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柳青傳
該商品所屬分類:圖書 -> 人民文學出版社
【市場價】
396-576
【優惠價】
248-360
【作者】 劉可風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ISBN】9787020112821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ISBN:9787020112821
版次:1

商品編碼:11855332
品牌:人民文學出版社(PEOPLE’S
包裝:平裝

開本:32開
出版時間:2016-01-01
用紙:膠版紙

作者:劉可風

    
    
"

編輯推薦

路遙的文學教父和人生導師,中國當代現實主義之父!

電影《柳青》原著作品

習總書記《在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唯yi大段稱贊的作家!
柳青之女跨越半個世紀之作,呈現一個時代的精神創業史!
1951年5月,《中國青年報》創辦者之一,編委、副刊主編柳青突然離開了首都北京,自己帶著簡單的行李,踏著一場瀟瀟春雨中的泥濘路,來到陝西長安的皇甫鄉安家落戶,直到1967年被強行“趕走”,這位曾經的“團中央高級干部”在鎬河畔神禾原上的古廟裡,像一個農民一樣住了 14年。
柳青給皇甫鄉人留下的印像,使人想起他同時代的另一個傳奇人物:上世紀50年代,古巴革命者切 格瓦拉舍棄了在古巴青年團和中央銀行的領導職位,悄然離開哈瓦那,奔向艱苦的叢林遊擊戰,在一個也許並不適合他肉體生存的地方,把自己熬成了一個叢林中的 “野蠻人”。――而巧合的是,柳青與切患有同樣的疾病:嚴重的哮喘,他們甚至都要依靠哮喘噴霧器纔能維持生命。
1960年《創業史》出版後,柳青把的稿費(相當於今天的幾百萬)都捐給了人民公社,這位當代中國擁有高發行量之一的作家,去世時依然一貧如洗。
2006年,孟加拉國銀行家穆罕默德·尤努斯因為長期從事反貧困事業而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其獲獎理由不過是:他長期向窮人提供小額貸款(每筆),隻是不要利息和抵押而已。像尤努斯博士一樣,柳青的事業更屬於千千萬萬人,而且可以毫無疑問地說,他所作所為比尤努斯更為徹底。
——學者、著名文學評論家韓毓海

內容簡介

柳青是建國後三十年重要的作家之一,他的《創業史》深刻地記錄了那個時代農村的巨大變革,他身體力行的關注民生、關注現實的寫作道路,對新中國的作家產生了極為深刻的影響。
本書作者是柳青長女,從1970年到1978年陪伴柳青走完他人生的最後九年,後又走訪歷史當事人,做了大量的文字記錄;自2000年起全力寫作本書,為我們呈現一個不同於文學史經典敘述的豐富的柳青,呈現一個時代的精神創業史。

作者簡介

劉可風,柳青之女。1945年生,曾任陝西科學技術出版社編輯,2000年退休後全力寫作《柳青傳》。

精彩書評

因為柳青對陝西關中農民生活有深入了解,所以筆下的人物纔那樣栩栩如生。柳青熟知鄉親們的喜怒哀樂,中央出臺一項涉及農村農民的政策,他腦子裡立即就能想像出農民群眾是高興還是不高興。
——習總書記

目錄

柳青傳·上
第一章
"多餘"的孩子
父親
入學
革命啟蒙
在綏德四師
榆中三年
第二章
對文學的興趣
救亡運動
大哥的心事
到前線去
第三章
噩耗
戰地體驗
在延安
第四章
初到三鄉
艱難的抉擇
減租減息
攤派公糧
三鄉的地主和富人
從辦聯校到試種棉花
第五章
去大連
完成《種谷記》
第六章
在冀東的短暫停留
回陝途中
沙家店采訪
自律
一次意外的打擊
主持《中國青年報》文藝副刊
出訪蘇聯
第七章
到長安縣
落戶在哪裡?
皇甫的互助組
統購統銷
第八章
成立農業社
王三老漢
王家斌
夏收
董柄漢
擴社
分社風波
初級社的管理
建社容易鞏固難
第九章
書稿餘燼
《創業史》第一稿
中宮寺
《創業史》第二稿
破壞農業社的案件
最艱難的日子
寫出人物的感覺
轉折性的1958年
書終於寫成了
進山
馬葳的變化
在這裡生活下去
讀者來訪
第十章
急驟變化的形勢
擋不住的潮流
《狠透鐵》的真實意圖
豐收年
第十一章
高級社旋風
"放衛星"
人民公社食堂"辦不成"
大家都穿布鞋
保持普通人的感覺
第十二章
"四清運動"
第二次"四清運動"
"干部們早已是階級敵人了"
"二十三條"發表之後
第十三章
山 雨欲來
成了" 黑作家"
下放 /terrible
萬幸的抄家
搬家
失而復得的書稿
"拼刺刀"
"外調"中的柳青
上造反派的船?
柳青的"歷史問題"/"從嚴典型"
馬葳之死
在牛棚裡
清醒的"牛鬼蛇神"
牛棚快解散的日子
柳青傳·下
第一章
我和父親
天水行
掙扎在生死線上 /到綏中
到北京"躲病"
第二章
"鄉巴佬"
修改《銅牆鐵壁》
日思夜想回長安
誰能與父親做伴
第三章
父親的牽掛
最後一次修改《創業史》第一部
父親教我寫文章
最後的日子
柳青和女兒的談話
一、關於社會主義民主
二、建議改變陝北的土地經營方針
三、關於二戰的思考
四、未完成的《創業史》的構思
五、《創業史》中的人物發展
六、《創業史》與"社教運動"
七、對合作化的長期研究和思考
八、父親和我談讀書與寫作
九、談幾部中國古典作品
十、談丁玲和周揚
十一、談《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
十二、對歷史人物的評價
十三、談作家的時代局限
十四、父親的金錢觀
十五、父親最後的建議
附:柳青生平簡明年表
後 記
查看全部↓

精彩書摘

辛亥革命已經過去五個年頭,陝北黃土高原仍然和清朝末年一樣荒涼和貧瘠,隻是戰亂更加頻繁,災難越發深重。
近來,在黃河西岸吳堡縣的群山裡,常有幾股土匪出沒,他們突然竄進村莊,瘋狂燒殺搶掠。善良的農民無力反抗,隻顧四散逃命,眼看著土匪拉走自家的牲口,馱走自家的糧食和財產,消失在大隊人馬卷起的塵土中。
為了自衛,吳堡縣寺溝村的農民們聯合起來,在易守難攻的山峁上築寨,把財產、糧食和牲口放在三四人高的寨牆裡,一聽風聲不對,就扶老攜幼,逃進寨子躲避。
就在端午節後幾天,報警的炮聲又響了,村民們紛紛逃離。土匪進村撲了空,便全力圍攻簡陋的山寨,聲言不交出足和糧食,定要殺個雞犬不留。為了保衛生命財產,農民們拿起原始的刀、矛、火銃和農具,在寨牆上拼死抵抗。他們哪裡是手持快槍、野蠻瘋狂的土匪的對手呢?不到半天工夫,寨牆被攻破。紅了眼的土匪,向人群瘋狂射擊。三十幾戶村民死傷四十多人,糧食、財產、牲畜被洗劫一空。土匪走後,寨子裡外一片哭聲。
寺溝村的劉仲喜是遭遇最慘的人家之一。他剛滿三歲的小兒子,被土匪一槍打死在妻子懷裡。十二歲的大兒子跳牆逃命時,被子彈打穿了手掌。二兒來不及跳牆,慌亂拿起羊毛毯遮擋身體,被打斷了手指。家裡的“頂梁柱”劉仲喜從寨牆往下跳,摔傷了腰和腿,躺在地上起不來。這個破敗家庭的重擔落到了臨產的妻子和年邁的母親肩上,鄉親們幫著埋了死的,抬著傷的,都替劉仲喜發愁:這家人往後的日子怎麼過呀?
沒過多久,也就是1916年農歷六月初三午夜,劉仲喜的妻子又生下一個兒子。當他來到這兵荒馬亂的世界,發出第一聲啼哭時,母親用力把這個肉囊囊的小東西推到滅火後冰涼的土炕拐角,順手揭開炕角蓋火,讓倒灌進窯裡的冷風正對著她的嬰兒。被未成年的四兒兩女拖累成一把干柴的母親,早就拿定主意:“這世道,他怎能養活?不如早死,省得遭罪。”
要不是祖母清晨來看兒媳,這個小生命也許被抱到村外,埋在哪塊黃土下,永遠不為人知。
祖母擰著兩隻小腳,進得窯門,一眼看見撂在炕角旮旯光著身子的孫子。這個善良婆婆,三十多歲守寡,歷盡艱辛把獨子劉仲喜養大,喫夠了人單力薄的苦頭,盼著子多福多。她抱起嬰兒,詛咒狠心的晚輩:“倒你們龜子孫的運,這孩兒還在出氣,就連裹也不裹?唉!這還是個命大的。”她對著兒媳、兒子叫嚷,“快給裹上嘛!”站著的、坐著的像沒聽見。她隻好自己爬上炕,找來一塊爛布把孩子裹好,又下地,尋來鐵勺,抓一把小米面,點著幾根高粱稈。當祖母正把燙嘴的面糊糊在自己嘴裡嚼涼,用手指往嬰兒口裡抿時,報警的炮聲又一陣陣響起,受輕傷的大兒二兒,立刻抬起受重傷的父親,年老的婆婆扶著剛生產的兒媳,領著年幼的孫兒們急急忙忙往山寨逃命。隻剩下這個生不逢時的嬰兒獨自陪伴著空寂的山村。
直到日頭落西,天黑嚴以後,人們纔陸陸續續回村。祖母先到窯裡摸摸可憐的孫子,驚喜地說:“嘿!熱著呢,還在出氣,有氣就喂上一口吧!”她一邊抹掉落下的淚珠,一邊去換孩子沾滿屎尿的破布。
就這樣,早出夜歸,一連過了十六天,這個小生命竟然活著。聽說土匪已離此往南。別人家都松一口氣,仍然過起男耕女織的日子。劉仲喜一家卻一片慘像:死的、傷的、老的、殘的,全靠未出月子的產婦支撐。她做在前頭,喫在後頭,粗食淡飯也難喫飽,哪裡還有奶水?嬰兒頓頓靠祖母鐵勺裡那點小米糊糊充饑,怎能養活呢?
夫妻倆商量,妻子說:
“這孩兒沒死,就給他尋上個好活的人家,聽說鄰村呼姓地主沒有子嗣。”
倔強的劉仲喜躺在炕上,無可奈何地點點頭。
托人說合,很快說妥。中人把這個“多餘”孩子抱出窯門,剛剛跨上院門臺階,正蹲在院裡抽煙的四爺爺,猛地起身,攔住了還差一步邁出大門的中人,大聲嚷道:“你們喂養了這麼一大群孩兒,哪個也沒送人,就多餘他一個?孩兒長大了不怪怨你們?你們知道他將來成龍呀變虎呀?仲喜!把他捎帶著喂上不行嗎?”一陣沉默,躺在炕上的劉仲喜掙扎著,卻坐不起來,隻好對哭泣的妻子說:“快……快把孩兒抱回來。”
……
查看全部↓

前言/序言

後記
從父親離開我的那一刻,我就堅定不移地認定我的未來必須完成一件事——把他的遺憾落到紙上。
所以,他辭世後的一兩年裡,我盡可能多地走訪了他各個時期的同事、上下級、米脂縣和長安縣的各級干部、村民、朋友、親戚,以及與他接觸過且有感想和記憶的人。沒有資料收集工作作基礎,就沒有這本傳記。
由於當時的主客觀條件都不允許開始寫作,我便全身心投入到職業工作裡,把希望寄托到退休後。雖然我日日夜夜都記掛著這件事,但2001年真的退休了,卻膽怯地不敢拿起筆,一點自信也沒有,焦急和畏懼日復一日。進入2003年,我更擔憂歲月催人老,纔下決心拿起了一生都敬畏的筆,開始雜亂無章、毫無頭緒地述寫有關父親的往事。這期間到2005年斷斷續續寫了一大堆。這一稿幾乎不能用,僅僅把記憶召喚回來了。
2006年,父親生前的幾句話一再敲打我。他曾略帶失望,更是激勵地對我說:“女兒呀!你長了我的頭腦,血管裡流了我的血,但沒有我的精神!”他要求我在克服缺點,決心行動時對自己要狠。他當時隨手找出在蘇聯訪問時從馬馬耶夫崗索要的一塊第二次世界大戰遺留下來的碎彈片送給我,說:“沒有千錘百煉你就是一塊廢鐵!沒有鋼鐵般的意志你會一事無成!”2006年,我下了狠心,度過了月夜中寫作、日出後休息的三年,寫出了有章有節的一稿。此後的幾年又繫統修改了兩三遍。2012年初,我覺得可以定稿了,同時接受專業人士的建議,繼續做最後的潤色。今年,出版社的編輯調整了全書結構,加工了文字,使書稿得到顯著提高,終於可以奉獻給讀者了。
謹以此書銘記父親的囑托,也懷念1978年到1979年我走訪過的許許多多如今已經謝世的前輩:王家斌、董柄漢、馮繼賢、羅昌懷、蒲忠智、常銀占、常文君、嚴德州、呂玉修……給我提供大量資料的張家謀、安於密、孟維剛、劉生瑞、王培德、陳尊祥、郭盼生等,在長安縣與父親風雨同舟的干部們,以及文藝界的同行:王維玲、李旭東、金葳、林默涵、賀抒玉、常曾剛、賀鴻訓、董得理、王繩武、王丕祥、劉敬賢、肖楓、盧東陽……是他們真誠地傾盡所知,纔有了這本書的許多細節。無論那個時代有多少失誤和成功,他們都為國家發展、民族振興做過探索和奮鬥,在接受寶貴經驗和教訓的同時,我們應該永遠敬仰和懷念為國為民奮鬥過的每一個人!
最後,本書出版得到西安市委宣傳部、長安區委宣傳部、長安區文聯的支持和幫助,謹表謝忱!
2015年11月29日
查看全部↓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