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陳實功
該商品所屬分類:圖書 -> 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市場價】
497-720
【優惠價】
311-450
【作者】 林燕潘桂娟 
【出版社】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ISBN】9787513243711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出版社: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ISBN:9787513243711
版次:1

商品編碼:12194081
品牌: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包裝:平裝

叢書名: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
開本:32開
出版時間:2017-09-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42
字數:211000

正文語種:中文
作者:林燕,潘桂娟


    
    
"

內容簡介

陳實功,字毓仁,號若虛,別號六和堂主人;生於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卒於明崇禎九年(1636)。明代崇川(今江蘇南通)人。中醫外科名家,外科三大學派之“正宗派”的代表人物,著有《外科正宗》。陳實功提倡內外並治,刀針與藥物結合,主張“開戶逐賊,使毒外出為di一”,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其崇尚醫德,所著《醫家五戒十要》,為醫生樹立了職業道德規範。《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陳實功》內容包括生平概述、著作簡介、學術思想、臨證經驗及後世影響等。

作者簡介

林燕,女,1977年出生,山東省聊城市人;北京中醫藥大學副教授,副主任醫師;醫學博士,中醫內科學專業;從事中醫內科學教學及《黃帝內經》研究主編《黃帝內經素問白話解》《黃帝內經靈柩白話解》《中醫內科學速記歌訣》等。

潘桂娟,女,1953年出生,遼寧省人。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研究員,醫學博士、博士研究生導師、博士後合作導師;中醫基礎理論重點學科帶頭人;國家“975”計劃項目“中醫理論體繫框架結構研究”首席科學家;2002年至2015年期間,任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所長。研究方向:中醫理論體繫框架結構研究、中醫痰證理論研究、中醫名家學術研究、日本漢方醫學研究。主編《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集成》《中國醫學百科全書·中醫卷·中醫基礎理論分卷》《中醫痰病研究與臨床》等。著有《日本漢方醫學》。

目錄

生平概述
一、時代背景
(一)政治經濟的穩定與繁榮加速了中醫外科學的發展
(二)多因素文化思潮的興盛影響著陳實功學術思想的形成
(三)江蘇名醫輩出,是中醫外科的發祥地
(四)臨床外疾與外傷的增多加劇了對外科的需求
二、從醫經歷
(一)先學文,再習醫
(二)重實踐,精外科
(三)崇醫術,尚醫德

著作簡介
一、《外科正宗》的內容體例
二、《外科正宗》的傳本繫統

學術思想
一、學術淵源
(一)“正宗派”思想的起源
(二)“正宗派”思想的形成
(三)“正宗派”思想的確立
二、學術特色
(一)立足整體認識疾病,審證求因,詳辨陰陽
(二)論治強調內外並重,“開戶逐賊”,臨床貴在“活法”
(三)外治善用腐蝕,精於手術療法
(四)內治遣藥遵“三法”,調理脾胃,重視氣血
(五)崇尚醫德,從醫者五戒十要,立醫家規範

臨證經驗
一、瘡瘍
(一)癤
(二)疔
(三)癰
(四)有頭疽
(五)附骨疽
(六)流注
(七)丹毒
(八)瘰疬
(九)發頤
(十)流痰
二、腫瘤
(一)癭瘤
(二)岩
三、乳癰
四、肛腸疾病
(一)痔瘡
(二)肛癰
五、皮膚疾病
(一)癬
(二)疥瘡
(三)濕瘡
(四)麻風
(五)白屑風
(六)漆瘡
(七)油風
(八)黃水瘡
(九)葡萄疫
(十)黃褐斑
六、性傳染疾病
七、生殖器疾病
(一)下疳
(二)囊癰
(三)陰瘡
八、耳鼻喉及口齒疾病
(一)耳病
(二)鼻病
(三)咽喉病
(四)口唇病
(五)齒病
(六)舌病
九、外科其他疾病
(一)脫疽
(二)臁瘡
(三)腸癰
(四)肺癰
(五)破傷風
十、內服方藥的運用規律
(一)內服方藥的運用規律
(二)常用內服方劑分析
十一、外治法與外用方的臨床應用
(一)常見外用方的臨床應用
(二)創新外治法及手術方法

後世影響
一、歷代評價
(一)重醫德
(二)精醫術
二、學派傳承
(一)《外科大成》完善了《外科正宗》的內外同治理論
(二)《醫宗金鋻·外科心法要訣》對《外科正宗》的補充與發揚
(三)其他外科著作對《外科正宗》學術思想的繼承
三、後世發揮
(一)外科學其他派別對《外科正宗》學術思想的繼承與發展
(二)現代中醫外科學在《外科正宗》的基礎上繫統化、體繫化
四、國外流傳
參考文獻
查看全部↓

精彩書摘

《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陳實功》:
二、學術特色
陳實功注重全面掌握傳統外科理論和技能,臨證每以髒腑經絡為辨證綱領;治療內外並重,內治長於消、托、補,外治使用多種外用腐蝕藥和手術方法。重視整體和辨證論治,審因論證,辨別陰陽虛實。重視脾胃,“蓋瘡全賴脾土,調理必要端詳”。疾病的治療過程中,始終注意脾胃的調補,遣方用藥慎用寒涼,補益脾胃,充實氣血。後期養生調護也尤其注重飲食調理,以“養生之道,不損脾胃”為度。內治用消、托、補三法。消法是腫瘍初起,毒氣已聚,未成膿腐,邪盛正實的消除邪毒方法;托法是瘡瘍膿成而不消,邪實正虛的治法;補法是瘡瘍膿潰後邪正俱虛的治法。注重手術和藥物外治,“開戶逐賊,使毒外出為第一”。創造了許多有價值的外治手術方法。
(一)立足整體認識疾病,審證求因,詳辨陰陽
1.論病立足整體
陳實功認為,“治外較難於治內何者?內之癥或不及其外,外之癥則必根於其內”,這是他治病的指導思想。中醫學認為,“有諸內,必形諸外”,人體是一個統一的整體,癰疽瘡瘍雖是外科疾病,但是與內在髒腑都有很大的聯繫,把局部表現與全身陰陽氣血的盛衰綜合進行辨證。七情、六淫、飲食起居失常等致病因素,均可影響髒腑氣機,五髒不和,六腑不通,自內外發,留結為癰。治病必須把握整體情況而進行辨證論治,他指出:“凡看人病,兼視其形色,後與脈病相參,誠識於此,以決其終。”陳實功在對外科疾病的認識上,突出了整體觀念。他認為“外之癥則必根於其內”,也就是說外癥的發生不僅僅是體表的病變,而是與內在因素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繫,提出六淫、七情、飲食等致病因素先使氣血、髒腑發生乖變,而後乃外發為癰疽。故他說“六淫傷氣血,七情干髒腑”“凡發癰疽者,未有不先傷五髒而後發之”“癰疽多由髒腑乖變,關竅不得宣通而發”。這說明癰疽的發生與氣血、髒腑有密切的聯繫,氣血、髒腑的異常能直接影響癰疽病情的變化。也就是說,癰疽在體外發生的癥狀,也反映了體內氣血、髒腑的異常變化,不能孤立地來看癰疽,而應當根據人體的整體狀況來判別。
2.診疾必先求因陳實功認為,癰疽成因有二:一是由“火熱”之毒引起。因為外感六淫、內傷七情、飲食勞倦在病程中均可化熱生火。“火既生,七情六欲皆隨應而入之,既入之後,百病發焉……發於外者,成癰疽、發背、疔瘡。”二是因虛致瘡。陳實功強調,瘡瘍的發生也與內傷正氣關繫密切。言“是為疾者,房勞過度,氣竭精傷……以致真水真陰從此而耗散;既散之後,其髒必虛,所以諸火諸邪乘虛而入。既入之後,渾結為瘡”。此類瘡瘍,治宜扶正祛邪,攻補兼施。對瘡瘍之因不加明辨的醫家,虛證瘡瘍每被忽視,一遇瘡瘍不辨寒熱虛實表裡,動輒施予攻伐之品,致邪毒內陷,變證叢生。對此弊病,陳實功甚為感慨,指出:“不論癥之新久,本之虛實,又不悟因虛致病,因病致虛,一律妄行攻之,如盲人騎瞎馬,半夜臨深池,豈不致危哉。”
(1)百病由火而生陳實功把癰疽的發病,歸結於水火動靜失常。他認為:“凡人處世而無疾病者,水升火降精秘血盈也。”“蓋謂靜則生水,動則生火;又水能生萬物,火能克萬物,故百病由火而生。火既生,七情六欲皆隨應而入之;既入之後,百病發焉。發於內者,為風勞、蠱膈、痰喘、內傷;發於外者,成癰疽、發背、對口、疔瘡。”
……
查看全部↓

前言/序言

中醫理論肇始於《黃帝內經》《難經》,本草學探源於《神農本草經》,辨證論治及方劑學發軔於《傷寒雜病論》。在此基礎上,歷代醫家結合自身的思考與實踐,提出獨具特色的真知灼見,不斷革故鼎新,充實完善,使得中醫藥學具有繫統的知識體繫結構、豐富的原創理論內涵、顯著的臨床診治療效、深邃的中國哲學背景和特有的話語表達方式。歷代醫家本身就是“活”的學術載體,他們刻意研精,探微索隱,華葉遞榮,日新其用。因此,中醫藥學發展的歷史進程,始終呈現出一派繼承不泥古、發揚不離宗的繁榮景像。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自2008年起相繼依托2005年度國家“973”計劃課題“中醫學理論體繫框架結構與內涵研究”、2009年度科技部基礎性工作專項重點項目“中醫藥古籍與方志的文獻整理”子課題“古代醫家學術思想與診療經驗研究”、2013年度國家“973”計劃項目“中醫理論體繫框架結構研究”,以及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研究室“中醫理論體繫結構與內涵研究室”建設規劃,聯合北京中醫藥大學等16所高等院校及科研和醫療機構的專家、學者,選取歷代具有代表性或學術特色突出的醫家,繫統地闡釋與解析其代表性學術思想和診療經驗,旨在發掘與傳承、豐富與完善中醫理論體繫,為提升中醫師理論水平和臨床實踐能力和水平提供參考和借鋻。本套叢書即是此繫列研究階段性成果總結而成。
綜觀歷史,凡能稱之為“大醫”者,大都博覽群書,學問淹博賅洽,集百家之言,成一家之長。因此,我們以每位醫家獨立成書,盡可能尊重原著,進行總結、提煉和闡發。此外,本叢書的另一個特點是,將醫家特色學術觀點與臨床實踐相印證,盡可能選擇一些典型醫案,用以說明理論的實踐價值,便於臨床施用。本叢書現已列入《“十三五”國家重點圖書、音像、電子出版物出版規劃》中的“醫藥衛生”重點圖書出版計劃,並將於“十三五”期間完成此項出版計劃,擬收載歷代102名中醫名家,總字數約1600萬。
叢書各分冊作者,有中醫基礎學科和臨床學科的資深專家、國家及行業重點學科帶頭人,也有中青年教師、科研人員和臨床醫師中的學術骨干,分別來自全國高等中醫院校、科研機構和臨床單位。從學科分布來看,涉及中醫基礎理論、中醫各家學說、中醫醫史文獻、中醫經典及中醫臨床基礎、中醫臨床各學科。全體作者以對中醫藥事業的拳拳之心,共同努力和無私奉獻,歷經數年成就了這份艱巨的工作,以實際行動切實履行了傳承、運用、發展中醫藥學術的重大使命。
在完成上述科研項目及叢書撰寫、統稿與審訂的過程中,研究團隊暨編委會和審訂委員會全體成員,精益求精之心始終如一。在上述科研項目負責人、叢書總主編、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潘桂娟研究員主持下,由常務副主編張宇鵬副研究員、陳曦副研究員及各分題負責人——翟雙慶教授、劉桂榮教授、鄭洪新教授、邢玉瑞教授、錢會南教授、馬淑然教授、文穎娟教授、陸翔教授、楊衛彬研究員、崔為教授、柳亞平副教授、江泳副教授、王靜波博士等,以及醫史文獻專家張效霞副教授,分別承擔或參與了團隊的組織和協調,課題任務書和叢書編寫體例的起草、修訂和具體組織實施,各單位課題研究任務的落實和分冊文稿編寫和審訂等工作。編委會還多次組織工作會議和繼續教育項目培訓,組織審訂委員會專家復審和修訂;最終由總主編逐冊復審、修訂、統稿並組織作者再次修訂各分冊文稿。自2015年6月開始,編委會將叢書各分冊文稿陸續提交中國中醫藥出版社,擬於2019年12月之前按計劃完成本套叢書的出版。
2016年3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布了《關於加強中醫理論傳承創新的若干意見》,指出“加強對傳承脈絡清晰、理論特色鮮明的古代醫家的學術思想研究,深入研究中醫對生命、健康與疾病認知理論,繫統總結中醫養生保健、防病治病理論精華,提升中醫理論指導臨床實踐和產品研發的能力,切實傳承中醫生命觀、健康觀、疾病觀和預防治療觀”。上述項目研究及叢書的編寫,是研究團隊對國家層面“加強中醫理論傳承與創新”號召的積極響應,體現了當代中醫學人敢於擔當的勇氣和矢志不渝的追求!通過此項全國協作的繫統工程,凝聚了中醫醫史、文獻、理論、臨床研究的專門人纔,培育了一支專業化的學術隊伍。
在此衷心感謝中國中醫科學院及其所屬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中醫藥信息研究所、研究生院,以及北京中醫藥大學、陝西中醫藥大學、山東中醫藥大學、雲南中醫學院、安徽中醫藥大學、遼寧中醫藥大學、浙江中醫藥大學、成都中醫藥大學、湖南中醫藥大學、長春中醫藥大學、黑龍江中醫藥大學、南京中醫藥大學、河北中醫學院、貴陽中醫藥大學、中日友好醫院等16家科研、教學、醫療單位,對此項工作的大力支持!衷心感謝中國中醫藥出版社有關領導及華中健編審、伊麗縈博士及全體編校人員對叢書編寫及出版的大力支持!
本叢書即將付梓之際,百餘名作者感慨萬千!希望廣大讀者透過本叢書,能夠概要縱覽中醫藥學術發展之歷史脈絡,擷取中醫理論之精華,傳承千載臨床之經驗,為中醫藥學術的振興和人類衛生保健事業做出應有的貢獻!
由於種種原因,書中難免有疏漏之處,敬請讀者不吝批評指正,以促進本叢書不斷修訂和完善,共同推進中醫藥學術的繼承與發揚!
《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編委會
2016年9月
查看全部↓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