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克勒門文叢:隨音而行·我的特殊音樂課
該商品所屬分類:圖書 -> 三聯書店
【市場價】
286-416
【優惠價】
179-260
【作者】 曹雷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ISBN】9787108054586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ISBN:9787108054586
版次:1

商品編碼:11767395
品牌:三聯書店
包裝:平裝

叢書名:克勒門文叢
開本:32開
出版時間:2015-08-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42
字數:96000

作者:曹雷

    
    
"

編輯推薦

“克勒”一詞來自英語“colour”的音譯,是個上海人都明白的切口。在今天,克勒門的組織者們傾向於把它解讀成一種中西精英文化踫撞出的都會文化。它是一種生活態度,這種態度對美和優雅的追求適應於現代都市的發展規律;它是一種城市精神,這種精神具有敢為天下先和海納百川的現代文明胸懷。上海這座城市及海派文化的氣質正與之契合。
海派文化的核心是城市文明,中國的城市文化起源於上海。海派文化是作家茅盾筆下的《子夜》中散發出大都市的“光、熱、能”,是“那南風吹來清香”的《夜來香》,是表達上海寬闊的城市胸懷,而不僅僅是小情小調。有租界、有移民,有吳越本土文化,如此交織出的對精致、優雅、時尚的追求,至今仍然令人驚艷。
“克勒門文化沙龍”正是在這樣的城市文化背景下誕生。這是海上文化藝術名家自發組織的沙龍雅集,參與者包括音樂家、作家、詩人、電影人、畫家、戲劇家、攝影家、收藏家、配音演員、學者等來自文化各界的精英,以海派文化為核心,每月一次定期在上海國際貴都大飯店進行主題聚會。不同領域的文化人、藝術家之間有契合、有澎湃、有交流、有共鳴,每期圍繞一個話題,探討交流海派文化,分享高尚雅致的生活方式,形成有情趣有意義的藝術交流,以期從各個層面回望百年海派文化的發展脈絡。陳鋼先生說:“老克勒已經慢慢過去了,但是這種對生活品質、文化雅趣不斷追求的精神應該傳承下去。”誠為克勒門之宗旨。



內容簡介

在電影和舞臺表演藝術中,音樂,是賦予人物靈魂的神秘語言,它能給戲劇、影片以生命。喜歡音樂的配音表演藝術家曹雷很早就在音樂教育學家譚冰若先生指導下創作過三個音樂廣播劇,並先後在電臺播出,以後又寫有介紹音樂家生平和作品的文字。這些平實的音樂散文讓不懂音樂的人們也能欣賞到音樂所要表達的東西,且跟著曹雷“隨音而行”吧!

作者簡介

曹雷,上海人,祖籍浙江,1940年生於江西,著名配音表演藝術家,上海電影譯制廠一級配音演員兼譯制導演。1962年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表演繫,留校任教。1965年入上海電影制片廠任演員,先後在《金沙江畔》《年青的一代》等影片中飾演主要角色。1982年起任上海電影譯制廠配音演員兼導演,為《非凡的愛瑪》《愛德華大夫》《國家利益》《總統軼事》《最後一班地鐵》《蒲田進行曲》《姐妹坡》《鷹冠莊園》等譯制片中女主角配音;並擔任《斯巴達克斯》《戰爭與和平》《看得見風景的房間》《柏林之戀》等譯制片的導演。還錄制了《柴可夫斯基》《播種歡樂的人——園舞曲之王約翰?斯特勞斯》以及《被埋葬了的財富——舒柏特的歌曲》等音樂廣播故事,曾獲廣電部頒發的優秀女演員獎。

精彩書評

★“影”是曹雷的本行,但“音”對於曹雷來說也決非“外行”。她熱愛音樂,所以除了“隨影而行”外,她還能“隨音而行”,她所寫的音樂散文和與譚冰若先生合作的音樂廣播劇均為明證。曹雷的散文不僅自然流暢、娓娓道來,而且生動活潑、引人入勝。她的文字像是朗誦,像是臺本,更像是一本“音樂導遊圖”,它使音樂的本體得到延伸和聯想,同時使聽眾隨著作者的引導隨音而行。

——陳鋼

目錄


自序:我的特殊的音樂課

音樂廣播劇
柴可夫斯基
被埋葬的財富和希望
——“歌曲之王”舒伯特的故事
播種歡樂的人
——圓舞曲之王約?翰施特勞斯的故事

我與音樂的邂逅
我有幸踩過他的腳印——懷念譚冰若老師
歌唱家艾瑪·德絲婷
聖·桑的管弦樂組曲《動物狂歡節》
柏遼茲的《幻想交響曲》
舒曼、克拉拉與《童年情景》
與命運之神搏擊——柴可夫斯基《第四交響曲》聽後
肖邦誕辰200周年音樂會講述詞
羅伯特·舒曼誕辰200周年紀念音樂會講述詞
舒伯特及其《未完成交響曲》

查看全部↓

精彩書摘

肖邦誕辰200周年紀念音樂會講述詞

今年是被稱為“浪漫主義鋼琴詩人”的波蘭音樂家弗利德裡克·肖邦誕生200周年,世界各地紀念他的活動預計有2400場。我們在這裡舉行音樂馬拉松紀念他,這場音樂會從上午開始到今晚,將會有12個小時。

讓我們在這裡先回顧一下肖邦的一生。

肖邦1810年生於華沙近郊。當時,他的祖國波蘭正處於歷史上最悲慘的時期:在18世紀後半葉波蘭曾遭受俄國、奧地利、普魯士的三次瓜分,從1795年以後,波蘭作為一個國家,在世界地圖上竟消失了。到他5歲的時候,波蘭又成了在俄羅斯帝國疆域內的“波蘭王國”,處於俄國人的統治之下。肖邦的父親是個法國人,他早年來到波蘭,曾參加過1794年波蘭民族反抗侵略者的起義。起義失敗後,他流落華沙,當了教師,但他和激進的波蘭文化人士仍有交往,這對兒時的肖邦是有影響的。

肖邦被譽為音樂神童的故事,是膾炙人口的。他5歲學琴,7歲就創作了他的第一首作品——G小調波蘭舞曲;8歲就舉行第一次公開演奏。以後就經常被邀請在波蘭的貴族家裡演奏,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一世聽過他的演奏,還曾獎給他一枚鑽石戒指。

占領波蘭的異國統治者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拼命扼殺波蘭人的民族意識和波蘭文化,這恰恰激起了波蘭人,尤其是波蘭的知識界文化界人士為保衛波蘭民族文化而戰的鬥志,出現了一批愛國的思想家和文藝家,他們的創作中“民族性”這一點十分突出,他們也鼓勵年輕的肖邦創作出帶有鮮明波蘭民族特色的音樂作品。波蘭詩人維特維茨基寫信給肖邦說:“你隻要經常記著,民族性,民族性,最後還是民族性……正像波蘭有祖國的大自然一樣,也有祖國的旋律。高山、森林、河流、草地都有自己內在的、祖國的音響”

“帶有鮮明民族性的音樂”, 這幾乎成了貫穿肖邦一生作品的主旋律。我們今天聽到的他的瑪祖卡——這本身就源於波蘭民間的一種舞蹈,他的夜曲,他的波蘭舞曲,和今晚演奏的他的協奏曲中的旋律,都帶有濃郁的波蘭民族風格。盡管肖邦20歲離開了波蘭,去到法國,而且直到他39歲去世都沒能再回到故鄉,但是他用音樂來向世界宣告“波蘭沒有死”,“波蘭民族沒有滅亡”,難怪音樂家舒曼會把肖邦的音樂比喻為“藏在花叢中的大炮”!

肖邦離開祖國的時候,身邊帶著家鄉的一杯泥土;他在異國他鄉臨終時的遺言是要把心髒帶回祖國。他死後,葬在了法國,但是墓地上灑著他從家鄉帶去的泥土;而他的心髒,埋在了他日夜思念的故鄉。

說起肖邦,人們都會想到他的愛情生活。尤其是他和法國女作家喬治·桑的浪漫愛情。美國早期以這段愛情為題材,還拍過一部有名的電影,中文譯名為《一曲難忘》。

在巴黎,肖邦接觸到了一批當時最有纔華的作家、音樂家、藝術家:當肖邦走進巴黎金碧輝煌的貴族沙龍的時候,正是世界文學史上難得一遇的黃金時代。與波蘭詩人密茨凱維支,法國文學家雨果、巴爾扎克,德國詩人 海涅,法國畫家德拉克羅瓦,匈牙利作曲家、鋼琴家李斯特,意大利作曲家貝利尼,法國作曲家柏遼茲等交上朋友。這些文藝家們盡管各人的風格、個性往往不一致,但他們彼此的交往,使互相間在思想和創作上有所啟發,這對肖邦的精神生活是一種慰籍。而且在1836年,他認識了一位特別的女作家——喬治·桑。她喜歡肖邦。

喬治·桑確實是個特殊的女性。她蔑視傳統,飲烈酒,抽雪茄,愛騎馬,喜歡男裝,談情說愛時卻百般柔情,千般風流。她是一個多情的女人,比肖邦大六歲,是兩個孩子的母親。她與詩人繆塞剛剛分道揚鑣。

肖邦是個男子,卻有女性氣質。他面色蒼白,身體纖細,體質柔弱,憂郁傷感,常常由於激動而疲憊不堪。他還不到30歲,他在孤寂中生活,對於命運的憂慮不安和對藝術創造力的憂慮不安猶如雙重的陰影,壓抑在他心頭。他渴望愛情。

在喬治·桑的主動進攻下,他們很快相愛了。他們常常在奧特爾區約會,桑夫人在那兒的一幢公寓裡租了一個房間。李斯特和他未來的夫人則租了另一個房間。他們四個人常常一起用餐,一起出入沙龍。

愛情不僅使他顯得英俊健康,而且情緒活躍,感覺良好,充滿自信。過去的神情恍惚、憂郁傷感竟然一掃而空。他的創作纔能又獲得了非凡的活力。肖邦來到喬治·桑在法國鄉村的莊園。肖邦多年來第一次得到無微不至的關懷,這也是他一生中最幸福安定的時期了。肖邦創作上成熟、智慧和力量的全盛時期也終於來到了。如果,沒有喬治·桑的愛情,沒有受到喬治·桑周圍那一群大作家朋友的影響,他卓越的纔華可能也不容易開花結果,達到高度的藝術境界。在這個時期裡,他寫成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些作品;他意識到這是隨桑夫人的愛而帶來的平靜的心境和平靜的創作環境的結果。

他們一起共同生活了九年。最後的分手據說是由於喬治·桑兒女的反對。

與喬治·桑分手不久,具有愛國主義精神的肖邦抱病巡回演出(為了讓波蘭有足夠的錢對抗法西斯),後因勞累過度而死。

盡管有不少人對這段愛情說三道四,但是,誰也無法否認,他們共同生活的九年是肖邦一生中最重要的藝術創作階段,是他最光輝的創作力高峰期。而肖邦與喬治·桑分手之後,他再也沒有寫出任何一部重要的作品。肖邦是意識到這一點的,在他生命的最後時刻,他對喬治· 桑沒有怨恨,隻有愛情,他不能忘記喬治·桑。

其實喬治·桑並不是肖邦第一個戀人,在這之前,他曾經愛上了一位波蘭姑娘——華沙音樂學院的學生康斯坦茨婭,他作於1830年的《F小調第二鋼琴協奏曲》,就細膩而激情地用音樂語言描述了他的這段愛情。

接下來為大家演奏的就是這首《F小調第二鋼琴協奏曲》。

……

查看全部↓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