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司馬遷之志:《史記》之“繼春秋”辨析
該商品所屬分類:圖書 ->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市場價】
452-656
【優惠價】
283-410
【作者】 陳文潔 
【出版社】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ISBN】9787567531291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出版社: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ISBN:9787567531291
版次:1

商品編碼:11759842
品牌:ECNUP
包裝:精裝

叢書名:六點評論繫列
開本:32開
出版時間:2015-08-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88
字數:108000

正文語種:中文
作者:陳文潔


    
    
"

編輯推薦

1. 《司馬遷之志》是近年來研究《史記》極為重要的成果,作者研究細膩,論點鮮明,分析透徹,深入淺出。
2. 撰《史記》的緣由,司馬遷自己在《史記》末篇表述得很清楚,即是承父志而繼《春秋》。於此,歷來論家多無異議。
然而,在今天看來,《史記》的根本著述動機並未因此顯明,仍存在需要澄清、辨析的地方。《司馬遷之志》從文質之辨、君臣之際、《論六家要指》的意義等角度,詳盡辨析了《史記》之“繼春秋”說。

內容簡介

撰《史記》的緣由,司馬遷自己在《史記》末篇表述得很清楚,即是承父志而繼《春秋》。於此,歷來論家多無異議。
然而,在今天看來,《史記》的根本著述動機並未因此顯明,仍存在需要澄清、辨析的地方。本書從文質之辨、君臣之際、《論六家要指》的意義等角度,詳盡辨析了《史記》之“繼春秋”說。

作者簡介

陳文潔,哲學博士,曾從事歷史學博士後研究,現為廣州市社會科學院哲學文化所副研究員,2014-2016年在美國耶魯大學訪學。著有《荀子的辯說》等。

目錄

第1章 引言
第2章 “繼《春秋》”之一家言的宗旨
第3章 撥亂反正之一:文質之辨
第4章 撥亂反正之二:君臣之際
第5章 “繼《春秋》”說的實質
查看全部↓

精彩書摘

“繼《春秋》”之一家言的宗旨
司馬遷著《史記》,意在成一家之言。《史記》既為“繼《春秋》”而作,則司馬遷借撰述史事所表達的一家言亦當為“繼《春秋》”而發,當視為他“繼《春秋》”的具體表現和思想成果。因此,其一家言的宗旨,根本上與他對《春秋》的理解緊密相關。鋻於當時《春秋》經傳並行不分的一般學術環境,這首先需要澄清司馬遷“繼《春秋》”說中“《春秋》”的實際意指,在此基礎上把握他對《春秋》的述作意圖和性質的認識,進而領會他對“繼《春秋》”之一家言的實質性定位。
然而,由於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明確提出“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作為其一家言的主旨,似與其“繼《春秋》”說相歧,難免使其一家言旨趣呈現模糊不清之貌。但任何理性思維都有其內在的一致性,“一家之言”作為司馬遷貫通《史記》的自家思想,也有其統一的宗旨、核心。“繼《春秋》”與究天人、通古今兩種說法隻是貌似不可溝通,在本質上則是完全和諧、互通的。司馬遷的一家言,既可說是“繼《春秋》”之一家言,又可說是究天人、通古今之一家言。在他而言,“繼《春秋》”與“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實非二事,而是一事兩說。“繼《春秋》”即意味著究天人、通古今,究天人、通古今則是對“繼《春秋》”之著述任務的具體解說,二者從不同的角度確定司馬遷一家言的核心,並共同指向一個現實的治政目標。
2.1司馬遷對《春秋》的理解
《春秋》編年記事,本魯史舊名。自戰國時孟子雲“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孟子·滕文公下》),指《春秋》體現聖人大義,遂有孔子作《春秋》而明王道之說。今天看來,此說疑點頗多,在《春秋》簡略的大事記間找尋、領悟大義所在,也殊為不易。但任何觀點,無論真偽、好壞,一旦被接受成為信念,就會產生現實影響。西漢人普遍篤信孔子手定《春秋》,寓大義微言,以當一王之法,故置《春秋》於五經之首,以為聖典。孔子作《春秋》明王道,無論是否真有其事,就西漢人而言,都具有信念上的真實性。司馬遷對《春秋》的理解定位,無疑也是在這一信念背景下展開的。
《儒林列傳》中,司馬遷謂西狩見麟而孔子自以為道窮,“因史記作《春秋》,以當王法”,“辭微而指博”。這完全與時論相合,且在見解和語氣上都有比較明顯的公羊學色彩。眾所皆知,漢武獨尊儒術,《春秋》三傳中,唯《公羊傳》立於學官,既有正統之尊,又最有可能為學者所熟悉,司馬遷對這一官方學問也當有相當了解,他以公羊學口吻談論孔子作《春秋》一事,實不為怪,不足證他特別傾心於公羊之學,官方意識形態對人的話語方式所產生的自覺或不自覺的影響,歷來都不罕見,從情理上講很自然,也常有防身之用,故僅憑《史記》中這類顯而易見的說法,難以論定司馬遷對公羊學的真實態度。當然,《史記》稱引《公羊傳》,常經傳不別,多用“《春秋》”一詞代之,但這並不意味著他推崇《公羊傳》而視其為《春秋》唯一嫡傳,因為在《史記》中,他也曾不止一次徑以《春秋》稱《左傳》。事實上,盡管《公羊傳》是當時解釋孔子大義微言的唯一官方依據,可司馬遷並未囿於此見,而明指《左傳》得孔子真傳、羽翼《春秋》:
是以孔子明王道,干七十餘君,莫能用,故西觀周室,論史記舊聞,興於魯而次《春秋》,上記隱,下至哀之獲麟,約其辭文,去其煩重,以制義法,王道備,人事浃。七十子之徒口受其傳指,為有所刺譏褒諱挹損之文辭不可以書見也。魯君子左丘明懼弟子人人異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記具論其語,成《左氏春秋》。(《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序》)
孔子作《春秋》,其刺譏褒諱挹損之義隱而不宣,口授弟子而已;左丘明以為,口耳相傳之法,易失孔子真意,故撰《左氏》以明《春秋》之義。此謂左丘明親得孔子《春秋》真傳,特存其大義於《左傳》。至此,司馬遷主張《左傳》實傳《春秋》之意,已無可疑——這從章太炎《春秋左傳讀敘錄》據上引文而有“左氏親見,公、穀傳聞”的優劣之評,亦可見一斑。《史記·儒林列傳》記《春秋》之學,三傳中獨缺《左傳》,與此不相矛盾。《儒林列傳》自嘆“廣厲學官之路”起言,述當時教化不興而文辭粲如的官方儒學狀況,並非為明儒林正宗而作;該傳不提《左氏》,隻載公、穀兩家,當源自其時官方學術對《左氏》的冷淡態度,而與《左氏》是否傳《春秋》的問題無關。可見,在司馬遷的觀念裡,《春秋》之真傳不止一家——據此看他以《春秋》統稱《左氏》、《公羊》,即可了然。其實,學術正統之爭,本難避免利益因素,而“古人於史實,不甚措意”,“漢人於史事,尚未知覈實”,《春秋》三傳之互詆,意尤不在明“真”而在逐利;三傳爭立學官,學者亦多以為“蓋祿利之路然也”(《漢書·儒林傳·贊》)。司馬遷謂公孫弘以《春秋》(即《公羊傳》)起家而至取相封侯,則“天下之學士靡然鄉風矣”(《史記·儒林列傳》),未嘗不是有見於學術與利益之互為支援而語含譏諷;且司馬氏世典天官,司馬遷以家學立身,固不必依傍門戶,而當時今古文經學之間也釁端未啟,故司馬遷據己之見,就事論事,側《左傳》於傳經之列,應是常理。
……
查看全部↓

前言/序言

自班固引稱司馬遷有“良史之材”,並謂“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漢書·司馬遷傳·贊》),《史記》向有“實錄”之目,後世論者也常以信史繩之。事之“實錄”,既重在“實”,未嘗不探究事實、揭明真相,從而有助於認識過往事件的真實面貌;《史記》一百三十篇,司馬遷謂之“述故事,整齊其世傳”(《史記·太史公自序》),始於黃帝止於漢武,戰國末期至漢武時代的一段歷史躍然紙上,此前的不少重要史料也彙列書中,一直為古史研究所重視——這部《太史公書》終以《史記》之名傳世,固不足怪。不過,“為作史而作史”,隻是近世史學的觀念;古代有關史事的著述,大都不具有“重現過去”這種基於比較純粹的知識興趣的撰寫目的,而是別有意圖。《史記》也不例外。
司馬遷仕於漢武帝之世,續父職而任太史令,主要掌管天時星歷,不主記載,著述之事,本不在其職分內;《史記》之作,完全緣於其個人志趣。《史記》作為私家著作,較之官史,其著述動機顯然更為個人化,更具主動性,從理解經典的角度看,也更為重要。《太史公自序》中,司馬遷自述其著《史記》之由,著重引其父臨終遺命為辭:
太史公執遷手而泣曰:“餘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嘗顯功名於虞、夏,典天官事。後世中絕衰,絕於予乎?汝復為太史,則續吾祖矣。……幽、厲之後,王道缺,禮樂衰,孔子修舊起廢,論《詩》、《書》,作《春秋》,則學者至今則之。自獲麟以來四百餘歲,而諸侯相兼,史記放絕。今漢興,海內一統,明主賢君忠臣死義之士,餘為太史而弗論載,廢天下之史文,餘甚懼焉,汝其念哉!”遷俯首流涕曰:“小子不敏,請悉論先人所次舊聞,弗敢闕。”
司馬談先論孔子作《春秋》之功,再言“獲麟以來四百餘歲”而“史記放絕”雲雲,明顯有激勉司馬遷之意——《春秋》今文二傳皆終於“獲麟”,在今文家眼中,“獲麟”與孔子作《春秋》有莫大關繫;司馬談雖未必意屬今文,但其卒時,《春秋公羊傳》早已列於學官,勢力鼎盛,具備塑造一般話語方式的地位和能力,故此處他以“獲麟”喻孔子作《春秋》的特殊時刻,與《史記·孔子世家》謂“西狩見麟”而《春秋》作一樣,均可視為是對當時特殊的統治意識形態語境的無意識反映。按此,司馬談遺囑可理解為,孔子作《春秋》已四百多年,迄今未有能接續者,司馬遷當存光耀祖先之志,興著述之事以繼《春秋》。上引文言“四百餘歲”,乃實數,以虛數論,可謂之五百歲,故司馬遷《自序》接下來便以五百年之期宣明己志:
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歲而有孔子。孔子卒後至於今五百歲,有能紹明世,正《易傳》,繼《春秋》,本《詩》、《書》、《禮》、《樂》之際?”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讓焉。
“五百歲而一聖人也”(劉敞《公是集》卷四十七《五百》)。五百歲之數,在古人有其特殊意義。孟子即言:“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孟子·公孫丑下》)司馬遷借言五百歲之期,欲上繼孔子,不見得是出於某種神秘體驗,倒明顯與孟子一樣,是富有纔力的人自道當仁不讓之意。至此,司馬遷“繼《春秋》”而著書的志向已表露無遺。但是,由於《春秋》作於周衰之時,“善善惡惡,賢賢賤不肖”(《史記·太史公自序》),有褒貶之意,《史記》又多語涉當世得失,司馬遷以繼《春秋》自任,便有譏世之嫌,易授人以柄,是危險的說法。於是《自序》後文又設壺遂之問:“孔子之時,上無明君,下不得任用,故作《春秋》,垂空文以斷禮義,當一王之法。今夫子上遇明天子,下得守職,萬事既具,咸各序其宜,夫子所論,欲以何明?”司馬遷先以“唯唯”謙應,再連用“否否,不然”兩個否定語,接著力頌當世之美,最後故意為遜詞雲:“餘所謂述故事,整齊其世傳,非所謂作也,而君比之於《春秋》,謬矣。”這明顯是司馬遷因其“繼《春秋》”之志觸及時代禁忌,在“欲‘唯’不可,‘否’又不願意的進退失據”之中,不得已而施的遮眼之法,意在撇清《史記》效《春秋》而刺當世之嫌,並非是自悔前說——從情理上講,司馬遷若真無“繼《春秋》”之志,固不必放言續聖著書,虛張聲勢而徒引猜忌。這一點,由其於《自序》下文再以“幽於縲紜”而著《史記》自比“孔子阨陳蔡,作《春秋》”,亦可略見。趙恆論《自序》“唯唯,否否,不然”一段,也指司馬遷“意有包周身之防,而隱諱以避患之意”,並謂其“雖自謙不敢比於《春秋》,然(後文)又以孔子之戹陳蔡而作《春秋》自況,則其自任之意益見其不敢讓之實矣”。當是。司馬遷曾因李陵案受刑,對言語之禍感受尤深,故不免在公開己志的同時,閃爍其詞以為保身之計。這與其欲上繼《春秋》而接續孔子的豪語壯志,不僅不相抵牾,相反在某種意義上還是一種持護。
可見,撰《史記》的緣由,司馬遷自己在《史記》末篇已表述得很清楚,即是承父志而繼《春秋》。於此,歷來論家多無異議。然而,在今天看來,《史記》的根本著述動機並未因此顯明,仍存在需要澄清、辨析的地方。
……

查看全部↓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