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從鄉裡到都城:歷史與空間視野中的北朝文學 [History from Below
該商品所屬分類:圖書 -> 三聯書店
【市場價】
883-1280
【優惠價】
552-800
【作者】 蔡丹君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ISBN】9787108065018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ISBN:9787108065018
版次:1

商品編碼:12662110
品牌:三聯書店
包裝:平裝

外文名稱:History
開本:16開
出版時間:2019-05-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87
字數:435000

正文語種:中文
作者:蔡丹君


    
    
"

內容簡介

北朝文學研究為什麼長期沒有得到重視並深入開展呢?這與中國學者慣常以文學成就史作為文學史研究的視點有關。
塢壁及聚族而居主要存在於十六國以及北朝初期,隨著北魏孝文帝遷洛,北方逐步統一,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建立在洛陽,鄉居的文人紛紛走向都市,因此文學活動漸多,文學寫作漸成氣候,由鄉居到都城,北朝文化在北魏時期發生了大的變化。但是,由於這些活躍於都城的文人,大多數來自鄉裡,他們身上帶有強烈而頑固的鄉裡文化的特質,因此北朝在北魏以後的文學發展,並不因為都市文明而洗掉鄉裡文化特性,事實上是經過這些由鄉裡走向都城的文人結合了鄉裡與都城兩種文化要求重建的結果。
《從鄉裡到都城:歷史與空間視野中的北朝文學》是作者在掌握了大量材料後得出的結論,也是繼著名學者曹道衡先生之後取得的一個突破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

蔡丹君,女,湖南株洲人,北京大學文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博士後,現任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講師。曾先後在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東京大學文學部訪學。目前主要從事漢魏六朝文學文獻研究,在《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文學評論》《文藝研究》《文學遺產》等刊物發表論文三十餘篇。

目錄

序 傅剛
緒論

第一章 “還居鄉裡”:西晉末年文人、文學的存續
第一節 西晉末年北方塢壁中的文人與文學
第二節 涼州地區的鄉裡著姓及遺民文學
本章小結

第二章 十六國時期的胡族政權與鄉裡士人
第一節 十六國胡主與鄉裡士人之間的文學互動
第二節 “鄉論”社會與文學復古
本章小結

第三章 北魏的鄉裡制度變革與文學發展
第一節 平城政權、崔浩案與北方文學低谷時期的形成
第二節 北魏鄉裡私學制度的發展與文學力量之衍生
本章小結

第四章 魏末鄉裡士人群體在洛陽的文學活動
第一節 洛陽社會與文人群體的形成
第二節 鄉裡士人對洛陽文學發展模式的接受
第三節 鄉裡社會生活對文學的影響:以俗賦、家訓和碑銘為中心
本章小結

第五章 北朝末期都城文學的發展及其對南朝文學的超越
第一節 北朝都城的文學新風與文學特質
第二節 官方圖書抄撰:北朝末期都城文學發展的新機制
本章小結

結束語
參考文獻
一、原典
二、中文論著(以姓氏拼音為序)
三、漢學文獻
後記
查看全部↓

精彩書摘

《從鄉裡到都城:歷史與空間視野中的北朝文學》:
晉末的社會大動亂中,雖然很多流亡者已經無法得知,但仍有西晉末年文學之翹楚為史所載。如大詩人劉琨以及與之有著唱和往來的盧諶,皆是在流民塢壁之中從事反抗活動的。劉琨年(307)被封為“並州刺史”之後,一直在北方地區,以流民塢壁為載體進行反抗活動。《晉書·劉琨傳》記錄了他在並州地區招納流民的事跡,可見他和祖逖一樣,具有流民塢壁塢主的特點。劉琨以城門為戰場,百姓耕戰結合,這正是流民塢壁的特點。這一地區與胡族相距甚近,可謂四面楚歌、形如人甕,戰爭威脅與反抗鬥爭是最為激烈的。劉琨在當時不但以流民塢壁來保全和爭取仍在北方的晉人之生存空間,也主動承擔了為晉王朝收復失地、抵抗夷狄的責任。劉琨的戰爭取得過非常明顯的成效,曾震懼敵膽,劉曜一度將劉琨及其流民塢壁作為心腹大患,將其放在戰略首位。
劉琨所帶領的流民塢壁,先是輾轉於晉陽一帶。永嘉六年(312),劉粲、劉曜攻陷晉陽,劉琨逃奔常山,後拓跋猗盧來救,收復晉陽。這期間,劉琨的姪子盧諶自劉粲處投奔劉琨。次年,石勒敗劉琨將,克並州。劉琨逃奔段匹於薊城。劉琨作《贈盧諶詩》,盧諶作答詩。盧諶又有《答魏子悌詩》,當作於此時。《晉書》對劉琨詩歌的評價,更為注重其深遠之托意:“琨詩托意非常,攄暢幽憤,遠想張陳,感鴻門、白登之事,用以激諶。”其外甥盧諶追隨劉琨,與之贈答往來。他們的詩歌多能反映即使在極為動蕩的流民塢壁之中,也還存有詩歌創作。
劉琨在《重贈盧諶》中的序言中慨嘆“今是而昨非”,反思少壯志時“遠慕老莊”“近嘉阮生”時的虛無,如今則在“國破家亡,親友雕殘”的現實面前,“塊然獨坐,則哀憤俱至”。序文中提到自己“不復屬意於文,二十餘年矣”。二十餘年的時間對於一個詩人而言是很漫長的,或是因為客觀的戰亂環境所致,或是因為戰亂時期主觀上不再有詩興——其中原因雖然雜陳,但無不與亂離相關。尤其需要注意到,劉琨的思想是西晉末年的亂離社會所塑造的。他對於現實的體認,對於玄遠之學的疏離,都是從流民塢壁的經歷中直接獲得的。劉琨在流民塢壁之中所做出的這些反思,實際上直接關繫到南北朝文學的分野。北朝文學因為文人這類對於玄虛精神生活的反思和揮別,而開始著力於對於現實的深切關注。而南朝文學則是繼續在玄思的道路上探索,沉溺於陌生、毓秀的南方山水給他們帶來的驚奇。劉琨在《重贈盧諶》中寫到“去家”亡國,落魄獨行,飽受窮途與迷茫之苦,全篇甚有《離騷》之風致。在結尾,詩人甚至稱這首“歌”中所談論的經歷過分悲傷,而不能再忍心吟唱全部的、漫長的篇章。這首詩,是西晉末年流民塢壁首領的流落征戰生涯以及亡國的迷茫心境的真實寫照。“資糧既乏盡,薇蕨安可食”“攬轡命徒侶,吟嘯絕岩中”等,畫面感很強,皆還原征戰經歷中歷歷在目的艱苦卓絕。
雖然劉琨的流民塢壁在御敵過程中多有敗績,但是他的外甥、時年二十九歲的盧諶仍然在《答魏子悌詩》這首詩歌中流露了樂觀的情緒。詩文之中充沛的情感,因為末世世亂而有著無法掩飾的慷慨之氣,其情懷境界較為高邁。特別是詩歌中談到塢壁鄉曲之恩義,落筆時情感深重:“恩由契闊生,義隨周旋積。豈謂鄉曲譽,謬充本州役。”然而,盧諶雖然沐浴戰火,但並沒有完全洗淨西晉的貴族文人之氣。詩歌末尾中寫道:“乖離令我感,悲欣使情惕。理以精神通,匪日形骸隔。妙詩申篤好,清義貫幽賾。恨無隨侯珠,以酬荊文璧。”這體現了流民塢壁復雜鬥爭形勢給當時文人帶來的情感衝擊年(317),劉聰殺愍帝於平陽,北方的形勢變得更為復雜,劉琨的《勸進表》即是作於此時年(318),劉琨被殺,部將皆投降於石勒,盧諶後來同樣是在石勒政權中立足,直到永和六年(350)卒於戰亂。盧諶有集十卷,後來應該是由他的子孫帶到了江南。
劉琨長期生活於並州,因此深受胡地文化的影響。劉琨世代為樂吏,精通音律,他所創作的胡笳琴曲曾作退敵之用:“在晉陽,常為胡騎所圍數重,城中窘迫無計,琨乃乘月登樓清嘯,賊聞之,皆淒然長嘆。中夜奏胡笳,賊又流涕歔欷,有懷土之切。向曉復吹之,賊並棄圍而走。”這樣的傳說能夠說明劉琨在作為流民塢主的過程中,身犯險境乃是常事,而劉琨在這種亂世窘迫之中,仍然能夠從事某些文藝活動。但是可惜的是《胡笳五弄》已經遺佚,無法展開對這個問題的討論。還有值得一提的是劉琨與胡族政權往來的一些書信類文章,這些文章反映了他作為一個政治家、軍事家的謀略。在此限於篇幅,不再詳述。
……
查看全部↓

前言/序言

長期以來,北朝文學沒有到得研究者的重視。我們所熟悉的各種文學史基本上沒有將其列為專題,北朝文學研究的得以開展,歸功於先師曹道衡先生。據曹先生說,1982年中國社會科學院組織學者訪問日本,日本學者向他問起北朝文學的研究情況,他雖略作回答,但開始意識到這是一必須要開展研究的領域,必須通過研究回答北朝文學的特質、成績和造成獨有現像的深層原因諸問題。從日本回來以後,道衡師開始展開對北朝文學的研究,在其後二十餘年間,他對北朝文學的分期、性質、特征、代表作家作品、成就與局限,北朝文學與南朝文學間的關繫等最基本的問題都作了荜路藍縷的開闢工作。自此以後,北朝文學史纔開始正式進入研究者視野。比如曹先生弟子吳先寧博士論文,以《北朝文化特質與文學進程》為題,對北朝文學具有的文化特質作了深入研究,其思路和研究方法即是沿著道衡師研究的方向拓展,其著作是繼道衡師之後的北朝文學研究重要成果。
北朝文學研究為什麼長期沒有得到重視並深入開展呢?這與中國學者慣常以文學成就史作為文學史研究的視點有關。北朝文學與南朝文學相比,其文學成就一直被認為僅有北朝樂府可以略為重視以外,其餘的便是庾信、王褒等由南入北的作家了。事實上,北朝文學從北魏以後漸漸形成了自己的文學特質,這也就是《隋書-文學傳序》所說的“河朔詞義貞剛,重乎氣質”。曹道衡先生通過研究,提出了著名的論斷:在南北朝後期,北朝文學是處於上升階段而南朝文學則多少處於下降階段。這個觀點第一次對北朝文學的價值和地位作了科學的判定,是對既往南北朝文學研究結論的撥亂反正。北朝文學後期成就取得的原因,並不是僅向南朝文學學習的結果,而是北朝獨特的社會、歷史和文化條件所形成的,也就是說北朝在與南朝對峙的過程中,北人的生活場景、生活方式和文化教育形式養成了他們獨特的氣質,這些氣質逐漸在他們的作品中得到表現並最終形成鮮明的文藝特征。因此,要研究北朝文學的發展,勢必要研究北朝文學賴以發生的土壤——北朝社會,要從北人生活方式和文化教育形式中探究文學的發生、發展。對此,曹道衡先生開展了一繫列有意義的探討,他特別注意到動亂中的北朝人生活方式——塢壁對北人在文化教育中所起的作用和所造成的影響。盡管曹先生說這個方法受到陳寅恪和唐長孺歷史研究的啟發,但如何運用於文學史研究上,則是曹道衡先生的發明。他的這種研究突破了以往以文學成就高下作為文學史研究者關注對像的局限,而是將文學作為一種歷史現像,研究它的發生、發展和成熟的過程,著眼點在這個現像產生的外部和內在的諸多歷史條件。這個研究需要更多的歷史學的觀察,北朝文學從十六國開始,發展至北齊、北周以後文學纔出現比較成熟的寫作,但這種發展的過程是如何開始的?文學在怎樣的環境中存在和發展?這些問題依靠以往的研究經驗,即以作品分析展開研究的模式顯然是無法進行的。因為十六國時期沒有出現有成就的作家,當然也沒有成熟的文學作品,顯然無法開展深入的文學史討論。但是若從歷史現像考察,卻能發現許多有價值的問題。比如在十六國之前的漢魏時期,文學,尤其是詩歌寫作已經非常成熟,出現了建安文學、正始文學以及西晉文學一大批有成就的作家和作品,文學觀念深入人心,文學理論也出現了《典論·論文》和《文賦》這樣成繫統的著作,為什麼西晉末一場大亂,北方立刻進入大蕭條。大亂中北方有一批士人南下,但仍然有很多士人和文人留下來。比如左思、潘嶽、潘尼、摯虞等就沒有南下,史書記載他們在亂中亡故,但是仍然說明像他們這樣的文人還有不少滯留北方。他們受到過良好的文學熏陶和訓練,那麼是什麼原因讓他們沒有開展文學寫作呢?這說明北朝的社會環境和生活方式對這種現像的造成產生了影響。因此,曹道衡先生關注到北朝普遍存在的塢壁,對北朝文學出現這種狀況產生了決定性的作用。曹道衡先生這一觀點發表在他的《南朝文學與北朝文學研究》一書中,這個觀點不僅為北朝文學研究開闢了新視角,也對當前中國文學史研究如何在方法上深入開拓作了示範。
查看全部↓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