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全球化世界中的語言: 為促進更好的文化理解而學習
該商品所屬分類:圖書 ->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市場價】
728-1056
【優惠價】
455-660
【作者】 BrunoDellaChiesaOECD教育研究與創新中心陳家剛許玲安琪王海穎 
【出版社】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ISBN】9787567552487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出版社: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ISBN:9787567552487
版次:1

商品編碼:12097822
品牌:ECNUP
包裝:平裝

叢書名:OECD學習科學與教育創新譯叢
開本:16開
出版時間:2016-1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576
字數:580000

正文語種:中文
作者:Bruno,Della,Chiesa,OECD教育研究與創新中心,陳家剛,許玲,安琪,王海穎


    
    
"

編輯推薦

在非母語語言學習中為什麼有些人比另一些人更成功?為什麼一些國家或教育體繫在非母語語言教育中比另外一些更加成功?對這些問題的探討越來越重要,因為全球化的興起使語言能力無論是對個體而言,還是在社會層面都越來越彰顯其價值。

內容簡介

《全球化世界中的語言:為促進更好的文化理解而學習》除了聚焦美國、加拿大、德國、新加坡等國家的語言教學情況外,還探討了從法國到哈薩克斯坦,從秘魯到坦桑尼亞等全球範圍內許多國家的語言學習,針對語言和文化在現在和將來對於人類的中心作用提出了重要看法。其目的是說明世界範圍內語言多樣性及其與教育的關繫等宏大問題,分析教育政策和實踐如何更好地回應這些新情況帶來的挑戰,以便使現在的決策者們能更了解情況,同時希望啟發讀者認識到(以及鼓勵他們反思)學習過程本身以外促進或阻礙成功習得非母語語言的多重因素。

作者簡介

譯者 陳家剛,教育學博士,華東師範大學外語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華東師範大學學習科學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主要從事學習科學、學習環境設計、英語課程與教學論等領域的研究。曾赴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奧爾巴尼分校(2008)和北卡羅萊納大學教堂山分校(2014)訪問研究。曾任華東師範大學大學英語教學研究中心主任,目前擔任華東師範大學英語教學部副主任。
在《全球教育展望》、《中國電化教育》、《開放教育研究》等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20多篇,著有《認知學徒制理論與實踐》(2017)等,主譯《學習與理解:改進美國高中的數學與科學先修學習》(2008)、《課程:教師的創新》(2008)、《技術時代重新思考教育》(2013),參與翻譯《教育傳播與技術手冊(第3卷)》(2012)等,參與編寫各種著作或教材近20本,主持或參與各級各類課題逾10項。

目錄

著者名單
關鍵概念和首字母縮略詞
參考文獻
前言:全球化時代的語言學習和文化
參考文獻
摘要
引言:讀者指南
參考文獻

第一部分 全球化、語言和動機

第1章 在日益全球化的世界中學習語言
我們談論的是哪些“語言”?
正式、傳統的教育情境:一些問題
動機與成功的情境因素
理論有用嗎?
語言多樣性有助於培養全球化意識嗎?
參考文獻
第2章 動機與第二語言習得
引言
動機與第二語言習得
L2動機的組間差異
參考文獻
第3章 語言學習的動機理論
引言
刺激—評價理論
自我決定理論
心態理論
發現與啟示歸納
參考文獻
第4章 語言習得的經濟激勵
引言
背景:全球化與語言的作用
政策相關性
聚焦經濟維度
參考文獻
附錄4.A1 證據歸納
第5章 愛沙尼亞與新加坡的雙語教育政策和語言學習
引言
為什語言主義?
愛沙尼亞
新加坡
討論
參考文獻

第二部分 文化、語言與認同

第6章 通過我們的手看世界:跨文化手勢語回顧
手勢語簡介
跨文化手勢語差異
非母語語言教學和學習中的手勢語
結論
參考文獻
第7章 中亞的意識形態與字母表改革
引言
語言物質主義
拉丁化:“東方的偉大革命”
西裡爾化:融合與分離
拉丁化:新時代
對哈薩克語言拉丁化的爭論
結論
詞彙表
參考文獻
第8章 反讀:顛倒語言,反映文化
引言
何為反讀?
俚語和反讀簡史
當代背景
圈內熟人:通過使用反讀來融合
外部管窺:通過使用反讀來排斥
影響:反讀在語言社會化中的作用
對當前和未來的啟示
附錄8. A1 反讀中詞彙舉例、轉化性過程和它們的詞法
附錄8. A2 “Thé à la menthe” – La Caution
參考文獻
第9章 耳蝸植入、耳聾文化以及狹義界定的文化特征
引言
背景
耳蝸植入與耳聾文化
啟示
結論
參考文獻
第10章神經科學研究與手語學習
引言
語言與神經科學
手語與神經科學
討論
未來研究推薦
附錄10.A1 世界上的手語
參考文獻

第三部分 各國國情、語言與政策

第11章 全球化背景中加拿大的能力
語言能力與全球化之間的雙向關繫
加拿大的語言財富:一項案例研究
語言財富興衰的影響因素
在加拿大培養語言能力
全球化世界中語言能力的個人和社會回報
結論
參考文獻
第12章 加泰羅尼亞語言政策和新移民挑戰:我們講加泰羅尼亞語
引言
加泰羅尼亞語言幸存史
《語言規劃法案》:重建加泰羅尼亞語的政治和法律框架
外來移民挑戰
回應新挑戰的政策調
結論
參考文獻
第13章 坦桑尼亞的教育和創造力
坦桑尼亞的援助組織與教育
烏莫加藝術中心:一條不同的路徑
隔離與教育
烏莫加藝術中心的藝術、教育與參與
創造力和教育
結論
參考文獻
第14章 作為亞洲國際交流中多文化語言的英語
引言:作為多文化語言的英語
傳播與調適
世界英語
作為亞洲語言的英語
作為亞洲語言的英文化主義
拓展英語作為多文化語言的容量
跨文化英語與多樣性管理:對教學回應的需求
結論
參考文獻
第15章 日本和韓國的語言教育:政策、實踐與挑戰
引言
分析框架
歷史上的英語語言教育
回應全球化:21世紀非母語語言教育改革
面臨的挑戰
附錄15.A1. 韓國和日本的英語教育編年史
參考文獻
第16章 關島的語言學習和查莫羅文化
引言
行為主義:它為什麼失敗,又教會了我們什麼?
非母語語言學習理論的突破:錯誤分析與中介語
語言社會化
通過文化教授第二語言
思維實驗:一間查莫羅教室
結論
參考文獻
第17章 秘魯的語言學習:“我的大腦,他”
引言
秘魯的雙語體制與文化保存:教育目標?
從克丘亞語到西班牙語:對功能性彙集的憂慮
理解第二語言學習的神經科學路向
改進與認知刺激的相關性視角
結論
參考文獻

第四部分 人口流動、語言與移民

第18章 為什麼到國外學習?為什麼不?
引言
為什麼出國學習?
國外學習的趨勢和統計數字概覽
國外學習的政府支持
語言與海外學習調查
結論
附錄18.A1. 抽樣調查
參考文獻
第19章移民、語言和教育:國際視角
引言
理論基礎:加拿大與美國
國家背景下的概覽:1945年後的移民
國家背景下的概覽:公民權與融合
關於文化和語言多樣性的政策和非政策
借助語言的移民融合
學校中年輕移民的融合
美國的移民教育
加拿大的移民教育
關於加拿大與美國的結論
結論
參考文獻
第20章 移民、早期分軌和社會流動
引言
種族、文化、地理背景和布迪阨提出的習性
社會—經濟背景與布迪阨的資本作用論
語言能力
國際學生評價項目(PISA)
學校畢業證書
專業培訓
布迪阨的“社會再生產”
結論
參考文獻
第21章 墨西哥教育體繫如何促進移民國外
引言
墨西哥移民趨勢
墨西哥教育:幫助還是阻礙了移民國外?
培養學生為工作做好準備,我們今天能做些什麼?
結論
參考文獻
第22章 歐洲和美國的跨文文化教育
引言
數據和數字
作為歐盟官方政策的跨文化教育
美國和歐盟的相互貢獻
參考文獻

第五部分 學習語言、目的和手段

第23章 全球性教育:在全球化世界中以關愛的生物學傾向為基礎
引言
生物和文化演變
關愛的生物學取向
關愛的全球性倫理
學校作用
結論
參考文獻
第24章 音樂——語言學習中未被充分利用和賞識的工具
音樂作為教授語言和強化語言的工具
結論
參考文獻
第25章 “擴展我們自身的存在”:語言學習、文化歸屬和全球意識
引言
教授/學習非母語語言真的那麼重要嗎?
“不懂其他語言的人就不懂自己的語言”(歌德)
語言塑造世界觀
反對固有信念和不寬容專制的四維模擬體:走向“全球意識”?
通過語言教育培養正面、本地—全球辯證法:必要但不充分
參考文獻
後記 全球化時代的語言政策前景
歷史遺產
新的現實
改變教育中的語言政策
結語
查看全部↓

精彩書摘

概 要
1.引言
在我們這個全球化世界中,語言能力越來越重要。求職者在求職時隻會講一門非母語語言不再是一個優勢。相反,一位求職者隻能講一種語言可能會成為絆腳石。
非母語語言學習對於許多個體和國家來說都是一個挑戰。這些挑戰與教育以外的許多因素相關。在本書中,我們探討了在成功和不成功的非母語語言學習中起作用的因素,包括動機文化、(移民等)身份認同和神經科學。
首先我們根據觀察提出了兩個問題:
?為什麼一些非母語語言學習者比他人更加成功?
?為什麼有些教育體制或國家在非母語語言教學方面比其他國家更加成功?
正如我們所預料到,主要答案與正式學習情境之外所發生的一切有很大關繫,而就孩子們而言,甚至與他們開始進入課堂學習母語之前所發生的事情相關。

2.全球化、語言和動機:選定的問題與角度
首先,本書談到了動機在非母語語言學習中的作用。即使它不是要考慮的唯一因素(很明顯,機會也很關鍵,其他一些方面也起到了作用),也是成功的一個關鍵因素。動機在一般意義上的學習中起著重要作用,而在語言學習中尤其重要。非母語語言學習中具備或缺乏動機受到了對於“他者性”理解與表達的關鍵影響(第1章)。非母語語言學習中的動機可以是內在的(因為對於語言或文化的興趣而想學習)、外在的(因為外在好處而想學習一門語言),或兩者兼有(第2章)。神經科學能幫助我們理解語言習得和雙語/多語主義,(它)在理解動機以及我們如何運用技術去更好地支撐學習方面,也非常重要(第3章)。有些人因為外部獎勵(經濟激勵)而具備強烈的動機去學習一門非母語語言,因為增加掙錢的可能性是一個對許多人有吸引力的目標(第4章)。在政策層面,多語言和多文化國家要面對許多挑戰。例如,盡管愛沙尼亞和新加坡在各方面都不相同,它們卻都有雙語或多語政策。盡管它們以不同方式取得了非母語語言學習的成功,但都為支撐學習視角發展提供了重要觀點(第5章)。
3.語言、文化和身份認同:是什麼利害攸關?
由於文化和語言是緊密交織在一起的,學會一門語言就必然通曉一種文化。在經歷了其他語言和文化之後,人們經常表達身份認同方面的可感知變化。這是可以預料到的,因為很多領域的專家都發現,不同語言有不同的表達世俗經歷的方式。甚至非語言手勢交流都要受到文化規則的調節(第6章)。有了這種認識,就不難發現,關於非母語語言學習和教學的辯論在很多情況下都是高度政治性的。哈薩克斯坦的情況就表明,語言不僅牽涉到技術問題,還有歷史、政治和文化問題(第7章)。語言是一種文化和語言少數族裔(廣義地說)成員界定自己的身份,把自己和其他文化區分開來的方式。一個特殊的案例發生在法國, 社會經濟上處於不利地位的郊區年輕人進行語言“遊戲”——反讀(Verlan)。反讀是歸屬感的社會邏輯標志,其目的之一是阻止外來者理解這種語言,從而區分群體內成員和群體外成員(有時也用“我們與他們”)。盡管反讀是法國特有的,是法語特有的,但在很多社群中,我們可以發現很多少數族裔都為同樣目的設計了自己講話的方式(第8章)。類似地,掌握一門語言就成了一個人被認為是某文化內成員的必備特征。例如,一個耳聾的個體就必須懂得全世界通用手勢語,這樣纔能從文化上被認為是聾人(第9章)。但對於其他文化群體來說這也站得住腳嗎?一位來自拉丁美洲國家的人如果不會講西班牙語,他/她會被認為是一個拉丁美洲人嗎?要重申的是,語言是神經科學的一個主要主題,包括母語和非母語語言的理解、產出等。我們探討了關於手語的神經科學方面的研究,因為這提供了大腦通常如何理解和建構語言的深刻觀點(第10章)。

4. 國情、語言和政策:考察過去、現在和將來
這一部分探討了特定情境中與非母語語言學習和教學相關的一些問題。它將我們帶到了北美洲、歐洲、亞洲和南美洲。每個地區都呈現了獨特的歷史、語言政策、人口、政治、文化、世界觀和其他一些與非母語語言學習相關的因素。然而,每章都提供了關於世界上其他地區的看法。
加拿大在一份報告中描述了語言地圖以及其所實施的語言政策和做法。正是由於加拿大看重語言的多樣性,這份綜合性的準確報告纔有可能誕生。加拿大對於其語言圖景所采納的富有活力的積極路徑可為全世界決策部門帶來啟發(第11章)。因為多種原因,問題可以變得敏感。有時候可能是因為交織的語言在某個特定州內努力主張自己的權利,因為在該州內,長期以來,一種不同的語言形式占主導地位,這種情況在西班牙的加泰羅尼亞就能看到(第12章)。或者是因為,在界定語言和文化身份時,歷史遺留問題不能理順關繫,比如說秘魯的蓋丘亞語—西班牙語學習者(第17章)。但多樣性和文化的教學不是教育體繫遇到的唯一挑戰;還必須確定教授某種語言的哪一種形式,特別是當這種目標語言是當前通用語的一種時,比如“亞洲英語”(第14章)。有時兩個國家有共同的歷史,但卻采用了不同路徑的非母語語言學習方法,比如朝鮮和韓國,這通過一個詳盡的歷史案例研究進行了探討(第15章)。非母語語言學習的理論知識有明顯價值,但最重要的是它的應用。所以,我們不但探討非母語語言學習的理論基礎,而且要把這種知識用於特定場景,比如查莫羅語的教學(第16章)。

5.人口流動、語言和移民:尤其敏感的問題
掌握一門非母語可以帶來巨大的好處。出國學習非常重要,可以幫助學生成為全球經濟的成員。這種理解也可以促進對於文化差異的欣賞,這是朝著更多容忍和對世界的更好理解更進一步。由於出國留學項目可以帶來重要好處,對學生為什麼選擇或不選擇這種“冒險”進行分析便顯得非常有用(第18章)。但出國學習不是學生接觸到外國教育體繫的唯一場景。移民孩童的教學帶來的挑戰幾乎無處不在 (第19章),特別是在一些教學分軌制阻礙移民孩童獲得更高程度教育和相關社會流動的國家內(第20章)。另外,就移民而言,目的地國家隻是等式的一半,例如,墨西哥現有的教育體制就能促進從墨西哥本國向他國移民(第21章)。最後,跨文化教育涉及到承認不同文化群體間的多樣性,鼓勵不同文化群體間的交流(第22章)。隨著全世界人口流動的增加,我們必須進一步探討遷移問題,從而更好地理解如何調整教育體制去應對隨之而來的挑戰。

6.學習語言、手段和目的:對個體、教育者和決策者的啟示
教育體制應該調整,從而在如何看待“我們與他們”這方面產生變化。教室裡存在多種文化可以幫助學生看到自己和他人之間的聯繫。增加機會讓學生到國外留學,或事實上與其他國家的個體交流,也會讓學生更加具有國際化思維(第23章)。語言教學的進行可以運用獨特的路徑和更“普遍”的方法去交流。有兩章探討了如何在非母語語言學習中把音樂作為一門工具加以運用:一章呈現了坦桑尼亞的實驗(第13章),另一章則從更一般的神經科學的視角去論述音樂可以如何作為教學工具使用(第24章)。本書結束部分呈現的文化思維立方體假設是一個框架,用於思考我們在其他文化之中或關於其他文化的經驗,如何塑造了我們的存在和認知過程,以及語言在此過程所起的作用。我們所持的教授語言、促進文化意識和培養跨文化能力這幾項目標在不同情境中也許看起來是獨特的。然而,在促進文化和全球意識方面,我們可以相互之間學到很多。這些問題應以跨學科的方式來應對:在思考如何最好地進行非母語語言教學,以及這樣做的理由時,教育者、神經科學家、政策制定者、音樂家、社會學家、歷史學家、哲學家和其他人都要各盡其力(第25章)。

7.結果和結論
改進和擴大非母語語言學習能為個人和社會帶來很多好處。不僅個體和社會能通過掌握多種語言提升自己的經濟前景,而且也存在確保我們的學生學習語言的個人、學術和全球性原因。學習另外一種語言和文化的經歷能讓個體感到滿足;研究也表明,學習講另外一種語言可以提升某些特定的學術技能。此外,非母語語言學習和教學可以產生對文化差異的欣賞之情,這能導致更包容心態的發展。
對人們進行關於文化的教育能促進非母語語言學習。學習另外一種語言意味著一個人在某種程度上熟悉另外一種文化。有意地運用文化作為教學的途徑,能提升動機,增加課堂內外成功的機會。
神經科學能針對如何學習非母語語言為我們提供一扇窗口。盡管針對我們應如何進行教授語言的變革,神經科學自身還不能完全做出規劃,但神經科學研究的發現能告訴我們教授語言的方法。例如,已經發現,進步較慢的語言學習者處理第二語言的方式和母語人士不同。對這些不同的進一步理解對於我們找到哪些技巧最適合於學生非常重要。
政策和規劃能有效用於改進語言學習。許多國家都有一些政策來促進那些正在或曾經被認為要消亡的語言。我們可以在語言學習、規劃和政策實施方面學習其他國家成功和失敗的經驗。這樣,我們就能應對動機、身份認同和文化問題,也能鼓勵學生發展他們自身的文化意識和全球意識。
要提高其他語言的掌握水平,對文化的理解要從小學階段開始。要學生批判性地思考世界,特別是他們是誰,他們如何與世界其他地方的人們相關,這個可以從早期開始。以一種開放和包容的方式教會小孩關於文化、哲學和宗教方面的內容,可以培養對其他文化觀點的欣賞、對差異的欣賞和全球性的理解。
查看全部↓

前言/序言

前言:全球化時代的語言學習和文化
Kurt W. Fischer
(哈佛大學教育研究生院Charles Warland Bigelow教授)

這本傑出非凡的書論述了世界範圍內的語言多樣性及其與教育的關繫等宏大問題。這些問題對於地球上人類的未來至關重要。隨著全球經濟的相互關聯,前所未有規模的人口遷移,以及全球持續循環的信息流,孩子們正生活在一個全球化的世界中,全球化不是一個選擇,而是一個已浸入每個村莊、每個城市、每個國家的事實。
在這個全球化時代,語言學習愈加重要——位於政治、經濟、歷史的中心,尤其是教育的中心。這本書認識到,語言學習不是孤立的,而是完全與人類未來所有重要事務交織在一起的。
世界範圍內超過1.75億人生活在自己的祖國之外(Meyers, 2004),他們中大多數人在新國家裡講一種甚至多種自己母語外的語言。在全世界,一個人的學校教學語言水平是最有說服力的移民學生學術成就預測器(OECD,2006; Suarez-Orozco and Todorova, 2010)。人們關於語言多樣性和關於語言政策的辯論常常忽視了這個重要事實。
事實上語言學習不僅是一種促進交流的方式,更是一種促進全球性理解的關鍵途徑。要理解語言和文化的重要性,人們需要熟悉數種語言和文化。人類語言和文化的多樣性對於我們這個星球的未來至關重要。
本書探討了從法國到哈薩克斯坦,從秘魯到坦桑尼亞等全球範圍內許多國家的語言學習,針對語言和文化在現在和將來對於人類的中心作用提出了重要看法。它為全世界關於語言和文化的人道主義對話劃定了一個起點。

參考文獻
Meyers, E. (2004), International Immigration Policy: A Theoretical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Palgrave Macmillan.
OECD (2006), Where Immigrant Students Succeed: A Comparative Review of Performance
and Engagement in PISA 2003, OECD.
Suàrez-Orozco, C., M. Suàrez-orozco and I. Todorova (2010), Learning a New Land:
Immigrant Students in American Societ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查看全部↓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