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虞摶
該商品所屬分類:圖書 -> 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市場價】
497-720
【優惠價】
311-450
【作者】 徐世傑王國為潘桂娟 
【出版社】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ISBN】9787513241403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出版社: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ISBN:9787513241403
版次:1

商品編碼:12244026
品牌: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包裝:平裝

叢書名: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
開本:32開
出版時間:2017-09-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42
字數:211000

正文語種:中文
作者:徐世傑,王國為,潘桂娟


    
    
"

內容簡介

虞摶,字天民,自號花溪恆德老人,生於明正統三年(1438),卒於明正德十二年(1517);浙江義烏人,明代著名醫家,代表著作為《醫學正傳》。虞摶之學術,以朱丹溪為宗,參以張仲景、孫思邈、李杲、錢乙等諸家學說,於理論、臨床皆有所建樹。在理論方面,提出“兩腎總號命門”“造化天一生水”“兩腎為五髒之根源”“三焦有名有形說”等;在臨床方面,強調形、聲、色、脈四診合參,注重鋻別相似或相關病證。《醫學正傳》所載醫案,頗為精當;所載祖傳之效驗方89首,內容涉及外感、內傷及婦科疾病。其治療上注重以扶正為本,以氣血為要。虞摶深得家傳,又能縱貫歷代名賢之說而申明其大意。其所倡導的“正傳”醫學,有助於繫統研究中醫學術發展之源流與脈絡,頗具啟迪和借鋻意義。本書內容包括虞摶的生平概述、著作簡介、學術思想、臨證經驗、後世影響等。

作者簡介

徐世傑,男,1966年出生,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人;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醫學博士,博士生導師;從事中醫基礎理論研究、中醫各家學說研究、中醫臨床研究、中西醫結合基礎研究。主編《孔令詡臨證精要》,參編《溫病大成》《醫案學》。《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集成》編委。

潘桂娟,女,1953年出生,遼寧省人。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研究員,醫學博士、博士研究生導師、博士後合作導師;中醫基礎理論重點學科帶頭人;國家“975”計劃項目“中醫理論體繫框架結構研究”首席科學家;2002年至2015年期間,任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所長。研究方向:中醫理論體繫框架結構研究、中醫痰證理論研究、中醫名家學術研究、日本漢方醫學研究。主編《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集成》《中國醫學百科全書·中醫卷·中醫基礎理論分卷》《中醫痰病研究與臨床》等。著有《日本漢方醫學》。

目錄

生平概述
一、時代背景
二、生平紀略

著作簡介
一、《醫學正傳》
二、《蒼生司命》
三、《證治真詮》
四、《醫學集成》《醫學權輿》

學術思想
一、學術淵源
二、學術特色
(一)溯醫學源流,倡醫學正道
(二)釋陰陽一體,論氣血虛實
(三)兩腎命門說
(四)人體壽天論
(五)四診合參論
(六)亢害承制論
(七)三焦相火論
(八)運氣之用論

臨證經驗
各科病證論治
(一)中風
(二)傷寒
(三)中暑
(四)火熱
(五)痰證
(六)哮喘
(七)洩瀉
(八)虛勞
(九)胃脕痛
(十)脅痛
(十一)腫脹
(十二)便秘
(十三)痞滿
(十四)眩暈
(十五)痛風
(十六)瘡瘍
(十七)婦科
(十八)兒科
(十九)五官科
二、祖傳方集解
(一)中風方
(二)瘟疫方
(三)斑疹方
(四)內傷飲食方
……
後世影響
參考文獻
查看全部↓

精彩書摘

《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虞摶》:
一、各科病證論治
(一)中風
中風為臨床上的常見病和多發病,亦是疑難雜癥,即使在今日亦是死亡率極高、治愈率極低的病證。《醫學正傳·中風》占全書的篇幅較大,亦可從中體現出虞摶對此病的重視程度。虞摶認為,中風應具備卒中、暴僕、暴痦、蒙昧、喁僻、癱瘓、不省人事,語言蹇澀、痰涎壅盛等一繫列特異性的證候表現,即“中風之候不過如此,無此候者非中風之病也”。亦即中風是一種發病急驟、變化多端、來勢兇險,以突然昏僕、不省人事,或口眼喁斜、語言不利、半身不遂為主癥的危急病證。虞摶論治中風,以《內經》的標本理論為指導,融彙劉河間、李杲、朱丹溪之說,具有鮮明的學術特點。
1.外風內風,歸於標本
虞摶認為,中風一以前醫家多從外風立論,治法亦多用祛風以後,則多從內風立論。先是劉河間從火立論,認為中風一證由於“心火暴甚”;繼而,李杲認為中風“非外來風邪,乃本氣自病也”,從氣虛立論。接著,朱丹溪又指出中風“有氣虛,有血虛,有痰甚”,又言“西北二方,真為風所中者有之。東南之人,多是濕土生痰,痰生熱,熱生風也”,強調痰濕之患是中風之源。王履則提出中風有真中、類中之分,前人多言真中風,劉、李、朱所言為類中風,之後的醫家對此觀點基本持肯定態度,而虞摶則提出了質疑。
虞摶對中風的認識,也是一個反復求證、逐漸深入的過程。正如他自己所說:“欲求歸一之論終不可得,於是積年歷試四方之病此者若干人,盡因風、濕、痰、火夾虛而作,何嘗見其有真中、類中二者之分哉?是以一旦豁然有所感悟。”通過長年的臨床經驗總結,虞摶認為中風的發生是“先傷於內而後感於外之候也,但有標本輕重之不同耳”。內虛為“本因”,外感為“標證”,即人體氣血虛損,營衛失調,是中風發病的根源,為本;感受外邪,引動內虛,是發病的誘因,為標。以前論治中風,亦強調“內虛邪中”,如《金匱要略》認為中風是絡脈空虛,風邪乘虛人中,但多強調外中風邪,治療亦側重祛風。而虞摶則認為外感、內傷有標本緩急之分,內因和外邪相互作用,纔能引發中風,在治療上亦隨證各有側重。這應是中風臨證思維的一種進步。虞摶說:“其所謂真中風邪者,未必不由氣體虛弱、榮衛失調,然後感於外邪也。若非體虛所致,則西北二方風寒大盛之地,而中風者比比皆是,何暇為他證哉?其所謂因火、因氣、因濕者,亦未必絕無外邪侵侮而作也。若無外邪侵侮,則因氣、因火、因濕各自為他證,豈有喁僻癱瘓暴僕暴痦之候乎?經曰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是也。豈可以一中風之證歧為二途哉!”
因此,虞摶對中風病名長期糾纏不清的真中、類中之爭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從病因病機學的角度出發,不主張有真中、類中之分。該說雖在後世仍有爭議,虞摶的認識也存在一定的時代局限性,但較之前人,他的觀點還是進步的,思路還是正確的。其強調內外因的相互作用,亦是符合《內經》“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的原旨的。
2.急則治標,緩則治本
中風之證既然有外感與內傷之輕重,治療上則亦有標本緩急之分。虞摶根據《內經》“本而標之,標而本之”和“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的治療大法,提出“重於外感者,先驅外邪而後補中氣;重於內傷者,先補中氣而後驅外邪。或以散風藥為君,而以補益藥為臣使;或以滋補藥為君,而以散邪藥為臣使”的治療原則。
……
查看全部↓

前言/序言

中醫理論肇始於《黃帝內經》《難經》,本草學探源於《神農本草經》,辨證論治及方劑學發軔於《傷寒雜病論》。在此基礎上,歷代醫家結合自身的思考與實踐,提出獨具特色的真知灼見,不斷革故鼎新,充實完善,使得中醫藥學具有繫統的知識體繫結構、豐富的原創理論內涵、顯著的臨床診治療效、深邃的中國哲學背景和特有的話語表達方式。歷代醫家本身就是“活”的學術載體,他們刻意研精,探微索隱,華葉遞榮,日新其用。因此,中醫藥學發展的歷史進程,始終呈現出一派繼承不泥古、發揚不離宗的繁榮景像。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自2008年起相繼依托2005年度國家“973”計劃課題“中醫學理論體繫框架結構與內涵研究”、2009年度科技部基礎性工作專項重點項目“中醫藥古籍與方志的文獻整理”子課題“古代醫家學術思想與診療經驗研究”、2013年度國家“973”計劃項目“中醫理論體繫框架結構研究”,以及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研究室“中醫理論體繫結構與內涵研究室”建設規劃,聯合北京中醫藥大學等16所高等院校及科研和醫療機構的專家、學者,選取歷代具有代表性或學術特色突出的醫家,繫統地闡釋與解析其代表性學術思想和診療經驗,旨在發掘與傳承、豐富與完善中醫理論體繫,為提升中醫師理論水平和臨床實踐能力和水平提供參考和借鋻。本套叢書即是此繫列研究階段性成果總結而成。
綜觀歷史,凡能稱之為“大醫”者,大都博覽群書,學問淹博賅洽,集百家之言,成一家之長。因此,我們以每位醫家獨立成書,盡可能尊重原著,進行總結、提煉和闡發。此外,本叢書的另一個特點是,將醫家特色學術觀點與臨床實踐相印證,盡可能選擇一些典型醫案,用以說明理論的實踐價值,便於臨床施用。本叢書現已列入《“十三五”國家重點圖書、音像、電子出版物出版規劃》中的“醫藥衛生”重點圖書出版計劃,並將於“十三五”期間完成此項出版計劃,擬收載歷代102名中醫名家,總字數約1600萬。
叢書各分冊作者,有中醫基礎學科和臨床學科的資深專家、國家及行業重點學科帶頭人,也有中青年教師、科研人員和臨床醫師中的學術骨干,分別來自全國高等中醫院校、科研機構和臨床單位。從學科分布來看,涉及中醫基礎理論、中醫各家學說、中醫醫史文獻、中醫經典及中醫臨床基礎、中醫臨床各學科。全體作者以對中醫藥事業的拳拳之心,共同努力和無私奉獻,歷經數年成就了這份艱巨的工作,以實際行動切實履行了傳承、運用、發展中醫藥學術的重大使命。
在完成上述科研項目及叢書撰寫、統稿與審訂的過程中,研究團隊暨編委會和審訂委員會全體成員,精益求精之心始終如一。在上述科研項目負責人、叢書總主編、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潘桂娟研究員主持下,由常務副主編張宇鵬副研究員、陳曦副研究員及各分題負責人——翟雙慶教授、劉桂榮教授、鄭洪新教授、邢玉瑞教授、錢會南教授、馬淑然教授、文穎娟教授、陸翔教授、楊衛彬研究員、崔為教授、柳亞平副教授、江泳副教授、王靜波博士等,以及醫史文獻專家張效霞副教授,分別承擔或參與了團隊的組織和協調,課題任務書和叢書編寫體例的起草、修訂和具體組織實施,各單位課題研究任務的落實和分冊文稿編寫和審訂等工作。編委會還多次組織工作會議和繼續教育項目培訓,組織審訂委員會專家復審和修訂;最終由總主編逐冊復審、修訂、統稿並組織作者再次修訂各分冊文稿。自2015年6月開始,編委會將叢書各分冊文稿陸續提交中國中醫藥出版社,擬於2019年12月之前按計劃完成本套叢書的出版。
2016年3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布了《關於加強中醫理論傳承創新的若干意見》,指出“加強對傳承脈絡清晰、理論特色鮮明的古代醫家的學術思想研究,深入研究中醫對生命、健康與疾病認知理論,繫統總結中醫養生保健、防病治病理論精華,提升中醫理論指導臨床實踐和產品研發的能力,切實傳承中醫生命觀、健康觀、疾病觀和預防治療觀”。上述項目研究及叢書的編寫,是研究團隊對國家層面“加強中醫理論傳承與創新”號召的積極響應,體現了當代中醫學人敢於擔當的勇氣和矢志不渝的追求!通過此項全國協作的繫統工程,凝聚了中醫醫史、文獻、理論、臨床研究的專門人纔,培育了一支專業化的學術隊伍。
在此衷心感謝中國中醫科學院及其所屬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中醫藥信息研究所、研究生院,以及北京中醫藥大學、陝西中醫藥大學、山東中醫藥大學、雲南中醫學院、安徽中醫藥大學、遼寧中醫藥大學、浙江中醫藥大學、成都中醫藥大學、湖南中醫藥大學、長春中醫藥大學、黑龍江中醫藥大學、南京中醫藥大學、河北中醫學院、貴陽中醫藥大學、中日友好醫院等16家科研、教學、醫療單位,對此項工作的大力支持!衷心感謝中國中醫藥出版社有關領導及華中健編審、伊麗縈博士及全體編校人員對叢書編寫及出版的大力支持!
本叢書即將付梓之際,百餘名作者感慨萬千!希望廣大讀者透過本叢書,能夠概要縱覽中醫藥學術發展之歷史脈絡,擷取中醫理論之精華,傳承千載臨床之經驗,為中醫藥學術的振興和人類衛生保健事業做出應有的貢獻!
由於種種原因,書中難免有疏漏之處,敬請讀者不吝批評指正,以促進本叢書不斷修訂和完善,共同推進中醫藥學術的繼承與發揚!
《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編委會
2016年9月
查看全部↓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