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我認識的朱光潛(修訂本)
該商品所屬分類:圖書 -> 三聯書店
【市場價】
265-384
【優惠價】
166-240
【作者】 吳泰昌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ISBN】9787108034250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ISBN:9787108034250
版次:1

商品編碼:10057026
品牌:三聯書店
包裝:平裝

叢書名:親歷大家繫列
開本:16開
出版時間:2010-08-01

頁數:206
正文語種:中文

作者:吳泰昌

    
    
"

內容簡介

1980年代,在長久逆境下煎熬的朱光潛先生,通過《詩論》、《藝文雜談》、《談美書簡》、《新科學》等論著,重新回到了人們的視野。作者吳泰昌正是在那時,因為工作上的關繫,與朱光潛有了密切的來往。作者根據交往中的感性材料,和書信、題贈、簽名書籍、合影等實物資料,寫成此書。書中既對朱光潛參與創辦《文學雜志》以來的一繫列著述活動進行了梳理,具有相當強的學術史價值;又向世人展示了朱光潛與朱自清、瀋從文、葉聖陶的深篤友誼,讓讀者感受大師們的生活情態和人格魅力。作者寫作此書,是“親歷大家”繫列的一個部分,更希冀表達“一個讀者,一個普通受業弟子對崇敬的老師一絲懷念之情”。

作者簡介

吳泰昌,1938年生,安徽省當塗縣人。1955年就讀於北京大學中文繫,1960年本科畢業,1964年文藝理論研究生畢業。長期從事文藝報刊編輯工作。1984年至1998年任《文藝報》副總編、編審,後為報社顧問。1992年起享受國務院專家特殊津貼。1979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五、六屆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七屆名譽委員。兼任中國散文學會、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副會長、《兒童文學》編委、《小說月報》顧問等。曾任首屆冰心研究會副會長。
已出版散文、文學評論集《文學情思》、《夢裡滄桑》、《我親歷的巴金往事》、《我認識的錢鍾書》、《我認識的朱光潛》等二十餘部。《藝文軼話》獲中國作協主辦的新時期全國優秀散文集獎。另編有《阿英文集》、朱光潛《藝文雜談》、孫犁《書林秋草》、《中國新文學大繫(1976-2000年)散文選》等。

內頁插圖

目錄

聽朱光潛老師閑談(代序)
摯友朱自清
《文學雜志》的編者和作者
《詩論》新版漫憶
知心朋友瀋從文
《藝文雜談》編選瑣記
《談美書簡》
對話體“便於百家爭鳴”
鍛煉身體有一套“方術”
與葉聖陶長久的相處
關於《西方美學史》
教師生涯六十載
撲在《新科學》上面
留下了寶貴的文化財富
修訂本後記
查看全部↓

精彩書摘

小事上他鬧出的笑話不止這一樁。但奇怪的是,談起學問來,他的記憶力卻不壞。許多事,隻要稍稍提醒,就會想起,回答清楚。1983年秋天,他在樓前散步,躲地震時臨時搭起的那間小木屋還沒有拆除,他看看花草,又看看這間小屋,突然問我:最近忙不忙?我一時摸不清他的意思,沒有回答。他說如果你有時間,我們合作搞一個長篇對話。你提一百個問題,我有空就回答,對著錄音機講,你整理出來我抽空再改定。我說安排一下可以,但不知問題如何提?他說,可以從他過去的文章裡發掘出一批題目,再考慮一些有關美學、文藝欣賞、詩歌、文體等方面的問題。每個問題所談可長可短,平均兩千字一篇。他當場談起上海同濟大學陳從周教授寫的有關園林藝術的專著,很有價值。他說,從園林藝術研究美學是一個角度。外國有兩部美學辭典,關於“美”的條目就列舉了中國圓明園藝術的例子。他答應空些時翻譯出來給我看。那天,我還問起朱先生為什麼寫文藝評論,為什麼隨筆喜歡用對話體和書信體。他說你這不就提了兩個問題,你再提九十八個題目便成了。他又說,你還問過我,亞裡士多德的《詩學》和柏拉圖的《文藝對話錄》對後來的文藝發展究竟哪個的影響大?這又是一個題目。他在一篇文章中說《紅樓夢》是散文名篇,有人認為“散文名篇”應改為“著名小說”,他不同意,為什麼?這裡涉及中國古代散文的概念問題。他笑著說:題目不少,你好好清理一下,聯繫實際,想些新鮮活潑有趣的題目。我們約好鼕天開始,我一周去一次。後來由於他翻譯維柯《新科學》沒有間歇,我又忙於本職編輯工作,出一趟城也不容易,就這樣一拖再拖,終於告吹。朱師母說,朱先生生前有兩個未了的心願,一是未見到《新科學》出書,一是未能踐約春天去看望老友葉聖陶、瀋從文。我想,這個閑談記錄未能實現,也該是朱先生又一樁未了的心願吧!
查看全部↓

前言/序言

朱光潛(孟實)先生八十四歲時曾說過:“我一直是寫通俗文章和讀者道家常談心來的。”讀過這位名教授數百萬言著作和譯著的人,無不感到他的文章,即便是闡述艱深費解的美學問題和哲學問題,也都是以極其曉暢通俗的筆調在和讀者談心。接觸過他的人也同樣感到,在生活中,他喜愛和朋友、學生隨意交談。親切隨和的談心,汨汨地流出了他露珠似的深邃思想和為人為文的品格。可惜的是,這些閑談,其中許多並未形諸文字。
上世紀50年代末,我在燕園生活了四五年,還沒有機會與先生說過一句話,更別說交談、談心了。50年代中期,北大一度學術空氣活躍,記得當時全校開過兩門熱鬧一時的擂臺課:一門是《紅樓夢》,由吳組緗先生和何其芳先生分別講授;另一門是美學,由朱光潛先生和蔡儀先生分別講授。那年我上大二,年輕好學,這些名教授的課,對我極有吸引力,堂堂不落。課餘休息急忙從這個教室轉戰到那個教室,連上廁所也來不及。
查看全部↓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