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綜合無線傳播模型(信息與通信技術)/經典譯叢
該商品所屬分類:工業技術 -> 電子通信
【市場價】
616-892
【優惠價】
385-558
【介質】 book
【ISBN】9787121272899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 出版社:電子工業
  • ISBN:9787121272899
  • 作者:(美)李建業//李兆洋|譯者:劉青格
  • 頁數:312
  • 出版日期:2015-10-01
  • 印刷日期:2015-10-01
  • 包裝:平裝
  • 開本:16開
  • 版次:1
  • 印次:1
  • 字數:524千字
  • 李建業、李兆洋著的《綜合無線傳播模型(信息
    與通信技術)》引據經典與展現前沿相結合,全面闡
    述了無線通信的傳播預測模型,並涉及不同媒介傳播
    及毫米波通信等前沿技術。全書共分6章,理論分析
    與實踐數據相融合,對無線通信繫統的Lee宏蜂窩、
    微蜂窩、室內蜂窩預測模型及其集成進行了詳細論述
    和分析比較,為無線網絡的設計和管理提供了綜合解
    決方案。 全書圖文豐富、語言流暢,非常適合無線
    通信領域的工程技術人員及前沿技術研發工作者閱讀

  • 第1章 無線通信移動信號建模導論
    1.1 為什麼寫這本書?
    1.2 自由空間通信和移動通信的傳播區別
    1.3 移動信號處理
    1.4 Lee模型發展歷史
    1.5 基本繫統運行
    1.6 移動射頻信號:衰落信號
    1.6.1 移動信號接收環境
    1.6.2 信號衰落類型
    1.6.3 衰落信號特性
    1.6.4 平坦衰落
    1.6.5 時延擴展引起的信號衰落――頻率選擇性衰落
    1.6.6 多普勒擴展引起的信號衰落
    1.6.7 短期衰落信號和長期衰落信號
    1.7 頻率復用引起的共道干擾
    1.7.1 基本概念
    1.7.2 仿真模型
    1.7.3 仿真結果
    1.8 傳播衰落模型
    1.8.1 瑞利衰落模型――短期衰落模型
    1.8.2 對數衰落模型――長期衰落模型
    1.8.3 無偏均值噪聲估計
    1.8.4 萊斯分布
    1.9 三種基本傳播機制
    1.9.1 反射
    1.9.2 衍射
    1.9.3 散射
    1.10 預測模型的應用
    1.10.1 預測模型分類
    1.10.2 不同大小區域的傳播預測模型
    1.10.3 一般環境下信號強度預測的考慮因素
    1.10.4 預測干擾信號
    1.11 總結
    參考文獻
    附加文獻
    第2章 宏蜂窩預測模型I:區域-區域模型
    2.1 自由空間損耗
    2.2 平面地球模型
    2.3 Young模型
    2.4 布林頓(Bullington)組合
    2.4.1 衰落、對流層傳輸折射和衍射
    2.4.2 建築和樹木效應
    2.5 Egli模型――雜波因子模型之一
    2.6 JRC方法
    2.7 整合地形的粗地球模型(TIREM)
    2.7.1 TIREM簡介
    2.7.2 陸地傳播公式總結
    2.8 Carey模型
    2.9 CCIR模型
    2.9.1 模型描述
    2.10 Blomquist-Ladell模型和Edwards-Durkin模型
    2.11 Ibrahim-Parsons模型
    2.11.1 經驗公式的發現
    2.11.2 兩個建議模型
    2.12 Okumara-Hata模型和COST 231 Hata模型
    2.12.1 Okumura方法
    2.12.2 COST 231 Hata模型
    2.13 Walfisch-Bertoni模型
    2.14 Ikegami模型
    2.15 Walfisch-Ikegami模型
    2.16 平坦邊緣模型
    2.17 ITU模型
    2.17.1 ITU-R提案
    2.17.2 ITU-R提案P
    2.18 身體模型
    2.18.1 模型
    2.18.2 模型
    2.19 總結
    參考文獻
    第3章 宏蜂窩預測模型II:點-點模型
    3.1 Lee模型
    3.1.1 Lee宏蜂窩模型
    3.1.2 Lee單斷點模型――點-點模型
    3.1.3 Lee模型變形
    3.1.4 地形高度對信號強度預測的影響
    3.1.5 地表形態對信號強度預測的影響
    3.1.6 水增強
    3.1.7 天線方向效應
    3.1.8 預測數據文件
    3.2 微調Lee模型
    3.2.1 地形規範化方法
    3.2.2 測量數據特性
    3.2.3 無阻擋情形下測量曲線和預測曲線比較
    3.2.4 阻擋路徑的測量曲線與預測曲線比較
    3.2.5 結論
    3.3 改進Lee宏蜂窩預測模型
    3.3.1 簡介
    3.3.2 算法
    3.3.3 測量數據與預測數據
    3.3.4 結論
    3.4 Longley-Rice模型
    3.4.1 點-點模型預測
    3.4.2 區域模型預測
    3.5 總結
    3.5.1 模型實施方法
    3.5.2 模型特征
    參考文獻
    第4章 微蜂窩預測模型
    4.1 簡介
    4.2 基本Lee微蜂窩預測模型
    4.2.1 基本原理和算法
    4.2.2 微蜂窩預測的輸入數據
    4.2.3 建築對微蜂窩預測的影響
    4.2.4 地形效應
    4.2.5 四種情形的預測模型
    4.2.6 測量數據的特性
    4.2.7 模型有效性:測量與預測
    4.2.8 整合其他屬性於模型
    4.3 微蜂窩預測模型和宏蜂窩預測模型的整合
    4.3.1 兩個模型的整合算法
    4.3.2 測量數據處理
    4.3.3 模型有效性:測量與預測
    4.4 特定區域的模型調整
    4.4.1 調整之前的Lee微蜂窩模型
    4.4.2 Lee模型的調整算法
    4.4.3 Lee模型驗證
    4.5 其他微蜂窩預測模型
    4.5.1 簡介
    4.5.2 經驗(路徑損耗)模型
    4.5.3 物理模型
    4.5.4 非視距(NLOS)模型
    4.5.5 ITU-R P.1411模型
    4.6 總結
    參考文獻
    第5章 室內(皮蜂窩)預測模型
    5.1 簡介
    5.1.1 與其他模型的區別
    5.1.2 室內射頻繫統的傳播損傷和質量測量
    5.1.3 Lee室內模型的閃光點
    5.2 Lee室內預測模型
    5.2.1 室內模型近中心距離的推導
    5.2.2 單樓層(同一樓層)模型
    5.2.3 確定室內路徑損耗斜率
    5.2.4 Lee模型的應用
    5.2.5 測量數據的特征
    5.2.6 模型驗證(測量與預測)
    5.2.7 覆蓋與干擾之間的平衡
    5.2.8 分析Lee室內預測模型
    5.3 增強Lee室內模型
    5.3.1 增強Lee模型的閃光點
    5.3.2 研究不同情形的測量數據
    5.3.3 測量數據與預測數據的比較
    5.3.4 應用測量數據優化Lee模型
    5.3.5 增強Lee室內模型的通用公式
    5.4 路徑損耗經驗模型
    5.4.1 Keenan-Motley模型(經驗)與Lee模型的比較
    5.4.2 愛立信斷點模型(經驗)
    5.5 ITU模型
    5.5.1 COST 231多牆模型(經驗)
    5.5.2 ITU-R 1238(經驗)
    5.6 物理模型――應用衍射幾何理論(GTD)
    5.6.1 室內射線跟蹤模型(皮蜂窩)
    5.6.2
    5.7 總結和結論
    參考文獻
    第6章 Lee復合模型――三個模型的綜合
    6.1 引言
    6.2 綜合三個Lee模型
    6.2.1 驗證宏蜂窩模型
    6.2.2 驗證微蜂窩模型
    6.2.3 驗證建築物內模型(皮蜂窩模型)
    6.3 采用不同預測模型的繫統設計
    6.3.1 繫統設計準備
    6.3.2 設計參數和輸入數據
    6.3.3 繫統覆蓋
    6.3.4 CDMA覆蓋
    6.3.5 采用新技術的特殊區域繫統設計
    6.4 Lee綜合模型的用戶菜單
    6.4.1 Lee綜合模型的整體繫統設計流程圖
    6.4.2 室內蜂窩――Lee室內模型的點-點分析
    6.4.3 微蜂窩――Lee微蜂窩模型的點-點分析
    6.4.4 宏蜂窩――Lee宏蜂窩模型的點-點分析
    6.5 如何應用預測工具
    6.5.1 無線通信鏈路――信道
    6.5.2 噪聲、損耗和增益的類型
    6.5.3 接收信號功率與噪聲功率
    6.5.4 計算鏈路預算所需的信息
    6.5.5 鏈路預算分析
    6.6 如何規劃和設計好的無線繫統
    6.6.1 理解繫統需求
    6.6.2 選擇正確預測模型
    6.7 不同傳輸媒介的傳播預測
    6.7.1 衛星通信信號預測
    6.7.2 水下通信信號預測
    6.7.3 航空通信信號預測
    6.7.4 動車通信信號預測
    6.7.5 毫米波信號
    6.8 總結和結論
    參考文獻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