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社會發展研究報告2014:走向社會治理的中國社會
該商品所屬分類:圖書 ->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市場價】
408-592
【優惠價】
255-370
【作者】 鄭杭生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ISBN】9787300202914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ISBN:9787300202914
版次:1

商品編碼:11652764
品牌: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出版時間:2015-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32
作者:鄭杭生


    
    
"

內容簡介

《中國人民大學社會發展研究報告2014年》的主題是:走向社會治理的中國社會。本報告由11章內容構成,其中總論(第一章)《走向社會治理的中國社會:全球視野與本土特質》對本年度發展報告的主題作了深入闡述,其他11章分別從教育、就業、社會保障、醫療改革、社會分層、思想文化和生態環境等方面對總論闡述的主題作了專門性論述。

作者簡介

鄭杭生(1936—2014),浙江杭州樂清人,出生於浙江杭州,成長於浙江餘姚 。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目錄

[總論]
第一章走向社會治理的中國社會:全球視野與本土特質
一、全球視野與本土特質:中國社會治理的理論視野
二、頂天立地與良性運行:中國社會治理的實際舉措
三、中國話語與中國經驗:中國社會治理的精神意涵
四、結語

[興教育人]
第二章教育領域社會治理體制改革與教育公平
一、現階段我國教育公平面臨的挑戰與應對
二、2013年我國教育公平進展狀況
三、創新教育領域社會治理體制,切實推進教育公平事業

[社會保障]
第三章邁向“普惠·整合型”社會福利制度
一、引言
二、“普惠型”社會福利制度是中國社會政策改革的目標
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為“普惠型”社會福利制度的建立提供了可行性
四、以“整合模式”推進“普惠型”社會福利制度的建立
五、加快中國社會政策範式的轉型
六、結論與討論

[醫療衛生]
第四章中國衛生治理體制改革:歷史、現狀與未來
一、中國衛生治理的歷史沿革
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衛生治理體制變革的幾個階段
三、當前中國衛生治理體制的現狀及改革思路

[社會分層]
第五章權利分層與社會治理轉型
一、權利分層理論的視角與考察層次
二、影響當前中國權利分層的客觀因素
三、當前中國權利分層基本情況和趨勢
四、分層復合與權利意識及流動的衝突
五、維穩和維權給社會治理帶來的挑戰
六、社會治理轉型內涵和一點美國經驗

[城市社區]
第六章城鄉社會變遷統合性視野中的城市社會與社區
一、城鄉社會變遷視野中的城市社會與社區
二、城鄉社會變遷視野及理念的反思與社區生態治理的轉型
三、中國城市社區生態治理的探索與轉型

[農村社區]
第七章農村基層治理轉型與農村社區建設
一、我國農村基層治理轉型與農村社區建設命題的提出
二、我國農村社區建設的主要模式
三、發達地區農村社區治理體制創新的主要經驗
四、當前我國農村社區建設面臨的主要問題

[勞動就業]
第八章結構優化:經濟換擋期的就業增長新動力
一、2013年就業形勢與2014年走勢分析
二、當前影響就業增長的主要因素
三、未來就業增長趨勢分析與政策建議

[經濟社會]
第九章中國市場交易秩序的社會基礎與優化途徑
一、中國市場經濟立足的社會基礎
二、並未發生質變的熟悉社會
三、依賴熟悉關繫的交易秩序
四、優化市場交易秩序的新途徑

[法治社會]
第十章回顧與反思:我國現代法治建設的歷程
一、社會管制:“撥亂反正”階段(1978—1989年)
二、社會管理:促進經濟發展階段(1990—2010年)
三、社會治理:構建和諧社會階段(2011年至今)
四、反思: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現代法治建設的理性辨析
五、小結與討論

[思想文化]
第十一章社會思想動態與文化發展
一、2013年思想文化領域的重要事件
二、 2013年流行趨勢及思想動態
三、文化事業及文化產業發展狀況
四、社會態度與社會認同的現狀

[生態環境]
第十二章霧霾問題、政策應對與公眾期待
一、霧霾問題及其特征
二、霧霾議題的演變過程
三、霧霾治理的政策框架
四、公眾霧霾認知與行為傾向

後記
查看全部↓

精彩書摘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社會發展研究報告2014》的主題是走向社會治理的中國社會。本報告由12章內容構成,其中總論(第一章)“走向社會治理的中國社會:全球視野與本土特質”對本年度發展報告的主題作了深入闡述,其他11章分別從教育、就業、社會保障、醫療改革、社會分層、思想文化和生態環境等方面對總論闡述的主題作了專門性論述。
在總論(第一章)中,作者首先對中國社會治理的思想淵源和理論基礎開展了論述。作者指出,中國自古就有“治亂興衰”的概念,但是現代“治理”概念卻是從西方借用過來的,旨在應對現代社會中的政府失靈、市場失靈以及社會失靈。所以,中國社會治理的理論視野首先是治理的理想類型和轉型的全球視野。
作者分析了社會治理同社會統治與社會管理的區別與聯繫。社會治理(social governance)和善治或良治(good governance)的核心之點,在於由國家力量和社會力量,公共部門與私人部門,政府、社會組織與公民,共同治理和管理一個社會。在社會統治中,政府依靠權力,發號施令,具有明顯的號令性;在社會管理中,由於政府主導一切的慣性,習慣於對市場、社會進行管控,具有明顯的管控性;而在社會治理中,三大部門作用不同,地位平等,平等協商是主要方法,具有明顯的平等性。
作者分析了中西社會治理理論的不同特點。西方的社會治理理論,有它們產生的特殊歷史背景、內在邏輯;中國的治理觀點,也與中國的根本制度、憲法、國體、政體緊密聯繫。在中國歷史上,治家、治國,去亂求治,總結治世的經驗,梳理亂世的教訓,都有悠久的傳統;在現實中,治理不管采取什麼形式,都是為我們的根本制度服務的,為我們的國家利益服務的,是與我們的憲法這個根本大法一致的。我國各個層次的創新探索,都沒有離開這樣的軌道。正是基於此,中國社會治理並沒有局限於照搬照抄西方概念進行模式復制,而是在全球視野的審視中尋求西式理想類型基礎上的創新。
作者重點論述了中國社會治理的實際舉措。作者從中國社會治理的力量、途徑與關照三個方面論述了中國社會治理的全球視野與本土特質。力量:推進力量與規範力量並行;途徑:頂層設計與摸著石頭過河相結合;關照:“現實”問題與“目標”問題共思量。作者認為,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繫統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和源頭治理,展示了這樣六個結合:治標治理與治本治理相結合;剛性治理與柔性治理(即硬性治理和軟性治理)相結合;社會服務與社會治理相結合;社區治理與社會治理相結合;政府主導與多方參與相結合;科學精神與人文關懷相結合。從互動的探索過程來看,“四個治理”涉及高端設計和各級低端設計的關繫,中央經驗與地方和部門、基層社區經驗三個層次的關繫問題。
作者還論述了“攻堅治理”的重要意義。圍繞政府和市場關繫這一核心展開改革部署,進一步簡政放權、轉變政府職能,強化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體繫,是隱含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攻堅治理”,輔之以民主政治建設和法治建設,構成中國社會治理的創新模式。區別於“四個治理”常態模式,“攻堅治理”是針對改革阻力與困境而探索的發展戰略,以求保障改革的全面深化,讓改革成果更多地惠及民眾。
作者進一步強調了中國社會治理與西方社會治理的區別,認為不能簡單照搬西方社會治理的理論與經驗。作者指出,中國社會治理體制與西方的社會治理模式有著不同的關繫結構。中國社會治理體制的改革是黨委領導、政府主導的,中國社會治理體制是決策科學、民主監督、各方力量充分調動的,這種社會治理體制是立足中國國情、有著本土自信的道路選擇。在改革攻堅期,在現代市場經濟中,國家必須是強勢而且高效的,這樣纔能對市場力量進行制衡,既防止其挑戰國家的權力,又防止其侵害社會的利益。中國社會治理體制改革中三大部門所形成的關繫結構有助於發揮各方力量的優勢,形成良性互動的改革合力。
第二章論述了教育領域的社會治理問題。作者首先考察了現階段我國教育公平面臨的挑戰與應對。接著從以下八個方面論述了2013年教育領域克服資源配置和政策安排不公、推進教育事業發展的情況:(一)教育公平的制度和政策不斷完善;(二)學前教育不斷發展;(三)區域、城鄉、校際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四)義務教育逐步向高中階段延伸;(五)職業教育領域全面改革;(六)農民工隨遷子女教育環境得到改善;(七)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體繫建設;(八)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呈現新亮點。
第三章論述了社會福利或社會保障的治理問題。作者基於社會政策學理,結合國際經驗與中國實際的分析,提出了建立“普惠·整合型”社會福利制度的建議。作者認為,當前我國正處在構建“普惠型”社會福利制度的關鍵時期。“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提出為中國構建“普惠型”社會福利制度提供了可行性與操作空間,“整合模式”可以作為中國實現“普惠型”社會福利制度的路徑選擇。以“整合模式”構建中國“普惠型”社會福利制度,“基本公共服務”中的“基本社會福利”內容可以設計為全民共享項目,逐步實現全國統一;超越“基本社會福利”內容的一般項目,或者說在短期內尚難實現統一的社會福利項目,可以在城鄉、人群、地域、階層等之間保持一定的差異。為推動中國“普惠·整合型”社會福利制度建設,應當實現中國社會政策範式的全面轉型。
第四章論述了建立與社會治理體制相適應的衛生治理體制問題。作者首先考察了新中國衛生治理體制的歷史演化,對新中國成立前和改革開放前衛生治理體制的構架、特點和存在的問題作了分析。其次,論述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衛生治理體制變革的三個階段:改革開放初期的衛生治理體制改革;20世紀90年代的衛生治理體制改革;21世紀以來的衛生治理體制改革。再次,揭示了當前衛生治理體制存在的問題:醫患矛盾突出、治理主體結構不合理、醫療機構布局失衡、新醫改有待進一步落實等。作者還從以下幾個方面提出了新時期中國衛生治理體制改革的基本思路:適時推進醫保制度整合;進一步推進國家基本藥物制度的全面實施;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建設;促進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穩步推進公立醫院改革試點。
第五章從權利分層的角度討論了社會分層治理問題。在作者看來,社會治理轉型意味著充分調動整個社會的各級和各類行動者——包括個人、組織、群體、團體、機構等的積極性,促使他們站在相應主體權利的立場,在社會行動和互動的過程之中,為社會發展、整合、和諧和秩序作出自己的貢獻。這也就必然涉及與之相關的一繫列的各級和各類行動者的權利意識、取向及其調整問題。作者從四個方面考察了影響當前中國權利分層的客觀因素:社會內在要求;人口數量和質量;地理環境;交通和通信。還從國際關繫,國內區域、部門或組織間關繫,官方與個人的關繫,以及國民間關繫四個層次分析了當前中國權利分層的基本情況和趨勢,並從分層相關性與獨立性、權利意識、人口流動、退出權和組織權等方面揭示了分層復合與權利意識及流動的衝突。
第六章從城鄉社會變遷的統合性視野出發,論述了“全域城市社會”理念下的生態社區建設。作者沿著對中國城鄉社會變遷的歷史與現實進行的理論思考,嘗試一種新理路的探求,提出了城鄉社會變遷的統合性視野和“全域城市社會”的理念,以進一步明晰當今中國實現從初級的、粗放的舊式城鎮化,轉向高級的、精致的新型城鎮化的“歷史性轉折”的關鍵所在。作者一方面分析了城鄉社會變遷統合性視野下的城市生態環境問題,另一方面論述了“全域城市社會”理念與城市生態治理轉型,並從生態社區:城市社區治理理念的轉變、社會資源配置與生態社區建設和治理轉型以及我國生態社區建設與治理轉型的案例等方面,對中國城市社區生態治理的探索與轉型作了進一步論述。
第七章是關於農村基層治理轉型與農村社區建設的研究。作者首先考察了農村村落共同體從鄉村生活共同體向鄉村經濟、生產與政治共同體的重大轉型。然後討論了伴隨著農村人民公社制度的終結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行,集體經濟迅速瓦解,建立在集體經濟和政治控制基礎上融經濟、生產與政治功能於一體的基層共同體逐漸瓦解,許多鄉村正面臨著“共同體解體”帶來的種種困境。作者指出,農村社區建設是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動員社會各方面的力量,整合農村社區資源,完善鄉村治理機制,強化農村社區功能,改善農村社會服務,合力建設管理有序、服務完善、文明祥和的農村社會生活共同體的過程。作者總結了農村社區建設中的“一村一社區”、“多村一社區”、“一村多社區”和“集中建社區”四種模式,論述了發達地區農村社區治理體制創新的主要經驗和當前我國農村社區建設面臨的主要問題。
第八章是關於2013年就業問題的研究。作者首先分析了2013年的就業形勢,指出2013年城鎮就業出現了新增就業人數持續增加,重點群體就業基本穩定,城鎮登記失業率穩定在較低水平,區域格局出現東部上升、中西部回落的新變化,人力資源市場崗位需求和求職人數持續下降、市場供求基本平衡等特點。預測了2014年就業形勢:企業用工需求仍將謹慎,部分行業穩崗壓力加大,中西部地區就業增長的內生動力有待加強。總結了當前影響就業增長的主要因素:(1)經濟增速拉動就業的“緩存空間”增大;(2)產業行業的轉型升級與結構調整產生新的就業增長點;(3)城鎮化與非農化進程為就業增長提供持續動力;(4)區域發展差異與再平衡為就業增長提供新空間;(5)就業政策創新為就業增長提供“改革紅利”;(6)技術進步與觀念變化為就業增長創造新機遇。同時還針對就業問題提出了政策建議。
第九章是關於中國市場交易秩序的社會基礎與優化途徑的研究。作者首先指出,隻有在同社會關繫或社會基礎的密切聯繫中,纔能清楚地揭示市場交易秩序生成的根據和問題的癥結。中國市場經濟存在於注重倫理關繫的熟悉社會基礎之上,盡管熟悉社會已受到了陌生關繫的強烈衝擊,但熟悉社會的本質沒發生改變。根據在長春、株洲和北京等地的市場交易秩序調查,發現熟悉關繫陌生化可以為欺詐性交易行為提供方便,而陌生關繫熟悉化則可以對誠信交易和穩定交易秩序起到積極作用。應當在中國社會陌生關繫與熟悉關繫同時並存,而且熟悉關繫依舊發揮穩定作用的基礎上分析市場交易秩序問題,探索一條優化市場交易秩序的本土化道路,而不應當單純依據具有先驗性的理性選擇原則解釋中國市場交易行為秩序存在的問題及其形成機制。
第十章對我國現代法治建設的歷程作了回顧與反思。在作者看來,我國的現代法治建設正是對這種歷史訴求的回應,也即探求“法是怎麼適應社會需求、解決現實問題”的歷史過程。鋻於此,作者把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國家治理模式分為三種類型:“社會管制”、“社會管理”、“社會治理”,在此框架下具體分析這三個階段法治建設的具體特征。值得注意的是,這三種視角的劃分與其說是歷史發展的經驗總結,毋寧說是按照理想類型的方法建立的用以分析和判斷社會建設、法治建設特征的工具性視角。基於這種分析視角,作者重回“規範—秩序”這一歷史命題,對“社會管制”、“社會管理”、“社會治理”這三種國家治理模式的歷史定位予以闡釋。
第十一章是關於社會思想動態與文化發展的研究。作者首先介紹了2013年思想文化領域裡的十個重要事件: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演藝市場提倡節儉,中央要求組織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十講(黨員干部讀本)》,多個項目申遺成功,廣播影視業推行“營改增”政策,中國電影票房衝破2,馮小剛執導馬年春晚,《爸爸去哪兒》熱播受關注,閱讀立法倡導公眾養成良好閱讀習慣,漢字聽寫大會引發“語文熱”。其次,作者討論了 2013年的流行趨勢及思想動態:“土豪”等流行語,音樂選秀、親子文化與移動支付等流行現像;評述了2013年的思想動態:“中國夢”凝聚中國力量,反腐倡廉不斷拓展和深化,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掀起執政新風等;還依據大量數據深入論述了文化事業及文化產業發展狀況和社會態度與社會認同的現狀。
第十二章對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的霧霾治理問題開展了深入研究。本章不僅對治理霧霾的相關政策進行了初步評估,還結合在北京市開展的電話調查,對公眾霧霾認知及其行為傾向進行了定量分析,概括了霧霾問題的危害及其表現特征:第一,在時間維度上,城市霧霾問題具有累積性;第二,從地理分布來看,城市霧霾問題具有擴散性;第三,從形成原因來看,城市霧霾問題具有復雜性;第四,從影響後果來看,城市霧霾問題具有危害性;第五,從治理難度來看,城市霧霾問題具有長期性。作者還從霧霾議題的演變過程,分析了學界、社會各界和政府對霧霾問題的關注與認識,論述了霧霾治理的政策框架,評析了公眾的霧霾認知與行為傾向。

查看全部↓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