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李中梓
該商品所屬分類:圖書 -> 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市場價】
497-720
【優惠價】
311-450
【作者】 王蓓蓓潘桂娟 
【出版社】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ISBN】9787513216579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出版社: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ISBN:9787513216579
版次:1

商品編碼:12193999
品牌: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包裝:平裝

叢書名: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
開本:32開
出版時間:2017-09-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79
字數:166000

正文語種:中文
作者:王蓓蓓,潘桂娟


    
    
"

內容簡介

李中梓,字士材,號念莪,生於明萬歷十六年(1588),卒於清順治十二年(1655),江蘇雲間(又名華亭、松江府)南彙(今上海南彙)人。明末清初著名醫家,學術成就卓著。著有《內經知要》《醫宗必讀》《刪補頤生微論》等。李中梓重視脾腎,提出水火陰陽論,擅長“別癥、知機、明治”,注重養生、三因制宜,重視醫風醫德。《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李中梓》主要包括李中梓的生平概況、著作簡介、學術思想、臨證經驗和後世影響等。

作者簡介

王蓓蓓,女,1980年出生,山東省濰坊市人;雲南中醫學院講師,從事《內經》教學、中醫藏像學及醫家學術思想研究、民族醫藥研究、中醫臨床診療工作。參編《醫學正旨擇要》《重訂醫門攬要》《(傷寒論後條辨)整理與研究》及西部精品教材《內經選讀》。《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集成》編委。

潘桂娟,女,1953年出生,遼寧省人。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研究員,醫學博士、博士研究生導師、博士後合作導師;中醫基礎理論重點學科帶頭人;國家“975”計劃項目“中醫理論體繫框架結構研究”首席科學家;2002年至2015年期間,任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所長。研究方向:中醫理論體繫框架結構研究、中醫痰證理論研究、中醫名家學術研究、日本漢方醫學研究。主編《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集成》《中國醫學百科全書·中醫卷·中醫基礎理論分卷》《中醫痰病研究與臨床》等。著有《日本漢方醫學》。

目錄

生平概述
一、時代背景
(一)醫學背景
(二)家族背景
二、生平紀略
三、從醫經歷

著作簡介
一、《刪補頤生微論》
二、《醫宗必讀》
三、《內經知要》
四、《(鐫補)雷公炮制藥性解》
五、《傷寒括要》
六、《診家正眼》
七、《本草通玄》
八、《病機沙篆》
九、《裡中醫案》

學術思想
一、學術淵源
(一)中醫學經典著作的啟示
(二)儒家、道家及佛家的影響
(三)取諸家學術之長而不偏執
二、學術特色
(一)重視先後二天
(二)闡發水火陰陽
(三)別癥知機明治
(四)治病求本論“化源”
(五)闡發“乙癸同源”論
(六)學道參禪論“養生”
(七)重視醫德醫風

臨證經驗
一、臨床辨治特點
(一)總結辨治大法
(二)反對拘泥成方
(三)提倡三因制宜
二、診療“不失人情”
(一)闡釋“不失人情論”
(二)論婦人多情志所傷病
三、四診合參重脈診
(一)望診
(二)聞診
(三)問診
(四)切診
四、病證診治
(一)中風
(二)虛勞
(三)水腫脹滿
(四)積聚
(五)瘧疾
(六)痢疾
(七)洩瀉
(八)疝氣
(九)淋證
(十)癃閉
(十一)便秘
(十二)痰飲
(十三)痺
(十四)痿
(十五)邪祟
五、臨床用藥
(一)用藥特點
(二)用藥心得
六、自創方劑
(一)潤肺飲
(二)利金湯
(三)陰陽攻積丸
(四)肺癰神湯
(五)新定清寧膏
(六)新定拯陽理癆湯
(七)新定拯陰理癆湯

後世影響
一、歷代評價
二、學派傳承
三、後世發揮
參考文獻
查看全部↓

精彩書摘

《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李中梓》:
一、學術淵源
作為溫補學派代表醫家的李中梓,其學術思想的形成既受到中醫經典及前代諸家的影響,又有其自身的特點。
(一)中醫學經典著作的啟示
李中梓學識淵博,博覽群書,非常重視醫學經典,認為《內經》為醫學之祖,“三墳”之一,非常推崇《內經》。其在《醫宗必讀》卷首設“讀《內經》論”,並指出:“精深儒典,洞徹玄宗,通於性命之故,達於文章之微,廣征醫籍,博訪先知,思維與問學交參,精氣與《靈》《素》相遇,將默通有熊氏於靈蘭之室,伯高、少俞,對揚問難,究極理義。”認為如此纔能擔負關乎病者性命的神聖使命。其又撰成《內經知要》2卷,使《內經》的內容更加精實簡要,後人學起來更加容易。
李中梓認為,張仲景《傷寒雜病論》是補《內經》之未備,亦非常經典。傷寒病機復雜,自古難於證治,而張仲景的理法辨證論治,可應臨證中無窮之變。李中梓提倡醫生要擁有精深的醫學理論,又能融彙仲景之理與法,堅持“操通靈之法,以應無窮之變,惟變所適,而不膠於法也”(《傷寒括要·自序》)。由此可見,其對《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等諸經閱歷之深而學有淵源。
在《內經知要》中,李中梓注釋《內經》原文時,大量采用了“以經釋經”的方法,力求辭義精確,符合《內經》的原旨。有些經文以本經自證,《內經》前後文之間常有互相發明之處,如果能抓住這些互相發明的詞語進行釋義,不僅可以筆墨,還能揭示出前後文之間的關聯性,進而從整體上幫助讀者理解經文旨意。《內經知要》所引的《素問》《靈樞》文字,約有二十多處,全有篇名查對。例如,“道生篇”中引《素正紀大論》中經文,來解釋《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的“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引《素問·上古天真論》中經文,來解釋《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惟聖人從之,故身無奇病,萬物不失,生氣不竭”。“陰陽篇”當中引用《素紀大論》中的經文,來解釋《素問·陰陽應像大論》中“陽生陰長,陽殺陰藏”。又如,在“藏像篇”中引《靈樞·脹論》中經文,來解釋《素問·靈蘭秘典論》中“羶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李中梓對道學造詣很高,尤精於老、莊之學,常以他經證來證本經。他參考儒家、道家的經典作品,對《內經》加以注釋評述,以顯其本意。以“道生篇”為例,引皋陶《漠》中的經文,來注釋《素問·上古天真論》的“適嗜欲於世俗之間,無恚嗔之心,行不欲離於世,被服章,舉不欲觀於俗”;另外,還引《文始經》《胎息經》中的經文,來注釋《素問·上古天真論》的“將從上古合同於道,亦可使益壽而有極時”;引《荀子》中的經文,來注釋《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的“夜臥早起,無厭於日”;引《中和集》中的經文,來注釋《素問·陰陽應像大論》的“從欲快志於虛無之守,故壽命無窮,與天地終”;引《尚書·緯》《禹禁》《管子》中經文,合注《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的“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等。李中梓引用這些道家、儒家的經典來詮釋《內經》經文,從而使《內經》之旨更加旁通曲暢。
李中梓在《內經知要》的注釋中,敢於提出個人見解,訓疑釋義,頗有見地。
……
查看全部↓

前言/序言

中醫理論肇始於《黃帝內經》《難經》,本草學探源於《神農本草經》,辨證論治及方劑學發軔於《傷寒雜病論》。在此基礎上,歷代醫家結合自身的思考與實踐,提出獨具特色的真知灼見,不斷革故鼎新,充實完善,使得中醫藥學具有繫統的知識體繫結構、豐富的原創理論內涵、顯著的臨床診治療效、深邃的中國哲學背景和特有的話語表達方式。歷代醫家本身就是“活”的學術載體,他們刻意研精,探微索隱,華葉遞榮,日新其用。因此,中醫藥學發展的歷史進程,始終呈現出一派繼承不泥古、發揚不離宗的繁榮景像。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自2008年起相繼依托2005年度國家“973”計劃課題“中醫學理論體繫框架結構與內涵研究”、2009年度科技部基礎性工作專項重點項目“中醫藥古籍與方志的文獻整理”子課題“古代醫家學術思想與診療經驗研究”、2013年度國家“973”計劃項目“中醫理論體繫框架結構研究”,以及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研究室“中醫理論體繫結構與內涵研究室”建設規劃,聯合北京中醫藥大學等16所高等院校及科研和醫療機構的專家、學者,選取歷代具有代表性或學術特色突出的醫家,繫統地闡釋與解析其代表性學術思想和診療經驗,旨在發掘與傳承、豐富與完善中醫理論體繫,為提升中醫師理論水平和臨床實踐能力和水平提供參考和借鋻。本套叢書即是此繫列研究階段性成果總結而成。
綜觀歷史,凡能稱之為“大醫”者,大都博覽群書,學問淹博賅洽,集百家之言,成一家之長。因此,我們以每位醫家獨立成書,盡可能尊重原著,進行總結、提煉和闡發。此外,本叢書的另一個特點是,將醫家特色學術觀點與臨床實踐相印證,盡可能選擇一些典型醫案,用以說明理論的實踐價值,便於臨床施用。本叢書現已列入《“十三五”國家重點圖書、音像、電子出版物出版規劃》中的“醫藥衛生”重點圖書出版計劃,並將於“十三五”期間完成此項出版計劃,擬收載歷代102名中醫名家,總字數約1600萬。
叢書各分冊作者,有中醫基礎學科和臨床學科的資深專家、國家及行業重點學科帶頭人,也有中青年教師、科研人員和臨床醫師中的學術骨干,分別來自全國高等中醫院校、科研機構和臨床單位。從學科分布來看,涉及中醫基礎理論、中醫各家學說、中醫醫史文獻、中醫經典及中醫臨床基礎、中醫臨床各學科。全體作者以對中醫藥事業的拳拳之心,共同努力和無私奉獻,歷經數年成就了這份艱巨的工作,以實際行動切實履行了傳承、運用、發展中醫藥學術的重大使命。
在完成上述科研項目及叢書撰寫、統稿與審訂的過程中,研究團隊暨編委會和審訂委員會全體成員,精益求精之心始終如一。在上述科研項目負責人、叢書總主編、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潘桂娟研究員主持下,由常務副主編張宇鵬副研究員、陳曦副研究員及各分題負責人——翟雙慶教授、劉桂榮教授、鄭洪新教授、邢玉瑞教授、錢會南教授、馬淑然教授、文穎娟教授、陸翔教授、楊衛彬研究員、崔為教授、柳亞平副教授、江泳副教授、王靜波博士等,以及醫史文獻專家張效霞副教授,分別承擔或參與了團隊的組織和協調,課題任務書和叢書編寫體例的起草、修訂和具體組織實施,各單位課題研究任務的落實和分冊文稿編寫和審訂等工作。編委會還多次組織工作會議和繼續教育項目培訓,組織審訂委員會專家復審和修訂;最終由總主編逐冊復審、修訂、統稿並組織作者再次修訂各分冊文稿。自2015年6月開始,編委會將叢書各分冊文稿陸續提交中國中醫藥出版社,擬於2019年12月之前按計劃完成本套叢書的出版。
2016年3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布了《關於加強中醫理論傳承創新的若干意見》,指出“加強對傳承脈絡清晰、理論特色鮮明的古代醫家的學術思想研究,深入研究中醫對生命、健康與疾病認知理論,繫統總結中醫養生保健、防病治病理論精華,提升中醫理論指導臨床實踐和產品研發的能力,切實傳承中醫生命觀、健康觀、疾病觀和預防治療觀”。上述項目研究及叢書的編寫,是研究團隊對國家層面“加強中醫理論傳承與創新”號召的積極響應,體現了當代中醫學人敢於擔當的勇氣和矢志不渝的追求!通過此項全國協作的繫統工程,凝聚了中醫醫史、文獻、理論、臨床研究的專門人纔,培育了一支專業化的學術隊伍。
在此衷心感謝中國中醫科學院及其所屬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中醫藥信息研究所、研究生院,以及北京中醫藥大學、陝西中醫藥大學、山東中醫藥大學、雲南中醫學院、安徽中醫藥大學、遼寧中醫藥大學、浙江中醫藥大學、成都中醫藥大學、湖南中醫藥大學、長春中醫藥大學、黑龍江中醫藥大學、南京中醫藥大學、河北中醫學院、貴陽中醫藥大學、中日友好醫院等16家科研、教學、醫療單位,對此項工作的大力支持!衷心感謝中國中醫藥出版社有關領導及華中健編審、伊麗縈博士及全體編校人員對叢書編寫及出版的大力支持!
本叢書即將付梓之際,百餘名作者感慨萬千!希望廣大讀者透過本叢書,能夠概要縱覽中醫藥學術發展之歷史脈絡,擷取中醫理論之精華,傳承千載臨床之經驗,為中醫藥學術的振興和人類衛生保健事業做出應有的貢獻!
由於種種原因,書中難免有疏漏之處,敬請讀者不吝批評指正,以促進本叢書不斷修訂和完善,共同推進中醫藥學術的繼承與發揚!
《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編委會
2016年9月
查看全部↓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