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東張西望(一個80後的美日文化觀察)
該商品所屬分類:社會科學 -> 外國社會
【市場價】
206-299
【優惠價】
129-187
【介質】 book
【ISBN】9787212059125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 出版社:安徽人民
  • ISBN:9787212059125
  • 作者:張暮輝
  • 頁數:221
  • 出版日期:2013-02-01
  • 印刷日期:2013-02-01
  • 包裝:平裝
  • 開本:16開
  • 版次:1
  • 印次:1
  • 字數:238千字
  • 外媒“主觀臆測”VS中國“政治企圖”、日本政治的死穴、“知日”的價值、日本前自衛艦隊司令官現身說法、美日同盟“多元化微調”、日本“料亭政治”的前世今生……
    《東張西望:一個80後的美日文化觀察》從日本到美國——櫻花林中、星條旗下,從感性直觀的校園體驗到*加理性的社會觀感,再升華到對制度、政治與外交的深入思考,如同抽絲剝繭一般環環緊扣又層層深入。
    書中文章大多作於2009~2011年,如今看來,縱有高談闊論、妄議國政之嫌,卻也是一位**關繫科班出身者的本位化回歸,*是一名“80後”年輕一代**問題觀察者張暮輝的創新初體驗。
  • 作者張暮輝以其獨特的經歷和視角,記錄下在美國、日本留學期間以及 在鳳凰衛視和中日韓三國合作秘書處工作期間對於異國社會、文化制度方面 的思考和分析。《東張西望:一個80後的美日文化觀察》體裁為文化隨筆, 可讀性較強。《東張西望:一個80後的美日文化觀察》展現了80後一代以開 放、包容、自信的心態對國際事務的駁議、評論,並非浮光掠影式的“點到 為止”,而是上升為文化、制度的思考。本書堪稱一部寫給中國今天和未來 的年輕知識精英的讀物,能夠幫助年輕一代人更為成熟和理性地看待世界!
  • 圖書**/001
    序言:中國的現代化需要東西並蓄/001
    自序/001
    上篇 從未名湖到查爾斯河——像牙塔中的修煉/001
    引文/003
    一、當哈佛邂逅東亞/005
    緣起中國石碑/005
    “三駕馬車”/007
    東亞的熱度——在哈佛聽講座/012
    三十年之“怪現像”/013
    “知華”的哈佛學派/015
    二、書中亦有外交存——素描哈佛東亞人/019
    結構失衡的留學生群體/019
    華人學生的“親美化”傾向/022
    臺灣篇:“和而不同”的兩岸關繫/025
    日本篇:親美派政客的“青訓營”/028
    用意深遠的訪問學者策略/031
    三、三所學校、三個**、三種文化/036
    “討論課”(seminar course)/036
    美式“Talk”和日式“相談”/039
    中國學生為何不善提問?/043
    Presentation藝術/046
    “**化”之日本篇——從排外到開放的嘗試/048
    “**化”之美國篇——“多樣化”理念/051
    大學的開放性和社會服務功能/053
    美國大學的“視頻申請”與中國大學的“校長**”/057
    學生就業服務/059
    The Game與“早慶戰”/062
    四、通往輝煌之路——哈佛的組織藝術/067
    生財之道/067
    校友會——人脈集散地/070
    校友會的人情味/071
    美國大學的貧富差距——應該捐款給哈佛嗎?/074
    從哈佛的校友捐贈看陳光標的“慈善”/076
    五、朝花夕拾/080
    哈佛大學校長寫給普通學生的信/080
    考前“裸奔節”/085
    帳篷文化/087
    辦事效率不高的事務機構/089
    中國學生體質的差距/091
    美國的健身房文化/093
    中篇 東瀛采風、西洋志略——社會文化觀感記/097
    引文/099
    六、走馬觀花——從東京到波士頓/100
    中日韓三國哪國的留學生*富?/100
    為何海外中國遊客缺乏公共意識?/102
    RedSox(紅襪棒球隊)/104
    年度詞彙的韻味/108
    從價格標簽看文化質感/110
    七、未讀千卷書,卻行萬裡路/113
    得克薩斯遊記(一)——休閑的西部牛仔/113
    得克薩斯遊記(二)——何謂“保守”?何謂“自由”?/116
    蹩腳的公共交通——美國人的“出行難”/118
    鐵路建設和美國人的“小政府”理念/121
    租車行美國/123
    手機與留學生活/127
    八、東洋景,西洋鏡/131
    美國人的“使命感”和**視野/131
    美國人的“度假”和中國人的“旅遊”/134
    美國人的“Network”和中國人的“關繫”/137
    中國的乞丐和美國的流浪漢/139
    孔子學院的擴張發展/143
    中國博士“吻癱”了誰?/146
    九、從“黃禍”到亞裔/149
    華人的“洋名癖”/149
    人口普查和“公民意識”/152
    海外中國城透視(一)——走向衰落的唐人街/158
    海外中國城透視(二)——中國城的分化和變遷/158
    中國城透視(三)——夾在中美之間的“中國城”/161
    下篇 櫻花林中、星條旗下——**時政觀察錄/165
    引文/167
    十、美日選舉雜記/168
    日本政治的死穴——魅力型統治缺失/168
    日本年輕一代的“政治冷淡”/171
    日本的“憤青”政黨——幸福實現黨/173
    “政權交代”後民主黨的前景和困境/177
    美國的選舉熱情——低投票率的尷尬/181
    美國的選舉熱情——生活中的政治參與/184
    選舉戰場:日本街頭和美國大學講壇/186
    十一、亞洲人,亞洲事/189
    “料亭政治”的前世今生/189
    禍從口出的政客“失言”/193
    日本壯大的知華派/195
    日本人的對華觀——“好感度”與“關注度”/198
    轉軌中的日美同盟——聽日本海軍司令的演講/200
    新中國同齡人的“左派”情懷/204
    “中國崛起”語境下的社會苦難與人文關懷/213
    後記/220
  • 多元化的“訪問” 訪問學者這個詞在中文裡還隻是一個籠統的說法,正所謂來的都是客, 都是“訪問者”。實際上在美國的大學繫統中,都有一套完整的訪問學者申 請、 引進、培養計劃,訪問學者本身也存在不同的層級。***別可至訪問教 授(Visiting Professor),哈佛校方授權他們在學術研究的同時還要開設 課 程,承擔教學任務,自然校方所提供的待遇和科研環境、資源也要豐厚得多 。
    第二類也就是標準意義上的訪問學者(Visiting Scholar),“訪問”時間 一 般在一年到兩年期不等。校方規定訪問學者在入校時同樣需要選擇一名研 究方向相近的指導教師(Academic Supervisor),訪問學者可以利用哈佛 大 學包括圖書館在內的一切學術資源,也可以選修或旁聽部分課程。對於部 分不允許旁聽的課程來說,一旦選修就需要與學生一樣完成各種考試或論 文。同時,訪問學者還要定期舉行講座或發表會,展示自己的*新研究成果 ; 也和正式學生一樣,在結束訪問學者期限前需要提交論文,並通過校方審核 。
    當然,訪問學者之所謂“學者”,其實定義的界限也未必清晰,因為 哈佛不少院繫同樣也招收Research Associate。在中文中很難找到與 Research Associate對應的詞彙,大概是比“學者”級別低一些、博士或是博士後級 別的研究人員,也可以叫“訪問學者”。哈佛學術氣氛之所以活躍,和課 堂參與者們多元化的背景不無相關,特別是在一些學術性、政策性較強的 **別seminar(討論課)討論課上,往往二十名左右的“學生”中,真正 具有哈佛學籍的“學生”寥寥數人而已。我曾經選修一門關於東亞地區國 際安全的課,教授是一名來自英國的訪問教授,下面二十名左右學生,有 一半是訪問學者,分別來自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賴肖爾日本研究中心、 日美關繫研究項目,甚至還有兩名“學生”來自美國軍方。是美國海軍派 遣來進修訪問的。可見課堂上可談內容的深度和廣度,所學所想遠超“學術 ” 的範疇,政策性和實用性的主題往往*為突出。
    “半學半政”、“質不及量”的中國訪問學者 隻說在哈佛的中國訪問學者,具體人數雖然說不出準確數字,但感覺 為數不少,其中或是通過校際交流,或是通過**留學基金委的訪問學者 項目獲得資助來哈佛,當然有不少是以私人形式遞交申請。去向方面,除 了各個院繫都招收訪問學者之外,中國訪問學者主要集中在燕京學社、費 正清中國研究中心和肯尼迪政府管理學院。來燕京學社和費正清中心的中 國訪問學者每年大概有10~20人,前面在介紹燕京學社和費正清中心時 已經交代不少,在肯尼迪學院的中國訪問學者要相對復雜些,訪問學者的“ 層 次”也參差不齊。
    肯尼迪政府管理學院(Harvard Kennedy School of Government)簡稱 肯 尼迪學院,本就是一個“半學半政”的地方,各國政府官員、**組織人 士雲集,研究不偏學術而偏政策,旨在為政府提供決策依據。與哈佛商學 院一樣,人脈關繫的搭建永遠是肯尼迪學院的主題之一,小可以為個人計, 中可以為學院本身的聲名計,大*可以為**外交計,這也是哈佛創建這 個學院的深層次宗旨之一。在前面介紹哈佛東亞研究的文章中,曾經提到 過托尼·賽奇教授執掌下的Ash中心幾乎被中國訪問學者所壟斷,中國學者 的數量大概在20~30人,除去中國人之外,大概隻有少數日本和韓國訪 問學者在這裡辦公,以至於有戲稱Ash中心已經變成中國人的“地盤”。
    這其中的關鍵問題,不管是Ash中心,還是肯尼迪政府管理學院旗下其他 名目繁多的研究中心或項目,都有意招攬中國官員赴哈佛訪問、進修。由 於他們的官員身份,自然而然也就居於“訪問學者”群體中的塔尖位置, 為人處事的作風派頭自然與一般的學生學者們有所不同,所以也不難“鋻 別”,這大概也是哈佛華人群體中的一大獨特景觀。
    之所以決定單獨選取中國訪問學者這樣的角度,是因為近年來哈佛校 園內的這種現像越來越明顯:中國訪問學者人數增多,覆蓋領域擴大,訪 問學者的派遣、申請和安排工作形成繫統連貫性。無疑這些都體現出中國 崛起宏觀語境下,世界各國對中國由排斥到交往,由漠視到關注的心態變化 。
    形勢發展固然可喜,卻並非沒有缺憾。訪問學者制度的興盛本是雙贏: 如前所述,小可以為個人計,訪問學者本人也多有利用哈佛的光環頭銜發 表文章,揚名立萬者;中可以為哈佛之聲名計,哈佛在中國的名望,借由 訪問學者們的流動循環自然也“香飄萬裡”。但如果能夠將訪問學者的資 源應用到**決策層面,在提高官員的政策水平及實際工作經驗的同時, 成為中美兩國精英人士的信息交換渠道,並為兩國的決策圈搭建人脈,那 纔是訪問學者制度架構的**路向。
    話雖玄妙,理卻通俗。肯尼迪學院已經開了為中國官員培訓進修項目 的先例,名為“培訓進修”,實則醉翁之意不在酒,搭建和中國官員的交 流平臺纔是真意。當然,這對於中國來說也是不錯的思路,借助這樣的平臺 , 派遣、培養*多的“知美派”總歸對中國是利大於弊。
    以日為師——日本的長期訪問學者策略 在訪問學者方面,不吝惜誇贊之詞地說,鄰國日本的做法纔稱得上是“ 明 智而有遠見”。
    依托於賴肖爾日本研究中心而建立的“美日關繫研究項目”就是訪問 學者運作模式的一個經典之作,這也就是為什麼在哈佛的日本人數量遠遠 少於中國人,但活動能量、社會影響力卻遠遠超過中國人的秘訣所在。如 果把中國訪問學者的運行模式、結構與日本相比的話,會發現中美之間“訪 問”的層次和深度與日美之間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
    其一,中國訪問學者中雖有一些官員存在,但“學者”身份者尚居大多 數, 由此可見中美兩國之間的磨合磋商在某些領域還**於學者提出概念和學 術論證的階段。再看日本一方,從“美日關繫研究項目”的訪問學者履歷 中就不難看出究竟:政界、媒體、財界、企業界,甚至連日本核事故後“名 聲大震”的**日本官商典範——東京電力公司都會選派自己的訪問學者 赴哈佛研究日本能源政策。筆者在哈佛期間甚至還見過日本前海上自衛隊 司令官香田洋二,按官階他是僅次於海上幕僚長的日本海軍二號人物,他 是以賴肖爾中心訪問學者的身份於2009年到哈佛大學進修的。這也就不難 想見日美兩國在政治決策和具體合作領域上的密切程度。
    其二,中國訪問學者往往以個人身份申請,雖有個別的來自校際交流, 但中國的政府、企業和哈佛校方之間並不存在訪問學者的長期選派和培養 協議,由此,中國訪問學者雖人數眾多,覆蓋領域亦日趨廣闊,但連續性 不足,遠未形成固定體繫。日本的做法則不同,如財務省、外務省、經產 省這些政府衙門,東電那樣的大型官商企業,再加上直接引導社會輿論走 向的媒體大亨們常年選派研究人員赴美訪問,可以保障日方機構和美國高 校之間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繫,訪問學者也往往不僅代表個人身份,多多少 少帶有半官方的色彩。
    其三,中國訪問學者在哈佛相對松散,凝聚力仍遜於日本。或許是因 為中方人員多出身教學、研究人員,不同領域的學術研究本身就很難合作 嫁接,所以中國訪問學者雖然日常聚會活動不少,但也難免各忙各事,一 盤散沙。而日本訪問學者正因為並不**代表個人,也代表著所在機構、 公司,其興趣著眼點與機構、公司密切相關,反倒可以成為締結私誼的同事 , 彼此之間也在找尋日本社會所共有的價值觀和利益訴求。
    哈佛的日本人內部一直有一個叫做“日本人會”的組織,由傅高義教 授牽頭做名義會長,其下全部主力人物都是來自日本社會各界、就讀於哈 佛的訪問學者。我的一位好友M君,供職於日本財務省,30歲出頭,就曾 擔任哈佛“日本人會”會長一年,從他那裡了解到不少“日本人會”的信息 。
    在哈佛的日本人數量本就不多,“日本人會”自然不像中國學生會那樣組 織機構龐大臃腫,它雖不是校方承認的正式機構,但是其組織力、活動力 和精英化程度卻不容小覷。有大名鼎鼎的傅高義教授掛名,自然各種學術、 社會資源也來得容易。“日本人會”除去組織日常的聚會外,*重要的日 程是把這些來自日本各界的訪問學者組織在一起,根據行業的不同劃分為 不同的“study group”(學習組),每年都會以哈佛“日本人會”的名義 出 版一本合集類刊物,其中收編了其成員在交流訪問期間的研究成果,以及 對日本未來發展走向的分析研究,集學術性和政策性於一身。一群來自日 本政府各部門的“重點培養對像”齊聚哈佛,共商國是,討論日本的現在 和未來,並集體以哈佛“日本人會”的名義公開在日本出版發行資政類書籍 , 由此形成了良性循環和反饋。這於中國來說,的確有值得汲取借鋻之處。
    P32-35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