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當代資本主義剩餘價值的源起、變化及其未來走向
該商品所屬分類:圖書 -> 經濟科學出版社
【市場價】
728-1056
【優惠價】
455-660
【作者】 王豐 
【出版社】經濟科學出版社 
【ISBN】9787521809848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出版社:經濟科學出版社
ISBN:9787521809848
版次:1

商品編碼:12990412
品牌:經濟科學出版社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出版時間:2019-09-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76
字數:220000
正文語種:中文

作者:王豐

    
    
"

內容簡介

《當代資本主義剩餘價值的源起、變化及其未來走向》運用歷史唯物主義方法,著眼於從剩餘價值的榨取及其積累的整體性變化中對當代資本主義及其所構築的世界體繫作批判性研究,並從微觀、中觀和宏觀三個層面分析國際金融危機後當代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走向和提出中國與之合作、鬥爭的方案。該書在剖析資本主義世界體繫剩餘價值榨取的歷史進程、現實變化和未來走向的過程中,提出了諸如資本主義世界體繫特殊的運行規律、剩餘價值的三重邏輯、剩餘價值積累的新模式等觀點,具有一定的創新性。

作者簡介

王豐,男,漢族,四川遂寧人,經濟學博士、馬克思主義理論博士後;現為西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中國經濟規律研究會理事,廣西社科聯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基地特約研究員,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在《教學與研究》、《經濟學家》、《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等期刊上發表CSSCI論文20餘篇;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慶市社會科學規劃等國家、省部級項目5項;曾獲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一等獎1項、教育部高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三等獎1項;獲重慶市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教學技能大賽一等獎。

精彩書評

★以剩餘價值攫取和積累的新變化為切入,研究資本主義世界,尤其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如何調整其發展模式,以應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成為我們觀察資本主義未來走向的重要途徑,這將有助於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與壟斷資本主義的合作博弈中取得戰略主動權。該書立意於此。
縱觀全書,主題鮮明,結構清晰,觀點新穎,文獻豐富,邏輯性強,是一部有深度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專著,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主席團成員、學部委員 程恩富

★資本主義剩餘價值的源泉、變化及其積累體制的未來走向,是政治經濟學研究的重要理論命題。這一研究有助於我們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深刻地把握中國的歷史方位。
——四川大學經濟學院院長、中國政治經濟學會副會長 蔣永穆

目錄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及意義
第二節 文獻綜述
第三節 研究思路與邏輯框架
第四節 研究方法
第五節 可能的創新點與待研究的問題

第二章 剩餘價值範疇的發展脈絡及現實意義
第一節 剩餘價值範疇的發展脈絡
第二節 釐清剩餘價值範疇發展過程中的兩個問題
第三節 釐清剩餘價值範疇發展過程的時代價值

第三章 資本主義世界剩餘價值榨取的源泉及現實意義
第一節 壟斷資本從獲取剩餘價值轉向為攫取超額剩餘價值
第二節 剩餘價值來源的五條路徑
第三節 剩餘價值五大來源探析的時代啟示

第四章 資本主義世界剩餘價值榨取的新變化及現實意義
第一節 資本主義世界剩餘價值生產的新變化
第二節 資本主義世界剩餘價值流通的新變化
第三節 資本主義世界剩餘價值分割的新變化

第五章 資本主義世界剩餘價值積累的未來走向及其新構型
第一節 資本主義世界剩餘價值積累新模式的理論探討
第二節 資本主義世界剩餘價值積累新模式探討的評析
第三節 資本主義世界剩餘價值積累模式的新走向

參考文獻
後記
查看全部↓

精彩書摘

《當代資本主義剩餘價值的源起、變化及其未來走向》:
在本章第一節已經說明,技術發明和勞動生產力的提高絕不是取得剩餘價值的唯一途徑。廉價勞動力的發現及其與資本主義勞動過程的結合和廉價原料的生產,也都可以為此目的服務。由工資水平差異引起的生產力水平差異,在資本主義世界體繫內有固定化和永久化的趨勢。資本積累在體繫內已經定型,一端是作為中心一主導國家金融化和再工業化的新發展,通過先進的技術發明和重組的勞動分工向後現代化的方向前進;另一端是受支配國家陷入原料生產的路徑依賴,在一種受抑制甚至停滯的勞動分工、較為落後的技術及其小農生產為主導的經濟限制下,堵塞了任何現代化的道路,強化了落後狀態並使之固化。
這個過程在資本主義世界體繫內並不少見。我們從資本主義世界的某些大國本身,即從所謂“內部剝削”也可以發現同樣的過程在起作用。在經濟內部一個農業“輔助地區”的經典例子主要出現在支撐國家或受支配國家。例如印度,截至2016年,印度農村人口為8.85億人,占總人口數66.84%;人均耕地面積持續下降,人均隻有1.8畝;農業增長率為4.88%,低於GDP增長率3個百分點;但農業吸納了全部就業的45.1%,農業童工雇傭率56.45%。①自從20世紀60年代中期進行“綠色革命”後,印度農業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得以確立;但到了七八十年代,由於化肥、農藥的過度使用,導致資源承載力和環境的惡化,加上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嚴重匱乏,印度出現了雇傭勞動較快發展和資本主義農業發展停滯的相悖局面。因此,農業中隱形過剩勞動力快速增加,導致童工雇傭率高居不下,不斷產生出廉價勞動力,大大提高了整個國家的剩餘價值率。20世紀90年代後,印度重返新自由主義。在市場經濟中,印度以高端服務業為支柱產業,政府給予大力支持,以實現經濟騰飛。然而,高端服務業容納勞動力數量有限,導致印度農業勞工雙向循環流動,而不是單向地離開農村去城市。當一大批農村剩餘勞動者在城市工地工作結束後,他們很難在城市落腳。因為雇傭大量童工的印度存在很多偽裝形式的就業勞動力,也就是說大量勞工並沒有在正規經濟部門就業。城市裡充滿了街頭手工業、攤販、搬運工、乞丐及靠撿破爛為生的人,新來的人很難再在城市站穩腳跟。這些在城市結束工作的農村剩餘勞動者隻得返回鄉村。但是即便回到鄉村,他們也無法再找到工作。簡·布雷曼(Jan Breman)發現,自2011年以來印度鄉村內部和城鄉之間人口的流轉已經減慢。①農業勞工的雙向不穩定流動、城鄉人口流轉減緩、童工和剩餘勞工的大量存在,為印度非農產業提供了廉價的勞動力和廉價的原料。印度廣大農村地區在再生產意義上成為一種“國內的殖民地”。當然,在歐美發達國家具有很高勞動生產率的資本化農業和現代化工業面前,包括印度在內,尤其是受支配國家的農業區域還要受到壟斷資本的剝削。所以在這些欠發達國家,普遍存在著“雙重結構”,這種結構長期以兩個不同(現代和傳統)的部分向前發展,其中,傳統的部分是以家庭的生產方式為基礎的。
……
查看全部↓

前言/序言

資本主義萌芽以後,在“血與火”的發展歷程中,至死不渝地追尋著“剩餘價值”。這種“永恆”的追尋行為必然在商品經濟中衍生出“盲目化、極端化”的攫取方式,強化剝削和經濟危機就不可避免地出現了。1825年,英國爆發了普遍性的、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拉開了資本主義周期性經濟危機爆發的序幕。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為了適應周期性的經濟危機和實現剝削的強化,不斷進行調整。資本主義與剩餘價值成為一對難以割裂的歷史和經濟範疇。剩餘價值範疇隻是人類社會演進到了資本主義社會纔開始生成,其萌芽於剩餘產品之中,並在不同時代表現出不同的特征。當資本主義社會演進到一個等級化的世界體繫時,資本主義不僅關心剩餘價值生產,更關心超額剩餘價值的攫取,形成了攫取(超額)剩餘價值的五條路徑:中心—主導國家對農業地區的內外雙重剝削;中心—主導國家對支撐和受支配國家的剝削;中心—主導國家中高生產率部門對低生產率的非農部門剝削;中心—主導國家的剝奪性積累;中心—主導國家的軍事生產。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前後,剩餘價值的生產、流通與分割出現了新的變化。在生產方面,資本主義形成了金融掠奪式、空間剝奪式、技術進步式、勞動高技能式、新產品投資式剩餘價值生產方式;在流通方面,資本主義通過“電商資本主義”的流通中介、“知識科技型”的流通動力、現代立體式運輸體繫、提升流通的可持續性等方式來實現剩餘價值;在分割方面,出現了四個新變化,即分割剩餘價值中的勞動份額變化、分割剩餘價值中的金融崛起、分割剩餘價值中的國家介入、分割剩餘價值中的國際擴散。以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為契機,資本主義正在試圖從國際—政治—霸權、國家—社會—意識形態、企業—經濟—制度、個人—文化—階級四個層面形成剩餘價值積累的新模式。
查看全部↓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