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史家心語(續1)當代科技史名家訪談錄
該商品所屬分類:圖書 -> 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
【市場價】
1081-1568
【優惠價】
676-980
【作者】 萬輔彬黃祖賓萬輔彬黃祖賓 
【出版社】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 
【ISBN】9787504686749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出版社: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
ISBN:9787504686749
版次:1

商品編碼:12920818
品牌: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出版時間:2020-05-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92
字數:400

作者:萬輔彬,黃祖賓,萬輔彬,黃祖賓

    
    
"

編輯推薦

本書收錄了對張之傑、葉小燕、朱亞宗、申先甲、韓汝玢、姜振寰、曲安京、孫淑雲、羅見今、劉兵、周瀚光、林文照、劉戟鋒、張居中、關增建、周嘉華、邱光明、周潮生、樊洪業、長北、譚德睿、範岱年、潘吉星、宋正海(按本書目錄順序排)24位當代科技史名家的訪談,涵蓋數學史、物理學史、化學史、天文學史、科學思想史、科技哲學、技術史、計量史、冶金史,以及口述史、編史學等領域,比較全面地呈現了這些科技史名家豐富的治學經驗與治學方法,展示了其獨特的學術思想、學術品格和學術貢獻。同時,可從不同受訪者角度窺見當代中國科學技術史的發展脈絡,為中國科學技術史發展史提供翔實而獨特的口述史料。

內容簡介

本書由廣西民族大學教授萬輔彬組織實施,《廣西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執行主編黃祖賓參與實施,歷時5年,遍訪國內科技史界的代表人物,例如臺灣科技史研究者張之傑、中國傳統工藝研究會原會長譚德睿、國防科技大學教授朱亞宗少將、中國物理史專業委員會原主任申先甲、北京科技大學冶金與材料史研究所研究員韓汝玢、西北大學數學史帶頭人曲安京、上海交通大學計量史研究中堅關增建等24位科技史家,梳理了科技史研究方法和成果,記錄了他們寶貴的研究心得,是一部具有較高參考價值的科技史史學著作。

作者簡介

萬輔彬,廣西民族大學原副校長,二級教授,廣西高等學校首屆教學名師。1992年起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被評為廣西優秀留學回國人員。曾任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少數民族科技史專業委員會主任,中國古代銅鼓研究會名譽理事長,《中國少數民族科技與文明》叢書總主編。主持並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項和省部級項目多項。主持並完成國家軟科學重大項目2項,中國與加拿大合作項目2項,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特批重大項目1項。在各類刊物上發表論文100多篇,出版專著10餘部。獲G級教學成果二等獎1次,廣西社科優秀成果獎二、三等獎10餘次,科技進步獎三等獎二次。
黃祖賓,《廣西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執行主編,廣西民族大學學報編輯部副主任,副編審;廣西科學技術期刊編輯學會副理事長。主要研究方向為少數民族科技史、傳統工藝。

內頁插圖

目錄

目錄
序一
序二
五十四歲纔起步的科學史家——訪張之傑
女考古學家的學術之路——訪葉小燕
探索無界闢新徑——訪朱亞宗
以史為學? 教書育人——訪申先甲
情繫冶金史 36 年——訪韓汝玢
姜振寰教授的技術史情緣——訪姜振寰
數學史家曲安京教授的好奇心——訪曲安京
孫淑雲教授的冶金史治學之路——訪孫淑雲?
科學史“地方研究”——訪羅見今
多樣性的研的立場——訪劉兵
中國科學思想史研究的開拓和創新——訪周瀚光
科研、編輯兩相宜,苦在其中,樂在其中——訪林文照
哲人與儒將——訪劉戟鋒
賈湖遺址發掘成果豐碩 骨笛研究國際影響極高——訪張居中
詳較管窺蠡測衡萬物? 細推質測通幾識大千——訪關增建
老驥伏櫪? 志在編史——訪周嘉華
永不忘祖,深念恩師:回顧中國古代度量衡史研究之路
? ? ——訪丘光明
周潮生先生的錢塘江史志研究之路——訪周潮生
為中國現代科學史研究鋪路——訪樊洪業
生當萬裡留鴻爪? 更作鯤鵬越海山——訪長北
繼承大國工匠精神? 恢復傳統鑄造絕藝——訪譚德睿
引入新學理? 改造舊學科——訪範岱年
融會中西話科技? 貫通古今促研究——訪潘吉星
執著鑽研排眾議? 勤勉治學立新說——訪宋正海
代跋? 與科技史家對話? 向學界智者問津
後記
查看全部↓

前言/序言

序一

看到萬輔彬教授主編的《史家心語——當代科技史名家訪談錄》這部著作,我非常激動,因為對這樣一本書我已經期盼很久了。回想過去數年間,每每拿到新的一期《廣西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首先要讀的就是萬輔彬教授主持的《科技史家訪談錄》欄目。讀這樣的名家訪談,心底好像有一股清流,總能激起萬千思緒。我相信很多人,尤其是年輕學人,會有跟我一樣的閱讀體驗,因為這些訪談帶給我們很多思索和啟迪。讀這樣的訪談,恰如與學術大師面對面對話,讀進去了,會有很多的感悟。這些啟迪和感悟正是年輕人學術成長所需要的養分。
我想,《史家心語——當代科技史名家訪談錄》這部著作的出版至少具有三方面的價值。
首先是學術傳承和學術遺產的價值。這不是一部普通的學術訪談錄,而是中國迄今為止唯一的一部科技史家訪談錄。科學技術史是國家一級學科,前輩學者為創立這一學科走過了艱辛的道路,他們的學識和經驗值得後輩學習和繼承。這部訪談錄包含了前輩學者豐富的治學經驗和見解,無疑是後輩學人汲取精神食糧Z好的途徑。有些前輩學者在訪談後不久就去世了,比如席澤宗院士、李迪教授、陳美東教授和張秉倫教授等,可以說,訪談錄是他們留給後人的一份學術遺產,彌足珍貴。
其次是學科建設的價值。中國科技史學科的發展已經走過了幾十年的歷程,現在是開展科技史自身學科歷史建設的時候了。可以說,萬輔彬教授在組織當代科技史名家訪談這一活動時,已經展現出了非凡的學術遠見和洞察力——在口述史熱潮興起之前,他已經在做史料搶救的工作了。這樣的訪談本應由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來出面組織,萬輔彬教授卻利用《廣西民族大學學報》這塊陣地,創立了《科技史家訪談錄》這一欄目,為中國科技史學科的建設與發展做出了顯著的貢獻。這些訪談早已超越了“史料”或“搶救”的意義,成為科技史學科建設的重要一環。現在,將這些訪談結集出版更是正當其時,因為我們已經迎來了中國的科技史學科建設和發展的又一個關鍵的時期。
Z後是人文的價值。所謂人文的價值是指該書的影響早已超出了科技史本身的學科範圍,而涉及更為廣泛的人文學科。其讀者也同樣不限於科技史的研究者,還將包括對人文學科感興趣的普通大眾讀者,這是因為該書的訪談對像大多數並非傳統意義上的自然科學家,而是自然學科和人文學科的兩棲學者。更重要的是,這本書展現了極為重要的人文精神,包括對前輩學者的尊重和贊譽、對科學歷史的持久關注、對科學文化的倡導,以及大多數被訪談者嚴謹而執著的治學態度,等等。該書的影響將是廣泛而深遠的。
總之,作為李約瑟研究所候任所長 (編者注:現任李約瑟研究所所長 ),國際東亞科學、技術與醫學史學會的現任主席和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的副理事長,我不僅很樂意而且很榮幸為大家推薦這本書。我認為該書不僅凝聚了萬輔彬教授及其合作者的大量心血,而且充分展現了他的學識、遠見及他本人在中國科技史界的廣泛影響。我相信,換一個人來進行這樣的訪談,不會比他做得更好。Z後,借此機會表達我對萬輔彬教授的敬意,並期待著不久可以看到該書的問世。我相信,該書將成為每一位學習中國科技史學生的必讀圖書。
梅建軍
2013年4月28日

序二

萬輔彬先生主持的《廣西民族大學學報·科技史家訪談錄》欄目的文章即將結集出版。萬輔彬先生要我寫個序,實在是不敢當,但又不好違命。好在這些欄目的大多數文章在雜志發行後我都拜讀過,因此可以以一個讀者的身份談一點體會。
1957年 1月,中國科學院成立了自然科學史研究室,這是我國科技史學科實現職業化或建制化發展的開始,至今已走過了半個世紀的歷程。目前,我國的科技史學科已經具有相當的規模,無論是在學術研究、人纔培養和學科建設方面,還是在服務國家建設及社會發展方面,都取得了耀眼的成績。科技史學科幾十年的建制化發展,培養了一批職業科技史家,也積累了一筆寶貴的精神文化財富,一些老科技史家的學術思想、治學方法及工作經驗值得認真總結和發揚。《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創辦的《科技史家訪談錄》欄目在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這對科技史學科的學術文化建設及其學科史研究都是一項很有價值的工作。現在將《科技史家訪談錄》欄目的文章結集出版,以便於讀者學習和廣為傳播,這是一件
很好的事情。
《科技史家訪談錄》由采訪者所提的問題和受訪者對問題的回答兩部分內容構成,包含采訪者和受訪者的共同工作。訪談的目的是要展示受訪者,但如何展示?展示哪些東西?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采訪者所提的問題。因此,訪談是否成功,與采訪者的學識和水平關繫很大。要做好訪談工作,采訪者事先需要做大量的學術性準備工作,對受訪者工作的方方面面尤其是主要學術成就要有較多的了解,否則就提不出恰當的問題。采訪者所做的這些工作都是隱性的,是一種無名的奉獻,一般讀者在讀訪談錄時,不太容易體會到這些。所以,我在這裡要代表讀者對萬輔彬先生等采訪者表示由衷的欽佩和敬意。
這部“訪談錄”至少有以下特點。
一是受訪者基本上都是中國科技史領域的知名學者,少數是國外知名的漢學家。多數人是科技史學科在中國建立和發展的親歷者,是各個領域的領軍人物,在學術上取得過重要成就。他們對自己工作經歷的回顧、對自己學術貢獻的總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國科技史學科發展的歷史。
二是受訪者的工作領域涵蓋了科技史學科的各個方面。書中受訪者的工作範圍包括數學史、物理學史、化學史、生物學史、天文學史、地學史、農學史、醫學史、冶金史、機械史、古船史、造紙史、陶瓷與硅酸鹽技術史、科學思想史、中外科技交流史和少數民族科技史等許多領域,幾乎覆蓋了科學技術史的各個分支學科。因此,這些訪談錄不僅內容豐富,而且極具方方面面的代表性。
三是具有相當高的學術性和思想性。許多受訪者在訪談中不僅總結了自己的主要工作,而且總結了自己的治學經驗及研究方法,表達了自己的一些學術思想。這些內容是科技史家們多年的工作經驗積累而形成的一筆寶貴的精神文化財富,不僅對青年科技史工作者具有教育意義,而且對推動科技史學科的學術發展也有重要價值。僅從以上三方面已可看出該書的價值及意義。
一門學科的健康發展,需要有深厚的文化積澱和學術積累,需要建立自己的學術規範和傳統,科技史這樣的邊緣學科尤其如此。否則,既不利於這門學科的發展,也容易被人認為這個學科沒有規範,沒有“門檻”,隻要願意,人人都可以做,不需要什麼專門的訓練。科技史學術規範的建立及傳統的養成,沒有幾代人的不懈努力是難以實現的。對科技史家進行訪談,以適當的形式宣傳他們的學術貢獻、學術思想和治學方法,對推動這一學科的學術傳統及學術規範具有重要的作用。
《史家心語——當代科技史名家訪談錄》為中國科技史學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資料及工作基礎。目前,科技史界還沒有一本關於我國科技史學科發展歷史的專著,該書的出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這方面的缺失。讀該書需用心思,細品味,從中讀出采訪者提問的“良苦用心”和受訪者答問的“微言大義”。如是,相信讀者一定能從中學到很多東西。
胡化凱
2012年6月30日
查看全部↓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