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先生(精)
該商品所屬分類:傳記 -> 年譜
【市場價】
172-249
【優惠價】
108-156
【介質】 book
【ISBN】9787309098822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 出版社:復旦大學
  • ISBN:9787309098822
  • 作者:王開林
  • 頁數:146
  • 出版日期:2013-08-01
  • 印刷日期:2013-08-01
  • 包裝:精裝
  • 開本:32開
  • 版次:1
  • 印次:1
  • 字數:75千字
  • 為學者不可無師,除開那些誤人子弟的不稱職者之外,凡是具備真纔實學的良師、明師、導師,方可稱為“先生”,他們的精神世界值得後人探看。王開林編著的這本《先生》為我們研究是就是四位具備真纔實學的“先生”,他們是王國維、梁啟超、陳寅恪、趙元任和吳宓。
  • 《先生》的內容提要如下: 1925年初成立的清華國學院,活力充沛,四大導 師冠絕一時。然王國維投湖自盡,身後留下無數猜想 ,梁啟超身上附麗的色彩駁雜,一生充滿矛盾,陳寅 恪為全中國最博學之人卻終遭奇禍,趙元任少年喪家 卻天生快活,通曉十餘種外國語言和三十多種中國方 言,被國際同行譽為“趙先生永遠不會錯”…… 《先生》由王開林編著。
  • 自 序 先生,願為傳燈者
    王國維 義無再辱
    梁啟超 集人生六大矛盾於一身
    陳寅恪 不瘋魔不成活
    趙元任 天生快活人
    吳 宓 為情所困 為情所苦
  • 為求思想自由、精神獨立而死說 陳寅恪力主王國維為求思想自由、精神獨立而死 說。應 該看到,他的觀點前後有不小的變化,起初他在悼詩 中認為 王國維之死旨在殉清,“敢將私誼哭斯人,文化神州 喪一身。
    越甲未應公獨恥,湘累寧與俗同塵?吾儕所學關天意 ,並世 相知妒道真。贏得大清干淨水,年年嗚咽說靈均。” 其後深 入思量,他認為殉清一說太窄狹,不足以彰顯王國維 的精神 境界,於是改造前說,作出新的推斷和進一步的發揮 。王國 維素以學術為性命,他的死旨在殉中華傳統文化。陳 寅恪在 《王觀堂先生挽詞序》中寫道:“凡一種文化值衰落 之時,為 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現此文化之程量愈 宏,則 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甚;迨既達極深之度,殆非出於自 殺無以 求一己之心安而義盡也。……蓋**之赤縣神州值數 千年未 有之巨劫奇變;劫盡變窮,則此文化精神所凝聚之人 ,安得 不與之共命而同盡?此觀堂先生所以不得不死,遂為 天下後 世所極哀而深惜者也。”其所謂“一死從容殉大倫, 千秋悵 望悲遺志”,“大倫”之意除指君臣之倫,已有*寬 廣的外延。
    陳寅恪在《清華學校王觀堂先生紀念碑銘》中即邁進 了一大 步,**顛覆殉清說,他判定王國維並非為殉清而死 ,“非 所論於一人之恩怨、一姓之興亡”,乃是為確保“其 獨立自 由之意志”不遭踐踏而死。從精神深處分析王國維自 盡的根 源——“思想而不自由,毋寧死耳”,陳寅恪頗得要 領,應 該說,這一通識頗有見地。王國維屢經世變,眼看詩 書棄 如土苴(tu ju,微賤之物),冠裳(guan chang, 官宦士紳) 淪為禽獸,卻無力振頹流於萬一,展抱負於少頃,思 想不得 自由,精神無法獨立,於是憤而投水,毅然斷*外緣 的紛擾 和威脅。王困維自殺七年後,陳寅恪在《王靜安遺書 序》一 文中重申前說,對故友投水自盡深表同情,認為這是 極少數 人纔能理解的壯舉:“先生之學博矣,精矣,幾若無 涯岸之 可望,無轍跡之可尋。……寅恪以謂古今中外志士仁 人,往 往憔悴憂傷,繼之以死,其所傷之事,所死之故,不 止局於 一時間一地域而已,蓋別有**時間、地域之理性存 焉。而 此**時間、地域之理性,必非其同時間、地域之眾 人所能 共喻。”王國維在遺書中囑咐陳寅恪為他整理遺稿, 委托之重, 信任之深,非比尋常。事實上,也確乎隻有陳寅恪這 位大智 者堪稱他心印神契的知己。
    王國維去世二十二年後,再一次兵臨城下時,陳 寅恪選 擇了舉家離開清華,他為什麼執意要走而不留?馮友 蘭先生 在《懷念陳寅恪先生》一文中有所推測,是將他的突 走與 王國維的自沉聯繫起來講的:“靜安先生與寅恪先生 為研究、 了解中國傳統文化之兩大學者,一則自沉,一則突走 ,其意 一也。靜安先生聞國民革命軍將至北京,以為花落而 春亦亡 矣;不忍見春之亡,故自沉於水,一瞑不視也。寅恪 先生見 解放軍已至北京,亦以為花落而春亦亡矣,故突然出 走,常 往不返也。其義亦一也。一者何?仁也。愛**,愛 民族, 愛文化,此不忍見之心所由生也。不忍,即仁也。孔 子門人 問於孔子日:‘伯夷、叔齊怨乎?’孔子回答說:‘ 求仁而得仁, 又何怨。’靜安先生、寅恪先生即當代文化上之夷齊 也。”細 加思忖,馮友蘭的分析是站得住腳的。學者需要相對 安寧的 環境和心境,而大軍過後,必有荒年,傳統文化受到 摧殘將 不可避免。學者的文化包袱很重,退路有限,若不能 與世周 旋,除了自沉和突走,還有*好的辦法嗎?王國維和 陳寅恪 不忍見中華文化淪喪,若舍棄花落春亡的悲劇形式則 別無所 選。不忍就是仁,求仁得仁,無所怨,古代賢人伯夷 、叔齊 是如此,現代賢人王國維和陳寅恪也是如此。馮友蘭 稱王國 維、陳寅恪為中國文化界的伯夷、叔齊,便是基於這 種仁愛 的精神和悲涼的結局而言。
    P20-22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