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情緒心理學
該商品所屬分類:圖書 -> 北京大學出版社
【市場價】
475-688
【優惠價】
297-430
【作者】 孟昭蘭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ISBN】9787301086339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ISBN:9787301086339
版次:1

商品編碼:11517615
品牌:北京大學出版社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出版時間:2005-03-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33
作者:孟昭蘭


    
    
"

內容簡介

《北京大學心理學教材:情緒心理學》共分三部分,分別論述了情緒心理學的研究發展和理論基礎;情緒的發生、分化與社會化;情緒心理與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北京大學心理學教材:情緒心理學》在寫作過程中,力求介紹完整、準確,涵蓋最新研究結果,是國內為數不多的情緒心理學的論著之一。《北京大學心理學教材:情緒心理學》既可作為本科生教材,又是情緒心理學研究者的參考書籍。書中第三篇“情緒與社會生活方面”,邀請各領域專家撰文,理論清晰,與實際生活聯繫緊密,對生活中各方面有很多的技術指導意義。

內頁插圖

目錄

1 總論
一、情緒、情感和感情
二、情緒在人的心理結構中的位置及其在心理活動中的作用
三、情緒的性質和功能
2 情緒理論的演變
一、早期理論
二、情緒的激活理論
三、情緒的認知理論
四、功能主義理論
五、伊扎德的動機一分化理論
3 情緒與腦
一、情緒生理心理學的理論取向
二、情緒在神經學上的劃分
三、情緒腦的神經結構與網絡
四、腦的最初情緒繫統
五、杏仁核與海馬及情緒與記憶
4 情緒的主觀體驗與腦
一、情緒體驗的性質
二、情緒的主觀體驗與腦
三、情緒主觀體驗的神經化學調解
四、情緒的內在體驗與外顯表情
5 情緒的外顯行為——表情
一、面部表情理論假設
二、面部表情的全人類普遍性
三、面部表情的神經生理學證據及其測量方法
6 情緒與認知
一、認知在情緒發生中的作用
二、情緒在認知加工中的影響
第二編 情緒的發展、分化與社會化
7 情緒的個體早期發展
一、情緒在兒童生存和生長中的意義
二、情緒發展理論
三、嬰兒情緒的發生與發展
四、幼兒的情緒發展
五、兒童情緒的社會化
8 情緒的分化
一、情緒的進化與分化
二、內在動機
三、興趣
9 基本情緒
一、快樂
二、痛苦與悲傷
三、憤怒
四、恐懼
10 情緒的社會化
一、社會情境關繫與情緒社會化
二、情緒社會化的基本規律
三、情緒的社會結構論
11 復合情緒
一、愛與依戀
二、焦慮
三、敵意
四、自我意識情緒
12 情緒調節
一、情緒調節的涵義
二、情緒調節的特征
三、情緒調節的類型
四、情緒調節的基本過程
五、情緒調節的神經機制
六、情緒調節與社會適應性和心理健康
第三編 情緒與社會生活方面
13 情緒與德育
一、移情與道德發展
一、內疚與道德發展
三、情緒與學校德育課程
14 情緒與教學
一、情緒追求與學習動機
二、情緒充予與學習過程
三、學習焦慮與歸因傾向
15 情緒與藝術
一、情緒與藝術創作
二、情緒與藝術作品
三、情緒與藝術接受
16 情緒與運動競賽
一、運動員情緒與運動競賽
二、競賽情緒變化與運動表現
二、運動應激與應對
17 情緒與犯罪
一、情緒型犯罪概述
二、有關情緒型犯罪的論述
三、情緒、情感與犯罪
四、情緒型犯罪的心理特點與行為特征
五、情緒型犯罪的預防
18 情緒與健康
一、疾病發生的情緒基礎
二、情緒與疾病的因果聯繫
三、情緒的等級結構與疾病
四、情緒的復合成分與疾病
五、認知對情緒與疾病的影響
六、情緒疾病——抑郁癥
七、基因是致病因素
八、自我調節與健康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查看全部↓

精彩書摘

(三)心理分析學派的情緒理論
精神分析既是一種神經癥的心理治療方法,又是在醫療實踐中逐步形成的一種心理學理論。經過20年的思考和經驗積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成為一門繫統的精湛理論。這一理論從外顯和內隱的方面描述了內驅力、感情、衝突、心理和人格等現像。可被用來解釋神經癥和心理異常的起源和發展。從情緒的角度看,弗洛伊德把情緒放置在他的基本概念中,也就是把情緒放在內驅力和無意識的框架之內的。
專欄
1895年,弗洛伊德出版了《癔病研究》一書。這本書為他此後提出的情緒學說打下基礎。弗洛伊德發現,癔病患者在某些精神創傷發生之後,常常有感覺缺失和動作麻痺等癥狀。這些病人在經過催眠暗示的治療之後,癔病癥狀可以得到緩解。在這本書裡還有這樣一個典型的案例:一個名叫安娜的女青年在護理患病的父親並經歷父親亡故的不幸之後,出現癔病癥狀:一隻胳臂和部分頸肌麻痺,以至影響吞咽反應。經過催眠治療後,所有這些癥狀都消失了。弗洛伊德認為,這些病癥是病人過去經歷的痛苦情緒在記憶中被壓抑或遺忘的結果,瘛病癥狀就是這種被壓抑的情緒被隱藏的像征。弗洛伊德認為,隻要把這種強烈被壓抑的情緒顯現出來,癥狀就能夠被排除。他把這一情緒釋放過程,稱為宣洩(catharsis)。宣洩可以在催眠狀態下對病人進行暗示的過程中實現。
其後弗洛伊德發現,有些病人不能被催眠。他轉而采用自由聯想的方法,讓病人去辨認記憶中的壓抑情緒。治療的目的是用言語的判斷代替宣洩去揭開這種壓抑。因為,人們遭到壓抑的感情,可以以其他表達內部心理活動的方式,如語言,表現出來,從而同樣可以達到釋放的目的。於是,弗洛伊德采用自由聯想的方法,專心研究這些轉換的機制,從而建立起今天盡人皆知的“精神分析”理論。(參照孟昭蘭,1989,pp. 51~52)
1情緒與內驅力 在弗洛伊德早期工作中,他曾使用過“本能”的概念來解釋人的行為。但是他更經常使用的是“內驅力”的概念。他對內驅力的概念可歸納為:內驅力是一種內部刺激,它通過調整活動的方向和類型去影響個體行為;每種內驅力都有一定的來源、目的和對像,來源於內在的生物化學過程;其目的是向外釋放,使有機體得到快樂;每種內驅力的對像可能不同,它們依經驗的變化而定;內驅力還有一個重要特性,就是可適應性,它能夠被轉換、定位或替代;在意識中的動機發生衝突時,便出現壓抑;而壓抑的能量需要釋放,這便形成了內驅力。弗洛伊德的自我內驅力包括饑餓、渴和性,還包括攻擊和逃避危險的衝動。在他晚年的著作中,弗洛伊德把內驅力歸結為模糊而深奧的生與死的兩種本能欲望。
弗洛伊德並未把內驅力概念作為情緒的理論概念。但是,在他談到情緒時,則提出情緒“是一個欲表露的源於本能的心理能量的釋放過程”。因此實質上,弗洛伊德對情緒所持的理論即是內驅力理論。他把情緒與動機過程聯繫在一起,而內驅力則是在此過程中的本源的力。弗洛伊德以內驅力能量釋放的精神分析觀點,深入地研究過兩種主要的復合感情:焦慮和憂郁。他認為焦慮和憂都是由能量壓抑所引起,而能量的壓抑與釋放總是與內驅力的衝突聯繫在一起的。
2情緒與無意識弗洛伊德有時把情緒與無意識看為是等同的。他經常使用“無意識自罪感”、“無意識焦慮”等概念,並認為情緒可以被壓抑到無意識中去。弗洛伊德在面對焦慮癥或恐怖癥患者時,他使用談話法從患者的下意識中把他們的恐懼情緒、恐懼的對像揭示出來。
專欄
18歲的患者凱薩琳娜被偶然窺見一對叔叔和姪女間的性行為所驚嚇。她感覺受到打擊,頭腦似乎要爆炸,眩暈,透不過氣,幾乎支持不住。經過多次談話,她說出受到打擊的事情,並回憶起兩年前她曾發現這個叔叔睡在她的床上,踫到她的身體。而這纔是問題所在。她所不明白的是過去被壓抑的疑慮和恐懼。弗洛伊德認為,揭示出被下意識壓抑的疑慮和恐懼是解除女孩痛苦的途徑。
查看全部↓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