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成吉思汗原鄉紀遊:另一種文明的體驗
該商品所屬分類:圖書 -> 三聯書店
【市場價】
883-1280
【優惠價】
552-800
【作者】 陳萬雄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ISBN】9787108068521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ISBN:9787108068521
版次:1

商品編碼:13009158
品牌:三聯書店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出版時間:2020-10-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45
字數:178000
正文語種:中文

作者:陳萬雄

    
    
"

內容簡介

這是一部思接千載、視通萬裡的紀遊作品。作者懷著對歐亞草原文明的深厚熱愛,從大興安嶺的巍巍森林到額爾古納河畔的莽莽原野,從長城沿線的邊鎮雄關到陰山下的土默川平原,尋訪匈奴、鮮卑、女真、蒙古等北方部族興起的源頭故地,沐浴風土,覽遊勝跡,仿佛能聽到中國歷史長河中的長久回音。
陳萬雄先生積二十餘年的行程,領略塞上風景,親自考察歷史現場,描摹文明遺跡,參閱大量論著,從歷史、民俗、地理、考古等角度展開廣闊的思考,追尋草原文明諸多失落已久的面向。雖然作者謙稱“小著隻是一本紀遊”,但在當下突破“歐洲文明史觀”和“農耕文明史觀”,從內陸歐亞的角度重新認識世界歷史的學術氛圍中,這部橫貫草原的遊記為這些遊牧民族在中國文明史上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提供了一個細致入微而親切生動的呈現方式。

作者簡介

陳萬雄,生於1946年,廣東東莞人。香港著名出版人,曾任香港聯合出版集團總裁,之前曾長期擔任香港商務印書館總經理兼總編輯。1973年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繫,1975年獲中大研究院哲學碩士,1980年修畢日本廣島大學博士課程,1989 年獲香港大學博士學位。

2007年獲香港科技大學頒授榮譽大學院士。學術方面,主攻中國近代思想史和中國文化史,主要著作有《新文化運動前的陳獨秀》《五四新文化的源流》《歷史與文化的穿梭》。


內頁插圖

目錄

序言 魏堅
前言 來龍去脈 陳萬雄
尋夢尋歷史足跡,圓少年夢想
上篇——塞內·塞外
跨越長城,奔走朔方
"塞外之城"呼和浩特
陰山下,河套邊
農牧文明攻防戰主舞臺:土默川平原
土默川平原歷史兩女性:王昭君與三娘子
長城內外:兩千年萬裡長城的歷史舞臺
華山玫瑰燕山龍:南北相攘共融的始起
闖蕩長城,攀登雄關

中篇——森林·草原
森林民族的原鄉:興安嶺
森林原鄉最後的守護者:鄂溫克族與鄂倫春族
千年之覆的嘎仙洞
拓跋鮮卑神奇的歷史旅程:百年的草原闖蕩
拓跋鮮卑神奇的歷史旅程:再闖農業文明新天地
歷史的交彙點:室韋鎮
蒙古族的母親河:額爾古納河
民族的搖籃:呼倫貝爾草原

下篇——文化·感悟
蒙古人的生活天地
沒污染的人情
喝酒的故事
草原上的世界大都上都
從蒙古像棋說起:蒙古高原與世界歷史
跋 陳萬雄

查看全部↓

前言/序言

遷延了近二十年,這本小著終於寫成出版。
這隻是一本紀遊小著,非學術著作。卻是自己出版生涯記錄的重要一頁,亦反映了個人一生傾注於中國歷史文化的探索和思考的心路歷程。
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拓展中國文明史圖錄的編輯出版,是我出版志業的重心所在,並讓我樂此不疲。諸緣輻輳,時代賜予的機遇,像封了塵的中國文明史的一些長卷,讓我有幸一卷一卷地打開,一段一段地映入眼簾,太新奇了,太神奇了,亦太迷人了。每一卷、每一段的展開,都讓我禁不住要將自己發現的驚嘆、喜悅,全心盡意地傳遞給社會大眾。一眨眼間,就過了幾十年。翻到內蒙古高原的這一幅畫卷,遊目其間,令我太陶醉了。它的展現,令我對中國歷史和中華文明有了重新的認識和理解。
大學時代,我鐘愛上王德昭教授的課,因為他所開設的課程,總給我們開拓了歷史的視野,提高了歷史認識的眼界。他的“中西交通史”課程,不但教導我們認識了幾千年來的中西交通和交流史,更誘導我們要從中國史去理解世界史,再從世界史去理解中國史。在那個年代,這種啟導,是中國歷史認識的新視野,振聾發聵。他的這門課程,曾講述到歐亞大陸間遊牧民族的歷史。隻是囿於時代認識的局限,或由於自己的忽略,我對他講授的這段歷史,印像並不深。但他課堂上的一段話,卻深深而生動地留在我腦海中。他說,歐亞大草原,雖東西逾萬裡,但歐亞之間通過草原的來往交通,遠比後人所認識的,來得早,來得頻密。因為歐亞遊牧民族,以馬匹為工具,在遼闊的大草原上移動,仿如大洋中的海浪,後浪推前浪,一波逐一波,無遠弗屆。這是我對草原歷史的第一個認識。
80年代伊始,由於從事編輯出版,得以跑遍塞外江南,目睹風土,覽遊勝跡,觀賞文物。拜識歷史學者以外,再得親炙了一眾文物博物家、考古學家,目染耳聞,對中國歷史文明,映現了新的圖像,遂萌生探究的念頭。從過往以文物或藝術為切入點的編輯出版角度,轉而以歷史文化為切人點,並根據此種新的認識,策劃出版了《紫禁城宮殿》《國寶》《清代宮廷生活》《千年古都西安》等大型畫冊。繼之策劃出版的《中國地域文化大繫》,結合文獻研究成果和考古發現,以區域文化為範圍,去建構中國文明史的全貌,是另一種新的嘗試。《草原文化》就是該繫列的一種。我之得以走進內蒙古草原,因該書而起,也因遊走內蒙古的體驗,而對中國歷史文明有意想不到的新認識。
得益於歐亞草原地區考古的成績,世界歷史觀念為之轉變。長久以來根深蒂固的“歐洲中心史觀”與“農業文明史觀”漸被打破。到了20世紀80年代初,“草原文明”的學術研究,漸蔚成世界歷史研究的顯學,世界史新圖像也漸次顯現。同樣,五六十年來考古的豐碩成果,也促進了中國文明史研究新視野的萌芽。《中國地域文化大繫》是在這樣的學術背景下適逢其會,醞釀而成的。長期浸淫在因襲已久的中國文化史格局下的我們,因《草原文化》的策劃出版,置身其間,過程之新奇、新鮮,感受之深刻,反思之強烈,可想而知。《草原文化》畫冊剛出版,就承主編之約,在香港《明報月刊》,以紀遊形式發文連載。可惜終因工作太忙而中斷,前後隻刊登了七八篇。其間,雖屢有繼續撰寫下去的念頭,或忙於他事,或恐此類文字為明日黃花,一擱近二十年矣。前年重遊大興安嶺和呼倫貝爾大草原,勾起舊憶,煥發了感情,又以退休之身,重新動筆,遂成此著。
在策劃和進行《草原文化》與《發現草原:成吉思汗崛起的秘密》(電視片)的出版時,首先得到了內蒙古自治區文化廳、內蒙古博物館(今稱內蒙古博物院)、內蒙古考古研究所的鼎力支持和合作。為做好這兩項出版,我們雙方都動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全力施為。若從出版經營的回報來說,可能不算理想。對此,作為主要策劃者的我,不無歉意。但是,作為文化上的影響,不僅在出版,包括在香港舉辦多次“騎馬民族”和“草原文明”為主題的展覽,且由此而聲聞於外,總算差可安慰。二十年過去了,在內蒙古的朋友間衷心協作、愉快相處所結下的情誼,已溢出工作同伴所限,終生難忘。時過境遷,雖然各自忙碌,少所聯繫,但對於在內蒙古的一眾朋友,趙芳志廳長、蘇俊處長、王大方處長、邵清隆館長、考古所劉所長、塔拉院長、魏堅教授、傅寧先生、黃雪寅女士、滿勇先生、攝影師孑L群先生及司機陶平順師傅等,以及內蒙古地方上的文博界朋友,我在這裡衷心地說句多謝,並視之為難以忘懷的朋友。至於在香港,不管是否已離開商務印書館,那些在不同崗位曾參與的同事,我是不勝感激的。尤其是張倩儀女士,她是這一項目的策劃者和執行者,我更要說聲多謝。
最後,小著隻是一本紀遊,但曾參閱過大量中外有關著作,領益良多。書中的一些觀點和看法,相信得益於合作者和同行者的不少啟發,無法一一注明,謹申謝忱。
查看全部↓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