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薛立齋醫學全書·明清名醫全書大成
該商品所屬分類:圖書 -> 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市場價】
3201-4640
【優惠價】
2001-2900
【作者】 盛維忠胡國臣 
【出版社】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ISBN】9787513223317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出版社: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ISBN:9787513223317
版次:2

商品編碼:12568035
品牌: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包裝:精裝

叢書名:明清名醫全書大成
開本:16開
出版時間:2015-0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109
字數:1622000

正文語種:中文
作者:盛維忠,胡國臣


    
    
"

內容簡介

薛已(1487-1559),字新甫,號立齋。吳縣(今屬江蘇)人。其一生著述頗豐,《薛立齋醫學全書·明清名醫全書大成》收有12種,另有後人整理薛氏醫案1種,共計13種。其中內科方面有《內科摘要》兩卷,繫薛己內科代表作,共載醫案200餘例。全書以虛證立論,認為諸病皆以脾胃、脾腎虧損,命門火衰為要,治療重在固護脾胃,補益肝腎。個案言簡意賅,頗有精意。傳染病方面有《癘瘍機要》三卷,為麻風病專著,於麻風病本癥、變癥、兼癥及類癥逐一介紹。外科、骨傷科、口腔科方面有《外科發揮》八卷、《外科心法》七卷、《外科樞要》四卷、《外科經驗方>-卷、《正體類要》兩卷和《口齒類要》一卷,分別記述有關病證診治大法、治療驗案及方藥。婦科方面有《女科撮要》兩卷、《校注婦人良方》二十四卷,前者列述30種常見婦產科疾病的證治和方藥,並載治案。後者則“間取臨川陳良甫所著《婦人良方》篇帙,為之補注,附以治驗”,“其發揮經絡,揆度陰陽,網羅百病,凡婦人證人所難識者,彬彬可睹”。兒科方面有《保嬰撮要》二十卷,論述兒科疾病診法以及小兒內科、外科、痘疹等多種病證的辨治,治法豐富,醫案亦多。本草方面有《本草約言》四卷,是其“積有年所,時就本草中輯其日用不可缺者分為二種”,一為藥性本草兩卷,一為食物本草兩卷,共載藥物594種,按部屬分類,述其性味、歸經、功效、形態、炮制方法等。此外,所收《薛案辨疏》一書,顧名思義乃是後人整理薛已醫案,予以辨析、疏解。書末尚有《薛立齋醫學學術思想研究》論文一篇及現代學者對薛氏醫學學術思想研究的論文題錄。整部《薛立齋醫學全書》,內容全面,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充分反映薛氏善用溫補的特點,足以供讀者參考。

作者簡介

盛維忠,男,工作於中國中醫科學院文獻所,長期從事古籍、文獻研究。主要讀者對像:臨床醫生及中醫愛好者。

目錄

內科摘要
女科撮要
外科發揮
外科心法
外科樞要
正體類要
口齒類要
癘瘍機要
外科經驗方
本草約言
保嬰撮要
校注婦人良方
薛案辨疏
薛立齋醫學學術思想研究
附:薛立齋醫學研究論文題錄
查看全部↓

精彩書摘

《薛立齋醫學全書·明清名醫全書大成》:
一婦人吞酸噯腐,嘔吐痰涎,面色純白,或用二陳、黃連、枳實之類,加發熱作渴,肚腹脹滿。餘曰:此脾胃虧損,末傳寒中。不信,仍作火治,肢體腫脹如蠱。餘以六君子加附子、木香治之,胃氣漸醒,飲食漸進,虛火歸經,又以補中益氣加炮姜、木香、茯苓、半夏,兼服痊愈。
一婦人性沉靜多虛,胸膈不利,飲食少思,腹脹吞酸,面色青黃,用疏利之劑。餘曰:此脾虛痞滿,當益胃氣。不信,仍用之,胸膈果滿,飲食愈少。餘以調中益氣加香砂、炮姜漸愈,後以六君、芎、歸、貝母、桔梗、炮姜而愈。
伯雲:家母久患心腹疼痛,每作必胸滿嘔吐厥逆,面赤唇麻,咽干舌燥,寒熱不時,而脈洪大。眾以痰火治之,屢止屢作,迨乙巳春發熱頻甚,用藥反劇,有朱存默氏謂服寒涼藥所致,欲用參術等劑。餘疑痛無補法,乃請立齋先生以折中焉。先生診而嘆曰:此寒涼損真之故,內真寒而外假熱也,且脈息弦洪而有怪狀,乃脾氣虧損,肝脈乘之而然,惟當溫補其胃。遂與補中益氣加半夏、茯苓、吳茱、木香,一服而效。家母病發月餘,竟夕不安,今熟寐徹曉,洪脈頓斂,怪脈頓除,諸癥釋然。先生之見,蓋有本歟,家母餘齡,皆先生所賜,杏林報德,沒齒不忘。謹述此,乞附醫案,諒有太史者采人倉公諸篇,以垂不朽,將使後者觀省焉。嘉靖乙巳春月吉日,陳湖眷生陸伯頓首謹書。
一婦人年三十餘,忽不進飲食,日飲清茶三五碗,並少用水果,三年餘矣。經行每次過期而少,餘以為脾氣郁結,用歸脾加吳茱,不數劑而飲食如常。若人脾腎虛而不飲食,當以四神丸治之。
一婦人年逾二十,不進飲食二年矣。日飲清茶果品之類,面部微黃浮腫,形體如常,仍能步履,但體倦怠,肝脾二脈弦浮,按之微而結滯。餘用六君加木香、吳茱,下痰積甚多,飲食頓進,形體始瘦,臥床月餘,仍服六君之類而安。
婦人患此見《女科撮要》。
脾腎虧損停食洩瀉等癥八
進士劉嘩甫停食腹痛,瀉黃吐痰,服二陳、山梔、黃連、枳實之類,其癥益甚,左關弦緊,右關弦長,乃肝木克脾土,用六君加木香治之而愈。若食已消而洩未已,宜用異功散以補脾胃,如不應,用補中益氣升發陽氣。凡洩利色黃,脾土虧損,真氣下陷,必用前湯加木香、肉蔻溫補,如不應,當補其母,宜八味丸。
光祿柴黼庵喜飲,洩瀉腹脹,吐痰作嘔,口干,此脾胃之氣虛,先用六君加神曲,痰嘔已止,再用補中益氣加茯苓、半夏,瀉脹亦愈。此癥若濕熱壅滯,當用葛花解酲湯分消其濕,濕既去而瀉未已,須用六君加神曲實脾土化酒積。然雖為酒而作,實因脾土虛弱,不可專主濕熱。
舊僚錢可久素善飲,面赤痰盛,大便不實,此腸胃濕痰壅滯,用二陳、芩、連、山梔、枳實、干葛、澤瀉、升麻一劑,吐痰甚多,大便始實。此後日以黃連三錢泡湯飲之而安。但如此稟厚者不多耳。
一儒者善飲,便滑溺澀,食減胸滿,腿足漸腫,癥屬脾腎虛寒,用加減金匱腎氣丸,食進腫消,更用八味丸,胃強脾健而愈。
一男子侵晨或五更吐痰,或有酸味,此是脾氣虛弱,用六君送四神丸而愈。若脾氣郁滯,用二陳加桔梗、山梔送香連丸。若郁結傷脾,用歸脾湯送香連丸。若胸膈不舒,歸脾加柴胡、山梔送左金丸。若胃氣虛,津液不能運化,用補中益氣送左金丸。
一羽士停食洩瀉,自用四苓、黃連、枳實、曲蘗益甚。餘曰:此脾腎洩也,當用六君加姜、桂送四神丸。不信,又用沉香化氣丸一服,臥床不食,咳則糞出,幾到危殆,終踐餘言而愈。蓋化氣之劑竣厲猛烈,無經不傷,無髒不損,豈宜輕服。
嘉靖乙未,紹患肝木克脾,面赤生風,大腸燥結,炎火衝上,久之遂致髒毒下血,腸鳴溏洩,腹脹喘急,馴到絕谷,瀕於殆矣。諸醫方以黃連、枳實之劑投之,展轉增劇,乃求治於立齋先生。先生曰:爾病脾腎兩虛,內真寒而外虛熱,法當溫補。遂以參、術為君,山藥、黃芪、肉果、姜、附為臣,茱萸、骨脂、五味、歸、苓為佐,治十劑,俾以次服之。諸醫皆曰:此火病也,以火濟火可乎?紹雅信先生不為動,服之浃旬,盡劑而血止,諸病遄已。先是三年前,先生過紹,謂曰:爾面部赤風,脾胃病也,不治將深,予心憂之,而怠緩以須,疾發又惑於眾論,幾至不救,微先生吾其土矣。嗚呼!先生之術亦神矣哉!紹無以報盛德,敬述梗概,求附案末,以為四方抱患者告。庶用垂惠於無窮雲。長州朱紹。
脾胃虧損停食痢疾等癥九
崔司空年逾六旬,患痢赤白,裡急後重,此濕熱壅滯,用芍藥湯內加大黃二錢,一劑減半,又劑痊愈,惟急重未止。此脾氣下陷,用補中益氣送香連丸而愈。
羅給事小腹急痛,大便欲去不去,此脾腎氣虛而下陷也。用補中益氣送八味丸,二劑而愈。此等癥候,因痢氣,肢體腫脹而死者不可枚舉。
少宗伯顧東江停食患痢,腹痛下墜,或用疏導之劑,兩足脹腫,食少體倦,煩熱作渴,脈洪數,按之微細。餘以六君加姜、桂各二錢,吳茱、五味各一錢,煎熟冷服之,即睡覺,而諸癥頓退,再劑全退。此假熱而治以假寒也。
太常邊華泉嘔吐不食,腹痛後重,自用大黃等藥一劑,腹痛益甚,自汗發熱,昏憒,脈大。餘用參、術各一兩,炙甘草、炮姜各三錢,升麻一錢,一鐘而蘇,又用補中益氣加炮姜二劑而愈。
廷評曲汝為食後人房,翌午腹痛,去後似痢非痢,次日下皆膿血,煩熱作渴,神思昏倦,用四神丸一服頓減;又用八味丸料加五味、吳茱、骨脂、肉蔻,二劑痊愈。
判官汪天錫年六十餘患痢,腹痛後重,熱渴引冷,飲食不進,用芍藥湯內加大黃一兩,四劑稍應,仍用前藥,大黃減半.數劑而愈氣百無一二。
通府薛允頫下血,服犀角地黃湯等藥,其血愈多,形體消瘦,發熱少食,裡急後重。此脾氣下陷,餘用補中益氣加炮姜,一劑而愈。
一上舍患痢後重,自知醫,用芍藥湯,後重益甚,飲食少思,腹寒肢冷,餘以為脾胃虧損,用六君加木香、炮姜,二劑而愈。
……
查看全部↓

前言/序言

《明清名醫全書大成》繫列叢書是集明清30位醫學名家醫學著作而成。中醫藥學是一個偉大的寶庫,其學術源遠流長,發展到明清時期,已日臻成熟,在繼承前代成就的基礎上,並有許多發展,是中醫的鼎盛時期。突出表現在:名醫輩出,學派林立,在基礎學科和臨床各科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特別是本草學和臨床學尤為突出。同時著書立說很活躍,醫學著作大量面世,對繼承發揚中醫藥學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本草學在明代的發展達到了空前的高峰,其著述之多,內容之豐,觀點之新,思想之成熟,都是歷代難以與之媲美的。尤其是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被譽為“天下第一藥典”。全書52卷、62目,載藥1892種,附本草實物考察圖譜1110幅,附方萬餘首。他“奮編摩之志,僭纂述之權”,“書考八百餘家”,“剪繁去復,繩謬補遺,析族區類,振綱分目”,在藥物分類、鋻定、生藥、藥性、方劑、炮制、編寫體例等許多方面均有很大貢獻,其刊行以來,受到國內外醫藥界的青睞,在中國藥學史上起到了繼往開來的作用,多種譯本流傳於世界諸多國家,其成就已遠遠超出醫藥學的範圍,曾被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譽為“中國的百科全書”。除時珍之卓越貢獻之外,還有繆希雍的《神農本草經疏》,是對《神農本草經》的闡發和注釋,與其一生藥學經驗的總結,詳明藥理及病忌、藥忌,為明代本草注疏藥理之先。更有清代張璐的《本經逢原》,其藥物分類舍棄《神農本草經》三品窠臼,而遵《本草綱目》按自然屬性劃分,體例以藥物性味為先,次以主治、發明,內容廣泛,旁征博引,參以個人體會。全書以《神農本草經》為主,引申發明,凡性味效用,諸家治法以及藥用真偽優劣的鋻別,都明確而扼要地作了敘述,使“學人左右逢源,不逾炎黃繩墨”而“足以為上工”也。另外,尚有薛己的《本草約言》,汪昂的《本草備要》,徐靈胎之<神農本草經百種錄》,陳修園之《神農本草經讀》,張志聰之《本草崇原》等,這些書也都各具特點,流傳甚廣。
明清時期基礎理論的研究仍以《內經》以來所形成的自發唯物論和樸素辯證法理論體繫為基礎,不斷地總結醫療實踐經驗,有所發明,有所創造,從不同方面豐富和發展了中醫學的理論。如明代的張景嶽等十分強調命門在人體的重要作用,把命門看成是人體髒腑生理功能的動力,並受朱震亨相火論的影響,把命門、相火聯繫起來,在臨床上對後世醫學有相當影響。清代葉天士、吳鞠通、王孟英等對溫熱病發生、發展規律的探討,以及對衛氣營血辨證和三焦辨證的創立等。關於人體解剖生理的認識:有些醫家對腦的功能有新的記述。如李時珍有神之府”,汪昂記有“人之記性在腦”,喻嘉言有“腦之上為天門,身中萬神集會之所”等記述,對於中醫學理論體繫的豐富和發展,都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臨床各科在明清時期得到了很大發展,因此時醫學十分注意臨床觀察,臨床經驗豐富。很多醫家都非常重視辨證論治及四診八綱,如李時珍的《瀕湖脈學》,是這一時期重要的脈學著作,該書以歌訣形式敘述介紹了27種脈像,便於學習、理解、誦讀和記憶,流傳甚廣。孫一奎在《赤水玄珠·凡例》中概括地指出:“凡證不拘大小輕重,俱有寒熱、虛實、表裡、氣血八個字。苟能於此八個字認得真切,豈必無古方可循?”張景嶽在《景嶽全書》中強調以陰陽為總綱,以表裡、虛實、寒熱為六變。他使中醫基礎理論和臨床實踐結合得更加緊密,形成了理、法、方、藥的完整理論體繫。
內科醫著明清時期很多。薛立齋的《內科摘要》一書,首開中醫“內科”書名之先河。也正式明確中醫內科的概念,使內科病證的診治有了很大提高。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有王肯堂的<證治準繩》,張景嶽的《景嶽全書》等。從學術理論方面,以溫補學派的出現和爭論為其特點。其主要倡導者有薛立齋、孫一奎、張景嶽、李中梓等,主要觀點是重視脾腎。薛立齋注重脾腎虛損證,重視腎中水火和脾胃的關繫,因而脾腎並舉,注重溫補。溫補派的中堅張景嶽的《類經附翼》《景嶽全書》,原宗朱震亨說,後轉而素和李杲,反對朱說,力倡“陽非有餘,陰常不足”。極力主張溫補腎陽在養生和臨床上的重要性。李中梓則在薛立齋、張景嶽的影響下,既重視脾胃,也重滋陰養陽。溫補之說,成為明清時期臨床醫學發展上的一大特點。
查看全部↓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