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微信之父张小龙我的产品思维与众不同—— 风华人物 | 该商品所属分类:传记 -> 财经人物 | 【市场价】 | 690 元 | 【优惠价】 | 435 元 | 【介质】 | book | 【ISBN】 | 9787516822043 | 【折扣說明】 | 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 【本期贈品】 | 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 | | 内容介绍 | |

-
包装:平装
-
出版社:台海
-
ISBN:9787516822043
-
作者:刘志则
-
页数:311
-
出版日期:2019-02-01
-
印刷日期:2019-03-01
-
开本:16开
-
版次:1
-
印次:1
-
字数:256千字
-
-
一:《微信之父张小龙:我的产品思维与众不同》对张小龙的描述很全面,从他的学生时代开始写起,对他整个的生命历程以及是怎样从一名普通的程序员成长为微信之父的过程都一一做了介绍。
二:另外,《微信之父张小龙:我的产品思维与众不同》还精选了近千条张小龙的饭否日志,读者从中也可以感受到一个*加真实的张小龙,以及他的产品观、心路历程和成功法宝,很值得一看。
-
《微信之父张小龙:我的产品思维与众不同》从张小龙的大学生活写起,详细地记述了一个内向孤独的理工男,成长为微信之父的历程,还原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往事:免费软件Foxmail坐拥海量用户,却让他陷入经济上的窘迫;QQ邮箱的成功并不是一蹴而就,他也经历了失败和迷茫;研发微信,他首先经历了腾讯内部的“狼斗”,微信横空出世后并没有一炮而红,那他和他的团队是怎样不断地升级更迭,一步步把它送上了社交软件巅峰的呢?
另外,书中还精选了近千条张小龙的饭否日志,从中读者也可以感受到一个更加真实的张小龙,以及他的产品观、心路历程和成功法宝,很值得一看。
-
刘志则,知名传媒人、畅销书作家,博文书友会“社群裂变”发起人。
他一直致力于出版“能带给社会美好正能量的书籍”,向社会输出了超过500万册的正能量图书。此外,他还采访了上千位社会各行业的精英,策划了《21岁当总裁》《站着上北大》《小众行为学》《董明珠:中国工匠精神杰出代表》《马云的超级沟通力:语言释放格局》等几十部优秀的畅销书。
近年来,他将十多年的企业经营管理理念与潜心学习的几大课程研究成果,投入到工作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课程体系,并惠及千万人。
-
第一章 就业之路——软件开发 同学眼中高明的玩家 接触C语言的先驱者 孤独的理工男 辞职离开电信机关 投入互联网行业 失落的技术天才 第二章 初露锋芒——Foxmail问世 一*而红的Foxmail Foxmail与雷军擦肩而过 被Foxmail拖累的IT红人 第三章 **桶金——入驻博大 Foxmail卖了1200万元 从程序员到副总裁 日渐没落的博大 第四章 顺应时势——加盟腾讯 腾讯收购Foxmail 站在微软对面的Foxmail 接手QQ邮箱 惨败之后的反思 伯乐马化腾 上司熊明华 第五章 **逆袭——重塑QQ邮箱 建立敏捷团队 1000/100/10 产品经理和“白痴级用户” 打造阅读空间 腾讯的七星级产品 扔出漂流瓶 第六章 **归来——微信诞生 一封深夜发出的邮件 腾讯内部的“狼斗” “富二代”PK“穷小子” 奠定基础的语音版 “附近的人”扭转战局 “摇一摇”和“漂流瓶” 第七章 势不可挡——连接世界 移动互联网的入口 朋友圈和开放API接口 公众号 抢红包 引发巨头大战 第八章 红利显现——小程序的机遇和挑战 用完即走的小程序 小程序推出小游戏 小程序与社交电商 小程序的未来在哪里 第九章 踏上征程——前路漫漫 **次“变脸” 蝴蝶的翅膀 苹果之战 从“三天可见”到“不常联系的朋友” 微信支付收费 腾讯乘车码 社交网络斋戒 **化征程 盛世危机 设计未来 第十章 制胜法宝——独特的产品思维 用户价值至上 商业化于无形 **的生态系统 “用完即走”的逆向产品思维 推崇“去中心化” 一个产品只能有一个定位 第十一章 **之上——他被封神 乔布斯的东方信徒 产品教父 站在上帝身边的男人 凯文·凯利的粉丝 文艺极客 坚守纯粹也能成功 第十二章 微信背后的男人 从孤独中走出孤独 一百万吨的信念 阅读情结 善良比聪明*重要 大家都叫他小龙 附 录 张小龙饭否日志878条
-
第一章 就业之路——软件开发
同学眼中高明的玩家
1987年9月初,华中科技大学又迎来了一届新生。这些莘莘学子刚刚完成了从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蜕变,在他们稚气青春的面庞上,洋溢着对新生活的憧憬和期盼。 在熙熙攘攘的新生群中,有一个清瘦的身影,他看起来和身边的同学并没有什么不同。在当时,谁也不会想到,就是这个青涩的少年,后来创造了微信,改变了数亿人的生活方式。 他就是来自湖南邵阳的张小龙,就读于电信系。 张小龙1969年12月出生于洞口县,据他的家人回忆,小时候的他乖巧听话,文静地像个女孩子。他对捉泥鳅、打油板、放*仗这些男孩子玩的游戏几乎无动于衷,他*喜欢做的事情,就是躲在楼上或房间里看书,静静地思考问题。 洞口位于湘西南一角,地理位置虽然偏僻,却也沾染了“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灵气,自古以来深受湖湘文化的影响,这里的人们崇尚好学之风,对教育极其重视。 我们常说,成功是99%的努力加上1%的天赋。我们似乎总是在强调努力的重要性,好像认为成功和天赋没有多大关系。 其实,在通向成功的路途中,努力是那一个个浸满汗水的脚印,天赋则是指示我们前进方向的亮光。方向正确了,就会少走很多弯路,前行的脚步也会轻松很多。 毋庸置疑,张小龙是个天赋很高的人,无论是学习,还是玩耍,他只要稍加用心,就会取得出类拔萃的成绩。 张小龙小学毕业时,就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县一中的初中部。从初一到高三毕业,张小龙在县一中做了6年的寄宿生。从高沙到县一中也就是20公里的路程,但是因为当时的路况特别不好,坐上农村大巴车,要颠簸40分钟才能到达。张小龙两三个月回一次家,从家里带些米作为在校期间的伙食。 多年的寄宿生活,不仅锻炼了张小龙独立生活的能力,也让他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 然而,在洞口一中,张小龙到底还是个孩子,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他和大多数80年代成长中的男孩子一样,酷爱看武侠小说,而且喜欢打桌球、下围棋,他曾经一度在这些业余爱好上投入了很大的精力,从而影响了学习成绩。 当时,在整个邵阳地区,洞口高考升学率排名**靠后,张小龙所在的洞口一中曾险些失去了湖南省重点中学的挂牌资格。1987年洞口一中本科升学率不到5%,高一、高二时,张小龙的成绩排在班上前6名,称不上出类拔萃。不过,从高三开始,张小龙努力学习,当年高考,他以超过重点本科线50多分的成绩,考上了当时号称“小清华”的华中工学院(华中科技大学的前身)电信系。就是在群英荟萃的华工,张小龙的高考分数也排在前十名。 喜欢玩耍是孩子的天性,但是张小龙懂得适时地调整抑制这种天性,并且凭着自己的天赋,经过一年的努力,就在高考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他也由此鱼跃龙门,改变了父辈赋予他的种田打鱼为生的命运。 张小龙的宿舍,在东六舍2楼*东边,那是一座古色古香的俄式建筑。每间宿舍住六个人,宿舍楼下植有樱花树,每年春天,樱花烂漫,整个宿舍都弥漫着淡淡的幽香。 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电信专业还是个新兴的高科技专业。在张小龙进入大学的那年,电信几乎还处在发展的萌芽状态。那时,我国**个长距离架空光缆通信系统在武汉至荆州、沙市间试通,同年的9月20日,钱天白教授发出了我国**封电子邮件,中国自此开始使用因特网。11月,广州开通了我国**个移动电话局,首批用户只有700个,同时我国**个160人工信息台在上海投入使用。 这时的张小龙,也许已经敏锐地意识到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电信产业将会在中国得到迅猛的发展,也可能因此,他高考报志愿时才选择了这个新兴的专业。选择了攻读电信这个高科技专业,这也为以后微信的诞生,埋下了重要的伏笔。 张小龙的大学同学是这样评价他的:无论在人品、精神还是智能方面,我都佩服他!
虽然张小龙是个沉默而内向的人,但是他对同学真诚友好,为人慷慨仗义,因此同学们都喜欢和他做朋友。尽管张小龙也是个穷学生,可是他和同学一起吃饭时,从来不会让别人买单。 在学业上,张小龙轻轻松松就拿到了优异的成绩。他从大一开始就拿一等奖学金,他所修的数学类课程全都在90分以上,算法语言95分,微机原理*是高达97分。大二时,他在一次电子线路实验课上做了个遥控器,在课堂上受到了老师的表扬,结果该课程免修还被评为*高分。 然而,张小龙并没有把心思都用在学业上,“玩”在他的求学生涯中,也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据他的大学同学回忆,他喜欢下围棋,玩篮球、台球、网球、保龄球、电脑游戏等,而且无论玩什么,他都能玩出高度和深度,成为那个圈子里的高手之一。他和别人下围棋,总能把对方杀得落花流水;因为篮球打得好,**总有人找他打球;和张小龙一起去打台球的人,往往只能抱着杆子在一旁坐冷板凳,等待他出现失误,才能轮得着玩……
记得马云曾在一次针对中国教育的演讲中谈到:知识是学出来的,而文化是玩出来的。越会玩的人,越容易取得成功!
张小龙就是一个会玩的人,玩对于他来说,不仅是一种休闲放松的娱乐活动,还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探索和追求。他之所以能在众多的玩家中脱颖而出,因为他善于思考,在他的眼中,任何事物都有它所遵循的规律和奥秘,玩的过程,也是不断地去探索规律、破解奥秘的过程。 在任何领域,都没有一蹴而就的高手,即使在娱乐活动中也不例外。无论是下围棋、打球,还是玩电脑游戏,在成为高手之前,张小龙肯定也经历过失败。但是面对失败,他不会气馁,他懂得在失败中总结经验,*终把困难挫折变成挑战、机会和动力。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