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傳習錄
該商品所屬分類:古籍 -> 子部
【市場價】
216-312
【優惠價】
135-195
【介質】 book
【ISBN】9787807695868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 出版社:時代華文書局
  • ISBN:9787807695868
  • 作者:王陽明|校注:葉聖陶
  • 頁數:276
  • 出版日期:2014-07-01
  • 印刷日期:2014-07-01
  • 包裝:平裝
  • 開本:16開
  • 版次:1
  • 印次:1
  • 字數:327千字
  •  葉聖陶解讀《傳習錄》,大師眼中的大師。 
      塵封88年的民國*版圖書,大陸**全譯出版。
      贈送*版《***先生圖譜》(印刷品)。

  • 《傳習錄》作為王陽明粉們學習的入門經典讀物 ,全書分為上、中下三卷。上卷經王陽明本人審閱, 中卷裡的書信出自王陽明親筆,是他晚年的著述,下 卷雖未經本人審閱,但較為具體地解說了他晚年的思 想,並記載了王陽明提出的“四句教”。每段《傳習 錄》原文後為葉聖陶先生的注釋。大師葉聖陶於88年 注釋的商務版權威性毋容置疑,且是大陸首次出版, 並隨書贈送絕版《王陽明先生圖譜》,使得本書稿在 眾多版本中具有較好的市場差異性。
  • 王陽明,原名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浙江餘姚人,因被貶貴州時曾於陽明洞(今貴陽市修文縣)學習,世稱陽明先生、王陽明。是我國明代著名的文學家、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和軍事家。是心學之集大成者,中國歷史上罕見的全能大儒,和孔子、孟子、朱熹並稱孔、孟、朱、王。其學說影響,不僅及於中國,而且波及日、韓等東亞國家,成為東方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 緒言
    一、傳習錄
    二、王守仁
    三、王學
    四、王學大概
    五、餘語
    上卷
    徐愛錄
    徐愛跋
    陸澄錄
    薛侃錄
    中卷
    錢德洪序
    答顧東橋書
    答周道通書
    答陸原靜書
    錢德洪跋
    答歐陽崇一
    答羅整庵少宰書
    答聶文蔚
    訓蒙大意
    示教讀劉伯頌等
    教約
    下卷
    陳九川錄
    黃直錄
    黃修易錄
    黃省曾錄
    錢德洪錄
    錢德洪序
    黃以方錄
    錢德洪跋
    ***先生圖譜
  • 上卷   徐愛錄   先生於《大學》“格物”諸說,悉以舊本為正,蓋先儒所謂誤本者也①。愛始聞而駭,既而疑,已而殫精竭思,參互錯綜以質於先生,然後知先生之說,若水之寒,若火之熱,斷斷乎“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者也②。先生明睿天授,然和樂坦易,不事邊幅。人見其少時豪邁不羈,又嘗泛濫於詞章,出入二氏之學③,驟聞是說,皆目以為立異好奇,漫不省究。不知先生居夷三載,處困養靜④,精一之功,固已超入聖域,粹然大中至正之歸矣。愛朝夕炙門下,但見先生之道,即之若易而仰之愈高,見之若粗而探之愈精。就之若近而造之愈益無窮:十餘年來,竟未能窺其藩籬。世之君子,或與先生僅交一面,或猶未聞其謦欬,或先懷忽易憤激之心,而遽欲於立談之間,傳聞之說,臆斷懸度。如之何其可得也!從遊之士,聞先生之教,往往得一而遺二,見其牝牡驪黃而棄其所謂千裡者⑤。故愛備錄平日之所聞,私以示夫同志,相與考而正之,庶無負先生之教雲。門人徐愛書⑥。
      【注釋】   ①《大學?禮記》四十九篇之第四十二。鄭玄曰:“《大學》者,以其記博學可以為政也。”唐人已有《大學》專本。北宋時,與《中庸》《論語》《孟子》合並為四書。程頤謂為“孔氏之遺書而初學入德之門也”。朱熹為之作注,稱《大學章句》,則區全篇為經一章,傳十章,並記之雲:“舊本頗有錯簡,今因程子所定而*考經文,別為序次如左。 ”而以舊本為誤本。《大學》有“致知在格物”一語,朱熹注雲:“格,至也。物猶事也。窮至事物之理,欲其極處無不到也。 ”又補釋“格物致知”之義曰:“所謂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蓋人心之靈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於理有未窮,故其知有不盡也。是以大學始教,必使學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己知之理而益窮之,以求至乎其極;至於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貫通焉,則眾物之表裡精粗無不到而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矣。此謂物格,此謂知之至也。”此說也,守仁抵之。
      ②“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語出《中庸》;言垂法於後,堪以俟待後之聖人,雖遠至百世,其道不異也。
      ③二氏之學,言釋與道也。按守仁門人錢德洪諸人所為年譜,守仁至二十七歲,始“自念辭章藝能不足以通至道”,至三十一歲,“漸悟仙、釋二氏之非”。
      ④明武宗初政,宦官劉瑾專權,南京科道戴銑等以諍諫得罪。守仁抗疏救之,亦得罪,謫貴州龍場驛驛丞。以正德三年春至龍場,五年升江西廬陵縣知縣。其在貴州,為始論“知行合一”之時。
      ⑤昔九方皋相馬,觀其精而不措意於牝牡驪黃。此處言見其粗而棄其精也。
      ⑥徐愛,字曰仁,號橫山,餘姚人。從守仁遊,守仁器之,妻以女弟。舉正德進士,歷官南工部郎中。守仁良知之說,學者初多未信,愛疏通辨析,暢其指要。年三十一卒,守仁哭之慟。
      【譯文】   先生對於《大學》關於“格物”的學說,都以舊本為依據,舊本就是先儒所說的錯誤版本。我開始聽說時十分驚駭,繼而感到疑惑,然後竭力思考相互比對,並詢問先生,纔明白先生的學說,如水的清寒,火的熱烈,**是百代之後的聖人也不會懷疑的。先生天生睿智,又和氣樂觀,坦蕩平易,不在意小節。旁人見他年少時豪邁不羈,又曾沉溺於詩詞文賦,出入於佛道兩家。突然聽聞他的學說,都會認為是標新立異,不會深入探究。他們不知道先生在貴州偏遠地居住了三年,在困境中修養平靜,“精一”的工夫,已經超然進入聖域,回歸正統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我終日在先生門下請教,但見先生的學說,剛開始接觸時似乎很容易,研究起來會發現很高深。表面上看很粗略,深入探究會發現精深。初接觸會覺得很平常,學習起來纔發現沒有止境。十多年來,我竟然還沒能入門。如今的學者,有的與先生隻有一面之緣,有的從未聽過先生的言談,有的事先懷有輕視激憤的情緒,倉促地想要根據三言兩語、傳聞流言來臆斷揣度,這樣怎麼能領會先生的學識呢?門生們聆聽先生的教導,往往領會的少而遺失的多。就好像鋻馬的時候隻根據馬匹的外貌,而看不到它作為千裡馬的特點。因此我詳細記錄平日的見聞,私下給同行學者們看,互相考證,希望不辜負先生的教誨。學生徐愛作。
      愛問:“‘在親民’,朱子謂當作‘新民’,後章‘作新民’之文似亦有據。①先生以為宜從舊本作‘親民’,亦有所據否?”   先生曰:“‘作新民’之‘新’是‘自新之民’,與‘在新民’之‘新’不同,此豈足為據!‘作’字卻與‘親’字相對,然非‘新’字義。下面‘治國平天下’處,皆於‘新’字無發明。如雲‘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如保赤子’,‘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父母’之類,皆是‘親’字意。‘親民’猶《孟子》‘親親仁民’之謂 ②,‘親之’即‘仁之’也。‘百姓不親’,舜使契為司徒,‘敬敷五教’ ③,所以親之也。《堯典》‘克明峻德’便是‘明明德’,‘以親九族’至‘平章’‘協和’便是‘親民’,便是‘明明德於天下’④。又如孔子言‘修己以安百姓’⑤,‘修己’便是‘明明德’,‘安百姓’便是‘親民’。說‘親民’便是兼教養意,說‘新民’便覺偏了。 ”   【注釋】   ①《大學》篇首雲:“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朱熹《章句》據程子曰:“親,當作新。 ”注雲:“新者,革其舊之謂也。言既自明其明德,又當推己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舊染之污也。 ”“作新民”繫《大學》引《康誥》語。
      ②《孟子?盡心篇》雲:“孟子曰:‘君子之於物也,愛之而弗仁;於民也,仁之而弗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③見《書?堯典》。
      ④《書?堯典》雲:“……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峻俊通假,大也。平章百姓,言百官之氏族分別章明也。
      ⑤見《論語?憲問篇》。子路問君子,孔子答以“脩己以敬”“脩己以安人”而殿以此語。
      【譯文】   徐愛問:“所謂‘在親民’,朱熹先生說應當是‘新民’,後面章節‘作新民’的文句中似乎也有依據。先生認為應該跟從舊版本的‘作親民’,有什麼依據嗎?”   先生說:“‘作新民’的‘新’,是自新之民的意思,與‘在新民’的‘新’不同。這難道不足以為依據嗎?‘作’字和‘親’字相對,但不是‘新’字的意思。下面‘治國平天下’之處,對‘新’字都並無說明。比如說‘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如保赤子’、‘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父母之類’,都是‘親’字的意思。‘親民’猶如孟子說的‘親親仁民’,‘親之’就是仁愛。百姓不仁愛,舜於是任命契為司徒,讓他‘敬敷五教’,來讓他們互相仁愛。《堯典》中的‘克明峻德’就是‘明明德’,從‘以親九族’到‘平章協和’,就是‘親民’,也就是‘明明德於天下’。又比如孔子說過   的‘修己以安百姓’,‘修己’就是‘明明德’,‘安百姓’就是‘親民’。說到‘親   民’就兼有教誨和養化的意思,說‘新民’就偏頗了。”   愛問: “‘知止而後有定’,朱子以為‘事事物物皆有定理’ ①,似與先生之說相戾。”   先生曰:“於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卻是義外也 ②。至善是心之本體,隻是明明德到至精至一處便是。然亦未嘗離卻事物,本注所謂‘盡夫天理之極而無一毫人欲之私’者,得之③。”   【注釋】   ①“知止而後有定”,《大學》語。止,所止之處,指至善也。言知所止則有定向也。朱子注即物而窮其理,固以事事物物皆有定理為前提也。
      ②義外之說,發自告子。《孟子?告子篇》: “告子曰‘食色,性也。仁,內也,非外也。義,外也,非內也。 ’”孟子與辯,則明仁義俱在內。此處取義外為言以明至善不在事事物物上也。
      ③朱熹注解《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句曰:“言明明德新民,皆當止於至善之地而不遷。蓋必其有以盡夫天理之極而無一毫人欲之私也。”   【譯文】   徐愛問: “‘知止而後有定’,朱熹先生認為事事物物都能達到至善,這似乎與先生的學說相悖。”   先生說:“在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就是把義放在人心之外了。至善是心的本體,隻要‘明明德’到了*為精一的地步就是了。然而也從沒有脫離客觀事物,朱熹先生注的所謂‘窮盡天理的極限而沒有分毫私欲’的人,纔能達到至善的境界。”   愛問:“至善隻求諸心,恐於天下事理有不能盡。”   先生曰:“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   愛曰:“如事父之孝,事君之忠,交友之信,治民之仁,其間有許多理在,恐亦不可不察。”①   先生嘆曰:“此說之蔽久矣,豈一語所能悟;今姑就所問者言之。且如事父不成去父上求個孝的理,事君不成去君上求個忠的理,交友、治民不成去友上、民上求個信與仁的理:都隻在此心。心即理也,此心無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須外面添一分。以此純乎天理之心,發之事父便是孝,發之事君便是忠,發之交友、治民便是信與仁。隻在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用功便是。”   愛曰:“聞先生如此說,愛已覺有省悟處。但舊說纏於胸中,尚有未脫然者。如事父一事,其間溫清定省之類②,有許多節目,不亦須講求否?”   先生曰:“如何不講求?隻是有個頭腦,隻是就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講求。就如講求鼕溫,也隻是要盡此心之孝,恐怕有一毫人欲間雜;講求夏清,也隻是要盡此心之孝,恐怕有一毫人欲間雜:隻是講求得此心。此心若無人欲,純是天理,是個誠於孝親的心,鼕時自然思量父母的寒,便自要去求個溫的道理,夏時自然思量父母的熱,便自要去求個清的道理,這都是那誠孝的心發出來的條件。卻是須有這誠孝的心,然後有這條件發出來;譬之樹木,這誠孝的心便是根,許多條件便是枝葉,須先有根,然後有枝葉,不是先尋了枝葉,然後去種根。《禮記》言‘孝子之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③須是有個深愛做根,便自然如此。”   【注釋】   ①蓋愛以為事父、事君等為心外之事,孝與忠等為心外之理也。②《禮記?曲禮》雲:“凡為人子之禮,鼕溫而夏清,昏定而晨省。 ”言鼕日   則溫,以御其寒,夏日則清,以致其涼,昏則定其衽席,晨則省其安否也。③《禮記?祭義》篇語。
      【譯文】   徐愛問:“至善隻在心中探求,恐怕對於天下事理,不能窮盡吧? ”先生說:“心就是理。天下哪有心外的事和理呢? ”徐愛說:“比如侍奉父親的孝道,侍奉君主的忠誠,結交朋友的誠信,治理   臣民的仁慈,這中間就有許多理。恐怕也不能不細究吧?”   先生感嘆道:“這種說法蒙蔽人已經很久了,哪能一句話就得清楚呢?如今姑且就你所問的解釋一下。比如侍奉父親,不能從父親身上尋求孝順的道理。侍奉君主,不能從君主身上尋求忠誠的道理。結交朋友、治理臣民,不能從朋友和臣民身上尋求誠信和仁慈的道理。這些道理都隻在人心之中,心就是理。人心沒有私欲遮蔽,就是天理,不需要從外界增添分毫。這種內心純粹的天理,表現在侍奉父親上,就是孝道;表現在侍奉君主上,就是忠誠;表現在結交朋友、治理臣民上,就是誠信和仁慈。隻要在內心中下工夫摒除私欲、存養天理就可以了。”   徐愛說:“聽先生這麼解說,我已經有所省悟。但從前的觀點縈繞心中,還   有沒能釋然的地方。比如侍奉父親的事,其間鼕溫夏清、晨昏定省之類,有許多   細節,不也需要講求嗎?”   先生說:“怎麼能不講求呢?隻是要有個主次,隻是在內心摒除私欲、存養天理上講求。就比如講求鼕溫,也隻是要盡孝心,惟恐有絲毫私欲夾雜其中。講求夏清,也隻是要盡孝心,惟恐有絲毫私欲夾雜其中。隻是講求有這份心,這份心如果沒有私欲,純粹是天理,是顆誠摯於孝順親人的心,鼕天自然就會思量父母的寒冷,便自然要去尋求溫暖。夏天自然就思量父母的暑熱,便自然要去尋求清涼。這都是那顆誠摯於孝順親人的心生發出來的條件,但卻必須先有這誠於孝順的心,然後纔有這些條件表現出來。以樹木比喻的話,這誠於孝順的心就是根,行為上的表現就是枝葉。必須先有根,然後有這些枝葉,不是先找到枝葉,然後再去種根。《禮記》說的‘有深切愛心的孝子,必定有和悅的氣度。有和悅   氣度的,必定有愉快的神色。有愉快神色的,必定能流露出和順的容態。’必須有深愛作為根,就自然如此。”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