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讀史札記
該商品所屬分類:圖書 -> 中國歷史
【市場價】
475-688
【優惠價】
297-430
【作者】 呂思勉著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出版社:譯林出版社
ISBN:9787544763257
商品編碼:10430686623

品牌:文軒
出版時間:2016-07-01
代碼:98

作者:呂思勉著

    
    
"
作  者:呂思勉 著 著作
/
定  價:98
/
出 版 社:譯林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6年07月01日
/
頁  數:1212
/
裝  幀:精裝
/
ISBN:9787544763257
/
目錄
●甲帙 先秦
(一)盤古考
(二)古史時地略說上
(三)古史時地略說下
(四)緯書之三皇說
(五)儒家之三皇五帝說
(六)伏羲考
(七)華胥氏
(八)有巢燧人考
(九)神農與炎帝、大庭
(一〇)炎黃之爭考
(一一)少昊考
(一二)女媧與共工
(一三)帝堯居陶
(一四)囚堯城辨
(一五)丹朱傲辨
(一六)禪讓說平議
(一七)共工、禹治水
(一八)唐虞之際二十有二人
(一九)唐、虞、夏都邑一
(二〇)唐、虞、夏都邑二
(二一)唐、虞、夏都邑三
(二二)唐、虞、夏都邑四
(二三)夏都考
(二四)有扈考
(二五)太康失國與少康中興
(二六)越之姓
(二七)匈奴為夏後氏苗裔
(二八)說商
(二九)自契至於成湯八遷考
(三〇)釋亳
(三一)湯弱密須氏
(三二)論湯放桀地域考
(三三)湯塚
(三四)伊尹生於空桑
(三五)惟尹躬天見於西邑夏解
(三六)盤庚五遷
(三七)殷兄弟相及
(三八)周先世世繫
(三九)公劉
(四〇)畢郢
(四一)三恪解
(四二)武王克商
(四三)太公為西方人
(四四)惟周公誕保文武受命惟七年
(四五)衛伯
(四六)江漢、常武
(四七)西周皆都豐鎬
(四八)疑周伐獫狁為東遷後事
(四九)齊桓公存三亡國
(五〇)長狄考
(五一)鬼方考
(五二)山戎考
(五三)山戎考續篇
(五四)赤狄、白狄考
(五五)春秋時人以畜比君
(五六)餘祭之死
(五七)楚之四國
(五八)三王五霸
(五九)中山
(六〇)皇帝說探源
(六一)管子論王霸
(六二)中國未經遊牧之世
(六三)農業始於女子
(六四)古代商業緣起情形
(六五)讀馬爾薩斯人口論
(六六)管子輕重一
(六七)管子輕重二
(六八)管子輕重三
(六九)管子輕重四
(七〇)井田之廢
(七一)買田宅、請田宅
(七二)買道而葬
(七三)古振貸一
(七四)古振貸二
(七五)古振貸三
(七六)古振貸四
(七七)古振貸五
(七八)古振貸六
(七九)母財
(八〇)釋官
(八一)三公、四輔、五官、六官、塚宰
(八二)周官五史
(八三)毀譽褒貶
(八四)守藏室之史
(八五)左右史
(八六)夫人選老大夫為傅
(八七)以夷隸守王門
(八八)車服
(八九)篡立者諸侯既與之會則不復討
(九〇)釋“興滅國,繼絕世”
(九一)古者君臣之義上
(九二)古者君臣之義下
(九三)君臣朋友
(九四)朋友之道
(九五)春秋立君之法
(九六)臣之事君
(九七)尊王與民貴之義相成
(九八)布衣死節
(九九)民與政相關之切
(一 )民各有心
(一〇一)韓起辭玉
(一〇二)封地大小
(一〇三)巡守朝聘
(一〇四)霸國貢賦
(一〇五)五侯九伯
(一〇六)姬姓日也,異姓月也
(一〇七)屬人
(一〇八)古人不重生日
(一〇九)古人周歲增年
(一一〇)合男女頒爵位必當年德義
(一一一)娶於異姓所以附遠厚別義
(一一二)昏年考
(一一三)釋夫婦
(一一四)原妾
(一一五)飲食進化之序
(一一六)古代貴族飲食之侈
(一一七)原酒
(一一八)衣服之法
(一一九)諒闇
(一二〇)冰鋻
(一二一)墳墓
(一二二)桐棺三寸非禹制
(一二三)墓祭
(一二四)死於兵者不入兆域
(一二五)厚葬
(一二六)殉葬
(一二七)蚩尤作兵
(一二八)三革
(一二九)宋襄公
(一三〇)六國之兵
(一三一)女子從軍
(一三二)守險
(一三三)交綏
(一三四)國士
(一三五)致師
(一三六)古師行多侵掠
(一三七)兵食
(一三八)古水戰
(一三九)丘甲
(一四〇)軍與師
(一四一)五兵
(一四二)私屬
(一四三)教士
(一四四)兵器長短
(一四五)軍志
(一四六)騎射
(一四七)像魏
(一四八)五刑之屬三千
(一四九)像刑
(一五〇)投畀豺虎
(一五一)九刑
(一五二)鄭人鑄刑書上
(一五三)鄭人鑄刑書中
(一五四)鄭人鑄刑書下
(一五五)戮尸
(一五六)
(一五七)婦人無刑
(一五八)贖刑
(一五九)圜土即謫作
(一六〇)父子兄弟罪不相及
(一六一)救父殺夫,助夫殺父
(一六二)父為子隱,子為父隱
(一六三)比伍相及
(一六四)與於青之賞必及於其罰
(一六五)命夫命婦不躬坐獄訟
(一六六)獄之遲速
(一六七)舜為天子皋陶為士瞽瞍殺人
(一六八)毋赦
(一六九)以吏為師
(一七〇)復仇
(一七一)決鬥復仇
(一七二)斷獄重情
(一七三)龜茲刑法與中國類
(一七四)扶桑國法
(一七五)地平線
(一七六)地圖
(一七七)五嶽
(一七八)弱水、黑水
(一七九)歸虛
(一八〇)涇洛諸戎
(一八一)古匈奴居地
(一八二)發、北發
(一八三)越裳
(一八四)揚越
(一八五)論吳越文化
(一八六)鄒衍大九州說
(一八七)南交
(一八八)嶼夷即倭夷說
(一八九)天地之化百物之產
(一九〇)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義
(一九一)君子上達,小人下達;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
(一九二)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
(一九三)往者不悔,來者不豫
(一九四)釋仁
(一九五)釋因
(一九六)釋大順
(一九七)釋“三年無改於父之道”
(一九八)釋“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
(一九九)一貫與致一
(二 )中和
(二〇一)無為
(二〇二)竭力
(二〇三)釋“指窮於為”
(二〇四)釋大略
(二〇五)釋知之極
(二〇六)司命與天命
(二〇七)天志與明鬼
(二〇八)戒殺
(二〇九)形法家
(二一〇)鬼谷先生
(二一一)金粟生死
(二一二)補損以知足
(二一三)禮運、禮器
(二一四)殷因於夏周因於殷
(二一五)天生時而地生財
(二一六)孟施舍似曾子,北宮黝似子夏
(二一七)曾子大孝
(二一八)子張
(二一九)忠欲
(二二〇)辭色
(二二一)知力
(二二二)哀樂禍福
(二二三)賊人者必自賊
(二二四)參天兩地
(二二五)聖人之大寶曰位
(二二六)心學之原
(二二七)楊朱之政治學說
(二二八)名他人之學
(二二九)古學制
(二三〇)古代學術傳授
(二三一)宦
(二三二)富教
(二三三)六藝
(二三四)原易
(二三五)易大義
(二三六)論今文易
(二三七)左氏不傳春秋上
(二三八)左氏不傳春秋中
(二三九)左氏不傳春秋下
(二四〇)左國異同
(二四一)讀楚辭
(二四二)讀山海經偶記
(二四三)諺為俗語
(二四四)洪範庶民惟星解
(二四五)作洪範之年
(二四六)禮記表記
(二四七)人生始化曰魄、既生魄、陽曰魂解
(二四八)龍
(二四九)帝
(二五〇)磌然
(二五一)稽古同天
(二五二)獵較
(二五三)上國
(二五四)女稱君亦稱君子
(二五五)札
(二五六)易抱龜南面
(二五七)三兆三易
(二五八)史記日者龜策列傳
(二五九)神嗜飲食
(二六〇)神仙家
乙帙 秦漢
(二六一)太上皇
(二六二)秦焚書上
(二六三)秦焚書下
(二六四)華夏
(二六五)淮南王
(二六六)項羽將纔
(二六七)漢都關中
(二六八)楚釋漢擊齊
(二六九)楚將龍且
(二七〇)以賈人為將
(二七一)漢世食客之多
(二七二)兒寬阿世
(二七三)遊俠郭解
(二七四)巧吏
(二七五)漢吏治之弊
(二七六)官南方者之食
(二七七)資格用人之始
(二七八)漢不守秦制
(二七九)漢世選舉之弊
(二八〇)漢末名士
(二八一)附庸
(二八二)計相主計
(二八三)入財者得補郎
(二八四)漢時珠玉之價
(二八五)漢人不重黃金
(二八六)漢聘皇後金
(二八七)漢武以酷法行幣
(二八八)皮幣
(二八九)商賈以幣變易積貨逐利
(二九〇)居邊而富
(二九一)牢盆
(二九二)疇官
(二九三)盜摩錢質取鋊
(二九四)處亂之道
(二九五)商者不農
(二九六)漢世振貸
(二九七)漢士大夫散財振施
(二九八)並耕而食,饔飧而治
(二九九)古者官為民造屋之事甚多
(三 )王莽六筦
(三〇一)甘棠
(三〇二)斛制
(三〇三)漢世亭傳之制
(三〇四)除關
(三〇五)橋梁邊版
(三〇六)飛行術
(三〇七)漢人多從母姓
(三〇八)漢世昏姻多出自願
(三〇九)漢時嫁娶之年
(三一〇)漢時男女交際之廢
(三一一)妻死不娶
(三一二)出妻改嫁上
(三一三)出妻改嫁下
(三一四)漢世妾稱
(三一五)取女閉之
(三一六)適庶之別
(三一七)禁以異姓為後
(三一八)探籌
(三一九)漢尚主之法
(三二〇)王莽妃匹無二
(三二一)北邙
(三二二)醫療貴人有四難
(三二三)執金吾
(三二四)漢初賞軍功之厚
(三二五)漢世猶用銅兵
(三二六)漢武用將
(三二七)塞路
(三二八)山澤堡塢
(三二九)山越
(三三〇)閩越民復出
(三三一)秦漢法律之學
(三三二)漢文帝除宮刑
(三三三)法令煩苛之弊
(三三四)古代法律不強求統一
(三三五)賣首級
(三三六)西域
(三三七)昆侖考
(三三八)匈奴古名
(三三九)匈奴不諱名而無姓字
(三四〇)匈奴官制
(三四一)匈奴人口
(三四二)匈奴風俗
(三四三)匈奴文字
(三四四)匈奴龍庭
(三四五)頭曼北徙及復度河南之年
(三四六)頭曼城
(三四七)優留單於非真單於
(三四八)五餌
(三四九)蕭望之對待匈奴之議論
(三五〇)全代制匈奴策
(三五一)分地
(三五二)秦始皇築長城
(三五三)秦營南方上
(三五四)秦營南方下
(三五五)趙佗年壽
(三五六)頭蘭
(三五七)夜郎侯見殺
(三五八)倉海君
(三五九)倭人國
(三六〇)鮮卑
(三六一)西夜、子合
(三六二)徐福
(三六三)交阯嫁娶之俗
(三六四)高離
(三六五)卑彌呼
(三六六)儒術之興上
(三六七)儒術之興中
(三六八)儒術之興下
(三六九)漢儒術盛衰上
(三七〇)漢儒術盛衰下
(三七一)立憲古證
(三七二)西漢官天下之義
(三七三)賈誼過秦論
(三七四)新語采詩讖
(三七五)論經學今古文之別
(三七六)申公
(三七七)何邵公為學海
(三七八)漢興三雍太學
(三七九)私家教授之盛不始東漢
(三八〇)講學者不親授
(三八一)漢世向學者多孤寒之士
(三八二)遊學
(三八三)夏侯勝、桓榮
(三八四)漢世豪傑多能讀書
(三八五)東漢諸將與儒學
(三八六)儒將
(三八七)郡國文學
(三八八)傳、說、記
(三八九)詩無作義
(三九〇)毛詩傳授之誣
(三九一)詩序上
(三九二)詩序下
(三九三)左氏自相抵牾,詩序襲之
(三九四)毛詩訓詁之誤
(三九五)太誓後得
(三九六)漢人說尚書傳授之誣
(三九七)孔壁得書
(三九八)百兩篇
(三九九)偽古文尚書有本於荀子者
(四 )馬鄭序周官之謬
(四〇一)論二戴記上
(四〇二)論二戴記中
(四〇三)論二戴記下
(四〇四)論爾雅誰作
(四〇五)釋爾雅
(四〇六)圖讖一
(四〇七)圖讖二
(四〇八)圖讖三
(四〇九)圖讖四
(四一〇)圖讖五
(四一一)圖讖六
(四一二)圖讖七
(四一三)太史公書亡篇
(四一四)淮南王書無中篇
(四一五)讀《論衡》
(四一六)大人見臨洮
(四一七)論漢人行序之說
(四一八)竇公
(四一九)禁巫祠道中
(四二〇)賽與塞
(四二一)黃老君
(四二二)黃老、老莊、老易
(四二三)讀漢書札記一
(四二四)讀漢書札記二
(四二五)於吉神書
(四二六)太平道、五鬥米道
丙帙 魏晉南北朝
(四二七)好名之弊
(四二八)諸葛亮治戎
(四二九)諸葛亮南征考
(四三〇)諸葛亮隨身衣食悉仰於官不別治生
(四三一)獎率三軍,臣職是當
(四三二)如其不纔君可自取
(四三三)君與王之別
(四三四)孫氏父子輕佻
(四三五)孫策欲襲許
(四三六)張純之叛
(四三七)邊章、韓遂
(四三八)曹嵩之死
(四三九)關羽欲殺曹公
(四四〇)袁曹成敗
(四四一)李邈
(四四二)姜維不速救成都
(四四三)司馬宣王征遼東
(四四四)司馬宣王之忍
(四四五)晉武帝不廢太子
(四四六)史事失實
(四四七)劉庸祖、麥鐵杖
(四四八)馬鈞
(四四九)王景文
(四五〇)柳仲禮
(四五一)曹景宗、韋叡
(四五二)周弘正
(四五三)張雕不擇所事
(四五四)殺人自殺
(四五五)藉手報仇
(四五六)紈袴狎客
(四五七)三國之校事
(四五八)用人以撫綏新附
(四五九)近鄉情更怯
(四六〇)亂時取二妻
(四六一)飲食侈靡之禍
(四六二)清談一
(四六三)清談二
(四六四)清談三
(四六五)清談四
〔四六六)清談五
(四六七)晉人之矯誕
(四六八)晉人不重天道
(四六九)州郡秩俸供給
(四七〇)苻洪因讖改姓之誣
(四七一)五胡次序無汝羌名
(四七二)慕容、拓跋
(四七三)校郎
(四七四)後魏出自西伯利亞
(四七五)拓跋氏先世考上
(四七六)拓跋氏先世考下
(四七七)拓跋氏之虐
(四七八)崔浩論
(四七九)高肇
(四八〇)後魏吏治
(四八一)魏立子殺母
(四八二)神武得六鎮兵
(四八三)宇文氏先世
(四八四)周人畏突厥之甚
(四八五)突厥之先
(四八六)稱禿發氏為漢兒
(四八七)禿發與拓跋
(四八八)乞伏氏
(四八九)大人簡稱為“大”
(四九〇)考績之法上
(四九一)考績之法下
(四九二)纔不中器
(四九三)訪問
(四九四)山濤
(四九五)限年入仕
(四九六)選舉寒素之士
(四九七)九品官人之始
(四九八)九品中正
(四九九))中正非官
(五 )屯田之弊
(五〇一)晉度田收租之制
(五〇二)戶調之始
(五〇三)滂
(五〇四)募兵之利弊
(五〇五)魏時將帥之驕
(五〇六)魏太祖征烏丸
(五〇七)文臣輕視軍人
(五〇八)追貴人家屬脅之出戰
(五〇九)兵無鎧甲
(五一〇)魏晉 之學上
(五一一)魏晉 之學中
(五一二)魏晉 之學下
(五一三)江左陰陽術數之學式微
(五一四)賊殺郡將、郡不得舉孝廉
(五一五)曲法失刑
(五一六)父母殺子同凡論
(五一七)諸署共咒詛
(五一八)吉翰殺典簽
(五一九)梁武帝寬刑法
(五二〇)梁武帝政刑之繆
(五二帝殺劉之遴
(五二二)御史不宜司審理
(五二三)治都邑之道
(五二四)懲臧私之道
(五二五)無赦之論
(五二六)法粗術、非妙道
(五二七)同伍犯法士庶殊科
(五二八)後有犯罪宥而勿坐
(五二九)著魏律者
(五三〇)追戮已出之女
(五三一)秦韓
(五三二)晉初東夷種落之多
(五三三)四裔酋長雖降為編戶其種人仍君事之
(五三四)滑國考
(五三五)柔然
(五三六)北族辮發
(五三七)北俗不解用彈
(五三八)烏丸俗從婦人計
(五三九)東沃沮之葬
(五四〇)歷日
(五四一)減食致壽
(五四二)罷社
(五四三)吞泥
(五四四)因俗
(五四五)父子相似
(五四六)絕菜患腫
(五四七)脈法
(五四八)手術
(五四九)國子太學
(五五〇)為私家立學
(五五一)盲人識字
(五五二)範寧崇學
(五五三)周朗
(五五四)汲塚書
(五五五)再論汲塚書
(五五六)四部
(五五七)梁末被焚書籍
(五五八)論晉書一
(五五九)論晉書二
(五六〇)論晉書三
(五六一)論晉書四
(五六二)論晉書五
(五六三)論晉書六
(五六四)論晉書七
(五六五)論魏史之誣
(五六六)讀抱樸子上
(五六七)讀抱樸子中
(五六八)讀抱樸子下
(五六九)水經葉榆水注節錄
(五七〇)干寶搜神記
(五七一)北史蠕蠕傳敘次不清
(五七二)金人
(五七三)輪回
(五七四)沙門致敬人主
(五七五)沙門與政上
(五七六)沙門與政下
(五七七)梁武帝廢郊廟牲牷
(五七八)僧徒為亂
(五七九)畜蠱
(五八〇)淫祀之盛
(五八一)巫能視鬼
丁帙 隋唐以下
(五八二)隋文不肯自逸
(五八三)煬帝雁門之圍
(五八四)唐高祖稱臣於突厥
(五八五)唐太宗除弊政
(五八六)太宗停薛延陀婚
(五八七)唐初封建之敝
(五八八)唐宮人至朝廷
(五八九)唐將帥之貪
(五九〇)富弼勸遼興宗不用兵
(五九一)金初官制
(五九二)明末貪風之害
(五九三)清建儲之法
(五九四)唐代市舶一
(五九五)唐代市舶二
(五九六)唐代市舶三
(五九七)唐代市舶四
(五九八)唐代市舶五
(五九九)賜田
(六 )唐武宗時僧尼所有田畝平均數
(六〇一)質田以耕
(六〇二)田業賣質無禁
(六〇三)農民所需田畝之數
(六〇四)田畝隱匿
(六〇五)流民田產
(六〇六)宋末公田
(六〇七時賜田占田之多
(六〇八)金屯田戶租佃
(六時獻田
(六一〇)莊田
(六一一)職田收租之重
(六一二)豪強占田之害
(六一三)異族間兼並
(六一四)富人之不法
(六一五)青苗法
(六一六)羊羔利
(六一七)印子錢
(六一八)掌固
(六一九)縱火
(六二〇)競渡
(六二一)怪異
(六二二)傳衣缽
(六二三)生日
(六二四)瞽者審於音聲
(六二五)猴育於人
(六二六)隋唐胡化之殘跡
(六二七)契丹先世
(六二八)契丹部族
(六二九)契丹農業
(六三〇)契丹文字
(六三一)契丹文學
(六三二)契丹慕漢
(六三三)突厥、契丹宗教類烏桓
(六二四)蒙古之由來
(六室之先世
(六興以前北方諸部族
(六二七)蒙古之漸強
(六三八)成吉思平定漠南北
(六三九)蒙古傳說本於回紇
(六人初興時程度
(六四一)度斤、郁督軍、都尉鞬、烏德鞬
(六四二)九姓
(六四三)回文
(六四四)畜牧宜在長城外
(六四五)吐蕃緣起
(六四六)唐代吐蕃兵力
(六四七)四鎮
(六四八)康裡
(六四九)西山八國
(六五〇)女國
(六五一)高麗無私田
(六五二)新羅擊走靺鞨海寇
(六五三)禁僧道買田以其田贍學
(六仁宗重視國學
(六五五)明初國子生
(六五六)郡縣鄉裡之學上
(六五七)郡縣鄉裡之學下
(六五八)山長
(六五九)兔園策
(六六〇)學校經費
(六六一)讀經用演習之法
(六六二)為外族立學
(六六三)古代文書簡易
(六六四)古但以干支紀日
(六六五)事、物二字通用
(六六六)讀說文釋例
(六六七)述旨誤遂因之
(六六八)瀋陽大東門額應取下保存
戊帙 通代
(六六九)西王母考
(六七〇)論中國戶口冊籍之法
(六七一)論保甲
(六七二)度地居民
(六七三)開國之主必親戎
(六七四)漢唐邊防之策
(六七五)入中入邊之原
(六七六)策試之制上
(六七七)策試之制下
(六七八)郡縣送故迎新之費
(六七九)上行下效之習
(六八〇)使臣圖自利
(六八一)江南風氣之變
(六八二)南強篇
(六八三)尸體不朽
(六八四)藏首級
(六八五)孝子
(六八六)五倫
(六八七)田制
(六八八)官家出舉上
(六八九)官家出舉下
(六九〇)京債
(六九一)營債
(六九二)民間借貸
(六九三)質典
(六九四)借貸利率
(六九五)古代賤商之由
(六九六)論金銀之用
(六九七)續論金銀之用
(六九八)行鈔奇談, 奇技
(六九九)禁奢
(七 )毀奢侈之物
(七〇一)後世惠民之政多西京所已有
(七〇二)寶物
(七〇三)疏食上
(七〇四)疏食下
(七〇五)肉食與素食
(七〇六)蔗餳
(七〇七)車與騎
(七〇八)鐵面
(七〇九)胡考
(七一〇)胡服考書後
(七一一)論文明民族與野蠻民族之消長
(七一二)突厥與蒙古同祖
(七一三)突厥渠帥凡五
(七一四)突厥之兵
(七一五)賨、叟、駱、蜀
(七一六)丁令
(七一七)丁令居地
(七一八)丁令宗教
(七一九)奚
(七二〇)幽都
(七二一)四裔傳漢人文化
(七二二)以結昏姻求和親
(七二三)貉族考
(七二四)貉族發現西半球說
(七二五)唐宋暨以前之中日交際
(七二六)朝鮮東徙之跡
(七二七)朝鮮終不用清年號
(七二八)辰國
(七二九)高麗遣人來學
(七三〇)琉球來學
(七三一)鄉校
(七三二)宦學篇
(七三三)不樂仕進
(七三四)入學之年
(七三五)學校由行禮變為治經
(七三六)孔子廟
(七三七)鄉飲射禮
(七三八)束修
(七三九)論語、孝經
(七四〇)學校中體罰
(七四一)鳴鼓眾質
(七四二)學校風潮
(七四三)武舉
(七四四)春秋史記皆史籍通稱
(七四五)記府
(七四六)空籍五歲
(七四七)本紀世家皆史記前已有
(七四八)史記於眾所習知之事皆弗論
(七四九)太史公書采戰國策
(七五〇)路史
(七五一)史家講書法之原
(七五二)六經皆史之蔽
(七五三)崔浩魏記
(七五四)吳均齊春秋
(七五五)江淹齊史
(七五六)瀋約宋書
(七五七)唐以前無斷代史
(七五八)讀洞冥記
(七五九)神異經
(七六〇)博物志
(七六一)拾遺記
(七六二)述異記
附 燕石札記自序
內容簡介
《讀史札記》彙總了呂思勉的全部已刊和未刊札記共762 條,是後人根據他的筆記和論著整理而成,內容博大、論點精當,是一部非常重要的史學著作。全書按歷史時代的順序分為五帙,分別為先秦部分、秦漢部分、魏晉南北朝部分、隋唐以下部分、通代部分。
作者簡介
呂思勉 著 著作
呂思勉(1884―1957),字誠之,江蘇常州人,中國現代歷史學家。出身於一個書香門第,自幼家貧,12歲以後在父母師友的指導下研讀史書。16歲自學古史典籍。1905年起,先後在蘇州東吳大學、江蘇省立第一師範專修科等校任教,學生中有後來成為文史大家的錢任等人。1926年起,任上海光華大學國文繫、歷史繫教授兼繫主任。抗戰期間,歸鄉閉戶著書。抗戰勝利後,重返光華大學。1949年後,任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繫教授。作為我國現代史學家,呂思勉先生知識淵博,學術造詣高,與陳垣、陳寅恪、錢穆並稱為“史學四大家”。他在中國通史、斷代史和各種專史領域都做出了獨到的貢獻,其史學專著《中國通史》、《白話本國史》、等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同作者商品】
呂思勉著
  本網站暫時沒有該作者的其它商品。
有該作者的商品通知您嗎?
請選擇作者:
呂思勉著
您的Email地址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