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離岸芳華-海外華文短篇小說選
該商品所屬分類:圖書 ->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市場價】
342-496
【優惠價】
214-310
【作者】 張翎江嵐 
【出版社】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ISBN】9787521312348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出版社: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ISBN:9787521312348
版次:1

商品編碼:12786484
品牌:外研社
包裝:平裝

開本:32開
出版時間:2020-01-01
用紙:輕型紙

頁數:416
字數:333000
正文語種:中文

作者:張翎,江嵐

    
    
"

產品特色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大眾讀者

《離岸芳華——海外華文短篇小說選》收錄的十三篇以海外視野寫中國故事的小說,既有中國當代文學氣質——強烈的歷史感、現實性和代入感,又有異質文化視角——純粹、態度超然和大膽突破。十位作家對人性的洞察和別樣解讀,對形式的突破,對想像力的放飛,讓我們透過他們的眼睛觸摸細節,感知一個不同維度的世界。這種可以稱之為“離岸流”的海外特色,正是這個小說集,乃至整個海外華文文學,極富魅力也極具價值的地方。


內容簡介

《離岸芳華——海外華文短篇小說選》精選了北美(美國、加拿大)和歐洲(比利時)十位華文作家的十三篇作品,如張翎(《隻有芸知道》編劇、《唐山大地震》原作者)、江嵐等作家小說,且其中九位是中國改革開放以後走出國門的“新移民”作家,具有很強代表性和時代特征。以海外視野寫中國故事,看不同維度的世界,觸摸人性背後的細節。他們的作品多與中國的歷史、社會和現實發生某種直接或間接的關聯,主要在中國發表、出版,多位作家在中國獲獎;同時,他們的海外視野又使其作品帶有異質文化的特點,無論在形式還是內核上都有新的嘗試和突破。

作者簡介

江嵐,出生於廣西桂林,加拿大籍華文女作家,現執教於美國高校。出版有短篇小說集《故事中的女人》,學術專著《唐詩西傳史論:以唐詩在英美的傳播為中心》,長篇小說《合歡牡丹》,編著“新世紀海外華文女作家”叢書等。現為北美中文作家協會副會長兼外聯部主任、海外華文女作家協會終身會員。


張翎,女,浙江溫州人。90年代中後期開始在海外寫作並發表,代表作有《勞燕》《餘震》《金山》等。曾獲得包括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獎、華僑華人文學獎評委會大獎、臺灣《中國時報》“開卷好書獎”、香港“紅樓夢獎·世界華文長篇小說獎”專家推薦獎等在內的多個華語文學重大獎項。根據其小說《餘震》改編的電影《唐山大地震》,獲得亞太電影節影片、中國大眾電影百花獎影片等多個獎項。其作品被譯成多國語言。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離岸芳華》所選作品的水準相當出色——可以說是海外華文小說的一次“閃亮”呈現。
它看上去似乎與大陸當代文學的“文化”氣質相仿佛(“新移民作家”基本上都是在中國大陸的文學環境下成長起來的,與同齡的大陸當代作家有一種“同根性”),但它畢竟“生產/生長”在異質文化環境之下,直接受到異質文化的影響和熏陶。因此,在文學寫作的純粹性和自我要求方面,在文學寫作的超然態度和大膽突破方面,在文學觀念受異質文化的滲透和影響方面,“新移民文學”都自有一種有別於大陸當代文學的文化特性,它們因“海外視野”而具有一種“海外特性”,具有一種不同於中國大陸當代文學的獨特“氣質”。
——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 劉俊

目錄

ii 序 海外視野與中國故事/劉俊
002 夏天來到的時候/江嵐
016 都市貓語/張翎
064 玉蓮/張翎
094 楚雅如的寂寞/陸蔚青
116 紐約春遲/陳九
144 我是歐文太太/陳謙
166 美女方華/趙淑俠
194 校慶/施瑋
240 日食/施瑋
264 冰/凌嵐
310 離岸流/凌嵐
344 卡薩布蘭卡百合/曾曉文
362 辮子/謝凌潔
388 跋 凝固的時間上美麗的條紋——兼談移民文學中小說的創作及潛能/秋塵

查看全部↓

精彩書摘

林裡的噩夢是關於路的。起先是城市中心的柏油大道,店鋪羅列,人來人往,路中間車輛不斷,沿街長著高大整飭的梧桐樹,像南京或者上海最熱鬧的地段,鼓樓、淮海路這種。她在摩肩接踵的行人裡走著,然後拐彎走進一條支路。路上沒有剛纔那麼擁擠,有人在路上騎自行車,路邊的餛飩鋪、火鍋店和華聯小超市都是她熟悉的。然後她再轉彎,轉進小巷,南方小城的舊居民區,不復剛纔的鬧市盛景,行人寥寥,僻靜,可以聽到路邊人家傳出的電視或者廣播的聲音,舊手機換臉盆、收報紙的小販偶爾發出叫賣聲。然後她再轉進一條僻靜的小巷,燈火闌珊,路上形單影隻,幾乎就她一個人;這條行人稀少的小巷已經是殘年急景,寒風吹著落葉在地上飛起又落下,街上下水道口堆著一點垃圾,沿街窄小的窗戶緊閉,低矮的小門也關著,門上殘留褪色的春聯——“風雨如晦,雞鳴不已”;有窗戶透出黃色的燈光,似乎是晚飯時刻,隱約聽到人聲,很近,但是聽不真切在說什麼。再轉彎,她走上一條新的路,沒有門牌號碼,沒有街名,像兩座黑色的高牆或者峭壁之間的通道,窄得僅容一人通過;頭頂的天是奇怪的發亮的暗色,像被人工強光照亮的黑夜;前方就是那白光的光源所在,白中發藍的光,好像發著白光的黑洞,要把一切都吞噬進去;周圍完全安靜,隻有自己的腳步聲,白光越來越近,她心跳加速,口不能言,無處藏身……


她跟塗途戀愛的時候,曾經把這個夢仔細說給他聽,身為心理醫生的塗途立刻下結論:這是迷宮恐懼。塗途把自己比作阿裡阿德涅,對英雄一見傾心,出手相救。這種角色互換讓他很興奮,在他們認識的最美好甜蜜的頭幾年,一直是小兩口的閨房之樂:塗醫生扮演公主,林裡是掌控一切的忒修斯。


這個噩夢在她過了四十歲生日後就不再出現,塗醫生的興趣也變了。如果不是這次南極洲之行,冰川,白夜的天色,她幾乎想不起來這個夢境。冰川,難道她從童年開始夢見的就是冰川?

查看全部↓

前言/序言


海外視野與中國故事

劉俊


收在《離岸芳華》這個集子裡的小說,包括了北美(美國、加拿大)和歐洲(比利時)華文作家的十三篇作品。雖然從世界華文文學的角度看,區域分布好像不夠“廣泛”,作家數量似乎也有些“迷你”,但所選作品的水準,卻相當出色——可以說是海外華文小說的一次“閃亮”呈現。
十三篇小說出自十位作家之手(張翎、凌嵐和施瑋都各有兩篇),十位作家中有九位是中國大陸改革開放以後走出國門的“新移民”作家(隻有趙淑俠是20世紀60年代從中國臺灣“走向世界”的),因此這個集子從某種程度上講,也可以被視為海外“新移民文學”作家的小說選集。
對於什麼是“新移民文學”,我在《跨區域跨文化的新移民文學》一文中,曾經進行過界說和概括。具體來說,“新移民文學”主要是指中國大陸改革開放(1978年)以後走出國門,在海外以漢語(中文、華文)進行創作的作家的作品所形成的文學。為什麼叫“新移民文學”?是因為這一文學的創作主體基本上都是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從中國大陸走向海外的移民,為了將他們與20世紀50年代以前的“老移民”,以及20世紀50年代以後主要以中國臺港地區華人為主的“留學生移民”區別開來,學術界通常將他們稱為“新移民”。雖然“新移民”這個概念在某種意義上講具有不確定性和相對性——因為“新移民”究竟到什麼時候不算“新”了,大家並沒有形成統一的認識,但從總體上看,這些“新移民”具有這樣的特點:(1)以1978年為出國的時間起點;(2)有大陸背景,與大陸(歷史、現實、精神、情感)關繫密切。在此基礎上,以“新移民”為主體的“新移民作家”,也就具有這樣幾個特點:“在海外主要用漢語寫作;他們的作品所描寫的世界,都會與中國大陸的歷史、社會和現實發生某種直接或間接的關聯;這些‘新移民作家’和他們的作品深度介入中國大陸當代文學,作品主要在中國大陸發表、出版,作家常常在大陸獲獎,以至於有些學者干脆將他們‘收編’進中國大陸當代文學,認為‘新移民文學’就是中國大陸當代文學的一部分。” 1
“新移民文學”的出現,在某種意義上講,可以說是中國當代文學在海外開的花結的果——因為“新移民文學”作家群中的代表性人物如嚴歌苓、查建英、張翎、陳河、陳謙等,出國前在大陸就已經是頗有成就的作家;而那些到了海外纔走向文學創作的眾多成員,也在大陸基本完成了文學教育,有些還接受了大陸的文學訓練(作家班學員)並或直接或間接地受到過大陸文學觀念的熏染乃至灌輸。即便到了國外,他們也非常關注大陸文壇的動態,與大陸文學界保持著相當密切的聯繫。種種因素的共同作用,就使得“新移民文學”具有較為明顯的中國大陸當代文學的影響痕跡(受歐洲批判現實主義文學和蘇聯文學影響較深),並帶有非常強烈的中國當代文學“氣質”——具有強烈的歷史感、現實性和代入感。
“新移民文學”這種既可以說是從中國大陸當代文學中脫胎而來,又與其有所區別,既有中國大陸當代文學影響的印記,又有自己新生出來的特點的性質,就使得它事實上是個跨區域跨文化存在的文學世界。說它跨區域,是指它實際“存在”於中國大陸和海外的“兩邊”,既寄生於中國大陸當代文學之“內”,又獨立在中國大陸當代文學之“外”。說它跨文化,是指它看上去似乎與大陸當代文學的“文化”氣質相仿佛(“新移民作家”基本上都是在中國大陸的文學環境下成長起來的,與同齡的大陸當代作家有一種“同根性”),但它畢竟“生產/生長”在異質文化環境之下,直接受到異質文化的影響和熏陶。因此,在文學寫作的純粹性和自我要求方面,在文學寫作的超然態度和大膽突破方面,在文學觀念受異質文化的滲透和影響方面,“新移民文學”都自有一種有別於大陸當代文學的文化特性,也就是說,“新移民文學”的文化特性,跨占/兼具了“大陸文化”與海外“異質文化”兩種文化內涵,並升華出不同於兩種文化中任何一種的新文化。
對“新移民文學”的這種總體認識,不見得適用於“新移民文學”的所有作品。不過,以這樣的認識來比照這個集子中的文本,我發現,這樣的概括基本上可以涵蓋出自“新移民作家”之手的十二篇小說,同時也部分適用於趙淑俠的那篇小說。而這種涵蓋的最突出體現,就是以海外視野,寫中國故事。
以海外視野寫中國故事,“對應的”就是上文所說的“他們(新移民作家)的作品所描寫的世界,都會與中國大陸的歷史、社會和現實發生某種直接或間接的關聯”。在這個集子中,張翎的《都市貓語》和《玉蓮》、謝凌潔的《辮子》、施瑋的《日食》和《校慶》,都是純粹道地的中國故事(《校慶》牽涉到一點“海外”,不過“主體”還是落在中國);而江嵐的《夏天來到的時候》、凌嵐的《冰》和《離岸流》、陳九的《紐約春遲》、陸蔚青的《楚雅如的寂寞》、陳謙的《我是歐文太太》、曾曉文的《卡薩布蘭卡百合》(包括有著中國臺灣背景的趙淑俠的《美女方華》),則是海外位置/經歷與中國故事的交織。這些小說或直接描寫中國歷史/當下社會,或間接涉及中國背景/文化心理;作家們的海外視野,在其中起到了極為關鍵的作用。
這裡所說的“海外視野”,是指這些作家在采用中國題材/素材和代入中國形像的時候,具有一種“外看”的立場和“回顧”的姿態,再加上這些作家“在文學寫作的純粹性和自我要求方面,在文學寫作的超然態度和大膽突破方面,在文學觀念受異質文化的滲透和影響方面”,“有一種有別於大陸當代文學的文化特性”,因此這些作品雖然寫的都是中國故事,但它們卻因了“海外視野”而具有一種“海外特性”,具有一種不同於中國大陸當代文學的獨特“氣質”。

查看全部↓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