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小說九家
該商品所屬分類:圖書 ->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市場價】
761-1104
【優惠價】
476-690
【作者】 程光煒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ISBN】9787516195260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ISBN:9787516195260
版次:1

商品編碼:12252786
品牌: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包裝:精裝

叢書名:報刊史料與20世紀中國文學史叢書
開本:16
出版時間:2017-06-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43
字數:263

作者:程光煒

    
    
"

內容簡介

本書采取知人論世與文本細讀相結合的方法,討論了九位當代小說家近年來的重要作品,同時對其創作在中國當代文學史上的地位,做了定位性分析。附錄部分是對作家與讀者、作家與批評家、作家與文學史等關繫的敞開式評點,是一種朋友之間閑談的敘述風格。

作者簡介

程光煒,男,1956年12月出生,江西省婺源縣人。文學博士。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文學批評研究會副會長。主要從事中國當代文學史、當代作家年譜研究。曾在《文學評論》《文藝研究》《當代作家評論》《文藝爭鳴》《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南方文壇》等核心雜志發表論文200餘篇。主要著作有《文學講稿:“八十年代”作為方法》《文學史二十講》和《文化的轉軌》等。曾多次赴歐美、日本和中國港澳臺地區講學和訪問。

目錄

張承志與魯迅和《史記》


魔幻化、本土化與民間資源


——莫言與文學批評


顛倒的鄉村


——再讀莫言的《透明的紅蘿卜》


批評對“賈平凹形像”的塑造


賈平凹與琴棋書畫


王安憶與文學史


批評的力量


——從兩篇評論、一場對話看批評家與王安憶


《小鮑莊》的關繫


十年回家


——王安憶《本次列車終點》與80年代“知青返城潮”


餘華的“畢加索時期”


——以《十八歲出門遠行》等小說為例


重識史鐵生


——《我與地壇》與時代隱喻


“塔鋪”的“高考”


——20世紀70年代末農村考生的“政治經濟學”


1987:結局或開始


——為池莉中篇小說《煩惱人生》發表25年而作


小人物的歸來


——徐星《無主題變奏》與當代社會轉型的關繫問題


附錄


作家與編輯


作家與讀者


作家與故鄉


作家與批評家


作家與文學史


作家與閱讀

查看全部↓

精彩書摘

《小說九家》:
《檀香刑》和《生死疲勞》令人印像深刻之處,不是它們單憑個人纔氣,同時還借助豐富淵博的“傳統資源”加以轉喻、提升和整合的非凡寫作能力。僅就一個世紀而言,鄉村小說題材中恐怕還少有人如此從“大敘事”角度(魯迅、趙樹理所選取的隻是某個精彩的“橫斷面”;而與莫言有同等藝術氣像的恐怕要數賈平凹、陳忠實兩人)來揭示中國農村社會的深刻變遷。但它們也有“英雄主義同時又是農民意識”(包括前期某些小說)的“格局”(王炳根);“創作心理上不健康的粗鄙習性”和缺少限制的“語言粗糙”(陳思和)。在對作家小說創作“跟蹤式”的評述中,文學批評覺察到不少小說“對這個時代本質的切人無疑又是準確而深刻的”,虛擬、寫實相結合的手段,“沒有把讀者推離時代和現實”,反而體驗到它“復雜得無法歸納和總結”(吳義勤)。隨著批評家對作品的閱讀,關切莫言的讀者當會明白,“《檀香刑》標志著一個重大轉向”,“莫言不再是小說家:個在‘藝術家神話’中自我嬌寵的‘天纔’,他成為說書人”,他“處理的題材是各種歷史論述激烈爭辯、討價還價”,並甘願與“唐宋以來就在勾欄瓦舍中向民眾講述故事(趙樹理也曾自認是“地攤作家”)的人們成為了同行”(李敬澤)。另外,也會讓人感覺到,它其實是“一部外表華麗、實質蒼白的遊戲之作”,是“纔華的消費”、“華麗的蒼白”和“優點突出,缺陷明顯”的小說(邵燕君、李雲雷等)……但書中對已從今天絕跡的錢丁等傳統“士紳生活”的細致描寫,對鄉裡俗人那貧賤快樂委婉曲折的說唱敘述,令人懷戀,也得到眾多評家的欣賞;而《生死疲勞》對由人變驢再變為牛的主要“敘述人”百折不撓、忍辱負重精神狀態一唱三嘆式的細嚼、體察、同感和悲天憫人,也叫人掩卷感動。
……
查看全部↓

前言/序言

序言


關愛和


進入20世紀後,報刊成為文化傳播的主要渠道和方式。報社、學校、學會、沙龍以及近代中國輿論媒介共同構成中國社會的公共空間。《報刊史料與20世紀中國文學史叢書》旨在以20世紀中國報刊的興起、發展為切入點,描述20世紀在西學東漸、政權更迭等復雜政治與文化背景下中國新文化與新文學的重建過程,揭示20世紀文學活動、文學傳播和報刊媒介、文學編輯、市場及讀者之間的聯袂互動。


《報刊史料與20世紀中國文學史叢書》的研究對像是文化與文學的結合物,入手於報刊,立足於文學。它有可能打破作家生平的評述、文學名著的分析、文學體裁分類的傳統書寫模式,將報刊與文學互動的描述保持在制度、觀念、思潮、流派的宏觀層面。


《報刊史料與20世紀中國文學史叢書》以20世紀新思想新文學的重建為研究對像。文學史敘述的主要任務,是使過去的歷史得以復活。書寫者借助自己的主體精神解讀重現歷史,在總體上堅持大敘事文學史理念,以現代化作為歷史敘事穩固宏大的思想框架,以近代、現代、當代為歷史敘事起承轉合的三大時間平臺,探求一百年中國人的精神涅槃,建立報刊與文學共生共興的敘述與知識體繫。近、現、當代三大時間平臺分屬不同的政權形態,不同政權所形成的文化文學機制是絕然不同的。依據三大政權把20世紀劃分為近、現、當代,是一種革命話語。這是我們的書寫必須面對的話語體繫。但依據現代性的標準,我們還將有另一種話語體繫,這就是現代化的話語體繫。文化與文學的現代性,是伴隨資本主義的形成,大工業化時代的到來,以現代知識體繫為基礎並與之相適應的文化與文學表達。現代性可以賦予20世紀中國文學另一個完整的敘述框架。從這一框架出發,中國文化與文學的現代化一以貫之而不曾因政權的更迭而中斷。


20世紀中國新文化新文學的重建是在古與今、中與外兩對既相互衝突矛盾又相互融合支撐的文化語境中進行的。中國新文化新文學的重建,有民族的和西方的兩大思想資源,重建的過程是民族傳統文化文學和西方舶來文化文學融合生成的過程,充滿痛苦,也充滿活力。重建之後的新文化新文學,既有中國基因,又有外來血脈。中國文學的現代化和中國經濟社會的現代化一樣,是活生生的“這一個”。“重現”、“重新復活”中國新文化、新文學重建過程,書寫活生生的“這一個”,就是通過文學透視“中國經驗”與“中國制造”。理論自信並保持理性判斷,飽含同情而張揚批判精神,是《報刊史料與20世紀中國文學史叢書》研究應該確立的寫作立場。


就傳播與文學知識體繫的建立而言,《報刊史料與20世紀中國文學史叢書》的主要任務是建構。書寫者須在對歷史文本的閱讀交流中,不斷形成視閾融合,產生新的成見成果。這些成見成果對已有的文學史可能帶來解構與重構。上述目標完成的基礎是報刊史料。對史料的掌握、分析、歸納、研究的水平,決定建構、解構、重構的能力。本課題在總體上堅持大敘事文學史理念的同時,不拒絕穿越學科、現像,尋找整體的裂隙與歷史的偶然,尋找思想碎片。從報刊史與文學史重合的時間節點上,聚焦問題,發現細節,以富有趣味的歷史發現,呈現歷史的多樣性與豐富性。歷史書寫的根據主要是史料文本。史料文本與史家的主體精神是相互作用的。對史料文本,要善於閱讀發現,更要善於歸納發明。學術預設的立與廢,取決於在文學史觀指導下作者對史料文本的把握駕馭。書寫者在紛纭繁雜的史料文本面前,要具備去偽存真、由表及裡、善入善出的能力。


在世界範圍內,20世紀是一個工業時代與後工業時代接踵而來的時代。中國文化和文學的發展,面臨著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的社會語境。精英意識形態、商業意識形態、大眾消費意識形態並存合流,精神生產、商品生產、大眾娛樂的界限趨於模糊含混。這一特點和趨勢,要求我們在書寫中,既要遵守文學史學科的傳統規範,防止泛文學化,又要注意上述趨勢對文學發展的深刻影響。


《報刊史料與20世紀中國文學史叢書》著眼於報刊傳播與文學發展互動研究,是增加現代文學史觀察維度的學術探索,是對20世紀中國文學史研究的深化和拓展。書寫者應注意著述的學術創新、學術水準和學術價值。處理史料文本,應注意獨特性、創新性、前沿性。對學術界已有的成說,轉引他處的文獻,要一一注明。在行文過程中,提倡文從字順,簡明扼要,求同存異,清新穩妥。避免人雲亦雲,概念堆砌,虛話套話,佶屈聱牙。


“雖不能至,心向往之”,願與叢書的寫作同人共勉。聊以為序 。


2015年4月20日



前言


近年來,我在治文學史之餘,也會根據興趣寫一點談當代小說的文章。這些文章有些是對文學史問題的補充,有的則單獨存在,是想談一下對某些作家作品的看法。從第一篇文章到最後收筆,迄今為止已有十年左右,這次承蒙我大學老同學關愛和教授的好意,編成一個集子出版。


最近三十年來的當代小說,真是精彩紛呈,群星燦爛,作家們各顯神通,共同創造了百餘年來中國小說創作所少見的一個黃金年代。本書所寫小說家,我大多數認識,有的曾被我邀請到中國人民大學給學生們演講,有的是在研討會上見過面,即使與其中幾位曾經在一起喫飯,也隻是簡單聊上幾句,算不上密切交往,頂多說是一面或幾面之緣。對當代文壇,我可能抱的是一種若即若離的態度,雖然這並非我主觀意志所致,可實際情形如此,久而久之,也就這樣了。也正因為有過見面之緣,我對這些小說家,並非隻是隔著小說作品紙張的距離,而有點直觀印像。還因為有過交談,有些還曾派過研究生對他們做過專訪,信息就在這個過程中相互交流,至少是我自己親身感觸到了。所以每當打開電腦寫這些文章的時候,絲毫不覺得所寫的小說家和他們的作品陌生,反而有點親近之感。寫小說評論,是不能完全不知道作家本人的,尤其是寫與自己同時代的小說家們。


然而,又因為與這些小說家不是非常熟悉,沒有個人私益,所以寫起文章來,心裡沒有任何負擔,更沒有完成什麼任務的人情壓力,這就使我有時下筆的時候比較放肆,任憑思想和想像在電腦屏幕上馳騁,如此難免存在對作品闡釋過度的現像,但有時候字裡行間也會靈感忽現,與作品發生奇妙的踫觸,也許寫出了一點點別人不曾涉及的東西來。坦率地說,我對本書評論的小說家們是充滿敬意的,由於也會看到某些作品的不足,所以我寫這些文章的時候是誠實的,或許還是比較膽大妄為的,我把後者看作是對小說家們傑出藝術想像力抱有敬意的表現之一。


最後得感謝武新軍教授允許我把書中的一部分文章,拿到給他和其他教授的博士生、碩士生的面前發表,與同學們一起交流和討論。記得一次大雪天,新軍教授和我的學生李建立副教授,一直陪著我在會議室給學生講授,外面雪片紛飛,屋內卻渾然不覺,之後又在文學院樓下送我上車。這些情景猶在眼前,仿佛是昨天剛剛發生的事情。



2015年年末於北京


查看全部↓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