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動物記事
該商品所屬分類:圖書 -> 北京大學出版社
【市場價】
430-624
【優惠價】
269-390
【作者】 徐仁修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ISBN】9787301241646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ISBN:9787301241646
版次:1

商品編碼:11498100
品牌:北京大學出版社
包裝:平裝

叢書名:徐仁修荒野遊蹤·寫給大自然的情書
開本:16開
出版時間:2014-05-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68

作者:徐仁修

    
    
"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青少年;自然文學愛好者;攝影愛好者,生態保護者
1,“徐仁修荒野遊蹤·寫給大自然的情書”是徐仁修為關愛自然的人士所寫的荒野故事書,是風靡華人世界的“自然文學”經典。在寫作形式上,集自然探險、博物學、文學、生態攝影於一身,是詩與思的完美結合,科普與藝術的完美結合。它們關心的是與每個中國人的幸福息息相關的大問題:自然退隱、生態惡化的時代,人如何與自然重歸於好?如何在自然的懷抱裡安頓身心?如何體味自然的奧妙與大美?如何借助自然的智慧來理解人、人性、人類文明的危機與缺陷、健康人類的生活方式?它們常常讓我們想起梭羅、約翰·繆爾、約翰?巴勒斯、瑪麗·奧斯汀等自然文學大師,但比他們的作品更有故事性,藝術形式更豐富,也更有中國味,因而更吸引人。
2,本繫列中的七本書,本本有特色,絕不雷同!其中,《動物記事》以驚訝、悲憫、感恩與謙卑之心感悟自然中的奧妙與智慧,有法布爾《昆蟲記》的趣味和優雅,但比《昆蟲記》更深沉、更靈動。透過作者所描述的臺灣大自然中的許多不為人知的美麗身影,以及動物在外形、顏色、身體結構和習性上的無窮奧妙,我們這些疏離自然的現代人肯定能明白人與自然生命之間的隱秘關聯:“我們人類不隻是獨立出來,也在融入……我們身屬一個最偉大的共同體,一個和萬物分享生命奇跡的共同體。”


海報:
/

內容簡介

在這本趣味盎然的小書裡,荒野探險家徐仁修以自然觀察者的好奇、疑惑和實地觀察的精神記錄了臺灣自然界動物生態,借助優美的照片與簡潔的文字描述了臺灣大自然中許多不為人知的美麗身影,以及動物在外形、顏色、身體結構和習性上的無窮奧妙。
作者取材精簡巧妙,以人道關懷的精神底蘊捕捉了日漸被文明喧囂所埋沒的眾多生命影像,讓我們在滿懷驚喜地領略天地孕育萬物的奇思巧技的同時進一步反思人類與大自然的關繫,學會謙卑、珍惜與感恩。

作者簡介

徐仁修,臺灣著名生態探險家、作家、攝影家和音樂家。1946年生於新竹,在美麗的芎林鄉村度過了與大自然親密接觸的童年生活,15歲開始野外遊歷。大學畢業後,從事過八年農業專家的工作。此後,他拋棄世俗名利,深入臺灣地區的高山深谷探險,並走向島外探險旅行,足跡遍及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緬甸、老撾金三角地區,尼加拉瓜,美國西部國家公園,澳大利亞,巴西亞馬遜河流域,非洲和中國大陸。徐仁修的作品文筆優美,富含對人文與土地的思考,配以攝影圖片和真實的蠻荒經歷,暢銷臺灣及海外華人群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多次獲得各類大獎,如,臺灣出版界較高獎——吳三連文學獎、金鼎獎、吳魯芹散文獎、《聯合報》每周新書金榜、《聯合報》小說獎等。

精彩書評

★我們人類不隻是獨立出來,也在融入……我們身屬一個最偉大的共同體,一個和萬物分享生命奇跡的共同體。
——約瑟夫·伍德·克魯奇

目錄

總序/1
不顧一切地朝建設“經濟奇跡”的目標努力後,人們口袋裡的鈔票不斷地增加,同時,我們環境的污染指數也不斷增高,而大自然裡的生物卻快速地減少。
緣起/3
我在大自然中窺見宇宙與生命的奧妙,學到了謙卑、珍惜與感恩,但願讀者諸君,在讀了我的書後,也開始學習自然觀察與體驗,從大自然中取得智慧與喜悅。這是我寫書的最大目的!
長頸搖籃蟲/5
大自然真是無奇不有,我們僅僅觀察這種渺小的甲蟲,就發現神奇完美的生命設計。它們如何把編造搖籃的巧妙智慧遺傳下去,都值得我們深思與研究,而地球整個生態無盡完美的偉大設計及運作,就更讓有智慧的人深深學到謙卑。
中國石龍子/31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陰陽相合是生命物種不絕的原動力,即使是單細胞生物以分裂生殖,染色體仍需經過配對與融合。所以在大自裡,性是神聖的,隻有脫離大自然太久遠的生物,纔會出現性的不正常。
千面怪客毛毛蟲/41
毛蟲雖然是一種較低等的動物,卻把求生術發揮得淋漓盡致。每次面對它們,或新發現奇怪得令我不解的毛蟲時,總令我對大自然生起無比的敬畏之心。
來自地獄的艷麗/71
對我這慣於欣賞大自然萬事萬物的人而言,蝴蝶的美麗來自天堂,而蛾類的艷麗則來自地獄。前者明艷令人欣喜,後者神秘恐怖,叫人不寒而栗;一個是天使,一個是魔鬼。
虎頭蜂觀察記/93
我正想後退,又有隻虎頭蜂飛臨我的頭頂,距我不過一兩尺吧!那翅膀震動的嗡嗡聲,聽了叫我頭皮發麻。
大頭竹節蟲/109
我聽到一些極輕微的聲音,輕得猶如金針落地,此起彼落地自周遭的林投樹上傳來。在我的經驗裡,這聲音像是臺灣大蝗啃食林投葉的聲音。但是臺灣大蝗在夜間通常是不活動的,如果這細小的聲響不是來自臺灣大蝗,那又會是什麼昆蟲呢?
紫嘯鶇/129
一隻紫嘯鶇聽見五色鳥幼雛嗷嗷索食的哭鬧聲,銜著蟲子與蜈蚣來幫忙。顯然,“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並非什麼了不起的美德,隻是人類遠離大自然之後,變得自私,所以有勞聖人來提醒。
鷺鷥與我/137
我回頭去看那片生機蓬勃的鷺鷥林,心中湧起了一股憤怒與悲傷:被人類逼至高山海角的野生動物,最後還是不能苟安。也許明年,也許後年,我再來時,樹林或許已經消失,而那些鷺鷥鳥呢?
查看全部↓

精彩書摘

虎頭蜂雖然對人類構成威脅,但在大自然中,它在生態平衡上的角色卻頗為重要,因為它的幼蟲是靠喫食其他昆蟲,尤其是毛蟲而成長。虎頭蜂的一生幾乎大多花在捕捉毛蟲來喂養幼蜂上,因此在一個虎頭蜂巢半徑幾百米內,甚至一公裡內,毛蟲的數量會減至最低,而不會造成蟲害。這點對大自然、對農業都非常重要,自古聰明的農夫就利用飼養虎頭蜂來防治蟲害。把虎頭蜂這種天性發揮得最淋漓盡致的就是日本的農夫。
日本的農夫常在春天時,用蜂蜜引誘一種小型的黃虎頭蜂前來喫,等它快“酒足飯飽”之際,將它捕捉,並用一根紅絲線繫在它的腳上,再放它回巢。
這時的虎頭蜂由於喫得太飽,再加上絲線而影響了它飛行的速度,這正好讓別有企圖的農夫跟蹤這隻虎頭蜂而找到剛築不久的小蜂巢。
農夫用網將蜂巢連同虎頭蜂一起捕回去,然後把蜂巢黏掛在蜂箱的頂部。從此這些虎頭蜂就在蜂箱裡安身立命,並替農夫除去果樹上的害蟲。
聰明的農夫在安置虎頭蜂巢時,在蜂箱裡放置了許多木屑。當秋天快到時,不斷擴建的蜂巢,已漸達底部,虎頭蜂會把木屑銜出棄置在蜂箱外,這時農夫看到木屑就知道收蜂的時間到了。農夫利用夜晚,把蜂箱的門關起並噴入濃煙。不久所有的成蜂全部昏死,然後取出蜂巢,剝取蜂蟲蜂蛹,或煎或炸,邀來鄰人親友,溫酒進補。
虎頭蜂的生命力非常頑強。有一次,我隨著昆蟲學博士趙榮臺先生和他的學生陸聲山在野外研究中國大虎頭蜂時,趙博士拍開學生袖子上的野蜂,使得蜂的頭與身體分離了。但這身首分開的虎頭蜂卻絲毫未減其威力,蜇針依然不停地攻擊。如鉗子般的剪嘴仍然狠狠咬住衣服不放,這樣的情形竟然持續了三十幾個小時,如此頑強的生命力真教人又敬又畏。
也因為虎頭蜂這種頑強不屈、兇猛無比的形像與天性,使得臺灣許多廟宇在新神像開光時,都要在神像的腹裡塞一隻或三隻虎頭蜂。特別是武神,例如關公、鐘馗、王爺等。一來使邪神不致入侵,二來增加其威猛。在嘉南的一些沿海地區,神像最多有塞入一百零八隻虎頭蜂者。
虎頭蜂的毒液相當猛,因此許多想像力豐富的人將其與“以毒攻毒”聯想在一起。於是以虎頭蜂泡制藥酒被認為可以治療風濕、關節炎等,以一瓶高粱酒泡上十幾二十隻中國大虎頭蜂,其單價可賣到甚。就是以其蜂蛹蜂蟲浸泡者,售價也差不多。臺灣有為數不少的職業捕蜂人,是靠捕虎頭蜂而討生活,他們捕捉虎頭蜂的技巧也令人嘆為觀止。
他們最常使用的方法是激怒法:利用夜晚,在虎頭蜂巢樹下或附近,置一注滿酒的大盆子,用探照燈近照盆內,讓其反光映照蜂巢,然後開始騷擾蜂巢。
被激怒的虎頭蜂傾巢而出,向著那看來像正在燃燒的酒盆俯衝。並向那酒面的反光射出毒液,想將它澆熄。毒液用盡之後,再向酒中直掠,欲用翅膀將之煽熄,結果掉入酒中而淹死。
幾年前,我見過一對布農族兄弟用慣性驚擾法捕收黃腰虎頭蜂。這種虎頭蜂對持續性的刺激,會反應越來越冷淡,到最後甚至毫無反應、置之不理。他們在夜晚來到黃腰虎頭蜂巢樹下,用斧頭敲擊樹木一陣,這時許多虎頭蜂會在黑暗中沿著樹干爬下來視察震源,當它們並沒有什麼發現後,就陸續返巢。於是布農兄弟又進行第二次敲擊,虎頭蜂又出巢沿著樹干下來巡視,但這一次隻爬到半路就回頭了。如此反復敲擊,虎頭蜂出巡的距離越來越短,終至不再出巢。
這時哥哥就帶著一個大布袋爬上樹,用布袋將蜂巢套起來,把“大餐”整個提回去。這種方法隻能用來對付像黃腰虎頭蜂或黃腳虎頭蜂這類較有惰性的,如遇到黑尾虎頭蜂可就失效了。
最近一次,我在中部橫貫公路看見一對父子用一種更簡便的方法捕捉中國大虎頭蜂:他們在離蜂巢十幾米,蜂群的航道下放幾盤蘋果酒,虎頭蜂被酒香吸引來而大飲美酒,這時他們就拿鑷子,把欲死欲仙的昏蜂夾來泡酒。
不過兩天,那巢嗜酒的中國大虎頭蜂,全成了虎頭蜂藥酒。如一個旁觀者告誡他的兩個同伴所說:“你們看,酒啊,以後還是少沾為妙;不然就像這些兇猛的虎頭蜂一樣,怎麼死的都不知道!”
……
查看全部↓

前言/序言

每次我在大自然裡觀察動物,總為它們在外形、顏色、身體結構或是習性(本能)上的無窮奧妙所嘆服。例如,模仿斷枝的舟蛾,它怎麼知道頭尾兩端的顏色要長成像枯枝新斷口的不規則棕黃色?這表示蟲子跟我們一樣,是通過觀察而了解新斷枯枝的情形啊!
又如端紅蝶的毛毛蟲在受驚時,突然一挺身、略昂首,竟然成了一條有三角形頭的赤尾青竹絲。事實上,它不必把頭擠成三角形也像是一條青蛇,而它選擇裝成三角形頭,這表示,它知道赤尾青竹絲是比較能嚇退敵人的毒蛇,而青蛇驚嚇敵人的效果則較為遜色。
枯葉蝶偽裝成枯黃之葉更是惟妙惟肖,不但有葉柄,甚至枯葉上常有的小破洞或細裂縫都不會遺漏。這也顯示:枯葉蝶對於枯葉的了解是巨細靡遺。
在觀察長頸搖籃蟲編織葉片搖籃時,我一直在思考的是:“它如何把編織的巧妙技術遺傳給下一代?”因為編織過程中必須利用葉片反折的彈性來阻擋卷葉的松開。這是種必須經過學習纔能掌握的物理技巧,搖籃蟲靠遺傳來傳遞給下一代,這是否意味,知識或智慧是可以遺傳的?
我在婆羅洲的熱帶雨林看見一隻像朵盛開的燦爛蘭花的螳螂,在中南美洲的熱帶雨林觀察到一隻像樹木葉片的螳螂,而在臺灣發現一隻長得像大黃蜂的擬蜂螳螂,都是如此不可思議……
我沒有宗教信仰,但我從自然觀察中明白:整個大自然是偉大奧妙的設計,而設計者就是神,他不需名字,也不勞宗教來定義他。他是大自然中的一切,而一切都在展示他的神奇:清晨畫眉鳥婉轉的歌聲、舞過花叢的斑斕彩蝶、西北雨後的蛙聲、瑰麗的黃昏彩霞,以及靜夜中飄來的幽幽蘭香……
我在大自然中窺見宇宙與生命的奧妙,學到了謙卑、珍惜與感恩,但願讀者諸君,在讀了我的這些書後,也開始學習自然觀察與體驗,從大自然中取得智慧與喜悅。這是我寫這些書的最大目的!


查看全部↓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