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讀懂中國改革1.新一輪改革的戰略和路線圖(修訂版 )
該商品所屬分類:圖書 -> 合肥新華書店
【市場價】
475-688
【優惠價】
297-430
【作者】 厲以寧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團 
【ISBN】9787508680675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店鋪:合肥新華書店圖書專營店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團
ISBN:9787508680675

商品編碼:58459938237

    
    
"
 
  • 自動發郵件到買家留言處的郵箱,或注冊時的郵箱
  • 自動通過給您發貨
  • 如未收到郵件或消息請點擊聯繫提貨
  • 可以關注服務窗“阿奇索-自動發貨”提貨
  • 還可以訪問網頁提取鏈接自助提取(復制到瀏覽器):

將改革進行到底。黨政機關全國機關干部閱讀叢書。厲以寧、吳敬璉、林毅夫、周其仁、鄭永年、夏斌、巴曙松、黃益平……國內知名經濟學家、精英學者
深度解讀深化改革,把脈當下時局,聚焦改革熱點,剖析未來走向

書名:讀懂中國改革1.新一輪改革的戰略和路線圖(修訂版 )
代碼:58
作者:厲以寧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團
出版日期:2017-10
頁碼:350
裝幀:精裝
開本:32開
ISBN:9787508680675

讀懂中國改革繫列,由黨政機關全國機關干部閱讀,該繫列深度解讀中國民眾當下關注的經濟社會與改革熱點話題。
回顧梳理改革路徑,深度解讀深化改革,吳敬璉、厲以寧、林毅夫、鄭永年、周其仁等中國學界智囊和精英學者,澄清轉型趨勢,把脈時局大勢,明指決策投資應對之道,有助於企業、個人參透未來社會走勢。

將改革進行到底,《讀懂中國改革》繫列彙集厲以寧、吳敬璉、林毅夫、周其仁、鄭永年、夏斌、巴曙松、黃益平……深度解讀當下經濟社會與改革熱點話題。
《讀懂中國改革1:新一輪改革的戰略與路線圖》,縱向關注中國改革進程,評判改革成敗得失,釐清中國改革邏輯,解讀未來中國道路。
之後,人人熱議改革。為了更好地出發,我們有必要回望、梳理和預測。
  本書彙聚國內眾多經濟學家和精英學者,厲以寧、吳敬璉、林毅夫、周其仁、張維迎、鄭永年、華生……聚焦新一輪改革的路徑與戰略,對中國改革這一宏大話題進行深入解讀。
從經濟改革到行政體制改革,從改革的路線圖到改革的突破點,從人口紅利到利益邏輯……各路學者從自己的領域,回顧改革,前瞻國是,對如何克服當前改革的阻力、如何推進等問題進行深層思考,對未來改革道路進行展望、分析和設計,以期讓民眾讀懂中國改革,成為大眾把脈時局、改變命運的引路之作。,深入了解中國,把握未來走向。 

代序   轉型 需要市場和有為政府/林毅夫
部分  改革回望
章 重新反思中國改革之得失
重新反思中國改革之得失/吳敬璉
改革是怎樣重啟的/ 霍侃 楊哲宇
杜潤生和中國農民的一個世紀/馬國川

章 中國改革的兩條主線
重溫推進改革開放的“宣言書”/石仲泉
轉型闖關—中國經濟正在經歷的第三次改革闖關/管清友
中國改革的兩條主線/張維迎
中國道路的實質與真實歷程 / 華生  羅小朋  張學軍  邊勇壯

部分  改革進程及其問題
第三章 為什麼中國的體制改起來特別難
轉型期的社會穩定/任劍濤
為什麼中國的體制改起來特別難/周其仁
政治體制改革是經濟持續增長的前提/陳志武
確立社會轉型新思維/孫立平
“大部制”與政府機構改革/竹立家
第四章 當前中國改革緊要的問題
當前中國經濟改革應該首先抓哪些方面/厲以寧
當前中國改革緊要的問題/吳敬璉
制度是一根鏈條,改革可以從任何一個環節著手/張明澍
危機、改革與中國的長期增長/張軍
改革不是,過河還得摸石頭/吳稼祥

第三部分  展望改革和我們的未來
第五章 未來十年是改革的窗口期
中國宏觀經濟形勢和新一輪的經濟改革/厲以寧
未來十年是改革“窗口期”/張維迎
中國經濟改革:邏輯與行動框架/夏斌
改革的路線圖與公信力/許小年
利益邏輯與中國改革的困局/鄭永年
人口紅利消失後的中國/王豐

第六章 中國改革該向何處去
如何推進改革?/周其仁
中國改革該向何處去/張千帆
中國如何贏得新一波開放政策/鄭永年
行政體制內涵式改革開啟/汪玉凱
中國下一步的改革與政府職能轉變/田國強
中國社會的五大顛覆性問題及其改革路徑/竹立家

附錄一  一張圖讀懂三中全會
附錄二 關於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

厲以寧,經濟學家,現為北京大學社會科學學部主任,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名譽院長。七、八、九屆,七屆法律委員會副主任,八、九屆財經委員會副主任;第十、十一屆全國政協及經濟委員會副主任,第十二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委員。
林毅夫,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全國工商業聯合會專職副主席,北京大學 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世界銀行前副行長兼經濟學家。
周其仁,北京大學 發展研究院,孫冶方經濟學獎獲得者,中國改革開放30年30名經濟人物之一。早年在黑龍江下鄉,其中在完達山七年半。1978年從農村考入中國人民大學經濟繫。畢業後工作於農村研究所和農村發展研究發展研究所,在杜潤生先生指導下從事農村改革發展的調查研究。研究範圍主要包括產權與合約、經濟史、經濟制度變遷理論、企業與市場組織、壟斷、管制與管制改革等等。自1996年以來,相繼開設了有關經濟組織和經濟制度、發展經濟學、新制度經濟學等課程。著作有《改革的邏輯》、《城鄉中國》、《競爭與繁榮》、《真實世界的經濟學》、《產權與制度變遷》等。
鄭永年,中國問題專家,普林斯頓大學政治學博士,曾執教北大,現任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 長,中國華南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席,《中國研究雜志》(社會科學核心期刊)和《東亞政策》主編,羅特裡奇出版社《中國政策叢書》 主編和世界科技書局《當代中國研究叢書》共同主編。著作有《不確定的未來》等。

我們的政策、我們的改革都要逐步將民間的積極性調動起來。民間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了,進入創新的高潮、創業的高潮,這就是中國真正的希望所在。
改革無非是性地糾錯。現實的局面,改革不但要跟腐敗或潰敗賽跑,還要和越來越年輕的社會主體的期望值賽跑,並有能耐把大量法外世界的活動,吸納到體制裡來。
悲觀主義者認為,改革就要觸動既得利益,但既得利益者就是現在有權勢的人,他們怎麼可能有積極性改革呢? 但是,歷史上的好多變革都是既得利益者推動的,好多成功的變革都是既得利益者所為。
如果我們的制度是開放的,當外部出現危機的時候,它可以朝著正確的方向去調整,這個就是制度的相對優勢。對經濟發展而言,一個可改革的制度比一個而不可改革的制度更重要。

中國宏觀經濟形勢和新一輪的經濟改革
厲以寧(北京大學社會科學學部主任光華管理學院名譽院長)


一、結構調整:提高經濟增長質量

在中國,多年以來形成了投資衝動怪圈。什麼叫投資衝動怪圈?它是這樣形成的,地方政府要求加快經濟發展,提高GDP,纔能使得地方政府財政收入改善,使就業問題得到緩解。地方政府有了增加投資、擴大信貸的強烈需要,但此後的結果是:經濟雖然上去了,通貨膨脹隨之而來,致使物價上漲太快。於是,又不得已采取緊縮政策,通過緊縮財政和信貸,經濟增速放慢,而這又引致地方出現問題,地方財政收入、就業受到影響,就再一次呼吁增加投資。如此循環反復,結果給經濟帶來了一種大起大落、大升大降的現像,這就是投資衝動的怪圈。
現在中國經濟的情況跟這個怪圈都有關繫。比如產能過剩,現在全國產能過剩情況相當嚴重,產能過剩必然造成很多的資源浪費。所以,中國當前需要做的就是,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這告訴我們:GDP總量雖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經濟結構的優化。即便經濟增速低一點,但是整個經濟狀態是好的。
結構比總量更重要。舉一個例子,1840年,中英鴉片戰爭爆發時,中國GDP世界,遠超出英國,但是經濟結構不行。在1840年時,英國工業從1770年算起已有70年,工業化進展到了一定程度,英國GDP結構符合當時技術進步潮流。英國當時的情況是:鋼鐵產量上去了,技術設備制造發展了,棉布全是用機器紡織的,其出口的一部分是機器制造的棉布,另一部分是蒸汽機機器設備,交通工具是輪船和火車。反觀中國, GDP總量的產品主要是農產品和手工業品。中國的棉布是手工紡織的棉布,中國的出口是茶葉、瓷器、絲綢、桐油等,從結構上說,中國比英國差很遠。
,雖然我們的經濟總量超過了日本,這是不容易的,但是我們的結構還不如日本。現在日本跟中國相比,它的高新技術產品占GDP的比重比中國要大得多。所以,當前我們的改革著重是結構問題。
另一個重要的結構是人力資源結構。1840年,中國人口總量比英國多得多,但人口結構跟英國不一樣。當時,英國普及了小學教育,建立了大量的中學,又建立了很多新的高等學校,每年培養出大量的工程師、技術專家和科學院的知識分子,還包括近代的經濟管理人纔、金融人纔,這是英國當時的教育水平和人力資源結構。而中國雖然人口多,但是結構不行。如農民絕大多數是文盲,婦女也絕大多數是文盲。中國少數讀書人,讀的是四書五經,目的是為了考科舉,很少人懂得近代科學技術、經濟管理和金融。
同樣,我們跟日本相比,人力資源總量比它大10倍。但是在人力資源結構上,日本大學畢業生在全人口中的比重較中國大,日本的工人隊伍中,熟練技工人數比重也比中國大。這都表明了結構問題的重要性。
當前,我們怎麼提高經濟質量呢?一是優化結構。優化結構是沒有止境的,因為技術在發展,客觀形勢在變化。另外,經濟增長質量的提高,反映對低碳經濟的要求越來越大,這是全世界的趨勢。比如說,在20多年前,全世界的環保概念要求廢水、廢氣、廢渣不能有毒,明令禁止。的環保概念仍然是不能有毒,但卻不同。二氧化碳並沒有毒,但是二氧化碳必須要減排,因為它會影響世界的氣候,大氣變暖可能給人類帶來很大的災害。所以,我們一定要把環保提高到新的階段,不僅要沒有毒,而且要低碳。同時,人民生活水平要隨著經濟增長而不斷提高,這也是表明經濟增長的質量。
二是技術創新,要不斷地技術創新。當前,中國雖然講技術創新重要,但企業反映的實際情況是,我們的實體經濟距離世界要求還有相當大的距離。關鍵是看制造業,中國的制造業能真正自主創新的仍然很少,大部分仍然是依賴外國的技術。這就表明,自主創新少,經濟增長質量不夠。在企業界流行一句話:“不自主創新,等死;自主創新,早死。”原因是自主創新帶來了債務等負擔。
這就表明,當前中國的主要問題就是結構調整。在結構調整的過程中,我們的經濟增長纔能質量提高,我們的結構纔能夠隨之優化。


二、宏觀調控:不能替代改革

經濟如同一個人的健康情況。一個人如果要身體健康,應該是內在機制的完善,必要時打針喫藥是可以的,也是必要的。但這畢竟是處於輔助地位,主要是靠身體內部機制的完善。經濟亦是如此,經濟能夠順利地發展、解決結構問題,主要靠機制的完善。
宏觀經濟調控好比是外來的力量,也重要,但它處於輔助的地位。近幾年來,中國經濟情況中出現了一種現像——宏觀調控在實際中比它應該起的作用還要大。這就造成了“宏觀調控依賴癥”,什麼事情都要宏觀經濟調控。經濟發生通貨膨脹,宏觀調控;經濟增長率下降,宏觀調控。
而且,宏觀調控的依賴性容易產生誤導:既然宏觀調控這麼靈,還要改革干什麼?實際上,這耽誤了改革。
改革是解決機制問題,宏觀調控作為外來的一種力量,是對經濟的干預。所以,不要因為宏觀調控有點成效就頻繁利用,而結果對經濟造成大升大降、大起大落,在投資怪圈中擺脫不開。改革是不能拖延的。若不依靠改革來健全內在機制,那麼越拖到後來,代價會越大,成本會越高,而且難度越大。所以,在宏觀調控問題上,一定要以改革為主,不能依賴宏觀調控。宏觀經濟調控應該重在微調,重在預調,在不得已的情況下纔可采用,一般情況要避免采用。
現在,經濟學界中有兩種觀點爭論。一種觀點是,從2012年開始,我們經濟增長率在滑坡,所以國外“唱衰”中國經濟的人說,中國經濟將會從此一蹶不振。
這個觀點不對。因為,無論從哪個角度講,今年中國維持78的增長率是沒有問題的。7的增速,也絕不是一個低速度,而是一個中等偏上的速度。再想回到過去每年10以上的增長,現在是不可能的。為什麼不可能?因為付出的代價多大,10的增長率,環境承受得了嗎?結構調整得了嗎?在原有的基礎上加碼,結果產能過剩的現像會不斷地出現。
另一種觀點是當前要加大投資促使經濟增長,防止滑坡。加大投資想過經濟增長質量嗎?如果再增加幾萬億投資,中國經濟的後遺癥將越來越大,使得中國經濟長期不能擺脫這個陰影。
投資是要增加,但今後應著重在三個方面:一是技術創新的投資;二是民營經濟投資力度加大;三是基礎設施環境工程的投資要加大。這些是為中國經濟增長準備後勁的。
投資固然重要,但應該考慮到中國的大局,當前絕不能夠又來一個幾萬億投資,這樣下去,對中國經濟長遠是沒有好處的。再一次組織投資,實際上會使中國經濟卷入到一個貽患無窮的地步。
寧可速度慢一點。近一段時間能保持在7~8的增長就行,不要追求過高的增長率,重在結構調整。
中國的宏觀調控還有一點很重要,就是不能夠照搬國外的增長模式。中國是一個雙重轉型的 。種轉型叫發展轉型,為發展經濟學所研究的,一個經濟體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現代化社會的轉型;中國還有個轉型是體制轉型,即從計劃經濟體制轉到市場經濟體制。對中國來說,這兩個轉型是重疊在一起的,全世界沒有先例。
在中國的雙重轉型中,中國經濟有自身的特點。比如說,現在有觀點認為貨幣流通量要控制,不能太大。這是貨幣學派的一個觀點,是根據國外發達的市場經濟 的經驗而提出來的,但對中國來說,不適應。
在雙重轉型下,原先中國農民被排除在市場經濟以外,跟貨幣經濟接觸很少,但是現在廣大農民都卷入到市場中間。農民喫的糧食,不是自己種的。自己種的賣了,他喜歡喫什麼就喫什麼,要到市場上買,很多要通過貨幣進行的,但是過去是沒有的。所以,農民卷入到市場經濟中來,貨幣流通量一定要。
還有,中國的貨幣流通渠道不是通暢的。流通環節太多,加上農民的加入,中國的貨幣流通速度是相對慢的。跟西方 流通渠道很暢通不一樣,西方的農民卷入市場是100年前就完成的。這對中國的情況來說,貨幣流通量必然比西方經濟學家所計算出的貨幣需求量要大。西方是正常的標準,對中國來說,有這樣的因素加入就不能一樣。因此,中國的貨幣流通量應該有新的考慮,要根據中國的國情來考慮。
幾個月前鬧“錢荒”,原因是什麼?因為從統計數據看,M1、M2都是很大的,表示貨幣流通量多。但卻借不到錢,到處在缺錢,鬧“錢荒”,這必須根據中國具體情況解釋。因為中國融資難的問題沒有解決,盡管貨幣流通大,實際生活中的貨幣要求、需求比這個還要大。
因為融資難,在已有貨幣不夠的情況下,每個企業都另有打算。在企業當中流行的一句話叫作“現金為王”,每個企業都要保留一部分現金在手上,現金就全流到超正常儲備中去了,準備不時之需。造成了一方面M1、M2數量很大,另一方面感覺經濟生活中現金是不足的。這就是中國的情況,若不根據中國的情況來判斷、制定政策,就一定會出亂子。這個問題表明我們的宏觀調控需要跟市場化結合在一起。
宏觀調控絕不是的,更不是能夠替代改革的。有人經常說,核心在政府調節和市場調節之間的關繫,就有了種種說法,有的說法是“小政府、大市場”,這個說法有道理,但是不準確。“小政府”意味著政府工作人員少更好,政府管理事情少更好,但這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用大小來衡量,不是一個範圍的問題。
還有一個說法是“強政府、強市場”,中國將來是“雙強”體制。這個說法也不準。“強市場”就是市場發揮作用,“強政府”意思是好像政府一定處處管到,這也不一定對。比如家用電器,政府不管它,它就起來了。管得越多,產能過剩越多。
所以,正確的說法應該是“的政府、的市場”。政府不在於大小,因為它不是一個人員多少的問題,也不是管轄範圍多大的問題,主要是政府做政府應該做的事,效率要高。市場也不是的,市場還有很多地方是管不到的。的政府加上的市場,這就是中國政府與市場的關繫。兩者都要講效率,都要,政府做政府該做的事情,市場做市場可以做的事情,這樣就行了。


三、土地確權:學習林權改革

土地確權是當前改革中一個很重要的問題。現在全國大概有50個縣正在試點,實際上數量可能還要更多,中國準備在幾年之內陸續推廣。
為什麼土地確權這麼重要?必須從中國經濟的非均衡談起。非均衡分兩類:類是市場不完善條件下的非均衡,西方 的非均衡屬於這一類;中國的非均衡屬於類非均衡,即市場不完善再加上缺乏市場主體的非均衡。
在計劃經濟時代,沒有市場主體。企業不是真正的企業,沒生產主體,產權是不明確的。所以中國的改革必須分兩步走,步是產權改革,讓產權明確,讓產權界定,讓國有企業成為真正的市場主體。中國的改革不能從放開價格著手,因為價格不是改革的突破口,而是終的成果。改革好了,後的價格一定是根據市場規律而制定的。中國搞股份制改革,就是讓國有企業首先成為產權明確的市場主體,好的辦法是股份制。
中國的計劃經濟兩大支柱,個支柱是國有企業體制,個支柱是體制,或者叫結構,兩者支撐了計劃經濟。前30年的改革著重在國有企業體制改革,把大多數的國有企業,變成了股份制企業,變成了上市公司,這個任務進行得比較順利。但是體制改革一直沒動,這就是中國的現狀。
中國產權改革繼續進行,農村也要進行產權改革。農村的集體所有制是空的,是虛的,集體所有制講起來挺好,實際上在計劃體制下,沒有多少鄉鎮企業是真正屬於集體的,而是由干部掌握、操作,跟廣大農民沒關繫,直到“”以後取消人民公社,纔出現了真正意義上的集體所有的鄉鎮企業。
中國仍然存在類非均衡障礙,因為國有企業體制改了,農村體制還沒改。怎麼改?一定要談到中國集體林權制度改革。2008年,決定總結福建、江西的集體林權制度試點的經驗,進行全國推廣。這一次林權制度改革的意義非常重大。
盡管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晚了20多年,但根據試點的經驗,有三個重要的突破。,承包期延長到70年不變。林權制度改革定了70年不變,農民一算,70年後我孫子都長大了,於是放心了,爺爺種樹讓孫子來,全國農村的積極性加大。,林地可以抵押。這是一個大的突破,一抵押林區經濟就活了。第三,林權承包落實到戶,一竿子插到底。林權證發到每個農戶手上,承包跟產權一塊走。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把農民的積極性全調動起來了,現在造林成風,大量勞動力開展林下經濟,種蘑菇、木耳,還有林下養雞,都富了。林權可以抵押,錢又活了,落實到戶,積極性來了。
所以,土地確權要把林權改革的經驗落實到農田的承包中。農田承包主要有“三權三證”,承包土地的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宅基地上蓋的房子的產權。全國政協在農村調查時,農民說,城裡的土地是國有的,他們的房子有房產證,新購買的商品房有房產證,而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下,的房子沒有房產證,在宅基地上自己蓋的住房,哪怕蓋得再高、再好,也沒產權證。
於是,在農村流傳著“兩個老鼠”的故事。個“老鼠”是農民外出務工,有了穩定的職業,把老婆、孩子帶走了。房子沒有房產證不能出租,於是就讓親戚朋友代管房子。很多情況下,一把鎖把門鎖上,老婆孩子帶走,這就變成老鼠窩。個“老鼠”是農民兩手空空進了城,找份工作做,但是城裡的房子貴,買不起,租又很難租到合適的。於是很多農民在城裡頭,租了居民樓的地下室住,變成像老鼠一樣在城裡生活。我看到過一份材料,說一個不大的地下室有個門洞出入,用紙箱板隔成16間,住了16戶,網上叫這一類為“鼠族”。
去年以後的11月下旬,我帶著全國政協調查組在浙江杭州、嘉興、湖州三個市做調查,那裡的土地確權工作幾年前就開始了,已告一段落。到那裡看,農民興高采烈,還有放炮仗的,情景和當年的土改一樣,因為產權已經落實到戶了。跟農民開座談會,農民說大的好處是財產有保障了,土地確權了,有證了。誰再想圈占我的土地,不行,我可以告他。誰要想把我的房子拆了,那沒跟我商量,可以告他,產權得到了保障,土地流轉就加快了。我們問,為什麼土地流轉加快了?他說,我到外地去打工了,我的土地入股了。還有的說土地出租了,也不用怕了,因為有證了。
還有另一個好處,就是城鄉收入差別明顯縮小了。在嘉興市做調查,市委調查報告說,在土地確權以前,城市人均收入和農村人均收入比是3.1:1,土地確權後,城市人均收入和農村人均收入之比已經變為1.9:1。
從3.1:1變成了1.9:1,為什麼呢?我們開座談會時,農民說,首先,土地確權以後,農戶更放心了。擴大了養殖業,擴大了種植業,因為他有積極性了。家庭農場就在這個基礎上形成了,2013年1號文件明確提出家庭農場,這是文件中次提出中國要建立家庭農場,廣大農民的積極性就提高了。二是土地流轉加快了,農民心裡也放心,於是進城打工,土地就轉包給別人,出租給別人,或者是入股了,他收入增加了,進城去打工了。宅基地歸他了,嘉興市平湖市是一個縣級市,在那裡農民把宅基地房子都拆掉,蓋了4層樓高的新房,比原來大,比原來好。我們問農民,你住得下那麼大嗎?他說我哪住得下4層樓房,家裡沒那麼多人。我說那你怎麼搞?他說,層出租給外地來的商人或者本鄉的商人,從事商業,開店、開作坊、開飯館,有房租收了。還剩三層,有一層準備出租,但是房租不一樣。如果對方願意租二層,那房租高一點,願意租四層,我自己剩下兩層住,所以有了房租收入。因為財產性的收入,所以收入就高了。這個情況應該說是很值得慶祝的,因為多年以來農民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財產,沒有財產性收入。
還有一個意想不到的結果,土地確權要重新丈量土地,發現土地多出了20。找農民開會座談後大體得出了這樣的理由:個理由,當初開始承包制的時候,土地質量有好有壞,好地一畝算一畝,壞地兩畝折合一畝,現在經過30年的承包,每個農民把自己家的地整得又好又能夠豐產,所以壞地也變好地了。個理由,在當初承包的時候,土地是一小塊一小塊的,因為用牛耕作,所以有田埂,田埂不算面積,田埂兩邊被遮住太陽的地方不算面積。現在農民用拖拉機了,土地面積擴大了,田埂取消了,田埂也算面積,也沒有田埂兩邊被太陽遮住的地方,所以土地就多了。第三個理由,當初承包時要交農業稅,於是農民為了少交農業稅,所以都少報。土地重新丈量了,剛剛量完就實報了,沒有人願意少報。因為也沒有農業稅,少報自己喫虧,土地出租,錢少了;土地入股,自己的股就少了。而且也不敢多報,剛丈量完,大家都知道。所以這樣一來,土地面積多了20左右。
假定全國都開展了土地確權,可能中國土地會多出20左右,甚至還更多。我們在甘肅、內蒙古考察,他們說這裡當年承包的時候,壞地三畝頂一畝,他們差別大,這就是土地確權。
土地確權證明了,家庭農場在這個基礎上起來了,每一個家庭農場就是一個小微企業,重在經營。農民的積極性是不可低估的,會把家庭農場搞好,將來是種田不用愁。浙江的經驗看得很清楚,三種人是將來中國農業的主要生產力:,家庭農場主,他們受過培訓。,農民合作社,農民一組織就不一樣了。重慶的長壽區、江津區產柑橘,就有柑橘合作社。它的柑橘跟人家不一樣的,是反季節柑橘。人無我有,你不種我種;人有我優,你種我也種,我質量比你好;人優,我反季節。第三,民營企業帶技術下鄉,帶資本下鄉。改造土壤,把沙地改成良田,沙退人進。還有跟農民談判,在廣東湛江市徐聞縣,徐聞縣的土地很貧瘠,沒有大河,靠水庫、臺風,所以有時候產量很低。跟農民談判,你這一畝地產多少糧食,值多少錢?幾百塊錢。現在你別種了,把田租給我種。我每畝地一年付幾百塊錢給你。農民想,不用我種,一年還有幾百。他說你願意出去打工,我租金照樣付給你,你不願意出去打工,就留在我這裡,根據你的技術水平,根據你的出勤天數,每個月發工資給你,你給我當合同工。農民說這個好啊,於是土地就連成片了。民營企業從國外引進的新品種種出來,有的種火龍果,有的種荔枝,有的種菠蘿。我們到徐聞城外,上萬畝的地,一望無際掛一個子,連地名都改了,叫“菠蘿的海”。所以中國的情況,農田不愁沒人種,土地確權後,會有這種情況的。


四、收入分配:初次分配更重要

這是中國一個重大的問題。我在北京幾次會議上一再說,改革的重點應當放在初次分配,不要把二次分配作為重點。二次分配也重要,但是初次分配更重要。
有四點理由:一、農民必須有產權,有產權纔有積極性,纔有財產性收入。
二、受雇方跟雇傭方必須有對等的談判。中國初次分配不行,因為出來打工的農民是單個的,城裡的人也是單個的。而雇用他們的是大企業,農民出來打工,城裡人出來打工,都是弱者。而雇他們的大企業是強勢,談判地位是不均等的。而工資水平制定由強者說了算,這就是初次分配的問題。這種問題西方 也有,但它有工會組織。工會組織替弱者說話,這樣力量就強了。在中國,工會管嗎?有看到過工會替農民工討工資嗎?沒有。所以這個要改,如果這個不改,始終是強者和弱者處在不平等的地位上。
三、農民出售自己的蔬菜、水果,牧民出售奶制品或者是牛羊肉。他們也是弱勢,采購商是強勢,由他來定價格。在西方 有農會,或者叫農民協會,以及力量強的聯社,中國也需要農民合作社或者聯社組織,這樣纔行。
四、教育制度要改革。中國的人均教育經費城鄉是不平等的。農民的義務教育,校舍比城裡差,師資比城裡的弱,設備也不如城裡,農民接受義務教育的學習質量差。這樣就形成了一個不正確的現像,就是職業世襲制。農民工的孩子還是農民工,他的孫子將來也可能還是農民工。如果這種情況不改變,收入初次分配就有問題。教育體制要改革,要加大農村的教育經費。好學校辦在城裡,農村的孩子到城裡來,學校讓他住,這樣就可以解決。
二次分配也重要,但是二次分配的重要在於社會保障體制,城鄉一體化,這是二次分配重要的地方。二次分配大的問題,城鄉社會保障體制,城鄉一律平等,這個很重要。
文件說“適當的時候推出遺產稅”,從長遠來說是可以的,但不容易。實行遺產稅的條,就是要建立完善的家庭財產登記制度,這需要準備相當長的時間。中國跟西方 不一樣,西方 資本主義社會已經200年了,它那些大家族已經傳了很久,它的董事長、總經理,很多都是年紀大的,甚至有七八十歲的。中國不一樣,中國老人沒什麼錢,計劃經濟下生活了一輩子。中國的管理者40多歲,50歲的也有,他不知道死了會收多少稅,如果他知道這個消息後,他轉移了怎麼辦?因為很多地方是不收遺產稅的。香港原來收,後來就取消了。稅率多少?門檻多少?都必須研究得清清楚楚。
而且這當中不要造成兩個惡果:一個是資本外流;二是人生前不投資了,就揮霍、浪費。這樣都不利於經濟。中國需要培育中產階級,要把分配結構搞成橄欖形的,兩頭小、中間大。中產階級不是根據收入水平定的,根據多年經驗,中產階級有三個條件:當然是有穩定的職業,穩定的收入;要有一定的知識水平;第三是要有一定的道德情操。這樣的話,中國更多的中等收入比重,在全國人口中就會越來越多。


五、城鎮化:老城區+新城區+新社區

城鎮化就是要改變體制,這是當前中國大的改革之一。主要的問題在農民的市民化,農民市民化實際上就是讓農民和他的家屬都融入城鎮社會.中國的國情是地少人多,如果中國要做到農民和他的家屬融入城鎮社會,現在的城市是遠遠不夠的。
中國的城鎮化率現在有兩個數字:個數字是的,城市居民大概是占到51左右。實際上這個數字不準,因為這個算法是將常住城市的人口都包括在內,而很多農民工是常住城市,也計算在城鎮居民中,但是他們的身份還是農民。
我們現在這種體制形成於1958年的戶籍制度改革。當時戶口分為城市戶口和農村戶口兩種,農民在不知不覺中就成為不能離開農村的人。改革開放之後,盡管體制放松了,但是沒有改變。現在出問題了,上海的問題表現得比較明顯,因為上海從農民工進城以後,它的骨干工人全是農民工,原來20多歲的農民工,現在都已經40多歲了,成為上海各工廠的技術骨干,但他們的身份還是農民,他們的孩子不能夠在公立學校上學,保障等等也跟城裡人不一樣。
上海遇到的問題是,浙江各個市縣工業也發展起來了,急需骨干工人,就到上海挖。上海農民工到浙江來,給城市戶口,這就吸引了骨干工人向浙江轉移,上海開始緊張。因為這批人一走,上海靠骨干工人的農民工支撐的制造業優勢喪失了。所以上海加快了農民市民化,采取了積分制,千方百計將這些人留在上海。但若這個問題不解決的話,骨干工人遲早還是要流走,農民融入城鎮社會是一個大問題。
另有一個問題值得考慮,中國的城市能容納多少人?如果51是常住人口,但是實際上城鎮化率隻有30多。假定中國將來城鎮化率達到80左右,20年或者30年以後,中國的人口可能達14億多。80意味著有12億人住在城裡。現在,按照常住人口來計算,51的城鎮化率,城鎮居住人口是6億多,還要增加五六億人進城。
這些人進城之後城裡會成為什麼樣?有那麼多的土地蓋房子嗎?有那麼多供人們使用的城市設施嗎?城市容納不下的話,那麼生活質量就會大幅下降。
中國必須走自己的路。我之前發表一篇文章說,中國國情的城鎮化等於“老城區+新城區+新社區”三部分所組成。老城區就是現在的城區,重在改造。城裡造成污染的企業要往外遷,城裡棚戶區拆遷,貧民窟式的街道房子要拆遷,這樣的話讓老城區改造成為適合人居住的居住區、商業區、服務區,這就是老城區的任務。
新城區在遠郊,或者是一些鎮的周圍,主要是工業園區、高新技術開發區、物流園區,它是城市發展自己支柱產業的地方,是新興產業的落腳地。新城區大的特點是工業進園區,好處一是節約能源,各種設施都可以充分利用;二是污染源集中,便於治理;三是企業相聚在一起,交流機會多,商業機會也多;四是政府可以加強服務。
但是“老城區+新城區”,容納仍然有限,所以中國的特色就是“新社區”。新社區的出發點就是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很多地方已經搞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將居民的村子給遷移一下,蓋上樓房,節約地出來。這樣一來,就成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將社會主義新農村作為起點,把它建設成為新社區。
新社區有五個方面需要做工作:,園林化;,要走循環經濟的道路,包括垃圾回收和使用、清潔生產、污染清理等等;第三,公共服務到位;第四,城鄉社會保障一體化;第五,建立社區的管委會,以代替現在的村委會。
新社區是城鎮化的一個組成部分,以免人過多地湧入老城區、新城區,現在全國正在推廣,叫“就地城鎮化”。這對中國來說,對世界的城鎮化歷史是偉大的創造。
城鎮化過程中,要解決的幾個問題。個問題是讓孩子能夠融入城鎮社會,和城鎮的孩子們一樣進公立學校,或者是進比較好的學校,這是農民的希望。其次是看病。再其次是養老。所有這些,都需要在城鎮化的過程中解決。
城鎮化過程中,也有兩個問題需要研究。個問題,在城鎮化的過程中,城市建設經費從哪兒來?這個問題一定要解決。現在遇到兩大困難,一是土地財政路已經走到盡頭了,再也沒有地可賣了;,要進行城鎮化,地方債務問題不能再無止境地增加。無止境地增加隻會造成將來更大的泡沫,城市也會破產的, 汽車制造中心底特律現在已經財政破產了。
中國經濟學界討論的結果發現,澳大利亞、新西蘭的模式可供中國參考。
澳大利亞、新西蘭是城鎮化比較晚的發達 ,因為 、西歐的發展都在20世紀初就已經初具城鎮化的規模,但是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城鎮的發展主要是在“二戰”之後。
他們的方式是以城市為主體,發行公共建設投資基金券。公共建設投資基金券以具體項目為主,比如說城鎮發展需要自來水廠,需要增設一個發電廠,我要建立地下交通干線、修地鐵,一個項目一個項目全部公開,這些基金券的利息比銀行存款高、比國庫券高,購買之後不僅僅有利息,將來如果好的話還可以分紅,這就有吸引力。年年有新增的項目,有新發的公共投資基金券,資金就不斷地進來。澳大利亞、新西蘭甚至連廉租房都是采用這樣的形式。這樣的建設方式,可供中國參考。
另外,在這個過程當中,中國的城鎮化一定要將新社區放在裡面。社會主義新農村已經是城鄉社會保障一體化了,已經是改成社區了,前面就不要加農村,這就是城鎮。老百姓遷到這裡去,他不會感到跟城市有隔閡。
我們在湖北調查,就發現農民即使遷到老城區、新城區,他還是融入不到社會,特別是一些老人都不願意去,因為周圍人不熟悉。“就近城鎮化”,新社區就是城鎮的一部分,戶口市民化,周圍也都是熟人,老人也感覺到生活有樂趣了。
中國的城鎮化,實際上是造城運動,就是將原來是農村的改成新農村,然後改成新社區,再一部分改成新城鎮,造城鎮,這就是解決中國城鎮化的主要路徑。
城鎮化還有一個難題,就是怎樣讓城鎮居民有房子可住?現在的政策是不行的。,現在城市土地招標隻能抬高地價,不斷地出現新“地王”,土地成本高了,房子將來的價錢就一定高。應當采用政府采購的方式來建房,就是在同等技術標準、質量的情況下,誰報價低就采購誰的。一塊地先有人大、政協代表參與定出合理的價格,在上面要建設什麼樣標準的房子先公布,看誰報價低。每一個企業就會考慮怎樣降低成本,而不能夠像現在這樣,土地價格越炒越高。
而且,房地產政策應當是不限購,隻限轉賣。所有這些,都應該在城市化的過程中予以解決。此外,給窮人住的房子,不應該建得很遠,應該就近建。樓可以高一些,但是要方便群眾,城市住房問題纔能解決。新社區發展起來之後,新社區就是城鎮,這樣的話新城鎮將來也會發展起來。


六、國資改革:提高資源配置效率

國有企業在近20年之內,方談話之後的確有很大的進展,但是改革並未到盡頭。國有資產改革應該有兩個層次的改革:一個層次是國有資產配置機制的改革,或者是配置體制的改革。國資委下面不要去管具體的企業,國資委下面成立若干個行業性或者是綜合性的投資基金公司,任務就是管國有資產的配置。我們平時談效率,隻談到生產效率。生產效率是說根據投入產出之比,投入為既定,產出越多越好,這樣效率就高,產出為既定的話,投入越少越好。20世紀30年代之後,出現了另外一種效率,這就是資源配置效率。資源配置效率假定投入不變,以不同的方式來配置資源,然後進行對比,看誰配置效率高。資產不斷地重組、調整,是為了資源配置效率的提高。
資源配置效率提高在經濟學裡引起了兩個變化。個變化,過去長期認為在企業中搞人事組織工作、宣傳工作、行政管理工作的,都列為非生產人員,你們不在生產線的,你們對生產效率沒有貢獻,這些都是非生產人員。資源配置效率出來之後,看法就不一樣了,做人事組織工作的,從事的是人力資源的優化配置,這就是提高了效率。做宣傳工作的,是調動每一個投入者的積極性,提高了效率。行政管理人員是將物資資源和人力資源更好地組合在一起,產生更多的效率。所以從事這些工作的人,今後如果再有人說你們怎樣,你可以說那些觀點是舊的,是60年前的觀點,現在是講資源配置效率,都是從事資源配置的。
國有資本大的問題是配置不當,該發展的新興產業進行大量的國有資本投入,不重要的或者是市場可以解決的、民營企業可以解決的,不要在這些領域搞了,退出來,專門從事國有資產的優配置。
至於國有企業改革,國有企業應當成為自主經營的國有企業,控股問題由法人治理結構定了之後,它控股多少,相應的董事參加。在這個過程中,應該盡量避免一家獨大,這樣董事會就不是一個聲音、一個面孔,就會有爭論,而爭論有利於效率提高。
國有企業成為真正獨立自主的企業,中國的面貌就會改變。國有企業都是獨立自主的企業,由法人治理結構來管理,這樣中國的改革就會有進一步發展的希望。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應該看到國有企業跟民營企業應當是競爭對手,同時也是合作伙伴。沒有民營企業,光靠國有企業,你不可能一枝獨秀,“國進民退”、“國退民進”,這些都不是我們的政策目標,我們的政策目標是雙贏,雙贏對國企、民營都一樣,這纔是我們的目標。我們應該看到這一點,在市場上,將來國內市場也一樣,不分哪一個產品是中國國企的產品、是中國民營企業的產品,都是中國產品,都是中國制造,都是中國品牌。這樣的話,國企、民企後達到共贏的格局。


七、民企轉型:首在產權意識

民營企業當前需要轉型。,要有產權意識。產權意識對民營企業非常重要,要知道保護自己的產權,要知道民營企業靠產權清晰為主,如果你的產權糊裡糊塗的,甚至你當初成立的時候,以各種當時的慣例、情況建成的企業,結果產權始終是不清的,這就對未來帶來隱患。產權清楚,你纔能保護自己的產權。民營企業在轉型中,首先就是要產權清晰,產權要界定清楚。民營企業規模大的,同樣應該健全法人治理結構,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總經理,各得其所、各在其位。家族制在企業成立之初起過作用,因為家長往往是一個能人,家長具有凝聚力,但是這個時間不會太長,一旦企業走向正規之後,就應該健全法人治理結構,其中大的問題也涉及接班人的問題。趨勢上講,親屬可以有股份,但不一定要選為接班人。接班人要有能力,能夠保證企業按照法律法規來經營、來發展。
民營企業要重視自主創新,要重視產業升級。比如說產品設計、原材料的選擇自主權、節能減排、節約原材料、營銷方式等都可以有新的變化,還有管理的創新。任何企業都不要忘記自主創新和產業升級問題。
在這個方面,中國的民營企業轉型要做到兩點,,除了注意生產之外,還要注意營銷,要注意產後的服務。隻有生產、營銷、產前產後服務做得更好,企業纔有錢賺。是要抱團。在危機之後我們常說抱團過鼕,這是對的,大家要抱團互助,資金的融通方面可以有辦法內部協調。
但是現在出現了兩個例子,這就是抱團走出去。一個例子是在西歐,中國企業家抱團出去,單個一家企業到冰島去,人家不要,結果失敗了。現在抱團了,好幾十家企業一塊去,準備投資,同意就全部留下,不要其中一家,就統統都走。個例子,中國汽車行業正在談判,準備進入 的底特律市場。底特律破產,財政負擔很重,但是它有很好的廠房設備,還有一支很強的工程師隊伍、設計師隊伍。中國的汽車行業準備接管,把它們的設備、廠房全部買下來,把這裡開發成中國汽車研發中心,那些工程師、設計師能夠起作用的,可以恢復工作就地就業。
中國民營企業抱團出去,這是非常有用的,都是屬於民營企業的轉型。要破除傳統的小業主意識,小業主意識有害於中國民營企業進一步發展。


八、中等收入陷阱:中國可避免

“中等收入陷阱”的概念,是世界銀行2007年報告中提出來的。報告說,拉丁美洲如墨西哥、阿根廷、智利等 ,東南亞的馬來西亞、菲律賓等 ,在中等收入的道路上前進時落入了“中等收入陷阱”,經濟長期停滯不前,停留在中等收入階段。
世界銀行這個觀點對嗎?這是似是而非的觀點,並沒有充分的證據來說明這個問題。實際上別相信它。真正的陷阱是在任何收入階段都會有,而全世界普遍的是低收入陷阱。低收入陷阱,很多 人均GDP在10,頂多20上下就徘徊不前了。多少 ,長期都在貧窮 之列。
過了中等收入陷阱,難道從此就一帆風順了嗎?不可能。一個很明顯的例子就是希臘,120是中等收入和高收入之間的界限,希臘當初人均GDP達到120時,世界銀行發電報祝賀,後來到了2時,希臘經濟停滯、下降了,高收入一樣也會有陷阱。再如日本,人均GDP到時就長期停滯不前。
世界銀行提出的這幾個 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至少有三個原因。,存在著發展的制度陷阱。這些 在前期發展的時候就應該解決的問題沒有解決,如土地問題沒有解決。當時拉丁美洲 都是大地產制度,當初應該給解決而因害怕沒有解決,越到後來越難動,這就充分證明了改革阻力越拖就越大,拖的時間越長就越難改,現在改就不行了。
是社會危機陷阱。土地問題沒有解決,貧富差別就難以解決。拉美 無論是執政黨還是在野黨,都提出過辦法,但是都不能得到大家的支持,因為大地主對無論哪一種方案都不同意,結果社會處於絕望的狀態,就出現了極“左”派,他們提出將大地主的土地全部沒收,這樣一來就受到政府的,但是他們還是提這樣的口號,結果社會就亂了,地下組織、極“左”派等等什麼派都有,沒有精力來發展經濟,社會危機陷阱就此形成。
第三個是技術陷阱。這些 也知道技術不突破、不創新,沒有辦法使經濟進一步發展,可是人纔都外流了,拉丁美洲 派到 學習的,後來自己考取 、英國大學的專家也不回來了。而且他們對於資本市場認識也不足,本來這些 資本就先天不足、後天失調,而且老百姓的觀念是舊的,仍然將房地產看作是財產,全部精力都投入到這裡去了,技術創新誰都不感興趣,也沒有人搞了,這樣就造成了“中等收入陷阱”。
中國不但要防止掉入“中等收入陷阱”,而且即使今後進入高收入階段,也要防止出現停滯狀態。中國現在的改革,包括土地的確權、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城鎮化,還有國有企業改革、民營企業轉型,都表明了中國完全可以避免陷入這種陷阱,包括今後進入高收入階段,也可以避免。
《華盛頓郵報》2010年9月份登了一篇很長的通訊報道,用了一個很吸引人的標題,叫《 究竟應該害怕中國什麼?》。文章說,害怕的不是中國GDP的增長,認為中國GDP的增長不足擔心。文章從中關村談起,中關村有一些咖啡店,其中一個咖啡店在北京大學南面不遠。這個咖啡店有幾十張桌子,每天都擠滿了人,每張桌子都有三五個人在那兒喝咖啡,這些人是大學的博士、博士後、年輕教員,還有就是科研單位的一些年輕研究人員,還有一些民營企業家,他們在那裡喝咖啡,談的是創意、創新、創業、專利這些東西。這讓記者想起30年前比爾•蓋茨跟喬布斯都是大學城咖啡店的座上客,中國這些力量不可阻擋。文章登出不久,德國《鏡報》記者也發來文章,說在中國有這種咖啡店的不隻是北京中關村,上海、西安都有,廣東也有,隻是沒有被我們發現而已。這些代表了中國的希望,中國的希望在加以突破,我們需要一個創新時代。創新的動力在廣大年輕人中間。
《華盛頓郵報》給我們的啟示,是說我們的政策、我們的改革都要逐步將民間的積極性調動起來。民間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了,進入創新的高潮、創業的高潮,這就是中國真正的希望所在。

^_^:17d7fdc1d50eb7d68a6a2bfb252c1e6a

^_^:2ef0ea8e92ccfcff2fdd7febdb912191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