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萬國一邦(美國在世界歷史上的地位)/全球史譯叢
該商品所屬分類:歷史 -> 世界史
【市場價】
603-873
【優惠價】
377-546
【介質】 book
【ISBN】9787508686103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 出版社:中信
  • ISBN:9787508686103
  • 作者:(美)托馬斯·本德|總主編:劉新成|譯者:孫琇
  • 頁數:464
  • 出版日期:2019-01-01
  • 印刷日期:2019-01-01
  • 包裝:平裝
  • 開本:16開
  • 版次:1
  • 印次:1
  • 字數:544千字
  • 1.新美國史。首倡“跨國史”,打破國別史的既有模式,從**史著眼,重新書寫美國歷史。觀點新穎,視野宏大,令人耳目一新。
    不受傳統民族**史的限制,針對“美國例外論”,放棄單純在**框架內進行歷史研究的做法,將美國史的空間背景擴展至**,**民族主義的藩籬,著重分析美國與世界各國的互動和相互影響,方法與視野*勝一籌。

    2.讀懂美國的經典之作。想要深度理解美國,擺脫自娛自樂,不可缺少本書。
    托馬斯·本德專門從事美國史研究,是當代具有相當影響力的歷史學家之一。本書是托馬斯·本德的代表作,涉及美國政治體制和經濟制度的演變、當下問題的根源等諸多議題,從歷史理解現實,繞不過美國史的經典著作。

    3.知識量大,兼容並包。社會史、文化史、政治史、經濟史、環境史並重,一本書貫穿美國史方方面面。
    除了決定**命運的大事件,本書還囊括了美國歷**沒有被廣泛了解的社會、文化和經濟現像,如歐洲人、美洲人、非洲人**相遇時的文化戲碼、移民活動和亞裔美洲社區的建立等。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環境穿插互動,共同構成完整、繫統又生動活潑的美國史。

    4.布局細致入微,隱喻恰到好處。妙趣橫生的精彩故事與入木三分的分析論斷交相輝映,感染力強。
    不同於以往講述美國史的圖書,本書在線性敘事的基礎上加以提煉升華,如從歷**的訴訟案看美國政黨政治、非自由勞工的經濟模式對未來工業化組織的指向等,史實之外*有精妙的觀點。

    5.多位**學者、重量級媒體聯袂**。
    美國歷史協會**、哥倫比亞大學歷史學教授埃裡克·方納,芝加哥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托尼·普拉特教授,愛荷華大學琳達·K. 克柏教授、《經濟學人》等對本書贊譽有加。
  • 美國歷史協會主席埃裡克·方納、《經濟學人》重磅推薦! 從世界的邊緣到中心,從與世隔絕到息息相關,全球視野下重塑美國歷史。 將美國史納入更為廣闊的全球史視野中,已是大勢所趨。托馬斯·本德是當代具有相當影響力的歷史學家之一,首倡跨國史理念並付諸實踐。《萬國一邦》是本德的代表作,已成為美國史研究的經典作品。本德摒棄單一而孤立的民族國家史,打破早已定型的研究框架,將美國重新放置在全球視野下,重構美國歷史。作者將美國獨立戰爭、西進運動、內戰、工業革命、現狀與未來等美國史中的一切重大主題和獨特事件,全部放在全球史背景下接受檢視。從16世紀新世界殖民時期到20世紀的社會改革,美國必須被視為全球的一部分,並作為其中一分子與世界互動。 ------------- 全球史譯叢(見識城邦出品): 01:全球史是什麼[德]塞巴斯蒂安·康拉德(Sebastian Conrad)著 02:墮落之海:地中海史研究[英]佩裡格林·霍登(Peregrine Horden)[英]尼古拉斯·珀塞爾(Nicholas Purcell)著 03:19世紀大轉型[德]安德烈·貢德·弗蘭克(Andre Gunder Frank)著 04:萬國一邦:美國在世界史中的地位[美]托馬斯·本德(Thomas Bender) 著 05:公司與將軍:荷蘭人與幕府時代日本的相遇[英]亞當·克盧洛(Adam Clulow)著 06:近代早期世界的全球互動(1400—1800年)[美]查理斯·帕克(Charles Parker)著 07:蚊子帝國:1620—1914年間加勒比地區的生態戰爭[美]J. R. 麥克尼爾(J. R. McNeill)著 08:中間地帶:大湖區的印第安人、帝國和共和國(1650—1815年)[美]理查德·懷特(Richard White)著 09:美國憲法的全球史(1776—1989年)[美]喬治·A.比利亞斯(George Athan Billias)著 10:現代世界的誕生(1780—1914年)[英]C. A. 貝利(C. A. Bayly)著 11:交換之物:荷蘭黃金時代的商業、醫學與科學[美]柯浩德(Harold J. Cook)著 12:鳥糞與太平洋世界的開啟:全球生態史[美]格裡高利·庫什曼(Gregory T. Cushman)著 13:氣候變化與全球史[美]約翰·L. 布魯克(John L. Brooke)著 14:大轉型:中世紀晚期世界的氣候、疾病與社會[英]布魯斯·M. S. 坎貝爾(Bruce M. S. Campbell)著
  • 托馬斯·本德(Thomas Bender),全球史研究的主要倡導者,美國知名歷史學家,紐約大學(NYU)校座人文講席教授,紐約大學國際高等研究中心負責人,研究涉及文化史、思想史、城市史等領域,是美國當代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歷史學家之一。 主要作品有《萬國一邦:美國在世界歷史上的地位》(A Nation Among Nations:America's Place In World History)、《紐約智識》(New York Intellect,1987)、《未完成的城市》(The Unfinished City,2002)、《在全球化時代反思美國史》(Rethinking American History in a Global Age,2002)等。曾榮獲弗雷德裡克·傑克遜·特納獎(Frederick Jackson Turner Prize)、蓋蒂、洛克菲勒和古根海姆獎學金。
  • 中文版序言
    前言與致謝

    導 言
    第一章 海洋世界與美國史的開端
    島嶼世界
    走向**
    渡海而來的民族
    大西洋上的克裡奧爾人
    種植園復合體

    第二章 “大戰”與美國革命
    **帝國
    一場連續的戰爭,1754—1783年
    1783年
    大西洋革命時代
    危險世界中的一個新生**
    國外事務和黨派政治
    一種新型的民族主義

    第三章 **構建時代中的自由
    1848年
    各新型民族**的誕生
    聯邦危機
    領土主權性和自由民族主義
    共和黨
    對民族主義的銘記,對自由主義的忘卻

    第四章 帝國中的帝國
    亞哈和帝國
    身為白鯨
    帝國的巧辯
    **策略
    1898年
    革命和帝國
    讓帝國在世界上享有安全

    第五章 工業化的世界與自由主義的轉型
    兩場革命與社會公民權
    走出自由放任的途徑
    職業風險和道德想像
    **上的改革和世界範圍的網絡
    共同挑戰和地方政治

    第六章 **史與**的美國

    注 釋
    索 引
    譯後記
  • 中文版序言 《萬國一邦》的寫作緣起始自20世紀80到90年代我同學者、記者以及商界**的對談,我們就經濟、移民、大眾文化(從服飾到音樂)的**化展開了討論。當聽到一種宣稱,說某樣事物是一種全然嶄新的現像時,身為歷史學家的我們總有一種態勢要做出回應。我們的衝動就是要檢驗這類宣稱。我們會提出一個歷史問題:那真的就是全然嶄新的嗎?也許它遠比我們所認定的*具淵源。
    將這種立場作為一種質疑,我走訪了美國幾大主要的基金會——福特基金會、洛克菲勒基金會和梅隆基金會,以及一個規模*小的私人基金會格拉迪斯·克裡布爾·德爾馬斯基金會(The Gladys Krieble Delmas Foundation),它們都曾以資助重要的研究計劃著稱。讓我驚喜的是,我所問到的每一個人都認為我的這一觀點極為重要,並為這一研究項目提供了豐富的資助。根據一項提案,我們組織了一繫列為期四周的夏季會議,就如下的歷史問題做出發表:18到20世紀各國間的**聯繫及其相似性。
    與會者來自五湖四海,各大洲皆有分布。每次的夏季會議都會邀請不同的與會者,盡管為了保持對話的延續性,我們也會邀請四到五位先前會議的參加者。這些會議在紐約大學名下景色宜人的拉比埃特拉避暑山莊(Villa La Pietra)舉辦。這一避暑山莊正是供紐約大學的學人海外遊學、舉辦會議的好去處,它也有理由讓我們得以在意大利佛羅倫薩的文化中心漫步思考。經過4年的會議,有80位歷史學家參與其中。我們討論的結果通過兩種出版物向公眾展示:一份簡潔的手冊《拉比埃特拉報告》(the La Pietra Report,2000年),向課程大綱的修訂和專業研究都提出了以資借鋻的各種理念;一本由16位與會者的文章組成的論文集,既探討了思考民族**史的轉向帶來的深遠影響,也為這一研究路徑將會呈現何種風貌提供了一些範例。由我編輯的這本書在《報告》發表後的兩年出版,定名《在**化時代反思美國史》(Rethinking American History in a Global Age,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02)。
    這對我而言,這是一次斬獲頗豐的學習經歷,通過與會者發來的信函和電郵,我也知道這對他們中的大多數也同樣如此。我先前的研究和寫作一直聚焦於合眾國史,特別關注在城市——特別是紐約城——背景下的知識分子。我曾給朋友打趣說:寫完這麼多紐約城的史著,下一步我要放眼**了! 事實上,我還有一個*美好的動機。作為一種學術門類的歷史學,在19世紀的德國發展起來時,它的組建圍繞民族-**展開,是**建構中意識形態的組成部分。打開那個閉鎖的匣子,將其置於一重*寬廣的世界背景之下,也許會有助於公民和政客認識到他們自己的**隻是列國共同體中的一部分。所有的**都在共享著這個世界。它們不僅通過貿易和移民活動被攪在一起,也日益被技術和文化所連接,作為現代**,它們同樣也分享著一種相似的歷史發展階段,盡管它們各自采取了**地方特色的別樣路徑。
    這一觀點對我而言至關重要,因為我對“美國例外論”(American Exceptionalism)的概念深表不安。這一概念出現在冷戰早期,憑此(人們)把合眾國放在了*宏大的各國共同史之外。當然,合眾國是不同於其他各國的,中國也同樣如此。但這兩個**都不是例外的,都不能宣稱置身於歷史之外。
    冷戰時代,那些美國例外論的鼓吹者很典型地以一篇清教徒布道(lay sermon)為參照,那場布道的發布正值1630年清教徒定居者剛剛抵達馬薩諸塞灣,他們希望能夠在波士頓安營扎寨。他們的**約翰·溫斯羅普(John Winthrop)曾說:“我們將會成為一座山巔之城,所有人的眼目必將仰慕我們。”對例外論意識形態深信不疑的這批人,從“美國研究”(這是20世紀40年代發明出來的一種全新的跨學科的研究領域)的專家,到作為總統的羅納德·裡根,無不回首以這些清教徒為參照並征引那個特殊的語句。當裡根和其他人一起將這一引文的出現作為美國例外論的奠基時刻時,他們卻並沒有遵循其完整的陳述。在這個常被引用的隻言片語之後,溫斯羅普還繼續寫了下去。上帝和世界將會成為我們的法官:“如果我們不能依照上帝的旨意正確地在這件我們已經擔當的工作上行事為人,進而引發他從我們身上收回他所饋贈的幫助,我們將會鑄就一個為人議論的故事,成為全世界的笑柄。”隨著它在冷戰中的發展,例外論否定了世界其他地區對合眾國的評判。但在事實上看,美國人隻是諸多民族中的一種,而非什麼特立獨行的例外,跟所有民族一樣,我們*終都要對人類整體擔負責任。
    伴隨著一種優越論的假設,例外論將美國史放置在所有的他國史之外。例外論的假設繚繞心頭,我捫心自問:美國史中的哪些關鍵時刻隻是一種例外呢?還是*寬廣的、***性的歷史進程中的一部分呢?在本書中,我關注了美國史和那些發生在其他各洲的特殊的大事件:歐洲強權在世界其他地方的殖民定居活動,特別是作為革命之後果的新型民族**的創制,**建構的影響以及內戰或其他對19世紀新奠基之民族**構成挑戰的事件,當然*後也包含對帝國的討論。我認為我的“發現”是有效合理的,至少有三大洲經歷了相似的事件。本書表明,雖然各大洲存在差異,但從整體上依然存在一種共同史。
    我並不是**一位這樣思考的人。其他人——有些是拉比埃特拉會議的成員,有些不是——早已著手推進了這類將**置於跨國視角中的史學研究。自我出版《萬國一邦》以來的數十年間,這種研究民族**史的路徑以及跨國史研究的發展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展。與“世界史”相對立的“**史”的研究領域也繁榮興盛起來。我希望這種對單一世界(各處都彼此相連)的感知,終有**會催生出**合作而非**衝突。
    托馬斯·本德 紐約 2018年2月 導 言 本書試圖宣告美國史的壽終正寢,這一點我們早已知曉。“終結”(end)既可以指一種“(主動的)目的”(purpose),也可以指一種“(被動的)終止”(termination),這兩重含義對我導入主題都是必不可少的。首先,我有意吸引大家來關注民族**史(national history)的終結,美國史也位列其中。各國的歷史通過學校教育被帶入公眾話語中,進而打造和維持了民族**的認同感。自足的**被呈現為歷史的天然載體。我認為:這種寫作和教授歷史的方式早已黔驢技窮。我們所需要的史學是一種能夠把民族**史理解為自身不斷構成了多重歷史,同時又被多重歷史所塑造的史學。而多重歷史(的範疇)既可能大於也可能小於民族**史(的範疇)。民族**並非決然獨立、封閉自足的;它跟其他各種人類團結(的形式)一樣,不僅與外部相關聯,也或多或少地被自身之外的環境所塑造。事到如今,(我們)不應再忽略(這種觀察)民族**史的顯而易見的維度了。19世紀的民族主義意識形態已經嵌入了作為一門學科的史學的發展歷程之中,但它遮蔽掉了民族**多重社會中的真實經歷,並在一個我們*加需要寬廣的世界主義的時代中造成了一種狹隘的地方主義。
    與民族**(nation-states)一樣,各民族**史的研究也經歷了種種現代的發展。作為合眾國之首部民族**史著作,大衛·拉姆齊(David Ramsay)的《美國革命史》(History of the American Revolution)出版於1789年。事實上,拉姆齊有意拖延,將此書的出版拖到了美國憲法被批準生效之後。在隨後的兩個世紀裡,史學——特別是學校中的歷史教學——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使人們)將**視為人類團結的*主要形式。它成為學校和各類機構中公民教育的核心,這些學校和機構都致力於將小農、移民和各邊遠民族(provincial peoples)造就成民族**的公民。一種共同的歷史有意要為一種共享的民族認同提供依據,它既裹挾了人類共同的記憶,也達成了一種心照不宣的共識,即忘卻差異。
    這種對公民的構想是**且**的,被認為是能夠壓倒其他所有的認同來源的。地域、語言、種族、階級、宗教和其他團結或關聯的形式,相較民族**而言,要麼微不足道,要麼大而無當。它們都應當**服從於那種對民族**的認同。此外,**的領土也被明確地限定。為了維持一種**公民或**主體的觀念,**的空間和人口都被假定成高度同質的。相應地,現代民族**承諾在**內外都會對其國民提供保護。一種既能表明國之邊界至關重要,又能許諾提供保護的人為創制就是護照的出現——它是19世紀的一項新發明。
    新興民族**的**們把**自然化視為一種*基礎的、*顯而易見的人類團結形式,同時,他們也得到了歷史學家們的幫助。盡管這種對**意義的抬升仍算是一種相當新鮮的做法,但當習慣成自然,把一千年前發生在法蘭西當下國界裡的事都當作“中世紀的法國史”時,人人都越發對這個概念泰然處之了。顯然,在這個大談**化、多元文化主義和民族散居(diasporas)的時代裡,我們當下的切身經歷並不能與民族主義者那時的假設相匹配。生活著實*為復雜難辨。歷史學家們跟其他人一樣也都深諳此理。
    人們常說,19世紀的史學在意識形態框架上展現出來的明顯缺陷之所以延綿不*、難以根除,可以用別無選擇、了無他途來解釋。在這本書中,我的目的就是要在****的背景下,提供另外一種理解美國史中心事件和主題的方式。不同於“美國例外論”的概念,我的這一框架堅持認為:民族**並不足以構成其自身的歷史背景。事實上,它早已逼迫著,將其生存的環境推展到了*終端的大陸盡頭,即整個地球。在此,美國史中的一切重大主題和事件,包括像革命[1]和內戰這樣獨特的美國事件,都應在一種**史的背景下接受檢視。**民族**並不必然意味著要置民族**於不顧,相反是要將其歷史化並澄清其意涵。歷史學家喬伊斯·阿普爾比(Joyce Appleby)曾寫道:“抽身於史學和民族**的源流之外,不是為了非難史學,相反,是為了把握一些強有力的假設,而這些假設業已形塑了我們的思考。
    在過去數年間的美國史研究中,在*具原創性且令人振奮的學術志向裡,有一些並不必然束縛於民族**的方面已經被搭建起來——它們包括在社會史中對性別、移民、民族散居、階級、種族、族裔特性以及其他各領域的研究。如果(我們說)這類學術志向並未屈從於民族主義者的框定,但它也沒有改變或取代後者。它隻是日漸壯大,日益與盤踞於我們腦海中的那類老舊的既定敘事漸行漸遠。它帶來了關於美國史中先前未被研究或未被充分辨識的某些團體和主題的新知,但是它並沒有改變處於**地位的敘事結構。民族史的單一邏輯看上去已經陷入僵局,新的學術志向貌似可以有所突破。然而,*常見的情況是,這類新型的學術志向被打上了括號、割裂另置(在各類教科書中確實如此),而不是被整合收編。雖然學者們不斷添枝加葉,但基本敘述卻巋然如故。這也解釋了教科書為何日漸冗長、越發難讀、鮮有讀者問津,因為19世紀的老舊敘事被淹沒於蕪雜的新研究之下。這種敘事必須經受*為直接的挑戰。
    大約10年前,我開始*認真地思考,並從相當不同(的角度)來思考早已被寫就、定型的美國史。對我自己當時教授美國史的方式,我不想再提。困擾我的並非是當時飽受爭議的政治史議題,至少不是對所謂文化戰爭中此方或彼方狹隘的支持或反對,也不是要迎合自由派或保守派的闡釋,因為在困擾我的事情上,兩派並無異見。我面臨的是一種*為根本性的、方法論上的難題:在我看來,那種盤踞在我腦中的既有敘事似乎限制了我理解美國史中心主題的能力。什麼是美利堅民族經歷的真正邊界?什麼樣的歷史是美國與他國共享的歷史?如何以一種*為寬廣的背景為參照來改寫美國的核心敘事?我開始反復思量核心敘事中的兩個方面:它未加檢視的假設——民族**是歷史天然的容器和載體;以及它所忽視的真相——不遜於時間,空間同樣也是歷史解釋的基礎介質。歷史既在時間中延綿,也在空間中展現。
    你我都曾被教授過一種美國史,那種美國史看上去似乎是封閉自足的。在學校歷史課程中出現的種種新變化,*是突顯了問題的存在而非解決這一問題。在**化的世界裡,在一個文化多元的**中,為了把我們的年輕人*好地培養成合格的公民,美國大多數州如今都要求學校開設世界史課程。這貌似是一種富有成效的課程變化,但在實踐中,這種新課程卻顛覆了動議的美好初衷。大多數世界史課程並不涵蓋美國史。不知何故,無所不包的世界史(的課程內容)卻不容我們(自己的歷史)棲身於內。在此類課程中,美國與其邊界之外的世界的相互聯結和彼此依賴鮮有提及,並且這種修訂後的課程再次強化了美國與外部世界的分裂,而這正是當代公民必須克服的一種分裂。
    如果美國人傾向於將某些“**化的”事務視為“外在的異數”(out there),而非以某種方式與他們自身相關,那麼對於這種錯誤的認知,我們合眾國的歷史學家們難辭其咎。我們的學科訓練致力於讓我們把**視為自足的歷史載體,我們講授歷史的方式強化了這種地方主義(parochialism)的眼光。我們把這一點假定為民族主義(nationalism),但我們卻並未對其加以證明。如果歷史學家想把學子和公眾教化為真正的公民,他們必須*為深入地思考其用以架構各民族**史的方式。民族**史是我們必須堅守的,但也應當以揭示共**和互聯性的方式來堅守。
    令人費解的是,研究外國史和地區史的許多學者——區域研究的專業人士——往往共享甚至強化了這種內外二分的研究方法(binary approach),把合眾國和它外部的世界放在了兩個不同的匣子裡。在美國的大學中,美國研究和區域研究的計劃是同時發展起來的,然而直到*近,他們都沒有認識到彼此都是同一個**史中相互影響的組成部分。由此,我們限定了自身對世界其他部分的理解,也忽略了他國之歷史在構成我之歷史的組成部分時的種種方式。美國人需要*加意識到自身是作為“異邦的一部分”(a part of abroad)而得以存在,正像紐約《商業周刊》在充滿希冀的1898年所觀察到的那樣。
    本書詳盡闡明了兩個嵌套在一起的論點。**個論點是:**史開始的時候也正是美國史開始的時候,以1500年前後的幾十年為開端。第二個論點緊承**點而來:除非把美國史整合進**的背景,否則對它的理解將不可能是充分且**的。唯有如此,纔能使美國史研究成為一種有所改觀且*具解釋力的史學研究。這種史學重新連接了歷史學與地理學。它整合了因果性的影響因素,這些因素既體現在延綿的時間中,也跨越空間發揮作用。它也豐富了我們對在歷史中不斷被打造和再造的合眾國的理解。此外,這也是勘測和評估一種變動不居的位置轉換和相互依賴關繫的**途徑,正是它們將**的合眾國同地球上的外邦(the other provinces)聯繫了起來。
    眾所周知,馬克斯·韋伯在19世紀末將民族**定義為合法壟斷暴力的(權力)所有者。這一定義自然擁有證據上的支撐,證據是必不可少的,但隻有證據又不足以說明問題。民族**同樣也有賴於民眾對民族認同的接納。民族主義和民族認同很大程度上可以在一種共享記憶的感知中被發現。打造和教授這種共享的記憶與認同,正是歷史學家們的工作,也是民族**歷史課程的構成要義。兩者都廣泛支撐並促進了民族認同和民族**公民的形成。但是,我們也需要揭示出人類團結的樣式和規模所具有的歷史性。人類團結的各類樣式與規模,有早於民族**的,也有與之並存的。它們與民族**競爭、互動,甚至構成了民族**本身。任何一個民族**的歷史都是一種偶然的、依情勢而生的結果,作為歷史行動者的作品,它*非一種理想型或自然的事實。它是一種互動的產物,也是一種民族**與歷**或大於或小於**範疇的各類社會形成、社會進程和社會結構的交相互動的結果。近年來,社會史家們業已著力描繪出了那些在民族**內部的“*微觀”(smaller)的歷史;如今,相對於民族***宏大的歷史的描繪也已初現端倪。
    要慮及民族**史的**維度,歷史學家們必須邁出民族**閉鎖的匣子——然後纔能帶著對民族**發展的全新且*豐富的解釋回歸。他們能夠*清楚地認識到民族**在人員、貨幣、知識和物資上接觸並交流的區域與邊界是極具滲透力的,史學研究的原材料並不會在國界線上止步不前。一個民族**並不足以構成其自身的背景。(民族**)*非隅於一個(不來電的)中子或(孤立的)細胞中,對它的研究必須在一個大於它自身的框架中展開。
    本書把合眾國視為集體構成人類整體之諸多行政區劃中的一部分來進行檢視。我將要講述的故事始於1500年前後,那時,跨洋航行**將所有大陸連接為一體,並創造了一種囊括所有民族的共同史(a common history)。美國史的發端也正是構成**史重要事件裡的一部分。我(的故事)將結束於20世紀,那時,合眾國已經以一種在故事發端時所未曾料想的模樣赫然聳立於**性事務之中。
    美國的民族建構計劃已經取得了異乎尋常的成功。但是這種成功的歷史並不能夠也不應該被拿來宣稱並維持一種歷**的獨特性或範疇上的差異性。不管**的合眾國享有怎樣的獨特地位,它依然隻是**區劃的一個組成部分,與其他地區彼此聯繫並相互依賴。合眾國的歷史隻是多重歷史中的一種而已。
    關於多元文化主義和**化的爭論甚囂塵上,由此也激發了事關民族**衰落和後民族**史(post-national history)(興起)之可能的對話。但是,我並不認為民族**有可能會很快消失。誠然,民族**曾經對人類共同體(human community)造成過嚴重的傷害,但它們也恰恰是保護人類和捍衛公民權的**可行的強力實施者。隻要我們所理解的歷史囊括了對社會中權力的分析以及對人類共同體中道德責任的明辨,民族**就必定仍是歷史探尋的中心對像。在此,我的目的並非要摒棄民族**史,而是要為它建構一種別樣的模式,這種模式能夠*好地尊重經驗記錄並能*好地服務於作為民族**和世界公民的我們。
    如今已經有相當多的學術文獻以多樣的形式挑戰了傳授民族**史的老舊方式。甚至還有些宣言號召(人們采取)別樣的途徑,其中也包括我提出的兩條。這兩條宣言都是專門針對我在學科內部的同僚——學術圈的讀者們和專業歷史學家們,同時也呼吁我們要另闢蹊徑,探尋未曾踐行過的別樣路徑。本書面向的是*為廣泛的受眾,並在事實上踐行了宣言中提出的主張。
    本書沒有在既定敘事的邊邊角角零敲碎打,而是檢視了美國史中的五大重要主題並將其視作**史的一部分來重新加以解釋。這樣做可以顯著地改變——依我看來可以充實——我們對這些主題的理解。我也會討論其他主題,但我選定的這幾個主題是中心性的,在任何一種合眾國的通史中都不能忽略其中的任意一個。
    第一章探討並重新定義了“發現時代”(age of discovery)的意義。新世界新在何處?這一章奠定了**史的開端,為後續故事鋪就了舞臺。下一章,從制憲會議(Constitutional Convention)詹姆斯·麥迪遜(James Madison)的一條評論中受到啟發,擴展了美國革命的時間範圍和地理空間,將其置於18世紀各大帝國的競爭,特別是“大戰”——英格蘭和法蘭西從1689年一直持續到1815年的**性衝突——的背景下加以考察。合眾國本土之外諸種勢力的發展在美國對大不列顛的勝利以及這一新興民族**的發展中也都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同樣重要的是,英屬北美殖民地的革命危機隻是眾多**革命危機中的一種,所有這些危機都來自各大帝國間的競爭以及隨之而來的自我革新。
    隨後,我把(美國)內戰放在了1848年歐洲革命的背景中。林肯對歐洲的自由派深表關切與欽佩,那時歐洲自由派在民族**和自由之間鑄造了一條鎖鏈,他們重新定義了民族**的版圖並對林肯的關注做了回應。特別是在《解放黑人奴隸宣言》發表後,他們將聯邦(the Union)的事業放在追求自由民族主義這個*宏大野心的中心一環。這類對**、自由和民族**之領土的全新理解逐漸滲透到各大洲,並經常狂風暴雨般地向前推進。
    大多數美國人在承認其歷史中的帝國中心性問題上猶豫不決,*不用說正視美利堅帝國隻是諸多帝國中的一個這一現實。但是,1898年的帝國冒險並非像人們常說的那樣,是一種偶然的、未加思索的行動,在第四章中,我將探尋某些理路,順籐摸瓜,人們會發現當時帝國被提上民族**的議程已經有幾十年了。無論從目的上還是從風格上看,美國的西部擴張與1898年的海外殖民都有一種引人注目的延續性。同樣延綿不*的還有工農業商品不斷擴張的對外貿易政策,以及在20世紀獲取原材料並確保美國海外投資的政策。
    第五章關注1890年之後幾十年裡美國的進步改革、社會自由主義以及對社會公民權的訴求。借助廣角鏡頭的觀察,人們必然會認識到美國的進步改革隻是那個時代人們對工業資本主義和大型城市**擴張的一種**化回應的一部分。一份席卷**、事關改革理念的菜單已經擺在所有人面前。他們隻是有選擇地采納並做出差異性的改編,從一國到另一國,紛紛呈現出民族**的各類政治文化在*大範圍中的、共享的、**史中的重要性。
    *後一點至關重要。我並不是說隻有一種歷史,或者說美國革命與同時代的其他革命類似。我也並不是說美**戰與俄羅斯帝國和哈布斯堡帝國的農奴解放或者德意志和阿根廷的統一毫無差異。我也不是說美利堅帝國與英格蘭、法蘭西或德意志這樣的帝國無法區分;或者合眾國的進步運動類似於日本和智利的進步運動。然而,我們曾忽視的家族相似性是存在的,同時我們也忽視了每塊大洲的歷史行動者在面對共同挑戰時形成的自覺的相互交流。
    也並不是說所有民族**史都不一樣。*重要的是,背景內容的延展可以讓我們*清楚、*深刻、*準確地看到什麼是合眾國之民族**史的獨特性。由此,重大事件和主題會呈現出不同的面貌,它們的起因和後果也被重新定義。在此之後,我們纔能*好地理解過去對當下的饋贈。
    美國總是與其他**分享歷史。真正接受這一點可以讓我們*具有世界性,也可以使我們的史學*易被外國學者和公眾接受。這會讓我們*開放地接受來自歷史學家以及疆界之外的其他人對我們的歷史的闡釋。我希望由此能夠*好地使我們自己和我們的子孫受教,接受一種友善的世界主義能夠讓我們成為*好的**公民和世界公民。毫無疑問,這將推動我們*加接近一種世界主義的道德無缺、正直無私。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