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新批判主義(第3版全新增訂本)(精)
該商品所屬分類:哲學/宗教 -> 哲學
【市場價】
689-1000
【優惠價】
431-625
【介質】 book
【ISBN】9787521201659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 出版社:作家
  • ISBN:9787521201659
  • 作者:鄧曉芒
  • 頁數:434
  • 出版日期:2019-01-01
  • 印刷日期:2019-01-01
  • 包裝:精裝
  • 開本:16開
  • 版次:1
  • 印次:1
  • 字數:389千字
  • 鄧曉芒教授代表作,全新增訂精裝版。
    《新批判主義》對當下人生、社會問題的深刻解讀,提供了獨特的思考立場和視角。
  • 《新批判主義》是一繫列有關中西文化、社會與歷史的思想隨筆集,涉及法制、倫理、人生觀、生死觀、本體論、懷疑論、信仰和偽善等問題,批判了中國傳統思維模式的弊端,為人文精神的重建以及現代價值觀的啟蒙,提供了獨特的立場和視角。
  • 鄧曉芒:1948年生,湖南長沙人,1979年考入武漢大學哲學繫攻讀西方哲學史研究生,1982年獲碩士學位並留校任教,曾任武漢大學哲學繫教授,博士生導師,2009年起任華中科技大學哲學繫特聘教授,2018年成為湖北大學資深教授。現為全國外國哲學史學會常務理事,《德國哲學》主編。代表性成果有專著《思辨的張力一一黑格爾辯證法新探》《〈純粹理性批判>講演錄》《黑格爾<精神現像學>句讀》《文學與文化三論》等,譯著有康德“三大批判”(《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判斷力批判》,均為楊祖陶校)、《精神現像學》[句讀本]等。
  • 第三版序
    第二版序
    前言繼承五四,**五四
    ——新批判主義宣言
    回顧與前瞻
    孤獨的魯迅
    魯迅精神與新批判主義
    再談新保守主義的思想誤區
    ——與郭齊勇先生商榷
    投入·比較·**
    ——談談如何對待外來文化
    當代人文精神的現狀及其出路
    在思想的地平線上
    對新**主義的文化反思
    五四精神的失落
    ——評林毓生先生的《中國意識的危機》
    女扮男裝與女權意識
    新保守主義的理論與情感
    ——評胡國亨先生《獨共南山守中國》
    情感的位置
    ——答石砩先生
    第三條道路和新批判主義
    ——再答石砩先生
    何謂“霸權主義
    哲思與感悟
    蘇格拉底與孔子的言說方式比較
    康德宗教哲學與中西人格結構
    自由:人的使命
    ——讀弗羅姆《逃避自由》
    何謂真正的信仰
    如何做一個現代人
    後現代狀態與後現代主義
    做人的秘密
    “古國沙文主義”的一面鏡子
    揭開史前藝術的奧秘
    ——讀《藝術人類學》
    迎著遙遠的目光
    中西建築與哲學
    文學的痛苦
    野草與喬木
    一個老詩人的迷惘
    殘雪與卡夫卡
    《傷逝》中的文化衝突試析
    童話裡的思想
    《月亮和六便士》的宗教意義
    中國新時期作家的雙重自我
    作家的根在哪裡
    ——從《如焉》的討論談起
    論21世紀中國文學的前景
    我們這一代的沉默與思考
  • 孤獨的魯迅 一個民族的精神的代表人物,往往是與這個民族大多數人的精神狀況背道而馳的,魯迅也正是以他獨立的人格抗拒整個國民的劣根性,而成為“民族魂”。
    多年以前,曾聽一位朋友談起,中國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雖有數千年,但其實不過一個甲子,60年一循環。當時聽後付之一笑,以為很機智,但也未必,誇張而已。不料紀念魯迅先生逝世60周年的時候,將先生當年所作文章翻來一看,大為驚異,竟如寫於昨日。
    當然,就我們大多數人的感覺來說,這60年我們是大有長進的。從社會變革上看,這也是確實的。但就思想文化上說呢?的確,魯迅時代*進步、*先鋒的思潮即馬克思主義取得了勝利。但那“*……”之後又是什麼呢?我很怕現在那些“新”“後新”“新後新”“現代”“後現代”“後後現代”,以及“後哲學”“後文學”“後理論”等等的時髦,又要來一次對全部文化的“革命”(現在稱作“解構”),而與這股勢力相抗衡的,現在仿佛隻有“國學家”和保守主義了。其實雙方恰好是相通的:“後現代”的目標在我們這裡正是回歸傳統。理論家們在那裡爭來爭去,多半是為了搶話筒(爭奪話語權),一旦真的搶到手,又期期艾艾說不出個所以然,隻是在那裡做姿態,趁機亮一回相而已。
    然而,正當看客們這邊鼓幾下巴掌,那邊打幾聲吆喝的時候,魯迅先生早已被人們遺忘了。**許多人對魯迅的了解,大不過道聽途說的那幾句話,旋即就淹沒在各種新說舊說之中,間或看到幾篇談魯迅的文章,又大都是50年代的“胡風分子”和“右派”寫的。年輕一代則多以為自己已**了魯迅老遠,用不著再來撿這出不了風頭的老話題了。不過,魯迅之所以被人們忽視的*深刻的原因,還在於他的思想頗不合國民的口味。博爾赫斯曾經說過,一個民族的精神的代表人物,往往是與這個民族大多數人的精神狀況背道而馳的,如莎士比亞就與英國人優雅的紳士派頭相去甚遠,塞萬提斯無情嘲弄的正是西班牙傳統的騎士精神。如果他對魯迅有所了解,他一定會說,魯迅也正是以他獨立的人格抗拒整個國民的劣根性,而成為“民族魂”。
    而這也就注定了魯迅的孤獨了。這種孤獨不僅表現在沒有多少人理解魯迅方面,而且還表現在不論什麼人都認為自己可以大談一通魯迅方面。平心而論,魯迅在現代文學的作家中,至今還是*受關注的一位。1981年版的《魯迅全集》16卷在15年內已印行9次,*後一次在中共中央黨校圖書訂貨會上以580元一套(漲價100%)的價格一次就訂出6000套。而且,在魯迅生前和死後,海內外對魯迅的高度評價一直都沒有中斷過,甚至在***的“文化大革命”中,魯迅的書也不在被禁之列,相反還被利用來整倒一些人。現在的一些年輕人對魯迅的不感興趣,未必不是出於一種逆反心理。但這些其實都與魯迅毫不相干。他自己歷來都認為,自己的書被後人高度評價並不是一件好事,這隻說明**、民族的不幸,也說明自己白費了力氣。他盼望自己的書真正被人遺忘的**早日到來。
    於是,事情便成了這樣:無論我們**是冷落魯迅,還是抬高魯迅,我們始終都不能進入魯迅。魯迅是孤獨的,大眾無法和他打交道(於是冷落他),他也無法和大眾打交道(於是抬高他)。孤獨的魯迅隻和孤獨的讀者打交道。要了解這一點,必須了解魯迅的思想與任何其他思想家都不同的特殊之處。
    一、自我否定的懺悔精神 魯迅的一個*大的特點,就是他思想中那種深深的懺悔精神,那種極為敏銳的自我批判精神。人們都知道,魯迅是五四激進的反傳統主義的急先鋒;但很少人指出,他的這種反傳統首先是針對自己,是對自己身上傳統毒素的無情的自我拷問。他說:“我的確時時解剖別人,然而*多的是*無情面地解剖我自己”,“我覺得古人寫在書上的可惡思想,我的心裡也常有……我常常詛咒我的這思想,也希望不再見於後來的青年”(《寫在〈墳〉後面》)。在《狂人日記》中,他在批判了中國傳統四千年“喫人”的歷史之後,筆鋒一轉,指向了自己:“四千年來時時喫人的地方,**知道,我也在其中混了多年……我未必無意之中,不喫了我妹子的幾片肉,現在也輪到我自己”“有了四千年喫人履歷的我,當初雖然不知道,現在明白,難見真的人!”這種懺悔,涉及人性的根,類似於希臘神話中俄狄浦斯的懺悔,即對自己“無意中”犯罪(殺父娶母)的懺悔。
    中國人歷來相信“不知者不為罪”。難道對不知道而做下的事也值得懺悔嗎?魯迅的回答是:是的,否則你永遠也不可能知道。懺悔、反省、自我否定是**性的,“知道”或自知之明隻是結果;人類心靈永遠是個有待認識的謎,而不是當下即能“反身而誠”地把握的本心、本性、赤子真心或“童心”。甚至兒童即已有犯罪的萌芽(原罪),隻是尚未自知罷了。魯迅在《風箏》中記述了他少年時代折斷了他弟弟快要做好的風箏的事,因為他當時認為放風箏是“沒出息的孩子”干的勾當;20年後他向弟弟去懺悔,可悲的是弟弟已經**忘得一干二淨,早已不覺得痛苦,於是“無意中喫人”的事仍可以每天在我們周圍悄悄地進行。《傷逝》中的懺悔精神則*加明顯和強烈。這種懺悔,不是懺悔自己做了某種不符合既定道德標準的事,而恰好是懺悔自己從前自認為光明磊落的行為及其不言而喻的道德標準,即“真誠”,是對沒有任何遮掩地袒露出來的一片赤誠進行懺悔。涓生和子君結合的基礎是真誠,但為什麼失去了愛情呢?是因為對這真誠未經反省,自以為**可靠,雙方都不思進取,隻是互相依賴,*終互相都成了負擔。魯迅在篇末發出了這樣的悲鳴:“我活著,我總得向著新的生路跨出去,那**步,——卻不過是寫下我的悔恨和悲哀,為子君,為自己。”“我要向著新的生路跨進**步去,我要將真實深深地藏在心的創傷中,默默地前行,用遺忘和說謊做我的前導。”中國人從來隻懺悔自己的虛偽,隻有魯迅**次懺悔了自己的真誠。所謂“遺忘”,是對那原先那麼刻骨銘心的、後來發現是虛假的“愛”的遺忘;所謂“說謊”,是要建立自己的人格面具,將真心深深藏起,不是為了騙人,而是要留給自己來不斷地反省和拷問,即為了“抉心自食”。
    在《墓碣文》中魯迅說:“於浩歌狂熱之際中寒,於天上看見深淵,於一切眼中看見無所有,於無所希望中得救。”在當時,“浩歌狂熱”*典型的代表是郭沫若,尤其是他的《女神》《鳳凰涅槃》等詩篇。郭沫若在其中鼓吹自我包容宇宙、氣吞日月,這個“大我”具有“全宇宙的能的總量”,它“如烈火一樣地燃燒”“如大海一樣地狂叫”,頗有***“宇宙即我心,我心即宇宙”的氣概。魯迅卻是**冷靜的,他在這種美好的天上境界裡窺見了黑暗的深淵和虛無的寒氣。如果說,郭沫若的精神像征是集香木而自焚並再生的火中鳳凰,那麼,魯迅的像征則是遊魂和毒蛇:“有一遊魂,化為長蛇,不以囓人,自囓其身,終以殞顛。”“抉心自食,欲知本味,創痛酷烈,本味何能知?”“痛定之後,徐徐食之,然其心已陳舊,本味又何由知?”美國魯迅研究專家李歐梵評論說,這是“中國文學史中*令人毛骨悚然的作品”[《當代英語世界魯迅研究》,樂黛雲主編,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10頁]。的確,從來沒有人像魯迅那樣對自己作如此陰郁的反思,那樣使自己置之死地而後生。郭沫若式的狂熱瞬間便會消失,成為一種大話、裝飾,在1958年的“大躍進”中則用來吹牛。魯迅卻*早地從天上降到現實的地上,並潛入到自己內心深處。他並沒有解決什麼“問題”,但他發現了自身的矛盾。
    這就是魯迅所謂“人道主義和個人主義”這兩種思想的矛盾,它導致魯迅對人類愛恨交加的復雜感情。他說:“我的思想太黑暗……所以隻能在自身試驗,不敢邀請別人。”[ 參看《魯迅全集》**1卷,第79—80頁。]在同時代人中,唯有魯迅承認自己的心是黑暗的,其他人(如郭沫若)則全都自我感覺良好,內心一片光明;唯有魯迅揭發了自己這樣深刻的內心矛盾,其他人則用外在衝突(不論是“啟蒙”還是“救亡”)掩蓋了內心矛盾,想到什麼便傲然發表出來,深信會得到喝彩,且的確受到了喝彩。魯迅的呼聲卻猶如夜遊的鴟梟,令人恐懼和不快,就連他的自言自語,都被懷疑是在罵人。魯迅的個性和人格就體現在他的不斷自我蠶食、毀掉內心一切堂皇的人生支柱而向*深處尋求生命的意義上,但表現出來則是向人類的病根開刀,是不向任何庸眾的溫情妥協,這就形成了他的“摩羅”性格。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