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湟水流域方言與地域文化研究
該商品所屬分類:圖書 ->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市場價】
948-1376
【優惠價】
593-860
【作者】 蘆蘭花雍際春霍志軍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ISBN】9787520302043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ISBN:9787520302043
版次:1

商品編碼:12339891
品牌: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出版時間:2017-1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84
字數:339000
正文語種:中文

作者:蘆蘭花,雍際春,霍志軍

    
    
"

內容簡介

湟水河流域在歷史上是一個少數民族活動的舞臺,現在也是多民族聚居區。歷史上不同時期,不同地區的移民所帶來的漢語方言跟民族語言融合,形成了湟水河流域方言。從不同地區遷移到此的漢族移民,同時也帶來了遷出地的文化,這些文化跟當地的少數民族文化相互影響,相互吸收,形成了今天湟水河流域獨特的文化現像。《湟水流域方言與地域文化研究》將方言與文化相結合,共十章,其中有五章及兩個附錄主要是語言問題,另外五章則以民俗文化為主,對湟水流域展開深入的文化研究。

目錄

導言
一 湟水流域地理概況
二 湟水流域歷史沿革
三 湟水流域的語言概況
四 湟水流域漢語方言和地域文化的研究現狀
五 湟水流域漢語方言的形成

第一章 湟水流域漢語方言語音的描寫比較
一 西寧話音繫
二 湟源縣城關鎮話音繫
三 大通縣朔北鄉話音繫
四 大通縣橋頭鎮回民話音繫
五 循化縣積石鎮話音繫
六 樂都縣碾伯鎮話音繫
七 樂都縣高店鄉話音繫
八 平安縣平安鎮話音繫
九 互助縣威遠鎮話音繫
十 化隆縣巴燕鎮回民話音繫
十一 化隆縣甘都鎮回民話音繫
十二 民和縣川口鎮話音繫
十三 民和縣塘爾垣鄉回民話音繫

第二章 湟水流域漢語方言聲、韻、調與中古聲、韻、調的比較
第一節 湟水流域漢語方言聲母與中古聲母的比較
一 古全濁聲母的今讀
二 非組聲母的今讀
三 知莊章組聲母的今讀
四 端精見組聲母的今讀
五 泥來母的今讀
六 日母的今讀
七 疑影母的今讀
八 雲、以母的今讀
第二節 湟水流域漢語方言韻母與中古韻母的比較
一 果攝韻母的今讀
二 假攝韻母的今讀
三 遇攝韻母的今讀
四 蟹攝韻母的今讀
五 止攝韻母的今讀
六 效攝韻母的今讀
七 流攝韻母的今讀
八 成山攝韻母的今讀
九 深臻曾梗攝韻母的今讀
十 宕江攝韻母的今讀
十一 通攝韻母的今讀
第三節 湟水流域漢語方言聲調與中古聲調的比較

第三章 湟水流域漢語方言的共時音變
第一節 連讀調
一 湟源話的連讀調
二 樂都話的連讀調
第二節 輕聲
一 湟源話的輕聲
二 樂都話的輕聲
第三節 兒尾
一 湟源話的兒尾
二 樂都話的兒尾

第四章 湟水流域漢語方言詞彙的構成特點
一 保存了一些古語詞
二 具有地域特色的方言詞語
三 存在少數民族語言底層

第五章 湟水流域漢語方言詞語與生活、生產習俗
第一節 與“喫”有關的詞語與飲食習俗
第二節 與“穿”有關的詞語與服飾民俗
第三節 與“住”有關的詞語與居住民俗
一 與遊牧居住民俗有關的方言詞語
二 與定居的居住民俗有關的方言詞語
第四節 植物、農具類詞語與生產習俗
一 植物類方言詞語
二 農具類方言詞語
三 養殖類方言詞語與諺語

第六章 湟水流域漢語方言詞語與歲時、人生儀禮、信仰、遊藝習俗
第一節 方言詞語與歲時、節日習俗
第二節 方言詞語與人生儀禮、信仰習俗
一 反映誕生禮俗的方言詞語
二 反映婚嫁習俗的方言詞語
三 反映喪葬習俗的方言詞語
四 反映信仰和禁忌習俗的方言詞語
第三節 方言詞語與遊藝習俗

第七章 湟水流域漢語方言熟語及其文化特色
第一節 湟水流域漢語方言熟語反映的氣候特點
一 反映季節、日期與氣候的關繫的熟語
二 反映周圍事物與氣候的關繫
第二節 湟水流域漢語方言熟語與獨特的高原農業文化
一 把握農作物種植時令的熟語
二 關於農作物種植的技巧的諺語
第三節 湟水流域方言熟語與畜牧業、林業生產
一 反映畜牧業生產重要性的熟語
二 反映飼養技巧的熟語
三 反映林業生產的熟語
第四節 湟水流域方言熟語反映的人們的生活經驗和社會意識
一 勤勞為榮,懶惰為恥
二 崇尚勤儉,貶抑浪費
三 以和為貴,謙虛待人
四 重視家教,誠實做人
五 不互相攀比,熱愛生活
第五節 湟水流域漢語方言四字格
一 湟水流域方言四字格的內部結構
二 四字格所體現的修辭特點
三 湟水流域漢語方言四字格的自身特點

第八章 湟水流域漢語方言語法的地域文化內涵
第一節 湟水流域漢語方言的詞法特點一
一 詞綴
二 常見的程度補語
三 湟水流域方言名詞重疊式的構詞特點
第二節 湟水流域漢語方言的詞類特點
一 趨向動詞“到”“脫”“走”“去”“來”“上”“下”
二 “給”
三 副詞“可”“一掛”
四 “著”的用法
五 “哈”的用法
六 語氣詞
第三節 湟水流域漢語方言的句式特點
一 “把”字句
二 “賓-動”句式
三 “哈”字句式
四 疑問句
第四節 湟水流域方言中的比較句
一 平比句
二 差比句
三 漸進比句
四 極比句
第五節 富有地方特色的“打~”類詞語
一 “打~”類詞語的語法分析
二 “打~”類詞語的語義分析
三 “打~”類詞語的語用分析

第九章 湟水流域漢語方言與“花兒”
第一節 物名所展示的地域風貌
第二節 “花兒”詞彙的文學魅力
一 形容詞
二 名詞
三 量詞
四 像聲詞
五 湟水流域“花兒”中富有特色的句式
第三節 “花兒”中反映湟水流域風土人情的方言詞語
一 “花兒”反映湟水流域飲食習俗的詞語
二 “花兒”反映湟水流域農業生產習俗的詞語
三 “花兒”反映了湟水流域“茶馬互市”和藏客“走藏”
四 “花兒”反映湟水流域信仰習俗的詞語
第四節 “花兒”修辭的審美功能
一 比喻
二 誇張
三 對偶、排比、頂真
第五節 湟水流域的“花兒”會

第十章 從語言接觸看湟水流域的漢語方言
第一節 有關湟水流域的語言接觸
一 語法方面的接觸影響
二 詞彙方面的接觸影響
三 語音方面的接觸影響
第二節 湟水流域漢語方言接觸音變——語言替換
附錄一 湟源方言同音字彙
附錄二 湟源方言分類詞表
參考文獻
後記
查看全部↓

精彩書摘

《湟水流域方言與地域文化研究》:
中國現代語言學家中,羅常培先生當屬是最早從事語言與文化研究的。他於1950年出版了《語言與文化>-書,並在書中指出:“語言學的研究不能抱殘守缺地局限在語言本身的資料,必須要擴大研究範圍,讓語言現像跟其他社會現像和意識聯繫起來,纔能格外發揮語言的功能,闡揚語言學的原理。”②羅常培先生的倡導與實踐為中國語言學研究開闢了一條新路。
湟水流域在歷史上是一個少數民族活動的舞臺,現在也是多民族聚居區。歷史上不同時期、不同地區的移民所帶來的漢語方言跟民族語言融合,形成了湟水流域漢語方言。從不同地區遷移到此的漢族移民,同時也帶來了遷出地的文化,這些文化跟當地的少數民族文化相互影響、相互吸收,形成了今天湟水流域獨特的文化現像。近年來,將湟水流域方言與地域文化分開研究的成果不少,但是,將方言和地域文化二者結合起來進行研究的成果不多。
1.湟水流域漢語方言的研究現狀
“傳統的北方話的分類應當說是建立在語言印像加地理概念的基礎上的,比如舊有的西北方言的劃分,大概就是因為太行山以西的方言與北京話為代表的北方話太不相同,所以籠統歸入神秘的西北方言。這裡的西北就既不同於地理上的西北概念,也找不出共同的語言特征。這種印像式的分類狀況直到近年纔得到改變。”③20世紀80年代以前,方言學界把分布在“山西、陝西、甘肅、寧夏等省區和河北、青海、內蒙古一部分”的漢語方言泛稱為西北方言或西北官話(袁家驊等,1960),說明對這一地區的方言認識很模糊。對方言性質認識的不足必然導致方言研究的局限。如果把晉語、蘭銀官話、中原官話放在同一個平面上,就會用青海、西安或太原來代表或代替蘭州、銀川的方言研究。這個缺陷直接體現在方言論著選擇代表點的問題上,比如早期的《漢語方音字彙>等都是用西安代表整個西北地區的方言,這固然與選點的密集程度有關,但是也從一個側面看出當時這一帶的方言對語言學家來說還是比較陌生的。隨著《方言》雜志的創刊,各省區方言叢書的出版,方言學界對北方話的認識逐步加深。在此基礎上出現了用語言特征來給北方話分類的文章。20世紀80年代在配合為語言地圖的繪制而進行的全國範圍較大規模的語言調查的基礎上,李榮先生對傳統的西北方言作了“精細”的分類。他把晉語從北方話中分離出來,獨立為一個大方言,再將剩餘的北方話分為八個區(最初分七區,後來又把北京官話和東北官話分開)。分別是北京官話、東北官話、冀魯官話、膠遼官話、江淮官話、蘭銀官話、西南官話和中原官話。
張盛裕、張成材《陝甘寧青四省區漢語方言的分區(稿)》(1986)和《中國語言地圖集》(1987)將中原官話分為九片:l鄭曹片;2蔡魯片;3洛徐片;4信蚌片;5汾河片;6關中片;7秦隴片;8隴中片;9南疆片。分布在青海境內的為秦隴片和隴中片,涵蓋十一個縣市,其中六個縣市屬秦隴片,五個縣屬隴中片。《中國語言地圖集》(1987)B4《官話之四》說明:“陝甘寧青四省區漢語方言內部,最主要的差別是古入聲的今調類,古知莊章日四組聲母的今部位。”中原官話的共同特點是:古清音入聲和次濁入聲今讀陰平,古全濁入今讀陽平。秦隴片和隴中片的區別在於秦隴片有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個單字調,隴中片平聲不分陰陽,隻有三個單字調。
“青海省的漢語方言主要分布在東部農業區的十個縣市。解放後新遷入的漢人還沒有形成穩定的當地方言。西寧、湟中、平安、互助、門源、貴德、化隆、湟源八處,古全濁聲母入聲字今讀陽平,如‘白’字,分類和北京、西安大致相同。古清音和古次濁聲母入聲字今讀陰平,如‘百’字和‘麥’字,分類和西安大致相同。此外大通(除橋頭鎮)、樂都、民和、循化、同仁五處單字調不分陰陽平,‘百、麥、白’三字都是平聲。要是這五處的平聲以陰平論,這五處跟前八處一樣,屬於中原官話。要是這五處的平聲以陽平論,這五處就屬於西南官話。現在考慮到青海十三處方言在其他方面的共同點,都劃歸中原官話。”①張成材先生(1984)將青海省的漢語方言分為三個片:西寧片、樂都片和循化片。西寧片包括西寧、湟中、平安、湟源、互助、貴德(指縣城“巧話”,即跟西寧話相近似的一種話)、化隆和門源等。西寧片的共同點是:聲調有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個。樂都片包括樂都、民和等地。單字調平聲不分陰陽,隻有平聲、上聲、去聲三個聲調。循化片包括循化、同仁、貴德(指王屯、劉屯、周屯等地講的“土話”)、尖扎及黃河沿線靠近循化的一些地方。循化片的特點也是有平聲、上聲、去聲三個單字調。
西寧市、湟源縣、湟中縣、民和縣、樂都縣、化隆縣、互助縣、平安縣、大通縣、循化縣十個市縣同處湟水流域,湟水谷地的地理環境極為相似,歷史上的民族統治和民族融合以及移民來源也基本一致,方言面貌有很多共同點。因此《湟水流域方言與地域文化研究》將對以上縣市的方言進行描寫、歸納、比較和研究。
……
查看全部↓

前言/序言

大干世界,萬像竟呈。因區域自然和人文社會環境的差異性,在中國廣袤無垠的土地上孕育了豐富多彩的地域文化,彰顯著各地人們的文化氣質。燕趙、齊魯、巴蜀、三秦、荊楚、吳越等文化已廣為人知。這其中,隴右文化更是因其所處的農牧交錯、華戎交彙與南北過渡的區位優勢,成為我國地域文化百花園中綻放的一朵奇葩,具有迷人的風采,散發著瑰麗的芬芳。
隴右文化源遠流長。若從原始人類遺跡來看,從隴東華池縣趙家岔、辛家溝和涇川大嶺上發現的舊石器時代早期石器,到舊石器時代晚期距今3.8萬年前的“武山人”遺跡的發現,已昭示著隴右遠古文化的曙光即將來臨。進入新石器時代,以天水地區大地灣、西山坪、師趙村等遺址為代表的新石器早期遺存,翻開了隴右文化源頭的第一頁。繼之而起的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等文化類型,在多樣化農業起源與牧業起源,中國最早的彩陶與地畫、文字刻畫符號、宮殿式建築、水泥的發現,最早的冶金術和銅刀、銅鏡與金器的出土,禮儀中心的出現,表明等級身份的特殊器具玉器的發現,貧富分化與金字塔式的社會等級的出現等,這一繫列與文明起源相關的物質與精神文化成就,既為中華文明起源與形成提供了佐證、增添了異彩,也是黃河上遊地區開始邁入文明時代的重要標志。在齊家文化之後的夏商之際,西戎氐羌部族廣泛活動於隴右地區,並與中原農耕文化保持頻繁的接觸與交流,開創了農耕與草原文化相互介入、滲透和交融創新的文明模式。與此同時,周人起於隴東,秦人西遷並興起於天水,隴右成為周秦早期文化的誕生地,並奠定了隴右以華戎交彙、農牧結合為特征的第一抹文化底色。自秦漢至於明清,隴右地區民族交融不斷,中西交流不絕,在悠久的歷史積澱中形成兼容並互補、尚武剛毅、生生不息的地域文化特質。這種獨具特色的地素,成為華夏文化中最具活力的基因和重要組成部分,在華夏文明的傳承中發揮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然而,在國內各地域文化研究如火如荼、成果層出不窮,地域文化與旅遊開發日益升溫的形勢下,隴右文化的研究卻相對冷寂,隻是在近年來纔引起人們的重視。這其中,天水師範學院隴右文化研究中心的同仁們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2001年,在學校領導的支持和學校隴右文化研究愛好者共同的努力下,國內唯一的隴右地域文化研究學術機構一一隴右文化研究中心成立。中心以開放的管理方式,以學校內部的學術力量為基礎,廣泛聯繫省內外的科研院所和相關文博專家,同氣相求,共同承擔起隴右文化學術研究和文化旅遊資源開發的重任。以期中心的研究成果庶幾能為甘肅區域經濟社會和文化事業的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決策參考。
中心成立至今,已經走過了12個春秋。12年裡,天水師範學院的隴右文化研究與學科建設取得長足的進步。一是通過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初步構建了隴右文化的學科體繫和課程體繫,為隴右文化研究和知識普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二是催生和形成了一個省級重點學科,將科研團隊建設與人纔培養有機結合,使隴右文化研究工作邁上可持續發展有了基礎保障。三是2010年中心被確定為甘肅省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為隴右文化學科建設與科學研究搭建了平臺。四是彙聚和成長起一支富有既充滿活力又富有潛力的學術研究隊伍。五是通過在《天水師範學院學報》長期開辦“隴右文化研究”名牌欄目,編印《隴右文化論叢》連續出版物和出版“隴右文化研究叢書”,為研究和宣傳隴右文化營造了一塊探索交流的學術陣地。在此基礎上,產生一批高質量的科研成果,在推進學科建設,服務甘肅文化大省建設,促進區域經濟社會文化事業的發展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2010年,學校為了進一步加大對隴右文化學科建設與科學研究的扶持力度,將隴右文化重點學科建設作為重大項目,申報中央財政支持地方高校專項經費得到資助,這為隴右文化研究基地的建設與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經費保障。由此我們研究條件大為改善,先後啟動了項目研究、著作出版和資料購置等計劃。現在展現在讀者面前的這套“隴右文化研究叢書”,即是著作出版計劃的一部分。我們深知,隴右文化內涵豐富,博大精深,但許多領域的研究幾近空白,基礎研究工作亟待加強。所以,對於“叢書”的編寫,我們秉持創新的理念,科學的精神,求實的態度,提倡作者以隴右地域文化為研究範圍,立足各自的研究領域和學術特長,自擬選題自由探討。隻要有所創新,成一家之言,不限題材和篇幅,經申報評審獲得立項後,即可入編“叢書”。
經過各位作者一年多的辛勤努力和創造性勞動,“叢書”按計劃已基本完成。入編“叢書”的著作,涉及隴右文化研究的各方面,主要包括始祖文化、關隴文化、隴右文學、杜甫隴右詩、隴右旅遊文化、隴右石窟藝術、隴右史地、隴右方言和放馬灘木板地圖等主題。
查看全部↓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