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湘西漢語方言音韻研究
該商品所屬分類:圖書 ->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市場價】
948-1376
【優惠價】
593-860
【作者】 鄒曉玲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ISBN】9787520308106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ISBN:9787520308106
版次:1

商品編碼:12260010
品牌: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出版時間:2017-09-01
用紙:膠版紙

作者:鄒曉玲

    
    
"

內容簡介

湘西地處湘鄂渝黔四省市交接處,既是方言交界地帶。又是一個多民族、多語言、多方言共存、接觸和交融地區,語言和方言情況相當豐富,堪稱語言研究的一塊寶地。《湘西漢語方言音韻研究》突破以往研究隻注重某時某地單一方言靜態的研究狀況,首次把湘西的漢語方言作為一個整體進行綜合考察,以17個方言點翔實的語音材料作為基本依據,從共時的角度對湘西的漢語方言音韻進行描寫分析和橫向比較,從歷時的角度探討中古以來漢語音韻在湘西漢語方言中的發展演變,並進一步歸納湘西漢語方言的區域性特性。

作者簡介

鄒曉玲,女,湖南邵陽人。吉首大學漢語言文學本科,湘潭大學漢語言文學碩士,中山大學漢語言文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所博士後。現為吉首大學副教授,碩士生導師,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漢語方言學。在《中國語文》、《方言》、《中國語文研究》(香港)、《中國語學研究》(日本)等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20餘篇,與導師莊初升教授共同標注出版了《瀕危漢語方言研究》。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國家社科基金西部項目、教育部社科基金項目、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特別資助項目、國家瀕危語言保護工程項目、中國社科院項目等各一項。另外,主持湖南省社科項目等省級項目多項,為汪涵組織的“嚮應計劃”團隊負責人之一。

目錄

第一章緒論 1
第一節湘西的地理歷史概況 1
一地理環境及水陸交通 1
二歷史沿革和人口 3
第二節湘西語言概況 4
一土家語 4
二苗語 6
三漢語方言 10
第三節湘西漢語方言語音研究概況 11
第四節湘西漢語方言音韻研究的意義、思路和方法 17
一研究意義 17
二研究思路 17
三研究方法 18
第五節材料來源及發音合作人簡介 18
第二章湘西漢語方言代表點音繫 21
第一節湘西西北部方言代表點音繫 21
一龍山縣民安鎮方言音繫 21
二龍山縣裡耶鄉方言音繫 22
三永順縣萬坪鎮方言音繫 24
四永順縣潤雅鄉方言音繫 25
五保靖縣野竹坪鎮方言音繫 27
六花垣縣民樂鎮方言音繫 28
第二節湘西東南部方言代表點音繫 30
一鳳凰縣沱江鎮方言音繫 30
二永順縣王村方言音繫 31
三保靖縣遷陵鎮方言音繫 32
四花垣縣花垣鎮方言音繫 34
五吉首市乾州鎮方言音繫 36
六古丈縣古陽鎮方言音繫 37
七古丈縣高峰鄉話音繫 39
八古丈縣山棗鄉“六保話”音繫 40
九古丈縣河蓬鄉“死客話”音繫 42
十瀘溪縣洗溪鎮方言音繫 44
十一瀘溪縣岩頭河鄉話音繫 46
第三章湘西漢語方言與中古音繫的比較 48
第一節聲母的比較 48
第二節韻母的比較 52
第三節聲調的比較 65
第四章湘西漢語方言的聲母 67
第一節古全濁聲母的今讀類型及演變 67
一古全濁聲母今讀的類型 69
二古全濁聲母的演變 78
第二節古次濁聲母的今讀類型及演變 94
一古泥母與來母今讀的分混 94
二古影疑母的今讀以及與泥來母的分混 96
三古日母的今讀與演變 97
第三節古精知莊章組聲母的今讀類型及演變 102
一古精知莊章組聲母的今讀類型 102
二古精知莊章組聲母的演變 109
三鄉話古知組讀如端組的類型和性質 112
第四節古見組的今讀及尖團音的分混 118
一古見組二等字的今讀 118
二古見組三、四等字的今讀 119
三尖團音的分混 120
第五節古非曉組的今讀類型及演變 122
一古非曉組聲母的今讀類型 122
二古非曉組聲母的演變 124
第五章湘西漢語方言的韻母 127
第一節古陰聲韻 127
一果假攝的今讀類型與演變 127
二魚虞韻的分合 136
三支微入魚 143
四蟹效攝一、二等韻的分混 146
五效流攝的分混 148
第二節古陽聲韻 149
一古陽聲韻的今讀類型及分布 149
二古陽聲韻的演變 153
三古陽聲韻演變的特殊性 157
第三節古入聲韻 160
一古入聲韻的演變 161
二古入聲韻今讀鼻音韻的現像 167
第六章湘西漢語方言的聲調 172
第一節古平聲的演變 172
第二節古上聲的演變 173
第三節古去聲的演變 180
一古清去、濁去今讀無別 180
二古清去、濁去今讀有別 181
三沱江方言全濁上、濁去今讀陰平的現像 182
第四節古入聲的演變 185
一有入聲調的方言 185
二無入聲調的方言 186
第五節湘西漢語方言聲調的特點 190
一調類分合、演變的特點 190
二調型、調值上的特點 192
三湘西漢語方言共時聲調格局的成因 192
四調類的發展趨勢 194
第六節湘西漢語方言的兩種特殊聲調 196
一嘎裂聲 197
二假聲 201
第七章湘西漢語方言的區域特征及內部分片 204
第一節湘西漢語方言音韻的區域特征 204
第二節湘西漢語方言內部分片 209
一民樂片 210
二乾州片 212
三洗溪片 212
四高峰片 213
第三節湘西漢語方言的歸屬 214
一民樂片歸屬 215
二乾州片歸屬 218
三洗溪片歸屬 224
四高峰片歸屬 230
第八章湘西漢語方言的地理格局及其形成 239
第一節地理格局 239
第二節地理格局的形成 241
一歷史地理、行政區劃與地理格局的形成 241
二歷史移民與地理格局的形成 242
三語言接觸與地理格局的形成 250
結語 256
參考文獻 257
後記 271
圖 目 錄
圖1-1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行政區域 2
圖1-2湘西土家語分布 5
圖1-3湘西苗語分布 7
圖1-4湘西漢語方言調查代表點 19
圖2-1裡耶方言等長時間基頻曲線 23
圖2-2萬坪方言等長時間基頻曲線 25
圖2-3潤雅方言等長時間基頻曲線 26
圖2-4野竹坪方言等長時間基頻曲線 28
圖2-5民樂方言等長時間基頻曲線 29
圖2-6王村方言濁音聲母例字的語圖 31
圖2-7遷陵方言濁音聲母例字的語圖 33
圖2-8遷陵方言等長時間基頻曲線 34
圖2-9花垣方言濁音聲母例字的語圖 34
圖2-10花垣方言等長時間基頻曲線 35
圖2-11乾州方言濁音聲母例字的語圖 36
圖2-12乾州方言等長時間基頻曲線 37
圖2-13古陽方言濁音聲母例字的語圖 38
圖2-14古陽方言等長時間基頻曲線 39
圖2-15山棗“六保話”濁音聲母例字的語圖 41
圖2-16山棗“六保話”等長時間基頻曲線 42
圖2-17河蓬“死客話”濁音聲母例字的語圖 42
圖2-18河蓬“死客話”等長時間基頻曲線 44
圖2-19洗溪方言濁音聲母例字的語圖 44
圖2-20洗溪方言等長時間基頻曲線(發音人為女性) 45
圖4-1湘西方言全濁聲母今讀及演變 93
圖4-2湘西漢語方言古精知莊章組聲母的今讀類型 108
圖5-1湘西漢語方言蟹假果音今讀類型 137
圖6-1 “通同桶痛”的發音 195
圖6-2洗溪方言等長時間基頻曲線(發音人為女性) 196
圖6-3河蓬“死客話”等長時間基頻曲線 196
圖6-4洗溪“半”pai213(龍永文發音)河蓬“半”
pai213(蘇青祿發音) 198
圖6-5 “白”p?ai213(龍永文發音) 199
圖6-6 “桂”kui213(龍永文發音) 199
圖6-7 “桂”kui213(龍玉燕發音) 199
圖6-8 “痛”t?o?213(龍玉燕發音) 199
圖6-9 “滴”ti213(龍玉燕發音) 200
圖6-10河蓬“白”p?ai213=“派”p?ai213(蘇青祿發音) 200
圖6-11 “第”ti45(龍玉燕發音) 201
圖6-12 “事”s?45(蘇青祿發音) 202
圖7-1湘西漢語方言內部分片 211
圖7-2湘西漢語方言土語區示意圖 221
圖8-1湘西地形地貌 240
表 目 錄
表3-1中古聲類與湘西漢語方言聲母主要對應表(1) 48
表3-1中古聲類與湘西漢語方言聲母主要對應表(2) 49
表3-1中古聲類與湘西漢語方言聲母主要對應表(3) 50
表3-1中古聲類與湘西漢語方言聲母主要對應表(4) 50
表3-1中古聲類與湘西漢語方言聲母主要對應表(5) 51
表3-2中古韻類與湘西漢語方言韻母主要對應表(1) 52
表3-2中古韻類與湘西漢語方言韻母主要對應表(2) 53
表3-2中古韻類與湘西漢語方言韻母主要對應表(3) 54
表3-2中古韻類與湘西漢語方言韻母主要對應表(4) 55
表3-2中古韻類與湘西漢語方言韻母主要對應表(5) 55
表3-2中古韻類與湘西漢語方言韻母主要對應表(6) 56
表3-2中古韻類與湘西漢語方言韻母主要對應表(7) 57
表3-2中古韻類與湘西漢語方言韻母主要對應表(8) 57
表3-2中古韻類與湘西漢語方言韻母主要對應表(9) 58
表3-2中古韻類與湘西漢語方言韻母主要對應表(10) 59
表3-2中古韻類與湘西漢語方言韻母主要對應表(11) 60
表3-2中古韻類與湘西漢語方言韻母主要對應表(12) 60
表3-2中古韻類與湘西漢語方言韻母主要對應表(13) 61
表3-2中古韻類與湘西漢語方言韻母主要對應表(14) 62
表3-2中古韻類與湘西漢語方言韻母主要對應表(15) 62
表3-2中古韻類與湘西漢語方言韻母主要對應表(16) 63
表3-2中古韻類與湘西漢語方言韻母主要對應表(17) 64
表3-2中古韻類與湘西漢語方言韻母主要對應表(18) 64
表3-3中古調類與湘西漢語方言調類主要對應 65
表4-1古全濁擦音聲母清化為清擦音的情況 78
表4-2古匣母字今讀 79
表4-3湘西漢語古影疑母的今讀 96
表4-4湘西漢語古日母的今讀 98
表4-5古精知莊章組聲母的今讀 102
表4-6古見組二等字的今讀 118
表4-7古見組三、四等字的今讀 120
表4-8尖團音分混情況 121
表4-9古非曉組聲母的今讀 122
表5-1湘西漢語方言果攝韻的今讀 127
表5-2湘西漢語方言果攝一等字今讀類型 128
表5-3湘西漢語方言假攝韻的今讀 131
表5-4假攝開口二等韻見繫字的文白異讀 133
表5-5湘西漢語蟹、假、果、遇音 136
表5-6湘西漢語古魚虞韻的今讀 137
表5-7現代漢語方言中的魚虞韻今讀 141
表5-8粵北土話的魚虞韻今讀 143
表5-9蟹攝一、二等字今讀分合的情況 146
表5-10效攝一、二等字今讀分合的情況 147
表5-11效流攝今讀的分合情況 148
表5-12湘西漢語方言陽聲韻今讀類型、音值及分布情況 154
表5-13古陽聲韻在湘西漢語方言中的演變情況 154
表6-1湘西漢語方言古平聲字今讀 173
表6-2沱江、洗溪和河蓬古全濁上聲字的今讀 174
表6-3高峰型方言點古全濁上聲字今讀 178
表6-4乾州型方言點古全濁上聲字今讀 178
表7-1湘西漢語方言的聲母特征比較 204
表7-2湘西漢語方言的韻母特征比較 206
表7-3湘西漢語方言的聲調特征比較 207
表7-4湘西漢語方言的內部分片 210
表7-5民樂片方言與貴陽、重慶、桑植方言聲調比較 216
表7-6萬坪方言與常德等地方言古四聲今讀的比較 217
表7-7沱江方言與周邊西南官話型方言聲調比較 220
表7-8 “死客話”與湘語辰漵片聲母繫統的比較 228
表7-9 “死客話”與瀘溪湘語聲調比較 229
表8-1鳳凰縣移民來源(1) 246
表8-2鳳凰縣移民來源(2) 247
表8-3乾州小片與周邊西南官話、湘語古陽聲韻今讀比較 251
查看全部↓

精彩書摘

《湘西漢語方言音韻研究》:
漢語濁聲母消變始於晚唐五代,到14世紀的《中原音韻》,全濁聲母已經消失。湖南地區關於全濁清化的記載最早見於明代郴州人袁》(明代1603年),但正如彭建國(2010: 87)所分析的,袁氏所記載的方言“去聲不分陰陽”跟多數湘語不一致而跟官話一致,並且,郴州在現代屬於官話區,所以袁氏的記載不足以作為湘語全濁清化的證據。
清代新化人鄒漢勛在其《五均論·上》“十論無濁音上去入”中雲:“次清全濁之字在平聲為一陰一陽,在無分別。此字舍利、守溫二僧求《切韻》字紐之說,不得其解,而又雜以梵法及俗音,遂生此重復偏枯之弊。”接著在“十八論字母去其復亦合於二十聲”中雲:“則匣並曉見溪並群疑皆喉也,而匣可謂之深喉,見溪疑可謂之淺喉;端透並定來井泥影並喻皆舌也,端透來可謂之舌頭,影可謂之舌腹,照井知穿井徹澄床審並娘日禪精清井從心井邪皆齒音也,照穿審可謂之正齒,精清心可謂之齒頭,邦滂並亞明,非夫井奉微皆唇音也,而幫滂明可謂之合唇,非夫井聿微可謂之開唇。”從鄒氏的論述中可以得知,當時平聲的濁音還保持著,上去入與次清合流,其送氣情況和現代新化方言一致。這裡讓人感到奇怪的是,如果鄒氏記載屬實的話,則當時的新化方言的屬性很難確定,如果當時記載的是湘語,應該是平聲保留濁音,仄聲清化,清化後隻有入聲送氣,上去聲是不送氣的;如果當時記載的是隨江西移民而來的贛語,根據前文的論述,贛語全濁與次清合流是唐安史之亂後由北方移民帶來,而江西向湖南移民開始於唐末五代,即贛語在進入新化前,全濁應該早已與次清合流,不可能還存在平聲保留濁音的情況。
……
查看全部↓

前言/序言

2010年9月,鄒曉玲考取中山大學中文繫漢語言文字學專業博士研究生,以漢語方言作為研究方向。三年中,本人作為其導師,除了為她講授兩門專業基礎課程,還帶她及其他博士生先後到粵東、粵北、湘西、鄂西北、豫西南等地調查方言,並全程指導她撰寫課程論文和博士學位論文。我本人的許多方言知識,特別是有關湘西方言的知識,便是來源於這個教學相長的經歷。博士畢業後不久,曉玲進入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師從麥耘研究員做博士後研究,繼續從事湘西方言的調查研究工作,調查能力和研究水平都大有長進。《湘西漢語方言音韻研究》是曉玲在中山大學博士學位論文的基礎上,結合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和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特別資助項目的階段性成果撰寫而成的一部專著,即將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我作為通讀全稿的第一個讀者,自然深感欣慰。
該書所說的湘西實為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簡稱湘西)。湘西地處雲貴高原、鄂西山地與洞庭湖平原的結合部,歷史上是我國南方許多少數民族的聚居地。在特殊的地理、歷史背景下,今天湘西的語言生活豐富多彩,單是漢語方言就有鄉話、湘語、西南官話和一些歸屬未明的小土話。迄今為止諸如鄉話的性質和歸屬、湘語與西南官話的界定和劃分、非官話和官話的歷史關繫和現實聯繫以及眾多小土話的來源和特征等,在學界都還是一些沒有很好解決的問題。本書打破了以往對於湘西方言隻注重某時某地單一方言靜態的研究狀況,首次把湘西的漢語方言作為一個整體進行綜合的考察,以17個方言點的材料作為基本依據,從共時的角度對湘西的漢語方言音韻進行描寫分析和橫向比較,並從歷時的角度探討其發展演變規律,進而歸納區域特征和分析方言歸屬,在此基礎上探討湘西漢語方言的地理格局及其歷史形成。相信本書的出版,對於解決上述問題將會提供一方重要的參考。本書有幾個顯著的優點值得稱道,至少值得重視。
第一,本書主要涉及湘西漢語方言17個點的語音、詞彙材料,其中14個方言點的材料均為作者通過實地調查所得。在調查過程中,作者改變過去隻靠耳聽口辨的傳統調查方式,盡量利用聲學實驗的方法輔助調查研究,把傳統調查法和現代調查法進行結合,展現大量的實驗結果,互相驗證,做到盡量忠於語言事實。另外,本書繪制了多幅精美的音韻特征圖和方言分布圖,形像地展示湘西方言重要音韻特征的分布和語言地理的格局,也是非常值得提倡的。
第二,本書論證了湘西不僅有湘語、西南官話和鄉話的存在,並且還有以贛語為底層和以湘語為底層的混合性方言,釐清了湘西各種漢語方言之間的發展演變關繫,對於重新認識湘西漢語方言的性質、繫屬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如所周知,湘西除了鄉話之外的其他漢語方言,其繫屬問題歷來頗有爭議,大略說來有三種意見。第一種認為湘語、西南官話兩分,如日本學者辻伸久(1979)以吉首、古丈、保靖、花垣、永順、瀘溪等地方言古全濁聲母仍保留濁音,歸為老湘型方言,其餘為西南官話;《中國語言地圖集》(1987)認為除永順、鳳凰、龍山為西南官話外,其他各地都屬湘語;陳暉、鮑厚星(2007)認為除瀘溪為湘語外,其餘皆為西南官話。第二種認為西南官話、混合語二分,如《湖南方言調查報告》(1974)把花垣、永順、保靖、古丈、鳳凰、瀘溪、亁城歸為第五區(西南官話),把龍山列為第三區(兼具湘語與西南官話色彩)。第三種認為都屬西南官話,持這種觀點的以周振鶴、遊汝傑(1985)和李藍(1994)等為代表。本書通過對17個代表性方言的內部比較,以及結合周邊其他方言的橫向比較,從共時和歷時兩個維度來看待湘西方言的性質、繫屬問題,明確指出湘西方言分為民樂片(西南官話)、乾州片(混合性方言)、洗溪片(湘語)、高峰片(鄉話)等四片。其中特別值得關注的是乾州片(混合性方言),本書認為該片又分為沱江小片和乾州小片。沱江小片以鳳凰縣沱江方言為代表,過往所有的研究成果都毫無爭議地把它歸為西南官話,但是本書指出“早期的沱江方言應是贛語,隻是在西南官話的大肆進逼之下,也帶上了許多西南官話的色彩”“沱江方言在未來的進一步發展過程中,其贛語色彩最終會被西南官話所消磨取代”,非常有見地;乾州小片包括乾州吉首、花垣、古陽古丈、遷陵保靖、王村永順五個方言點,本書認為其“前身”是湘語,但是“隨著西南官話在湘西的進一步擴散,乾州小片方言相對於洗溪片和高峰片方言而言會率先完成向西南官話的轉變”,也是符合事實的。本書深刻認識到在地域上相毗鄰的語言或方言,不管是否具有親屬關繫,完全有可能出於語言的相互影響而形成某些共同的區域特征,這是關繫到能否正確看待邊界混合性方言的“前身”和“今世”的最重要的理論武器。除了上述片區的方言,湘西還有一些歸屬未明的小土話,通過實地調查和比較研究,本書明確指出分布在古丈縣山棗鄉一帶的“六保話”屬於鄉話,而河蓬鄉一帶的“死客話”則屬於辰漵片湘語。
第三,本書最後一章著重指出湘西漢語方言的地理格局首先是官話與非官話兩分,這種地理格局既跟湘西的各大主要河流高度相關,又與湘西的山川地貌緊密相聯,如官話區分布於西北中山山原區,混合性方言區基本處於中部低山山原區,湘語主要分布於東南部的低山山丘區,鄉話也主要分布於中部及東南部地區。本書還進一步論證了湘西漢語方言地理格局的形成與歷代行政區劃、歷代移民以及語言接觸的關繫,把語言的本體研究與地理、歷史、文化研究結合起來,得出的結論自然更接地氣,更有說服力,對於多語言、多方言混雜地區的語言及方言研究具有積極的借鋻意義。
本書最明顯的不足是田野調查的廣度和深度問題。如上所述,湘西的漢語方言品種多,變異大,各大方言在地理上的分布盡管存在一定的格局,甚至可以人為地劃分出不同的區片,但是整體上毫無疑問是一個漸進演變的連續統,這就需要密集布點,以地理語言學的眼光來加以觀照。本書17個方言點的調查數量以及每個方言點字、詞的調查體量顯然不夠,一些非常重要的方言點如鳳凰縣官莊鄉沒有專門進行調查,一些非常重要的語音項目如兒化的類型也沒有專門涉獵,可以說不無遺憾。好在作者歷來非常勤勉刻苦,而且目前已經申請到相關的一些研究課題,未來隻要假以時日一定可以彌補上述的不足,為湘西方言乃至湖南方言的調查研究做出更大的貢獻。
是為序。
莊初升
2017年5月18日於廣州

查看全部↓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