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海峽兩岸民族共同語對比研究
該商品所屬分類:圖書 ->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市場價】
1081-1568
【優惠價】
676-980
【作者】 刁晏斌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ISBN】9787516199091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ISBN:9787516199091
版次:1

商品編碼:12193242
品牌: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出版時間:2017-03-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56
字數:378000
正文語種:中文

作者:刁晏斌

    
    
"

內容簡介

《海峽兩岸民族共同語對比研究》在現代漢語史的框架下,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以全球華語及其研究為背景,對海峽兩岸民族共同語的差異與融合事實進行了進一步的發掘,內容涵蓋詞彙、語法以及表達方式等。書中闢專章考察與分析了兩岸語言的融合問題,主要著眼於臺灣“國語”對大陸普通話詞彙、語法形式以及某些表達方式的吸收和使用,既理出了一條歷時的線索,同時也在共時的層面抓住新的發展變化事實,從而形成了“實時”的研究和表述。
此外,《海峽兩岸民族共同語對比研究》還注重理論的探討以及今後進一步的持續深入研究,前者涉及兩岸民族共同語差異的成網、為什麼要進行兩岸對比研究以及怎樣進行研究等;後者則提出海峽兩岸民族共同語對比研究的若干新視角,包括深度對比、直接對比、微觀對比和計算對比等。
《海峽兩岸民族共同語對比研究》在很大程度上發前人所未發,堪稱這一領域的總結與提高之作。

作者簡介

刁晏斌,1959年生,山東煙臺人,吉林大學碩士,南開大學博士,山東大學博士後。現任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現代漢語研究所所長,北京師範大學全球華語對比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博士後合作導師。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首席專家,中英雙語國際學術刊物《全球華語))中文主編。多年從事由其本人在國內外首次提出的“現代漢語史”研究,主要集中於詞彙、語法,兼及語音、修辭等。近年來,在海峽兩岸及港澳地區民族共同語的差異與融合以及全球華語研究方面用力較多。獨立撰寫並出版專著20部,發表論文200餘篇。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海峽兩岸民族共同語及其對比研究
第一節 兩岸共同語差異的造成原因
一 與早期國語的距離:大陸遠大於臺灣
二 書面語與口語的距離:臺灣遠大於大陸
三 “距離”視角下的兩岸共同語差異及其研究
第二節 為什麼要進行兩岸共同語的對比研究
一 應有的觀念與認識
二 研究的目標與支點
第三節 對以往研究的簡單回顧與總結
一 已有工作和主要進展
二 存在的問題與不足
第四節 應該怎樣進行兩岸共同語的對比研究
一 繫統性的研究
二 本體性的研究
三 創新性的研究
四 綜合性的研究
五 即時性的研究

第二章 兩岸詞彙差異對比研究
第一節 兩岸名詞對比研究
一 指人名詞“干部”
二 指人名詞“民眾”
三 一組指物名詞
四 抽像名詞“事跡”
五 抽像名詞“面向”
六 抽像名詞“弱勢”
第二節 兩岸動詞對比研究
一 動作動詞“抓”
二 動作動詞“考驗”
三 心理動詞“關懷”(附“關心”)
第三節 兩岸形容詞對比研究
一 性質形容詞“緊張”
二 性質形容詞“堅強”
三 屬性詞“綠色”

第三章 兩岸語法對比研究
第一節 兩岸離合詞對比研究
一 兩岸離合詞使用情況抽樣調查
二 兩岸離合詞用法的幾個具體差異
三 造成上述差異的原因
第二節 兩岸趨向動詞對比研究
一 單純趨向動詞的差異
二 復合趨向動詞的差異
三 上述差異的形成原因及相關問題
第三節 兩岸拷貝結構對比研究
一 典型拷貝結構的使用差異
二 非典型拷貝結構對比考察
三 兩岸拷貝結構使用差異的原因及其他

第四章 兩岸語言風格差異對比研究
第一節 國語的生動風格色彩
一 “生動”釋義
二 生動風格的主要表達手段
三 臺灣“國語”生動表達形式的特點
第二節 國語的莊雅風格色彩
一 “莊雅”釋義
二 莊雅風格的表現手段
三 莊雅風格的主要特點及成因
第三節 國語的簡約風格色彩
一 關於簡約風格
二 簡約風格的主要表現手段
三 簡約風格的影響

第五章 兩岸共同語融合研究
第一節 兩岸詞彙的融合
一 問題的提出
二 國語與大陸普通話趨同的主要表現
三 國語的一般使用情況調查
四 小結
第二節 兩岸語法的融合
一 “搞”
二 “抓”
三 小結
第三節 兩岸語言風格的融合
一 數字略語
二 虛義動詞“干”
三 “弄”與“鬧”
四 關於本節 的一點說明
第四節 兩岸共同語融合的歷時考察
一 著眼於普通話的簡單敘述
二 著眼於國語的重點考察
第五節 餘論
一 哪些大陸詞語易於被臺灣吸收
二 哪些大陸詞語不易為臺灣吸收
三 大陸詞語引進的主要方式和渠道

第六章 海峽兩岸民族共同語對比研究新視角
第一節 兩岸共同語的“深度對比”研究
一進行深度對比研究的基本原則
二進行深度對比研究的主要著力點
三 進行深度對比研究的意義和價值
第二節 兩岸共同語的“直接對比”研究
一 兩岸共同語的間接對比研究
二 兩岸共同語的直接對比研究
三 直接對比研究示例
第三節 兩岸共同語的“微觀對比”研究
一 “語素本位”的微觀對比研究
二 “義素本位”的微觀對比研究
三 微觀對比研究的意義和價值
第四節 兩岸共同語的“計算對比”研究
一 女名用字的“女性度”及其計算分析
二 基於女性度差異的兩岸女性譯名性別義溢出情況比較分析
三 女性譯名性別義溢出情況差異的影響因素
四 餘論
查看全部↓

前言/序言

本人在2013年發表的一篇論文中,首次使用了“海峽兩岸民族共同語”這一指稱形式(見《從兩個距離差異看兩岸共同語的差異及其成因》,《杭州師範大學學報》2013年第3期),次年,又在《雲南師範大學學報》策劃、主持了一個主題為“海峽兩岸民族共同語研究”的專欄(見該刊第46卷第2期),再次使用了這一術語。
就現在的情況來看,著眼於兩岸對比以及臺灣“國語”的指稱形式比較混亂,前者有“兩岸語言、兩岸漢語、兩岸華語、海峽兩岸語言、海峽兩岸漢語、海峽兩岸現代漢語、海峽兩岸共同語”等;後者則有“臺灣話、臺灣漢語、臺灣語言、臺灣口語、臺灣華語、臺灣官話、臺灣普通話、臺灣地區國語、臺灣地區華語”等。
我們認為,單指臺灣,以“臺灣‘國語’”為宜;兩岸共指,“海峽兩岸民族共同語”(簡稱“兩岸共同語”)應該是一個比較妥當的形式。本書就使用這兩個術語,其中臺灣“國語”為求簡省,一律以“國語”稱之,而大陸普通話則簡稱為“普通話”。
在上述“海峽兩岸民族共同語研究”專欄的“主持人語”中,本人寫了以下一段話:
時至今日,對於海峽兩岸語言的研究,我們不僅要回顧過去,更應該展望未來。回顧過去,主要是為了總結成績、找出不足,以利於這一研究更好地發展;而展望未來,則是要尋找新的增長點或突破口,從而使之向更高、更深的層次發展。
這裡實際上說出了本人一段時間以來進行兩岸民族共同語比較研究的目標追求,而本書就是這方面努力的一個集中體現。
我們在《港澳臺地區標準書面漢語的共性與個性》(《語言教學與研究》2014年第6期)一文中,提出了一個“標準書面漢語”的概念,大致是指各地教材、公務文書以及主流媒體等所用的規範認可度比較高的“普通話/國語/華語”書面形式。
本書所用語料,就是在這一範圍內擇取的,其中臺灣語料主要取自《自立晚報》(該報可以提供2003年至今的全部文章,檢索方便,本書舉例凡出處不加說明者,均為出自該報)和“聯合知識庫”(號稱全球唯一擁有1951年至今臺灣新聞的數據庫,包括《聯合報》《經濟日報》《聯合晚報》《民生報》《星報》等超過1100萬筆資料)。此外,我們還在一定程度上利用廈門大學“至善繁體漢語語料庫”,該語料庫是目前已知規模最大的封閉式臺灣語料庫,規模超過23億字。
大陸語料主要以1946年至今的《人民日報》圖文數據庫為依據(凡出自本報的對應性列舉的大陸用例,一律不標出處,隻標時間,出自其他媒體的則既標出處也標時間)。此外,我們也在一定程度上使用北京語言大學BCC語料庫的報紙庫(約20億字),以及“百度新聞”等。
本書所用工具書主要有《現代漢語詞典(第6版)》(書中簡稱《現漢》)和《兩岸常用詞典》(書中簡稱《詞典》)。
本書內容分為四個板塊,第一板塊是第一章,大致相當於一個“緒論”,而主體部分則是後三個板塊。第二板塊主要討論兩岸民族共同語的差異,包括二、三、四共三章;第三板塊是第五章,主要討論兩岸民族共同語的融合問題;第四板塊即第六章從另外一個角度,探討相關研究的新視角和新方向,和其他各章相比,本章可能更具方法論上的意義和價值。
以上的內容安排,是我們所提海峽兩岸民族共同語對比研究“兩翼模式”的具體體現,而這一思想即使在某一具體板塊的具體內容之中,也會有所體現。比如,在討論差異的時候,我們也會考慮到融合的問題,並且也會拿出一定的筆墨來對某些具體表現進行描寫和敘述;“融合”一章的安排,首先是基於對以往差異的了解和認識,而在具體到某一現像時,往往也是循著這樣的“發現”程序,並且還安排了一節歷時的考察,來從比較宏觀的角度把握和敘述兩岸民族共同語由差異到融合的發展經歷。
本書是作者一段時間以來從事相關研究的總結之作,然而它同時也是一個新的起點,本人希望能在兩岸民族共同語對比研究中走得更遠一些。
查看全部↓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