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權勢轉移(近代中國的思想與社會修訂版)/中華學人叢書
該商品所屬分類:社會科學 -> 中國社會
【市場價】
396-576
【優惠價】
248-360
【介質】 book
【ISBN】9787303171538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 出版社:北京師大
  • ISBN:9787303171538
  • 作者:羅志田
  • 頁數:305
  • 出版日期:2014-01-01
  • 印刷日期:2014-01-01
  • 包裝:平裝
  • 開本:16開
  • 版次:1
  • 印次:1
  • 字數:285千字
  • 羅志田編著的《權勢轉移(近代中國的思想與社會修訂版)》注意到,以工農士商四大社會群體為基本要素的傳統中國社會結構,在自身演變出現危機時,恰遇西潮的衝擊而解體,拉開了近代中國社會結構變遷的序幕。社會結構變遷即是思想演變的造因,也受思想演變的影響。西潮衝擊之下的中國士人,由於對文化競爭的認識不足,沿著西學為用的方向走上了中學不能為體的不歸路。這一劇烈變革,在作者的筆下跌宕起伏,使得此書極具學術價值。
  • 《權勢轉移(近代中國的思想與社會修訂版)》 注重歷史當事人的時代關懷,返其舊心,從廣義的文 化視角考察近代中國思想與社會的權勢轉移。全書跨 越思想史和社會史的學科藩籬,通過探討近代大變局 中傳統的中斷與傳承,中西文化競爭與民族主義的特 異,思想衍化與社會變遷的互動等各層面的多元互動 ,揭示近代中國社會新中有舊、舊中有新的豐富特性 。隨著四民社會的解體和經典的隱退,出現了民國之 中“國進民退”的傾向。這些演變既產生了眾多問題 ,又遮蔽了不少問題,當時就造成讀書人的困擾,迄 今仍在影響我們。 《權勢轉移(近代中國的思想與社會修訂版)》 由羅志田編著。
  • 新的崇拜:西潮衝擊下近代中國思想權勢的轉移
    一、學戰:誰改變誰的思想方式
    二、從西學為用到中學不能為體
    三、新的崇拜
    科舉制的廢除與四民社會的解體——一個內地鄉紳眼中的近代社會變遷
    內篇:科舉制與耕讀之路斷*前後的鄉村社會
    外篇:近代內地鄉紳心態的史學啟示
    科舉制廢除在鄉村中的社會後果
    一、對鄉村教育的影響
    二、城鄉疏離與鄉居菁英的流向城市
    餘論
    近代中國社會權勢的轉移:知識分子的邊緣化與邊緣知識分子的興起
    一、從士到知識分子的社會轉化
    二、知識分子的邊緣化
    三、邊緣知識分子的興起
    過渡時代讀書人的困惑與責任
    一、過渡時代說略
    二、讀書與讀書人的界說
    三、近代經典的淡出
    四、讀書人定位的轉變與徘徊
    五、誰來承擔國事的責任——偏重梁啟超的思慮
    六、“煞風景”的“狗耕田”
    中國傳統的負面整體化:清季民初反傳統傾向的演化
    一、歷史的延續性
    二、清季反傳統傾向的濫觴
    三、民初傳統的負面整體化
    四、餘論:傳統的不固定性
    西方的分裂:**風雲與五四前後中國思想的演變
    一、引言:西方的分裂
    二、學習榜樣的轉變
    三、思想趨向的演變
    四、西方分裂之後:為他人作戰場
    近代中國民族主義的特色與反思
    一、初步認識近代中國民族主義
    二、激烈反傳統:近代中國民族主義特色之一
    三、向往“超人超國”:近代中國民族主義特色之二
    四、抗議與建設:近代中國民族主義的兩面
    五、地方意識與**統一的互動
    六、餘論
    國進民退:清季興起的一個持續傾向
    一、引言:從小政府向大政府轉變的**
    二、**向民間挺進:清查公款公產
    三、司法改革所見**像征的轉變
    四、新舊的“自治”與不同的“公”
    五、國民關繫的轉變與“社會”的興起
  • 新的崇拜:西潮衝擊下近代中國思想權勢的轉移 近代中國以“變”著稱:變得快、變得大,且變 化的發生特別頻繁。那時不論思想、社會還是學術, 都呈現一個正統衰落、邊緣上升的大趨勢,處處提示 著一種權勢的轉移。而各種變化中*引人注目者,當 然還是西潮的衝擊,即晚清人自己愛說的“數千年未 有的大變局”。中國土人面臨西潮蕩擊,被迫做出反 應,從而引出一繫列文化、社會、思想、經濟、政治 以及軍事的大變化,無疑是近代*重要的權勢轉移。
    這並不是說近代中國本身沒有問題。實際上,17 世紀以來中國人口激增,中國傳統政治文化本來重分 配的調整甚於生產的發展,較難處置因人口增長帶來 的社會問題。此外,清廷尚面臨滿漢矛盾這一*難處 理的問題,而傳統的“上下之隔”和“官民之隔”到 晚清也已發展到相當嚴重的程度。龔自珍在西潮入侵 之前所寫的《尊隱篇》中,已提到中國文化重心由京 師向山林的傾移;由於京師不能留有識之士,造成“ 豪傑益輕量京師,則山中之勢重”的結果。這些都在 19世紀西潮入侵之前或同時,而文化重心的傾移正為 外來文化的入據正統提供了條件。
    中國土人在西潮蕩擊之下被迫做出反應的進程是 近代幾個不可回避的重大主題之一,而中西之間的文 化競爭又是中外矛盾的關鍵。西方在文化競爭方面是 有備而來,中方則是在競爭過程中纔逐步認識到時人 所稱的“學戰”的重要,故在不知不覺中被西方改變 了思想方式。中國土人沿著“西學為用”的方向走上 了“中學不能為體”的不歸路。文化立足點的失落造 成中國人心態的劇變,從自認為世界文化的中心到承 認中國文化野蠻,退居世界文化的邊緣,*因多層次 的心態緊張步入激進化的軌道。結果,近代中國可以 說已失去重心,思想界和整個社會上都形成一股尊西 崇新的大潮,可稱作新的崇拜。本文即主要從思想演 變層面考察新的崇拜之形成過程。
    既存研究一般都同意近代中國士人對西方的認識 經歷了一個從器物到政制再到思想文化的過程,也就 是逐步認識到中國在這些方面都不如西方。但中國在 中西競爭中實際僅在“器物”層面落敗,何以會遞進 升級到“政制一文化”層面?從歷代中外競爭看,元 、清兩朝異族入主,其失敗之慘烈遠在清季之上,卻 甚少有人主張蒙古人或滿人的政制、文化要高於漢人 ,士人對中國文化的信心仍能保持。而在清季不過在 沿海被打敗,就對中國文化信心逐漸喪失。這裡面一 個重要原因,就是西人的誘導,故本文首先探討西人 怎樣改變中國人的思想方式這一進程。一、學戰:誰 改變誰的思想方式 一般以為,中國在近代因落後而挨打,故思變求 變,向西方尋求真理。這一描述大致不錯。但尋求真 理必往西方而不在本國,顯然是中國士人在西潮衝擊 下信心大失的明證。值得思考的是,屢受西方欺凌的 中國人竟會主動向敵人學習,特別是甲午中日戰爭失 敗以後,大量的中國學生湧入敵國日本而轉手學習西 方,這個現像終究有些不合人之常情。有學者以為, 隻有文化失敗纔可能造成對征服者同時既憎恨又摹仿 ,不僅自認不如人,而且為了自救而忍受向敵人學習 的屈辱。①這個論點原來是針對殖民地的,對考察中 國情形也有啟發意義。中國在近代中西文化競爭中的 失敗的確不可謂不明顯,但中國向敵人學習的情形並 不能**以文化失敗來詮釋。在某種程度上,這恐怕 也是信心尚存,即確信中學可以為體這一觀念使然( 詳後)。
    近代中國除一些割地和少量租界外,領土基本得 以保持完整(不平等條約固然侵犯了部分中國主權, 但基本的主權仍在中國人手中),這個重要因素的意 義是多重的。中國的幅員遼闊、人口眾多、文化悠久 (這已漸成套話,但在這裡的意義**實際具體)、 中國朝野對外國入侵的持續抵制以及帝國主義列強之 間相互競爭造成的均勢等因素,迫使列強認識到全面 的領土掠奪既不合算也不可能。故列強退而采取一種 間接的侵略方式,即以條約體繫鞏固其非正式控制, 同時寄希望於實質上的經濟利益。
    從根本上言,帝國主義侵略國與被侵略國之間* 關鍵的實質問題是對被侵略地區的全面控制。隻要能 達到實際的控制,是否直接掠奪領土是次要的。帝國 主義侵略所至,總要爭奪被侵略國的文化控制權,這 在中國尤其明顯。正因為沒有直接的領土占據,不存 在像殖民地那樣的直接政治統治,西方在中國*需要 不僅在物質上,而且恐怕*多是在文化上表現其權勢 和優越性,希望以文化滲透來為以後的經濟利益鋪路 。故在中國,對文化控制的競爭既是手段也是目的。
    帝國主義爭奪被侵略國的文化控制權的主要方式 ,一般是貶低打壓本土文化。但西方雖然力圖在中國 取得文化控制,卻不能像在殖民地那樣直接破除中國 的本土文化。西方對中國文化的破壞隻能是間接的, 有時恐怕還要經中國人自己之手。章太炎就注意到西 人欲*中國種性(實即**所說的文化)的圖謀和努 力,其方法就是先廢中國的“國學”,這一開始就是 傳教士鼓動*力。①的確,在這場中西文化競爭中, 傳教士恰在*前沿。鄭觀應早就認識到,洋人到中國 傳教,是要“服華人之心”。②洛克菲勒的秘書蓋茨 (F.T.Gates)在20世紀初說得*明白:傳教事業 的效果即在於“對全世界的和平征服——不是政治控 制,而是在商業和制造業,在文學、科學、藝術、情 操、道德和宗教各方面的控制。” 就根本的文化競爭而言,西方傳教士在中國的成 敗不僅在於使多少中國人皈依基督教,而且在於是否 使*加眾多的中國人改變思想方式。在近代中西文化 的踫撞、競爭與相互作用這一動態進程中,傳教士自 身也在不斷地轉變和調適,以尋求一種*有效的方式 。有時為了實現目的,傳教士也自覺不自覺地采取一 些違背其基本教義和價值觀念的手段,如支持使用暴 力及運用與宗教頗有矛盾的“科學”作為說服的** 等。P1-4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