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觀察者的技術:論十九世紀的視覺與現代性
該商品所屬分類:圖書 ->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市場價】
408-592
【優惠價】
255-370
【作者】 喬納森·克拉裡蔡佩君 
【出版社】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ISBN】9787567561786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出版社: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ISBN:9787567561786
版次:1

商品編碼:12079727
品牌:ECNUP
包裝:精裝

叢書名:“輕與重”文叢
開本:32開
出版時間:2017-05-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72
字數:95000

正文語種:中文
作者:喬納森·克拉裡,蔡佩君


    
    
"

編輯推薦

★ 一部跨學科研究的典範之作!
★ 關於視覺技術的“知識考古學”
★ 關於人類眼球的“規訓與懲罰”
★ 反思人類視覺體驗與現代性文明的辯證關繫
★ 對傳統視覺技術史的一次大膽顛覆

人類文明正步入一個虛擬現實的時代!觀看技術的新變化意味著什麼?我們究竟該如何應對這一全新的視覺世界?

《觀察者的技術》無疑是關於該話題極具啟發性的作品之一。

喬納森·克拉裡向我們展示出,在19世紀早期,人類同樣經歷了一場影響深遠的視覺革命:從“暗箱”模式到“立體視鏡”模式。由此,人類之眼成了“現代之眼”。然而,觀察技術的轉變並不是單純在技術層面上的革新,其背後還糾纏著對人類身體的嶄新理解、社會關繫和權力關繫的變遷、商品經濟的勃興以及哲學思考的演變等諸多錯綜復雜的因素。總之,被科技史進步敘事所遮掩的觀察者主體之裂痕,就此揭開……

內容簡介

在《觀察者的技術》中,作者提供了關於19世紀視覺文化別開生面的研究視角,更新了我們對視覺現代性與社會現代性等問題的理解。
有別於一般的研究方法,作者不是通過對藝術作品和圖像的研究來思考視覺問題,相反,他分析的是觀察者主體的歷史建構。他堅持認為,視覺的問題與社會權力的運作不可分離,並考察了自18世紀上半葉以來,觀察者是怎樣成為了新話語的裝置,視覺是怎樣作為一個生理學事件而置於身體之中。克拉裡指出,除了生理光學的突然出現,關於“主觀視覺”之理論與模型的發展,也賦予了觀察者一種新的自主性和生產性,與此同時也使得一種新的控制形式和視覺標準化得以產生。

作者考察了哲學、經驗科學、大眾視覺文化等諸多要素,並花費很大篇幅去討論光學裝置(比如透視鏡)和攝像裝置的重要性,細究它們是如何成為一種新的生理學知識的產物。他同樣展示了,那些大眾文化形態實際上是以這些抽像的視覺模式為基礎。他主張,關於視覺的模仿性或線性透視式的視覺和表征定義,已經在19世紀上半葉在不同的權力機構和話語中就已經被廢棄,遠遠早於1870年代現代繪畫的誕生。

作者簡介

作者 喬納森·克拉裡,美國當代藝術評論家,哥倫比亞大學當代藝術與理論邁耶·夏皮洛教席講座教授,“區域叢書”(Zone Books)主編,《十月》雜志(October)編輯顧問,著有《觀察者的技術》《知覺的懸置:注意力、景觀與現代文化》《24/7:晚期資本主義與睡眠的終結》等書。
譯者 蔡佩君,臺灣政治大學政治學繫畢業,臺灣清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主要譯作有《前衛藝術理論》《共和危機》《利維坦與空氣泵》等

目錄

致謝

第一章 現代性與觀察者的問題
第二章 暗箱及其主體
第三章 主管視覺與感官之分離
第四章 觀察者的技術
第五章 目視的抽像化

參考文獻
查看全部↓

精彩書摘

大多數對視覺和視覺性的理論探討,都會納入一種敘述模型,即強調西方視覺傳統具有連續性和最高地位。顯然在策略上經常必須以某種連續性勾勒主流的西方視覺傳統,不論從思辨或從觀看的角度,譬如,從柏拉圖以降迄今,或者從15世紀文藝復興時期到19世紀末。本書目的主要不是在反駁這些模型,這些模型自有其用,我隻是想堅持我的主張:這種單一式的整體建構,模糊了當中一些重要的斷裂。於此我所在意的特定說法是:19世紀攝影和電影的出現,是西方科技和/或意識形態發展長期開展的完成,而暗箱在這過程中逐漸演化成了相機。這個講法幾乎無所不在,更衍為各式各樣的版本。這套公式化的說法暗示著,在此演化過程的每一步,其中所預設的觀察者與世界的關繫,在本質上都是相同的。我們可以舉出好幾打電影史或攝影史的書籍,書中的第一章絕對少不了一幅19世紀版畫,其中描繪著一個暗箱,好似它就是這個長期演化階梯的最初形式或濫觴。
這些連續性的模型,歷來都為政治立場歧異、甚至對立的史家所利用。保守主義的史家所傾向提出的敘述,是一個不斷朝向再現的逼真性前進的過程,文藝復興的透視法以及後來的攝影,同樣都在追求“自然的視覺”,以做到在客觀上與自然完全等同。在這類的科學史或文化史中,暗箱被納入歐洲17、18世紀觀看科學之發展的一部分。發現和成就的不斷進步,導致對物理世界的探究和再現的精確性逐漸提高,而關於光、透鏡,以及眼睛的知識的累積,被視為這進步過程中的一部分。在這連續過程中,不可不提的事件還包括15世紀線性透視法的發明、伽利略的研究發現、牛頓的歸納結果,以及英國經驗主義的興起。
然而,比較激進的史家通常會把暗箱和電影視為與單一恆久的政治及社會權力機制不可分割的部分,而這機制經過幾個世紀的精心構築,不斷規訓並控制著觀察者的地位。有些人就認為,再現有其意識形態本質,而其典型指標就是暗箱,它體現了“資產階級人道主義”的知識論前提。也常常有人主張,出現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相機設備,延續了同樣的再現意識形態和先驗主體,雖然其形式逐漸分化而有異。
本章中,我希望能從具體的歷史角度說明暗箱的視覺模型,然後指出這種模型在1820年代和30年代如何瓦解,而由迥然不同的概念取而代之。那些概念對於何謂觀察者,以及是什麼構成了視覺,有相當不同的看法。如果說在19世紀晚期,電影或攝影在形式上好像可以和暗箱做對照,那麼實際上,在社會、文化以及科學的大環境中,它已經和暗箱這種發明所默認的視覺條件之間有了很深刻的斷裂。
查看全部↓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