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無人返回之路:參悟生死(死亡簡史)
該商品所屬分類:圖書 ->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市場價】
529-768
【優惠價】
331-480
【作者】 WM斯佩爾曼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ISBN】9787300264356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ISBN:9787300264356
版次:1

商品編碼:12558534
品牌: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包裝:精裝

開本:16
出版時間:2019-03-01
用紙:膠版紙

作者:W.M.斯佩爾曼

    
    
"

產品特色

/

編輯推薦

自古以來,沒有人能從哈姆雷特所謂的“無人知曉之邦”返回,但我們仍出於同樣的原因,繼續追問著關於人類死亡命運的問題,而這些追問塑造了我們的自我意識、我們對環境的回應以及我們對彼此之間關繫的態度。它幫助我們定義了何為人性,指導我們建立各種關繫,使我們有別於其他物種。所以,除了對死亡的悲傷和畏懼,也許我們應該對死亡多一些通達的認知,讓生變得更為平靜與美好。


內容簡介

正因為死亡無所不在,所以死亡無疑成了與人的悲傷、痛苦、哀嚎、永恆的分離聯結極為緊密的一件事,總是讓人心生畏懼。但同時死亡對萬物生靈又是絕對公平的,它不因貧富、美丑、胖瘦的差異而有絲毫的改變。而從古至今,人類對於死亡以及想像中的來生的感情和態度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本書作者斯佩爾曼參考考古學家和古人類學家的研究成果,從各個角度對西方傳統中關於死亡和瀕死的觀點進行了解讀,探討了人類是如何理解和面對生命的消失的,以幫助我們深刻了解史前人類對待死亡的態度。他還追溯了千百萬年來導致人類死亡的各種方式,既包括導致死亡的原因,也包括對於致人死亡的種種行為的看法。

另外,他還基於西方偉大的哲學和科學傳統,從宗教和世俗-科學的觀點對三種認識死亡意義的方法進行了深入研究,同時也為當代有關臨終問題的爭論——尤其是為長壽和生命質量之間的對立衝突提供了更為宏大的語境,有很強的時代性和啟發意義。


作者簡介

W.M.斯佩爾曼

W.M.斯佩爾曼是位於阿什維爾的北卡羅來納州州立大學歷史學教授。他的著作有《不確定的身份:自1945年以來的國際移民狀況》(Uncertain Identity:International Migration since 1945)和《君主》(Monarchies)等。


目錄

第 1 章 | 回到人類最初的形態:祖先們是如何認識和理解死亡的
雖然到目前為止,人類的活動和創新歷史相對於地球 54 億年的漫長發展史而言仍很短暫,但是卻對自然環境產生了前所未有的影響。我們現代人的這種奢侈待遇(或者負擔),即認識到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並且在身體衰老之中慢慢等待死亡到來,對我們最早的祖先來說都是難以實現的。


第 2 章 | 對死亡的哲學反思:追尋人類存在的意義
宇宙中的所有生物——包括人類——都必然會走向衰亡,這種最終曲終人散的命運也許是讓我們產生悲傷情緒的理由,但我們也沒有理由不去追求能夠給我們帶來幸福的關繫和機會,不論是對我們個人來說,還是對於整個人類來說,這些都是過眼雲煙。


第 3 章 | 來自宗教的詮釋:我們死後將去往何處
世界上現存主要宗教的起源和發展,證明了人類對於有序化敘事的認知和情感需求引領著我們此生的生活,以及人類再生欲望的力量,以獲得在死後某種程度的連續性。相信某種不可言喻的權力支配著感官現實和非感官現實,並作為歷史上的一種指向力,為每個生命提供了存在的意義,並已在過去的幾個世紀中轉化為各種各樣的正式的信仰體繫。

第 4 章 | 人類生存的艱辛:導致人類死亡兇
在人類的發展進程中,自然環境的惡劣、瘟疫肆虐、戰爭頻發等天災人禍導致了歷史上幾次大的人口驟減,而如今,盡管隨著醫學水平的提高和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人類消滅了許多導致人類人口衰減的自然災害隱私,卻被自己一手造成的環境惡化、迅猛發展的工業和無法滿足的消費主義所脅迫,成為一種對人類健康和長壽的新威脅。


第 5 章 | 無人知曉之邦:我們對死亡的再思考
自古以來,沒有人能從哈姆雷特所謂的“無人知曉之邦”返回,但我們仍然出於同樣的原因,繼續追問著關於人類死亡命運的問題。我們大多數人都熱情向往美好的生活,並努力想要長久地享有;但我們卻討厭談論善終或公開表示自己對生命凋零的悲哀,始終拒絕承認死亡在任何意義上會有好的一面。


結語 | 對生命旅程最恰當的解釋:我們在開始與結束之間構建著意義
人類是獨特的,因其擁有自我意識;他們認識到死亡是必然宿命,但是又希冀存在著超越死亡的可能性。不論是從個人層面還是從群體福祉來說,就算我們的生命會結束這一事實本身,也會讓我們覺得這一短暫的生命旅程更富有意義。


查看全部↓

精彩書摘

前言

隻有交稅難以避免的說法並不完全正確,在任何時代都會有人依仗特權或通過欺瞞逃脫納稅義務。但一個人無論多麼狡猾,無論有多少借口,都無法躲過死亡。全世界每天大約有 155 000 人,或者說每年有 5700 萬人死亡。如果再強調一下,那就是幾乎所有人都會同意,不管現代醫學如何發達,人類還是百分之百難逃死亡的命運,然而卻很少有人主動去思考這一有關人類宿命的問題。在當今西方發達國家,人類死亡和走向死亡的過程通常都會由醫院、專業的照護機構或療養院去打理。確實,除了在殯儀館的化妝間,我們想要在生活中做到與人的遺體零接觸,並非不可能。在過去,瀕臨死亡的人會在家中獲得慰藉,趕來道別的家人和朋友會環繞在他的周圍,而今天這種告別多半隻會發生在一個昂貴治療過程的尾聲,臨終之人會被掌控著先進生命支持設備的專業人員密切注視著,他們的親人通常會前來探訪,但不會與他共處一室生活。並且不管是在空間上還是在文化上,喪葬活動(土葬或火葬)都會在社區的邊緣地帶進行。死亡在今天通常被視作一種把死者從生活中移除的獨特事件,幾近神秘,而且不受歡迎。
不過,每一代人都會被人類的死亡宿命這一主題所吸引,因為生命的終結會引發關於人類的起源、人的身份和生命更大目標的永恆疑問。當然,我們都會好奇自己在這個神秘的宇宙中到底處於什麼位置,也會追尋生命的意義,會在更廣闊的背景中盡力發揮自己作為有情眾生的作用。現代物理科學也解開了部分謎團,但所獲結果卻讓人不由心涼半截。死亡是每個人的宿命,人類在這個星球上已經生存了數百萬年,但現在我們認識到,整個宇宙也是注定要滅亡的。就像脆弱的人類一樣,行星、恆星和星繫首先會化為塵埃,然後再灰飛煙滅、化為烏有。盡管 20 世紀人類在生物醫學和技術方面取得了重大的進步,但放眼歷史長河,每個人的自然壽命仍然隻是彈指一揮間的事情,更不用說與漫長的史前時代相比了。接受這個讓人無可奈何的事實,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如果我們足夠幸運的話,還能由此擺脫迷茫,接受現實。當我們可以將自身從塵世的紛擾中解脫出來,於寂靜中思考一下死亡時,有助於我們重新校準自己與生命的短暫約定。“在無盡的空間和時間之中,人又是什麼呢?” 17 世紀的哲學家、數學家布萊士 · 帕斯卡(Blaise Pascal, 1623—1662 年)這樣追問道。在近 400 年之後,我們依然在迫切地尋求著答案。
西方社會關於死亡這一主題的各種淺顯的泛泛之談,主要聚焦在死亡的定義上。死亡被定義為“神經活動和大腦功能的永久性喪失,以及生物過程不可逆轉的終止”。它主要考慮兩個互相獨立但又緊密相關的現像。一是,這關繫到個人如何理解和接受死亡不可避免的事實,他們之所以這樣定義死亡,是為了在生命必然會失去這樣的語境下,對其進行解讀並賦予生命價值。在人的死亡中找尋意義,或反之,在其中追尋和發現無意義,這或許是對我們的歸屬感(sense of place)和人生境遇的最強有力的反思。對死亡的態度不僅決定了人們如何應對生活,還為個人的行為規範和更廣泛的倫理體繫提供了依據,並且為現有的和那些自然形成的社會和政治結構提供了存在的理由。二是,本書對死亡的生理和社會過程都做了思考:死亡的方式、對瀕死之人應該如何治療、在感覺到死亡的腳步臨近後人們應如何自處,以及後人應該如何追憶逝者。這種追憶方式還包括我們如何定義死亡的社會背 2 世紀,羅馬皇帝、斯多葛派哲學家馬可 · 奧勒留(Marcus Aureliu 121—180 年)曾提醒他的讀者,記憶就像生活本身一樣轉瞬即逝。“所有事物都消失得太快了,”他評論道,“在宇宙中,這是物體本身的消失,而在時間中,這是人們對其記憶的消失。”但在某些情況下,我們也會世代緬懷一些人和事,有時甚至跨越幾個世紀之久。並且我們通過那些牢記在心的東西,來傳達很多核心價值觀,定義文化的價值序列,並啟發我們思考生而為人的意義是什麼。


查看全部↓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