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兩宋謠諺與社會研究
該商品所屬分類:圖書 ->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市場價】
1169-1696
【優惠價】
731-1060
【作者】 趙瑤丹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ISBN】9787516169353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ISBN:9787516169353
版次:1

商品編碼:11864326
品牌: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出版時間:2015-1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52
字數:501000

作者:趙瑤丹

    
    
"

內容簡介

謠諺,是一種廣泛存在的社會文化現像,蘊含豐 富的歷史信息,並在傳播過程中與社會歷史發生千絲 萬縷的聯繫。《兩宋謠諺與社會研究》以作者趙瑤丹 搜羅的近900條兩宋謠諺為基礎,借助相關語境與史 料進行闡釋,儼然展開一幅詳瞻的史詩畫卷:紛繁復 雜的社會矛盾,縱橫交錯的內外關繫,盤根錯節的社 會制度,粉墨登場的忠佞賢愚,讀書應舉的文人面相 ,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等。另外,從動態角度開展謠 諺傳播研究,分析其空間傳播現像,探討其對兩宋歷 史事件、政治風雲、朝廷政策、人物命運等產生的影 響。在分析兩宋謠諺內容與傳播的同時,亦涉及古代 謠諺形式的完善、內容的拓展、傳播空間的擴大、傳 播速度的加快、接受與運用的理性化、搜集整理的集 成化、學術研究的初始化等問題。繫統開展兩宋謠諺 與社會互動研究,有助於從多層面、多角度*深入全 面地認識兩宋社會,推動中國古代謠諺的斷代研究, 提供主流史學研究之外的另類思考。

作者簡介

趙瑤丹,女,1979年出生於浙江蘭溪,歷史學博士,浙江師範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教育部省屬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河北大學宋史研究中心兼職教授,浙江省重點研究基地江南文化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宋史、浙江地方史研究,在《清華大學學報》《民俗研究》《中國史研究動態》(專論)《中國地方志》《文史哲》《社會科學輯刊》《東嶽論叢》《浙江學刊》《江西社會科學》《史研究》(韓國)《人文學雜志》(韓國)等國內外期刊發表論文30餘篇,多篇被《新華文摘》《中國社會科學文摘》和《中國人民大學報刊復印資料》全文轉載、論點摘編,曾獲浙江省高等學校科研成果二等獎、浙江省社科聯青年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金華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三等獎等。

目錄


緒言
第一節 研究對像與核心概念
一 謠諺
二 取材範圍
三 內容與傳播
第二節 選題緣起與意義
一 選題緣起
二 選題意義
第三節 學術史的回顧
一 大陸學者的研究
二 中國港臺地區及國外學者的研究
第四節 材料與理論方法
一 關於材料
二 關於理論與方法
第五節 本書的研究思路
上篇 內容篇
第一章 兩宋謠諺的形式
第一節 謠諺的創作與表現形式
一 謠諺的創作形式
二 謠諺的分類及與其他語言文學形式的關繫
三 謠諺的異化
第二節 謠諺的特殊形式——謠讖
第二章 兩宋謠諺的社會背景
第一節 兩宋謠諺的生發、傳播、接受環境
一 傳統的信仰觀念
二 時代文化與輿論環境
三 發達的城鄉經濟
四 多樣的傳播渠道
第二節 兩宋謠諺產生和傳播的原因
一 兩宋謠諺生發的社會背景
二 影響兩宋謠諺傳播的因素
第三章 兩宋謠諺中的社會內容
第一節 兩宋謠諺中的政治生活
一 內外矛盾
二 政治制度
三 人物品評
第二節 兩宋謠諺中的社會生活
一 經濟狀況、四時生產
二 地理環境、山河風物
三 民風民俗、家庭生活
第三節 兩宋謠諺中的文化風貌
一 謠諺中的科舉社會
二 謠諺中的音樂、書畫、詞人
三 謠諺中的倫理觀念、宗教信仰
下篇 傳播篇
第四章 兩宋謠諺的傳播
第一節 謠諺的傳播方式與載體
一 傳播方式
二 傳播載體
第二節 謠諺的創作、傳播及接受者
一 兒童的嬉戲相聞
二 僧道巫覡的造讖傳謠
三 社會各階層的引諺諭事
第三節 文人與謠諺的創作、傳播及接受
一 謠諺創作和傳播的重要驅動力:文人
二 文人對謠諺的吸收影響宋詞、曲的創作
三 文人對謠諺的吸收促使謠諺與詩歌的雅俗互動
四 文人對謠諺開展學術研究
五 文人對謠讖的接受與批評
第五章 兩宋謠諺在空間上的傳播與分布
第一節 謠諺的都城傳播
第二節 謠諺的鄉村傳播與城鄉互動
一 頻繁的人口流動推動城鄉謠諺傳播
二 節日娛樂為實現城鄉謠諺傳播提供契機
三 人口遷移助推謠諺更大範圍的傳播
第三節 謠諺的區域傳播
第六章 兩宋謠諺在國家事務中的接受與控制
第一節 兩宋謠諺的傳播效果
一 影響國家事務
二 關乎人物命運的沉浮與轉遷
三 助推政治風波
四 引導其他社會行為
第二節 宋廷對謠諺的控制——以禁讖為中心
一 禁讖的法律規定
二 兩宋君主妁信讖行為
三 國家事務中的應讖舉措
餘論
查看全部↓

精彩書摘

《兩宋謠諺與社會研究》:
因此當時有謠曰:“寧登瀛,不為卿;寧抱槧,不為監。”此謠諺描繪出官員們在這一官制下,追慕虛榮、追求實權的習尚。
宋朝為防官吏專權設立互相牽制的官制,官僚機構重疊,以致冗濫現像日趨嚴重。可謂是“民之多幸,國之不幸”。多取官則“不肖入之”,“賢者寡,用之可盡,而不肖滿天下”,則天下怨。因而李覯認為“亂始於思,怨始於幸”,“寵不肖以敗其官,不幸大矣”。年(1086)四月《上哲宗論職事官帶職》雲:“唐室中間,清職要官失於冗濫,故時人為之語曰:‘補闕連車載,拾遺平鬥量,杷椎侍御史,腕脫校書郎。’至今以為筆談。”此言在北宋仍得以盛傳的原因是,相同的情狀仍在演繹,並且相對於唐朝而言,宋朝的狀況顯然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宋朝設置獨具特色的通判之職,以文臣知州事,復設通判以貳之。“國朝自下湖南,始置諸州通判,既非副貳,又非屬官。故嘗與知州爭權,每雲:‘我是監郡,朝廷使我監汝。’舉動為其所制。”設置通判初衷是以資歷淺的官員牽制州長官,形成互相牽制、互相監督的行政網,但對地方行政權實行監督的同時,設置障礙的結果勢必造成行政效率低下,遇事互相推諉則更是司空見慣。“太祖聞而患之,下詔書戒勵,使與長吏協和,凡文書,非與長吏同簽書者,所在不得承受施行。至此遂稍稍戢”,“然至今州郡往往與通判不和。往時有錢昆少卿者,家世餘杭人也,杭人嗜蟹,昆嘗求補外郡,人問其所欲何州,昆曰:‘但得有螃蟹無通判處則可矣。’至今士人以為口實”。
……
查看全部↓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