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緣與源--閩臺傳統建築與歷史淵源/建築意匠與歷史中國書繫
該商品所屬分類:建築 -> 建築史與建築文化
【市場價】
515-747
【優惠價】
322-467
【介質】 book
【ISBN】7112084563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 出版社:中國建築工業
  • ISBN:7112084563
  • 作者:林從華
  • 頁數:352
  • 出版日期:2006-07-01
  • 印刷日期:2006-07-01
  • 包裝:平裝
  • 開本:16開
  • 版次:1
  • 印次:1
  • 字數:325千字
  • 這是一部介紹閩、臺兩地之傳統建築與其歷史、文化淵源的書。在中國建築史學領域,對閩臺傳統建築之研究,多年來還較少人涉足。像本書這樣,既在閩地,又在臺灣作實地之考察,並以歷史與文化的視角,對兩地之傳統建築作聯繫比較之研究,其涵蓋內容之廣泛,資料之翔實,可以說是**部。本書除了文字之敘述,還附有大量與之相照應的圖樣、照片。圖像的直觀性可使文字的敘述落實到實在的時空框架之內,而文字的深拓性也可促成思維的抒發,使圖像的視覺性獲得多維度的闡釋。
  • 閩臺文化是指生活在閩、臺兩地人民所共同創造的,以閩方言為主要載 體的區域文化,它既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又富有鮮明的區域文 化特色——海洋文化。閩臺傳統建築文化又是閩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福 建傳統建築沿襲著中國傳統建築木構架為主體的建築形式,又在移民入臺相 繼定居後傳人臺灣,不論是民居、宗祠、會館,還是文廟、關帝廟、媽祖廟 、寺院等都呈現出一種獨特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的建築文化特征。同時,臺灣 傳統建築在吸取中國傳統建築文化與移植閩南傳統建築特色中,也在尋求表 現臺灣地域建築文化的特征。 福建在漢朝建立了閩越國,建都東冶(今福州冶山),揭開了福建文明史 的第一頁,三國時期,全閩第一座郡城——建安郡(今建甌)的設置,標志著 漢文化已大規模傳人福建。自兩晉開始,中原漢族人民先後有四次大規模的 遷徙人閩,且分布於“八閩”大地,至南宋時福建已由移民社會轉為定居社 會,漢人成為福建居民的主體。其間,移民不但傳承著中原先進文化和生產 技術,同時在黃河流域、長江流域、閩江流域等不同地域文化的撞擊與交融 中,逐漸形成了福建宋明時期的“閩學”,成為中國後封建社會時期的主流 思想。 明朝初期,由於政府實行“禁海”與“遷界”的消極海防政策,致使福 建沿海居民被迫出海謀生,尋求發展。清初施瑯將軍實行“嚴禁粵中惠、潮 之民,不許渡臺”的政策,使通過臺灣海峽而移民的隊伍中有80%屬於福建 閩南泉、漳人,成為臺灣主體的居民,這種遷徙實際上也是漢人入閩的一種 重復。清政府準許閩臺兩地口岸對渡,使兩岸與海洋的聯繫進一步密切,臺 灣海峽間的海上貿易活動十分活躍,也因此有了海神“媽祖”的崇拜,這是 閩臺海洋文化造勢的結果。 福建與臺灣在歷史上都是移民社會,祖根在中州,其遷徙的過程一般以血緣 和地緣進行組合。當移民擇地定居後,便建造民居以家族聚居為主,同時, 更仰賴於宗教的作用以穩固安居樂業的生活,這是閩臺民間信仰的基礎,無 論是宗教實體、信仰對像,還是祭禱儀式、日期等都基本相同,且一脈相承 ,這種親緣、地緣、文緣、物緣與神緣的認同感,親和力和內聚力表明了閩 臺社會、文化與歷史的淵源關繫。宗教建築因信徒對神祗的崇拜而產生,不 僅在宗教信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而且成為閩臺傳統建築的精華所在。 閩臺兩地傳統建築在繼承與發展中,逐漸形成福建傳統建築以方言為特 征的七大建築支繫:即閩南建築,閩東建築,莆仙建築,閩北建築,閩中建 築,閩西建築,閩西北建築等。臺灣漢族移民在與當地高山族同胞的融合中 也呈現出以方言為特征的四種建築類型:即閩南建築(有漳州與泉州建築之 分)、客家建築、福州建築、潮州建築等。閩臺傳統建築聯繫最為密切的屬 於福建閩南建築與臺灣的閩南建築類型。以歷史和文化的視角,聯繫比較的 方法對閩臺傳統建築類型的實證進行比較,可以看出,臺灣傳統建築的平面 類型在福建閩南地區都能找到相同或相近的例子,幾乎是福建傳統建築的移 植,這種歷史淵源關繫取決於臺灣漢族移民中絕大多數為閩南人,早期傳統 建築的營建工作多也仰賴於閩南匠師和福建的建築材料,現存的傳統建築多 是這一時期所建造的。所以說,臺灣不僅在宗教信仰上源自福建,而且在宗 教傳統建築的形制、風格及其營建方法上也承襲了閩南宗教建築的傳統,但 表現在建築細部處理上的不同,反映了民族性與地域性是一種自然的、社會 的文化現像。 歷史上,臺灣隸屬於福建省管轄達五百五十餘年,其中有二百餘年處在 合治時期,而建築作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閩臺人民同根同源的歷史 見證。因此,閩臺傳統建築文化的歷史淵源研究,將豐富和發展中國建築歷 史和閩臺地方建築史,填補中國建築歷史研究的空白,也有利於發掘傳統建 築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對於閩臺傳統建築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具 有史實資料收藏與研究的學術價值,對現代建築創作也有著借鋻作用。

  • 摘要
    上篇 閩臺社會歷史與文化傳承
    第一章 福建閩越文化
    第二章 臺灣移民文化
    第三章 閩臺海洋文化
    上篇總結
    中篇 閩臺傳統建築與歷史淵源
    第四章 閩臺傳統建築概述
    第一節 閩臺傳統建築歷史發展階段
    第二節 閩臺傳統建築類型及基本特征
    第三節 閩臺傳統建築歷史淵源
    第五章 閩臺傳統建築類型比較
    第一節 “儒家文化”的建築模式——文廟
    第二節 反映“佛教文化”的建築模式——寺院
    第三節 反映“海洋文化”的建築模式——媽祖廟
    第四節 反映“民間信仰文化”的建築模式
    ——關帝廟
    第五節 反映“血(親)緣文化”的建築模式
    ——民居、宗祠
    第六節 反映“地緣文化”的建築模式——會館
    第六章 閩臺傳統建築工匠技術
    第一節 福建閩南傳統建築做法與匠師
    第二節 臺灣傳統建築做法與匠師
    第三節 閩臺兩地傳統建築做法之比較
    中篇總結
    下篇 閩臺傳統建築保護與利用
    第七章 閩臺傳統建築保護與利用
    圖表索引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 閩臺文化是從三國孫權派遣衛溫、諸葛將軍探訪夷州,經營東南沿海開 始的,但作為一個有區域特色的文化體繫的*終形成,大約是在清乾、嘉時 期。
    明清時期,臺灣成為大陸,尤其是閩南人移民的主要區域,基於原有共 同的文化特點,是閩臺區域文化形成的根本原因,也是海洋文化造勢的結果 。
    長期以來,經過臺灣海峽渡海進入臺灣的移民,他們依然按照原來的地 緣關繫進行組合。當移民初到一個陌生地方,擇地建屋後,便將隨身攜帶的 守護神像供在房內或掛在樹上,以供膜拜,為臺灣宗教信仰播下了種子。隨 著開荒耕作,與五谷、瘟疫、土地有關的寺廟逐漸出現,而宗族或地域共同 崇拜的神靈則由同籍鄉人籌建,並隨著生活的需要,供奉之神由家庭、族群 供祀參拜發展到村落、城鎮,還出現了按照血緣(姓氏)組織的宗親會,地緣 建立的同鄉會,業緣樹立的同業公會等,產生了各自膜拜的神靈。移民進入 定居社會後,面對著瘟疫與自然災害的侵襲,以及閩、粵人之間和四大族群 中因種種利害衝突而發生械鬥時,他們就*加仰賴宗教力量來達到安居樂業 的目的。於是欲維繫家族內部團結、增強家庭凝聚力,神靈崇拜與祖先崇拜 便成為*重要的精神支柱。閩臺子民將宗教信仰當作生活的工具,心目中的 神聖或稱之人格鑄聖,即把功德在民的先聖先賢奉為神明,享香火血祭,受 萬民共仰。統治者也利用閩臺子民自古由來已久的神靈崇拜與祖先崇拜現像 ,極力推崇並不斷地“賜封”,逐級地升格來迎合人民的思想。比如,閩臺 共同信仰的海神“媽祖”,原為莆仙和福建沿海的地方性民間鄉土神,而經 歷代帝王的賜封升格為全國性的航海保護神,由“泉州神女”敕封為夫人、 妃、天妃、天後,進而通過海上交通過海越洋,遠播海外。媽祖信仰是屬於 民俗文化的範疇,但其影響力遠非閩臺區域,它是海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幾乎存在於中國每一條主要的通航河流。當還未確立媽祖信仰獨盛時,以 往出現的諸多海神崇拜,如:興化的演嶼神、莆田涵江靈顯侯、莆田郡北大 官神、泉州惠安青山神、泉州通遠王神等,他們先後產生而能夠同時存在, 是因為各種層次的宗教文化累積重疊的結果。
    P39-40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