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貧富之惑:美國如何纔能消除貧困 [Why It's So Hard to End Pove
該商品所屬分類:圖書 -> 三聯書店
【市場價】
331-480
【優惠價】
207-300
【作者】 彼得·埃德爾曼蘇麗文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ISBN】9787108065094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ISBN:9787108065094
版次:1

商品編碼:12726538
品牌:三聯書店
包裝:平裝

叢書名:美國經濟新觀察叢書
外文名稱:Why
開本:32開

出版時間:2019-10-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37

字數:139000
正文語種:中文

作者:彼得·埃德爾曼,蘇麗文

    
    
"

內容簡介

在美國這個富裕國家裡,現在的收入差距大於大蕭條以來的任何時候。2010年,標準普爾500指數成分股公司首席執行官(CEO)的平均薪酬超過110,而全國1/4工作崗位的薪酬低於貧困線——個四口之家2。然而,美國的GDP現在已超過了15。為什麼有的人如此富有,而有的人卻如此貧窮?
《貧富之惑:美國如何纔能消除貧困》發人深省,令人深思。反貧困運動的終身倡導者彼得-埃德爾曼,在書中對如此富有的美國為何卻有數目如此龐大的失業致貧者和工作致貧者這一問題,進行了深入詳實的分析。盡管埃德爾曼認為,美國已經采取了重要的積極措施,若沒有這些措施,會有4000多萬人陷入貧困,但是,貧困情況仍會隨著商業周期的波動而波動。美國今天的經濟結構使半數勞動者的工資增長停滯不前,而底層和有色族裔勞動者的情況甚至更糟,但公司高層卻坐享數的薪酬。
《貧富之惑:美國如何纔能消除貧困》深入研究了統計數據背後人們的真實經歷,尤其是探討了有色族裔年輕人所面臨的持續危機。作者指出,這些年輕人在步入成年之路時,往往失去了過上富足生活的可能性。
《貧富之惑:美國如何纔能消除貧困》是大選之年至關重要的一本讀物,對於任何想了解21世紀美國大困境的人來說都不可或缺。

作者簡介

彼得·埃德爾曼 喬治敦大學法律中心教授。在1964年至1968年期間,他擔任參議員羅伯特·F.肯尼迪(Robert F. Kennedy)的高級顧問,後來在比爾·克林頓(Bill Clinton)總統領導的政府中擔任高級職位。在1996年克林頓簽署福利改革法案後,他辭職以示抗議。現住在華盛頓特區。

蘇麗文 東北財經大學國際商務外語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


精彩書評

★論述精闢,令人折服。
——鮑勃赫伯特

★博比(羅伯特·肯尼迪總統)認為,富足社會,貧困為患。45年來,情況發生了很大變化,但正如彼得用其雄辯又頗具說服力的言辭提醒我們注意的那樣,經濟上的不公平仍然像一張大網,將許多美國人牢牢困住,無法掙脫。他用富有同情心的獨特聲音喚醒我們的良知,號召我們行動起來。
——埃塞爾·肯尼迪

★在我們再次討論美國如何應對貧困水平不斷上升的問題之前,謹請大家閱讀一下這本書。
——芭芭拉·埃倫裡奇

★本書深入探討了美國不幸的貧困和收入不平等危機,並制定了相應解決方案的框架。這是任何一位為創造更加公平公正的社會而不懈努力的人士必讀的著作。
——瑪麗·凱·亨利,服務業雇員國際工會主席

★彼得·埃德爾曼長期在華盛頓任職的經驗,使他從獨特的歷史視角,為今天的決策者和具有社會意識的公民提供了重要而深刻的見解。
——亨利·A.瓦克斯曼,國會議員

★本書引入入勝,內容翔實,信息豐富,見解獨到,是決策者和公眾的必讀之書。
——威廉·朱利葉斯·威爾遜,哈佛大學

★論述充分,雄辯有力——任何關心美國未來的人都應該閱讀。
——韋德·亨德森.公民權利和人權領導聯盟總裁兼首席執行官

★本書對貧困問題的分析通俗易懂,對解決方案的闡述鼓舞人心。我強烈推薦所有致力於消除貧困和創造更美好明天的人閱讀這本書。
——安吉拉·格洛弗·布萊克威爾,政策鏈接(Policy Link)的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

目錄

導言

第一章 近期窘境一瞥

第二章 我們已取得的成就

第三章 我們為何陷入困境?

第四章 工作: (對大多數人而言)經濟惡化,公共政策變糟

第五章 深度貧困: 安全保障網上的巨洞

第六章 集中貧困:“被遺棄者”

第七章 年輕人: 增加機會

結語

致謝

注釋


查看全部↓

精彩書摘

導言

近半個世紀前,我曾有幸在美國參議院為羅伯特·肯尼迪(Robert Kennedy)工作。他這個人——可以說不同於他之後的任何一位總統——全身心地致力於做一些重要的事情,去解決這個國家所面臨的貧困問題,解決貧困與種族交彙在一起所產生的問題。我有機會與他一起到美國各地走訪,一起傾聽人們的心聲,與人交談,目睹他們為生活而掙扎,從而獲悉很多真實情況。

我們遇見密西西比州遭受極度饑餓折磨的孩子們,還有加利福尼亞州聖華金河谷(San Joaquin Valley)的那些為爭取合理的工資和為組建工會而鬥爭的農場勞工。在紐約附近的貝德福德-斯圖文森地區(Bedford-Stuyvesant),我們和當地人一起,要求實現社區經濟自治;在肯塔基州東部,我們看到前煤礦工人長期身陷貧困,還在與殘存的封建式地方政治奮力抗爭;在紐約北部,我們踫巧遇到坐船到離家千裡之外的白人寄宿學校上學的土著居民的孩子們,以及居住在廢棄公交車裡的外來農場工人。我對貧困意味著什麼有了更多的了解,而且可能比我從書本上了解到的要更為真切。

在我內心深處注定有某種東西,一直揮之不去。我是在大屠殺事發後不久長大的猶太人,當時我所生活的明尼阿波利斯市(Minneapolis)反猶太情緒非常激烈。令我引以為傲的是,我父親得到時任市長休伯特·漢弗萊(Hubert Humphrey)的任命,就職於他所創建的人際關繫協會(Human Relations Council),該委員會主要是解決人們對猶太人和其他一些團體的偏見問題。而且我可以確定,大屠殺使我形成了對受輕視的少數族裔易受傷害情況的看法。

在肯尼迪逝世以後,我常常把那些從他那兒及同他一起了解到的問題重新聯繫起來,尤其是與未獲得公平機會的年輕人有關的問題聯繫起來。20世紀70年代早期,我擔任馬薩諸塞大學(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副校長一職,這為我幫助年輕人拓寬工作機會提供了便利。同樣地,在新當選的紐約州州長休·凱裡(Hugh Carey)的領導下,我受命管理青少年矯正機構,得以延續這一模式。而在喬治敦法律中心(Georgetown Law Center)擔任教職,則讓我有機會講授與貧困相關的知識,同時將我的想法形成文字。在克林頓執政時期,和唐納·沙拉拉(Donna Shalala)一起共事則給了我解決貧困問題的機會。當我由於抗議克林頓1996年簽署的福利法案而從政府部門辭職後,我要做的事情就變成了一項更為重大的使命。

可以說,在這方面,我所做的事情是一件緊接著一件,一做就是40多年。我一直都在努力通過這樣或那樣的方式,力爭在減少美國貧困問題上小有作為。如果我是“逃出埃及”的一部分,我將努力把它變為上帝的“應許之地”。

事實上,我仍然在為此事奔忙。撰寫本書的目的就是要以全新的視角去探尋為何終結美國貧困如此之難,以及我們如何纔能做得更好。我恰巧現在動筆撰寫此書的原因是,在過去的10年裡,貧困問題日益嚴重,將貧困問題提到舉國上下均應優先關注的議事日程上來,比任何時候都更為重要。

我不是因為感到徒勞無果纔寫此書的。當然,那些關心貧困問題的人都希望我們取得更大的進展,但是,就像我將要解釋的一樣,我們已經取得了許多成就。“所做一切毫無效果”的說法純屬謠傳。即使*近形勢有所惡化,政策帶來的收益遠遠超出了政策造成的損失。問題是政策帶來的收益由於經濟走勢的影響而失效,因為經濟的發展雖然使超級精英們的財富和收入激增,並達到前所未有的高水平,但它卻侵蝕掉了數百萬人的收入。

這一點不能不加以改變:“美國”和“貧困”不應該是出現在同一語句中的兩個詞。我們是世界上*富有的國家,可我們竟然還有貧困,這兩者是相互矛盾的,而我們的兒童貧困率居工業化國家的榜首,這更是令人羞愧不已。

究其原因並不是我們國家不夠慷慨。美國人自願捐錢出力做慈善事業,他們在為無家可歸者設立的庇護所和施粥店幫忙,他們指導和輔導低收入家庭的孩子,他們建立獎學金,如此等等。我們有著世界上無可匹敵的非營利機構。

但與此同時,公共政策就要另當別論了。國會中的自由派成員說,就在眼下,向較為保守的同事(而不僅是共和黨人)提出含有“貧困”一詞的議案,是一件立即惹人生氣的事情。無家可歸的退伍老兵?可能有吧。貧困?絕不可能!而“福利”一詞——在當今很多詞典中,是個貶義詞。

我原本以為,大蕭條會使我們再次獻身於減貧事業。我原本以為,受貧困衝擊的那些自認為經濟上有保障的數百萬人可以積極參與減貧事業,大力支持對已然和新近陷入貧困的人給予關心和同情的政策。在奧巴馬政府執政伊始,情況似乎如此。

巴拉克·奧巴馬(Barack Obama)總統的刺激法案投入了巨額資金用於延長和增加失業者領取失業津貼的時間和金額,並對新近失業者提供其他救助,還為那些在危機來臨前就已生活潦倒的人提供重要的臨時性支持和幫助。食品救濟券發放範圍暫時有所擴大,收入所得稅抵免和兒童稅收抵免幅度增加,住房優惠券的發放力度加大,對無家可歸者提供更多幫助,在幼兒啟智計劃(Head Start)和兒童保健上注入更多的資金,還有很多很多——所有的這些措施都減輕了經濟危機對已然陷入貧困群體的人的影響,並且讓多達700萬人免於陷入貧困的泥潭中。

盡管如此,從2007至2010年,仍有900多萬人陷於貧困之中。經濟危機程度之深要求我們做出更多的努力,雖然我們所做的一切已經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像。

然而,即使在奧巴馬總統采取積極措施之際,他也很少用到“貧困”一詞。官方網站在詳細介紹他的《復興法案》(Recovery Act)內容時,使用了“易受傷害的”這個詞,形成了與低收入者相關的那部分法案的特點。他極少使用“貧”這個字,這讓我很是失望。他總是強調中產階級,卻極少提及身處社會底層的那些民眾,這一行為讓我深感不安。我們的總統,身居國家第一要職,他比任何人都有力量教育和引導我們關注每一位國民。

也許說出這個問題重重的“貧”字將危及刺激計劃的執行。但是,我依然相信,我們國家的領導者們不願意讓國民直言不諱地探討美國所面臨的貧困問題的這一做法是有害的。我們許下承諾,要為所有人提供機會,但是在我們國民的話語中,對五分之一孩子的真實情況遮遮掩掩,這種做法讓我們的承諾成為笑柄。即使是現在,在“我們是那99%”的口號已引起廣泛共鳴、對不平等現像倍加重視的情況下,更加密切關注的仍是占有社會財富巨大份額的上層那些人,而非在社會底層苦苦掙扎的人群。應該將對貧困問題的討論置於經濟不平等和社會沒有流動性這一更為廣泛的背景下展開,但是數百萬人處於貧困之中的嚴峻現實及其更為嚴峻的未來顯然必須是討論的部分內容。


查看全部↓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