擇,因為他受到兩種方向相反的強制力所驅使,而無論哪個方向都不是他想要的。

於是,他隻能停下腳步,無法擺脫困境。要想從神經癥傾向中解脫出來,他必須處理好這些傾向,並且改變他與自身以及他與別人之間的關繫。

從以上特征中,我們了解到了神經癥衝突為什麼會如此強烈。這些衝突既難以辨認,又令人絕望,而且其破壞力非常恐怖。我們必須認識到這些特征,並且將其牢記在心,否則就無法理解神經癥患者為消除衝突所付出的努力和進行的嘗試,而事實上,神經癥的主要內容恰恰就是這些努力和嘗試。
查看全部↓

前言/序言

寫作本書的目的在於推動精神分析學的發展。它是我對患者和自己進行分析性工作之後做出的經驗總結。我在本書中提出的理論都是歷經多年逐漸形成的,直到美國精神分析協會邀請我進行一繫列講座,我為此做準備時,這些觀點纔變得清晰起來。該繫列講座的第一講題為《精神分析的技術問題》(1943),正如題目所說,其主要內容是探討精神分析的技術問題。第二講題為《人格的整合》(1944),包括本書所探討的主要問題,其中,“精神分析療法中的人格整合”“孤立心理學”“施虐傾向”等主題,我曾在醫學專科學院和精神分析促進協會進行過相關的演講。

我知道,有些精神分析學家一直致力於改進我們的理論和療法,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為他們提供幫助。不僅如此,我還希望他們不僅能在工作中運用本書的觀點,而且能在自己的生活中運用這些觀點。精神分析學的發展道路極其坎坷,要想推動其不斷進步,就必須把我們自己以及我們遇到的困難都包括進去,從中獲得更多的經驗。如果我們不思進取,安於現狀,那麼我們的理論終將變得單調而僵化。

但我也堅信,任何著作,隻要不是單純探討技術問題或者抽像的心理學理論,都應該有助於人們認識自我以及爭取自我成長。現代文明給我們帶來了種種問題,本書所描述的內心衝突是大部分人必須面對的狀況,他們需要獲得最大的幫助。雖然隻有精神科專家纔能解決嚴重的神經癥,但我依然相信,隻要經過堅持不懈的努力,我們也能改善自己內心的衝突。

我要感謝我的患者們配合我的工作,讓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神經癥。我還要感謝我的同事們關注、認可和理解我的工作,鼓勵我不斷取得進展。我所說的“同事”不僅指那些比我年長的同事,也包括在我們的研究所接受培訓的年輕同事,他們的反對意見和討論都給我帶來了莫大的啟發。

此外,我還要感謝三個人,他們不屬於精神分析領域,但為我的工作提供的極大的助力和特殊的支持。第一位是阿爾文·約翰遜博士,他讓我有機會在新社會研究院發表自己的觀點,而在當時,弗洛伊德的經典精神分析是唯一受到認可的分析理論與實踐的學說。第二位是新社會研究院哲學與人文科學繫主任克拉拉·梅耶女士,多年來,她始終關注我、鼓勵我,讓我把所有最新的研究成果分享給他們,和他們一起討論。第三位是我的出版商諾頓先生,在幫助我發表著作的過程中,他給了我很多實用的建議。最後,我還要感謝米納特·庫恩,她幫助我把書中的材料組織得更加有序,讓我的觀點變得更加清晰。

查看全部↓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