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良訓傳家:中國文化的根基與傳承
該商品所屬分類:圖書 -> 三聯書店
【市場價】
342-496
【優惠價】
214-310
【作者】 韓昇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ISBN】9787108059994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ISBN:9787108059994
版次:1

商品編碼:12107331
品牌:三聯書店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出版時間:2017-06-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75
字數:201000

作者:韓昇

    
    
"

產品特色

內容簡介

本書跳脫出以個別古代家訓為主的說教式或文字釋讀式的寫作方法,而將中國古代家訓中的精髓提煉出來,將重要的家訓內容與歷史人物、典故融為一體,點面結合、寓理於情。作者身為大學教授,長期關注我國的教育體制,他主張現代教育應從中國古代傳統文化,尤其要從家訓家教中獲得啟示,汲取古人的智慧,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改進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思路與方法。

精彩書評

家訓是從人生經驗總結出來的智慧,把倫理道德化成日常的行為規矩和禮儀,培育文明而高雅之人,千百年來成效顯著,潛移默化中規範著我們的思維和行為習慣,乃至構成了中華民族的血脈、價值與族群認同的凝聚力。

——韓昇

目錄

序言

古代家族何以傳承

孔子教子:學習做人

平民家族的興起:由武入文

權貴家族的衰敗:驕奢的教訓

家族長盛的奧秘:詩禮傳家

世道變遷,家族也須轉型

寓教於樂,潤物細無聲的引導

看圖識字:漢字的藝術魅力

春風化雨:家教傳你做人之本

咬得菜根,百事可做

逆境的磨礪:五張羊皮的故事

慈母敗子:溺愛是一副慢性毒藥

嚴而有慈:規矩和人格的培養

淺薄的浮華:聰明孩子須用心

小聰明與真智慧:孔融、楊修和荀彧

君子務本:品德、胸懷、見識與纔干

擯棄權術:唐太宗的進境

德纔兼備:人纔觀的撥亂反正

寧靜致遠:諸葛亮教子

相敬如賓:逆境不改初志

營造修行環境:居善地,擇善鄰

培養毅力: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以此立足,即事不敗

學會喫虧:得失之間

懂得寬容:三尺巷內有天地

容人之量:赤壁之戰的勝機

臨事以敬:程門立雪

敬能聚德:高山流水

處世以誠:曾參殺豬

誠實有善報:高允因禍得福

方圓之道:越權逾矩的教訓

規矩與忠誠:做有原則的人

謙受益、滿招損

退一步海闊天高

內外兼修:讀書與交友

讀書改變氣質

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

無用乃大用:趙括與韓信

切問近思:理性的批判精神

益者三友:唐太宗的朋友圈

識人之明:義利分途

查看全部↓

精彩書摘

《良訓傳家:中國文化的根基與傳承》:
世界古代文明最主要源於兩種生產方式:農耕與遊牧,二者迥然各異,形成的文化習俗也大不相同。在中國這個古老的農耕文明的國度,幾千年來讓我們魂牽夢繞的是家,無論何時何地,無論成功失敗,我們都依偎著家,時時都想著家,死了也要千裡歸葬,葉落歸根。所以,家及其文化,對於中國人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家是我們的根,家是我們的精神故鄉,家把我們的民族,把我們每一個人緊緊地凝聚起來,這個特點在其他國家是不容易見到的。
我們來看看西方文明,它的起源和中國不同。西方文明的起源地主要在地中海地區,那裡土地比較貧瘠,物產也不豐富。當地人帶著微薄的物產走向四面八方去銷售,自古有比較發達的行商傳統。他們乘船出海,有的捕魚,有的做生意,整個地區人的流動性很大。因為流動性大,人與人見面的時候就必須把很多事情當時講清楚,要把利益關繫切割得涇渭分明。他們不會等到明天、後天纔來談,因為眼下一別就不知道什麼時候能再相會。
中國則不同,是一個農業民族國家,人們在春天播撒了種子,就守著這塊土地,守著這份莊稼,澆水灌溉,除蟲撥草,一直等到秋天來臨,纔能收獲果實。整整一年,人們相聚在一起,真是抬頭不見低頭見。天天聚在一起的人群,第一,不需要把所有的事情趕在當天劃分清楚;第二,很多事情也沒有辦法劃分清楚。因此,農業民族形成了處理事情的方式,大家要講互讓互愛,由此構成中國的禮制的起源。禮的起源和古代不同民族、不同國情所產生的不同文化緊密聯繫在一起。
從農業民族定居的角度,再來看中國人居住的房子。從西周以來,中國文明是從西北的黃土高原的關隴地區,逐漸往東擴展。在黃土高原上,鼕天來自西北的凜冽北風,讓人們居住的時候把牆築高,抵擋寒風,這就形成了該地區的一種建築樣式:四面八方圍得緊緊的房子,像一座圍屋,對外基本不開窗,也盡量不開門;對內則開窗開門,在這個內部的圈子裡形成自己的聚居形態。這造成了中國文化另一個特點,對外封閉,對內開放。
這種建築樣式後來發展為四合院。四合院兩側的廂房一間住著一家人,比較擁擠。天一亮,孩子就想衝到外面,外面則是天井,好幾家的人同一個姓,有著相同的血脈。這麼多的親人聚在一起,既有親情,也有利益衝突。當利益衝突的時候,怎麼辦呢?那就要協調,就要講仁,講互愛。這就形成了家庭內部的協調機制,把這個協調機制慢慢地抽像出來,就成為維持宗族的基本規矩,而後逐漸形成家訓。所以,家訓的很多內容是教孩子為人處世的規矩,學習與人相處的智慧。
孩子,小時候是不懂得什麼規矩的。如果到幼兒園的低年級去觀察他們,我們會覺得他們非常可愛,見到喜歡的東西上去就搶,被搶的孩子不讓,回來爭奪,兩個人打了起來,被搶的孩子哭了,搶到東西的笑了,這就是小孩子情感的自然流露和處世規則。
……
查看全部↓

前言/序言

2008 年,我應復旦大學出版社之約,撰寫了《家訓一百句》。接受這本書的寫作,首先是基於這樣的考慮。近幾十年來,中國社會發生了太大的變化,維持了幾千年的社會基礎——家庭,在劇烈的社會變動和推行了幾十年的獨生子女政策下,已經面目皆非。現在的家庭基本上是由父母和獨生子女構成的核心家庭。爺爺奶奶這一輩經歷過疾風暴雨般的階級鬥爭,他們把千年的傳統破除得差不多了;父母這一輩在青少年階段沒有接受過多少傳統教育,他們對於幾千年傳承下來的家教相當陌生。這樣的兩代人一起撫育新生的獨生子女時,不知道如何去教育孩子。這些獨生子女寄托了父母以上好幾代人的希望,要他們長大後圓祖輩的夢想,家長唯恐他們身體不夠強壯,恨不得把最好的營養補品都塞進孩子的嘴裡,對於他們的各種要求都盡量滿足,簡直到了予取予求、百依百順的程度。這養成了孩子唯我獨尊的缺點,他們以為這個世界都得聽自己的,獨占欲望強烈,看不起別人,沒有禮貌。

有一次,在一列地鐵上,一位年輕的媽媽帶著一個小男孩上車,一位老人起身給孩子讓座,男孩毫不客氣地坐上去,媽媽要孩子向老人道謝,小孩裝著沒聽見。到了下一站,一位懷抱嬰兒的婦女上車,媽媽要孩子給這位婦女讓座,孩子硬是不肯,媽媽把他從座位上拉下來,他便號啕大哭,媽媽一臉無奈,茫然地看著孩子。這一幕讓人長嘆,從小就培育孩子的愛心和禮貌是多麼的重要。生活上受到過度溺愛,行為上不懂規矩,性格上自私自利,精神上驕傲脆弱,這樣的孩子有再多的知識也無法承擔人生的重任。有學者認為我們正在制造“精致的利己主義者”。那麼,在當代社會,我們應該如何去教育下一代呢?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片面地強調知識,“知識改變命運”“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等,全社會對於知識灌輸幾乎到了病態。孩子小學入學,不認得幾百個漢字,不會講一口英語,不會運算加減乘除,就會被好學校拒之門外。人們發現入學是越初級越難,大學不如高中,高中不如初中,初中不如小學,而進什麼小學幾乎決定了後面的人生。這已經成為社會現實,稱得上正常嗎?我們的家長歡迎這種情況嗎?顯然不是,但他們也無可奈何,不知道社會怎麼會變成這個樣子。

小學入學的激烈競爭,導致我認識的好多家庭讓孩子從兩歲就開始學習。有的學漢字,數以百計;有的學英語,開口便講;有的學算術,運算飛快,乃至上學天文下學地理,不一而足。大家熟知中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孔子,說到人生“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論語·為政》)。這幾句話,幾乎人人耳熟能詳。但是,大多數人有意無意地把這段話的第一句給漏掉了,那就是“吾十有五而志於學”。為什麼呢?因為我們不明白怎麼十五歲纔開始學習,該不會是孔子講錯了吧。漢代歷史學家司馬遷所作的《史記》,被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成就之大,少有人能夠與之比肩,可他自稱是“年十歲則誦古文”(《史記·太史公自序》),也是十多歲纔讀書學習的。看來十多歲纔正式讀書是古人的通例。放眼世界,當今文明發達的國家,好多都立法規定不得對學齡前兒童進行知識灌輸。從長大成纔的比例來看,這些國家占據了世界人纔的高端,而他們並不急於讓兒童學習知識。在教育上,我們首先要適應人成長的自然規律,不能任意做人為設定。今天的我們心太急了,總想一舉成功,相互攀比,口中念著“不能輸在起跑線上”。其實,我們並沒有輸在起跑線上,反而是經常搶跑,可是,在成纔的終點上,我們贏了嗎?

這是根本性的問題,我們需要反省,還需要靜下心來理解古代教育的精髓。學齡前兒童教育的根本是什麼?有一則感動中國近千年的故事,講的是宋代文人政治家司馬光,童年時和小朋友一起玩耍,不巧有一位小朋友掉進裝滿水的大缸,在危急關頭,其他小朋友都不知所措,隻有司馬光非常冷靜,他撿起地上的大石頭用力砸破大缸,救出落水的小朋友。這個故事反映出司馬光沉著機智和愛護別人的品質。長大以後,司馬光編著了不朽的歷史著作《資治通鋻》,還擔任過北宋的宰相,他能取得這般成就與他童年受到的教育密切相關。孩提時對小朋友的關愛,長大後變成對於民生的高度關切,使他能夠做到不顧個人政治得失,為民請命;沉著冷靜的性格使他能夠客觀地理解和分析歷史,明察事物發生演變的來龍去脈,知曉歷史發展的趨勢。以上幾位歷史人物成長的過程,可以讓我們明了學齡前是人成長中非常關鍵的時期。這個時期,通過對各種事物的認知,孩子在擴展對於世界的認識,同時也在樹立價值觀,人文與自然知識互動,培養理解與領悟的能力。就像農民種田,播撒下什麼種子,日後便會結出什麼樣的果實。如果我們急於灌輸知識,人文素養的不足往往會制約孩子悟性的發展,而孩子幼年時的品質,又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其成長的方向。難怪中外成功的人纔培養,都非常重視幼年時期的品質教育,而此時最有效果的便是家教。

家教不但是孩提時需要,而且伴隨一生,時時刻刻影響著我們的行為舉止。常常聽人說到“性格決定命運”,而性格不就是從小培養起來的嗎?小時候沒有受到品行教育的人,不懂得規矩與分寸,不知“止”便膽大妄為,隨便侵犯他人的利益,任性而自私。見到這樣的人,人們會說“沒有家教”。顯而易見,家教是教人基本的行為規範。這些規範,首先是與人相處時的行為準則。人們都在追求自由,但一定要知道自由並非沒有限度,每個人的自由是以不侵犯他人的自由為邊界的。因此,損人利己是不可以的。有些人認為自己不傷害別人,盡管侵占公共利益,誰也管不著。他們在公共場所大聲說話,載歌載舞,把自家的垃圾掃到門外馬路上……凡此種種都會被視為粗俗無禮。其次,這些規範是自我保護的經驗提煉。比如,古人告誡我們“不立危牆”,也就是不要站在危險的地方。這個道理似乎誰都明白,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卻到處看到立於危牆的行為,例如行人不走人行道而走車行道,助動車與汽車搶道,行人站在路中間說話等,全然沒有意識到危險,結果意外傷害事故一直居高不下。

主導行為規矩的是為人處世的理念。古代農業社會的基本生產方式,不同於流動性很大的遊牧或者經商民族,春耕秋收,一粒種子播撒下去就要守候到秋天收割,人們隻能定居下來,相互依存,共同生產。大家抬頭不見低頭見,必須相互關愛和協作,在日常生活中產生的各種利益衝突和矛盾糾紛,應該本著相互禮讓的原則協調處理。特別是中國古代的居住形式,在一個大院落裡聚居著同宗同姓的幾代人,更需要相互幫助,尊老愛幼,由此形成了一整套中國的人倫禮儀規則,目的在於形成充滿仁愛的和諧社會,“鄉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孟子·滕文公上》),讓每一位生活在其中的人都舒心坦然,其樂融融。儒家特別強調“仁”與“禮”,它們深深扎根於中國農業社會的形態,被廣大中國人所認同,共同遵守,成為悠久的文化傳統,而家訓則是從這些優良傳統中提煉而成。

傳統的力量在於造就一代又一代的新人。仁愛禮讓的美德首先在家教裡具體地展現出來。每一代人都想把成功的經驗傳授給子孫,希望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比自己更強,生活更美滿,祈求家族榮耀富庶,長存於世。於是長輩自然會基於個人的閱歷,盡心收集祖上世代積累下來的真知和感悟,總結古往今來興衰成敗的經驗教訓,千錘百煉,提取為家訓格言,傳授給子孫,要求他們代代身體力行,嚴格遵守,不走彎路,早早踏上人生坦途。由此可知,家訓不是用來對外吹噓和自我標榜的東西,它們屬於傳家秘籍,隻在家族內部傳承,付諸實踐。我們無法想像祖輩會用虛偽的東西教育子孫,因此,家訓高度真實地反映了千百年來中國人內心深處的價值觀和人纔觀。

因為家訓是經驗之談,所以,與一般說教的書籍不同,它讀起來親切而踏實,融合了社會的行為準則和家族的處世經驗,很少有大話虛飾,其中不少是秘不示人的獨家心得,語言樸實,寓意深刻,寄望殷殷。

其次,家訓具有實用性。許多美好的道德、崇高的理想,如果不能貫徹,便隻是空中樓閣,停留於觀念之中,甚至是偽善。家訓用於切實地調教子孫,就必須把美好的道德化為日常生活中可以做到並且必須遵循的行為規範,從小做起,毫不含糊,最終成為生活習慣,無須刻意卻能自然而然地遵守。良好的道德一旦變成生活習慣,便達到孔子所說的“從心所欲不踰矩”的境界。正是因為如此,家訓特別重視日常的行為規範,點點滴滴。諸如一家人喫飯,大人沒到,甚至家人沒到齊,先到的人就不能先喫;長輩沒有動筷子,孩子就不敢夾菜。這些規矩的背後要給孩子樹立的第一個觀念是長幼有序、尊重長輩。中國古代講“孝”,它最樸實的含義是善待父母,在家有孝,在外纔會敬業。第二是培養協作精神,要懂得關心別人。一家人借著喫飯的機會相聚相親,多麼美好。如果先到先喫,後到的隻有殘羹剩飯,會是什麼感覺呢?第三是學習分享與自律。遠古時代,物質生活沒有今天豐富,喫飯是分享成果的時候。動物喫東西的時候最為緊張,要是靠近它,立馬翻臉咬你。在利益面前,人的動物性也會不自覺地流露出來。現在雖然物質豐富了,但是某些習性還會保留下來,例如有人在飯桌上盡揀好菜喫,拿著筷子在菜盤裡面挑挑揀揀,全然不顧他人。一些很有紳士派頭的人,到了利益關頭就把真相暴露無遺。難怪有一位企業家跟我說,他絕不聘用在飯桌上“挑肥揀瘦”的人,因為這種人自私自利,沒有團隊精神。一次看似簡單的聚餐,裡面包含這麼多的道理,人的品行修養往往在不經意間流露出來。所以,“做人”真正需要從娃娃抓起。

復次,家訓還具備有效性。我們的家訓經過了千百年實踐的檢驗,造就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在古代世界文明中從來引領潮流,不曾落伍。像古代的弘農楊氏,自從東漢出現了號稱“關西孔子”的楊震以來,嚴謹持家,詩書耕讀,代代出人物,綿延數百年,為世人敬重。近代如曾國藩、梁啟超等家族,是我們能夠親眼見到的實例。曾家自曾國藩兄弟以下,190多年間,湧現了240多位有名望的人纔,沒有出現過紈绔子弟或者敗家子。梁啟超是近代承前啟後開風氣的大學者,九位兒女中,有三位院士,另外幾位也是著名的學者、專家,成為眾人交口稱贊的家庭。從古到今的歷史證明,我們的家訓家教是非常有效的。

所以,家訓是從人生經驗總結出來的智慧,它把倫理道德化成日常的行為規矩和禮儀,培育文明而高雅之人,千百年來成效顯著,潛移默化中規範著我們的思維和行為習慣,乃至構成了中華民族的血脈、價值與族群認同的凝聚力。在人類古文明中,中華民族能夠經受住幾千年的風霜雨雪,一脈相傳綿延至今,實不多見。最重要的原因在於我們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傳統,生成為這個民族的根,深入而堅韌,雖幾經劫難,仍不絕如縷。再看世界歷史,多少曾經稱霸一時的民族或國家都早已煙消雲散,不見蹤影,究其原因同樣在於文化。沒有強大文化的民族,無論軍事力、經濟力如何強大,最終都會衰敗。所有傳承至今的民族,都是依憑文化的智慧而生生不息的。生存競爭歸根結底是文化的競爭,依靠的是智慧的導航。

中華文明延續到今日,並非一帆風順,其間經歷過許多次的改朝換代,甚至發生過統治民族更替的情況。朝廷崩潰了,但中國文化卻一直傳承下來,堪稱奇跡。其原因就是家庭這個社會基層細胞一直堅韌地維續著。在家族內部,人們恪守中國的文化傳統,通過家訓家教,頑強地堅守住自己的根本,並且一代代傳承下去,不管外面的風雲如何變幻,我們胸中跳動的依然是一顆中國心。隻要家沒有被摧毀,我們的文化就將薪火相傳,而家訓家教則扮演著中華文化傳承者的角色。和平年代講“仁義禮智信”,外敵入侵時講“精忠報國”,為人一生,坦坦蕩蕩,“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孟子·盡心上》),清風明月,屹立蒼穹。

家訓於私於公都如此重要,所以,古人非常重視家訓的編撰。我曾經在鄉村進行家族的調查,各地不少的宗族祠堂還保存著古家譜,至於像上海圖書館這樣的大型收藏機構,更是收藏了數十萬種的家譜。這些古家譜往往開卷便有立家的格言,作為一個家族的宗旨,自立一格;後面則記載治家原則,從家庭的基本禮儀規矩,到諸如立志、砥礪、知書、達禮、勤儉、謙和、興善、除惡等方方面面,大大小小,無不盡心點撥,要求子孫代代遵守,照此規矩做人,這就是今日統稱的“家訓”。家訓短的寥寥數語,長的卷帙浩繁,但在基本的道理方面大同小異,都講究忠孝仁義、行善積德。至於具體的為人處世、家庭教育等問題,則各有不同,充滿人生經驗的智慧。除了這些正式的家譜家訓之外,古人的家書、信札、童蒙教材,以及詩文、史籍等,雖然不是專門的家訓著作,但其中也包含許多教人處世的勸誡,生動而富有啟發性。出於對家教的重視,古人留下了數量龐大的家訓類論著,不是專門的研究學者,幾乎難以通讀。

把這些家訓故事收集整理,抽取對於當代仍有啟示、必須發揚的部分,編寫成書,有助於提高社會道德和人生修養,汲取培育少年兒童的經驗,是非常有益的事情,社會上對此的需要也很迫切。我解讀的《家訓一百句》自出版以來,多次重印,全國各地許多朋友希望我能夠在此基礎之上,進一步發掘,講更多古代家教的故事,啟發心智,並且聯繫社會現實,以對新時代家教家訓的形成有所幫助。受到廣大讀者的鼓勵與鞭策,我從中國古代歷史中選取了眾多生動的故事,揭示家訓背後的道理,編寫了這部新書。

古代家訓的內容十分豐富,一本小書不可能面面俱到,我更多地選取了當今教育中容易被忽視的盲點,以及在快節奏的功利社會需要特別加強的地方,這些都屬於做人和家教最基本的方面,並盡量展開來深入講解,結合一個個真實的歷史人物與事件,希望把其中的要義真諦說透徹。

閱讀家訓需要注意兩方面的問題。第一是不能用功利之心讀家訓,以為既然是家族內部秘而不宣的訓示,一定有什麼高明的絕招,特別是那些歷經磨難後成功的大人物,肯定有終南捷徑和馭人之術傳給子孫。那些渴望快速成功的人,恐怕要大大失望了。說一位大家都知道的人物——創建漢朝的劉邦,他鄙視文化,善於馭人,臨終留給兒子的遺書,最應該是政治權謀的錦囊妙計吧。然而,這封遺書非常簡練,就是告誡兒子好好讀書,本分做人。

這封遺書應該讓許多耽迷於功利的人有所清醒。從古至今,不管世道如何變幻,誰曾見到傷天害理而被千夫所指的家族長存於世呢?有些家族雖然發家史見不得人,但是能夠早早醒悟,回心向善,嚴格要求後代安分守己,多做善事,纔得以傳承下來,故家訓並無奸巧之處。本分做人是為人處世乃至家族綿延不絕的正道,別無他途。因此,用功利的獵奇之心去讀家訓,如果是大失所望,棄之如敝屣,便說明此人已無藥可治;如果明白過來,老老實實做人做事,見賢思齊,即可大有收獲。

第二是不要拘泥於形式。古人主張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早起早睡。因此,家訓中不乏要子弟天亮即起的規矩,晚起會被長輩訓斥為懶惰。而在當今社會,許多人工作到深夜,早上遲起成為常態。要把古代家訓嚴格套用在今日,恐怕有不少年輕人難以接受。這樣的事例很多。古今生活習俗變化甚大,不能樣樣以古律今。其實,早起反映的是一種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讓人感到朝氣蓬勃,這纔是其真髓。所以,我們應該掌握家訓背後的精神實質,而無須墨守成規。

家訓既然是智慧的結晶,就不應該是居高臨下的訓斥,冰冷嚴厲的強制,讓人望而生畏。造成這種錯覺,是因為我們不知從何時開始誤讀了“訓”這個字。在現代漢語中,“訓”字往往具有強制性,諸如訓斥、訓話、訓令、訓誡、教訓等。這麼嚴厲的“訓”字,為什麼是由“言”字旁和“川”組成的呢?“言”是勸說,是講故事,引導人們走向大道,與“川”結合,指的就是寬廣的河水可以自由自在地奔流。顯然,在古代,“訓”並不令人畏懼,而是給人講故事,導向美好,言者諄諄,讓聽者從善如流,備感溫暖。《論語·子罕》說:“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家訓也是如此,它通過講透事理,循循善誘,令人由衷向往,通過學習,身體力行。見識廣了,人也會越發謙和有禮,與人為善,以往不順的事情、矛盾的人事關繫也都會變得和諧順暢。什麼道理呢?你想改變世界,首先要改變自己。美好的生活,從這裡開始。那麼,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中國古代家訓的智慧吧。


查看全部↓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