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跨越"死亡之谷"和"達爾文海"——ST理論及其在新技術產業化中的應
該商品所屬分類:圖書 -> 經濟理論、法規
【市場價】
1169-1696
【優惠價】
731-1060
【作者】 劉貽新張光宇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ISBN:9787030692290
商品編碼:10040865147292

品牌:文軒
出版時間:2021-11-01
代碼:148

作者:劉貽新,張光宇

    
    
"
作  者:劉貽新,張光宇 著
/
定  價:148
/
出 版 社:科學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21年11月01日
/
頁  數:340
/
裝  幀:平裝
/
ISBN:9787030692290
/
目錄
●前言
第一篇 導論
第1章 實現新技術產業化須跨越的鴻溝 3
1.1 加快新技術產業化發展的需求 4
1.1.1 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迫切需要 4
1.1.2 轉型升級的先導力量 5
1.1.3 應對危機的重要舉措 5
1.2 新技術產業化過程中的鴻溝與困境 7
1.2.1 兩道鴻溝 7
1.2.2 發展困境 11
第2章 新技術產業化管理的研究 12
2.1 文獻研究的計量分析 12
2.1.1 中文文獻 13
2.1.2 外文文獻 16
2.2 重點研究領域的分析 19
2.2.1 影響因素 19
2.2.2 發展機理 21
2.2.3 培育路徑 23
2.2.4 政策評價 24
2.3 管理研究存在的不足 26
第二篇 理論概述
第3章 可持續轉型理論 31
3.1 理論概述 31
3.1.1 背景依據 31
3.1.2 核心思想 34
3.1.3 研究特征 35
3.1.4 關鍵術語 37
3.2 知識圖譜分析 39
3.2.1 CiteSpace知識圖譜 40
3.2.2 ST研究外文文獻分析 40
3.2.3 ST研究中文文獻分析 53
3.3 框架與主題 59
3.3.1 分析框架 59
3.3.2 研究主題 64
3.4 對新技術產業化研究的適用性 72
3.4.1 必要性分析 72
3.4.2 可行性分析 73
第4章 政策組合理論 76
4.1 政策組合研究概述 76
4.1.1 研究背景 76
4.1.2 概念涵義 77
4.1.3 特征屬性 78
4.2 文獻計量分析 80
4.2.1 總的計量分析 80
4.2.2 創新領域中的政策組合研究 82
4.2.3 政策領域中的政策組合研究 83
4.3 框架與主題 85
4.3.1 分析框架 85
4.3.2 研究主題 90
4.4 與新技術產業化研究的適用性 96
4.4.1 必要性分析 96
4.4.2 可行性分析 97
第三篇 機理探究
第5章 新技術產業化障礙因素的識別與分類 101
5.1 障礙因素的識別 101
5.1.1 思路與方法 101
5.1.2 歸納與合並 102
5.1.3 問卷與訪談 106
5.2 障礙因素的分類 107
5.2.1 環境層面 108
5.2.2 供給層面 108
5.2.3 需求層面 108
5.3 新技術產業化障礙因素的動態性分析 108
第6章 ST視角下新技術產業化的機理與機制 110
6.1 機理 110
6.1.1 作用過程角度:SNM-MLP綜合模型 110
6.1.2 空間集聚角度:local-global生態位模型 117
6.2 路徑 119
6.2.1 轉型路徑的分類 120
6.2.2 轉型路徑的切換 123
6.3 實驗 124
6.3.1 生態位實驗 124
6.3.2 有限的社會-技術實驗 125
6.3.3 轉型實驗 126
6.3.4 草根實驗 127
6.3.5 可持續性實驗 128
第7章 ST視角下保護空間的功能與機制 130
7.1 保護空間的基本概述 130
7.1.1 ST理論中保護空間的研究 130
7.1.2 保護空間的典型特征 131
7.1.3 保護空間的功能屬性 132
7.2 保護空間的運行機制 137
7.2.1 觸發機制—保護空間的構建 138
7.2.2 作用機制—保護空間的功能 138
7.2.3 反饋機制—保護空間的效果 139
7.2.4 退出機制—保護空間的撤離 139
7.3 保護空間的評價模型 139
7.3.1 構建思路 140
7.3.2 評價模型 141
第8章 ST視角下保護空間的構建與分析 145
8.1 中國NEV產業概述 145
8.2 數據采集及編碼 147
8.2.1 數據采集及說明 147
8.2.2 及編碼 147
8.3 信度和效度評估 150
8.3.1 信度評估 150
8.3.2 效度評估 151
8.4 計量結果分析 152
8.4.1 中國NEV產業政策文件的時空分析 152
8.4.2 X維度:政策工具分析 153
8.4.3 X維度與Y維度及Z維度的關繫分析 158
8.4.4 啟示與建議 160
第四篇 評價分析
第9章 ST視角下保護空間的建模與仿真 165
9.1 SD及其在NEV產業化中的應用 165
9.1.1 SD概述及其建模過程 165
9.1.2 SD與NEV產業化保護空間的分析 166
9.2 模型構建 169
9.2.1 建模目的和基本假設 169
9.2.2 因果回路圖 170
9.2.3 存量流量圖 171
9.3 模型檢驗 174
9.3.1 一般性檢驗 175
9.3.2 結構性檢驗 175
9.3.3 真實性檢驗 176
9.3.4 相關性檢驗 176
9.4 仿真分析 177
9.4.1 仿真Ⅰ:NEV保護空間水平的演變趨勢 177
9.4.2 仿真Ⅱ:三大類型政策工具力度的演進 179
9.4.3 仿真Ⅲ:單一政策工具及其組合的效應 180
9.5 仿真結果校驗 186
9.5.1 消費者購買意願 186
9.5.2 企業參與度 187
9.5.3 NEV產業化水平 188
第10章 政策組合的評估與測量 189
10.1 政策組合評估的回顧 189
10.2 EPCD評估模型 190
10.2.1 模型的基礎性分析 190
10.2.2 模型的構建與應用 193
10.3 Bottom-Up測量模型 195
10.3.1 模型的基礎性分析 195
10.3.2 模型的構建與應用 198
第五篇 應用探索
第11章 ST視角下的行動者網絡治理 207
11.1 行動者網絡治理的重要性 207
11.2 理論基礎和邏輯分析 208
11.2.1 政策組合在新技術可持續發展不同階段的作用 208
11.2.2 行動者網絡理論及其治理 209
11.3 新技術可持續發展過程的網絡治理 213
11.3.1 分析框架的構建 213
11.3.2 網絡治理的實施 215
11.4 經驗啟示 217
第12章 ST視角下的顛覆性創新管理 218
12.1 顛覆性創新管理的重要性 218
12.2 基於ST理論的顛覆性創新管理機制模型構建 219
12.2.1 顛覆性創新 219
12.2.2 ST理論與顛覆創新管理的邏輯關繫 220
12.2.3 管理機制模型構建 221
12.3 代表性發達經濟體的案例分析 222
12.3.1 顛覆性創新外部演進過程 222
12.3.2 顛覆性技術內生演化過程 224
12.4 經驗啟示 229
第13章 ST視角下的創新中介機構 231
13.1 ST視角下的創新中介機構 231
13.1.1 創新中介機構的發展演變 231
13.1.2 創新中介機構的發展定位 233
13.1.3 創新中介機構的分類 234
13.2 ST視角下創新中介機構的功能作用 237
13.2.1 前期開發與路徑探索階段 237
13.2.2 創新加速和技術嵌入階段 238
13.2.3 網絡構築與市場穩定階段 239
13.3 荷蘭皇家旅遊俱樂部在創新中的作用 240
13.3.1 前期開發階段(1898~1909年) 240
13.3.2 創新加速階段(1910~1940年) 240
13.3.3 市場穩定階段(1941~1970年) 242
13.3.4 新體制形成階段(1971年至今) 242
13.4 經驗啟示 242
第14章 案例介紹 244
14.1 新加坡新生水產業 244
14.1.1 研究背景 244
14.1.2 研究方法 245
14.1.3 研究過程 245
14.1.4 經驗啟示 253
14.2 瑞士可再生能源產業 254
14.2.1 研究背景 254
14.2.2 研究方法 257
14.2.3 研究過程 260
14.2.4 經驗啟示 264
14.3 中國山東太陽能熱水產業 265
14.3.1 研究背景 266
14.3.2 研究方法 268
14.3.3 研究過程 269
14.3.4 經驗啟示 276
14.4 中國電動自行車產業 278
14.4.1 研究背景 278
14.4.2 研究方法 281
14.4.3 研究過程 282
14.4.4 經驗啟示 287
參考文獻 289
附錄1 ST視角下障礙因素識別的調查問卷 313
附錄2 保護空間政策工具編碼信度效度評估表 315
附錄3 繫統動力學模型主要方程式 318
後記 323
內容簡介
本書將ST理論和政策組合這兩個前沿理論與新技術產業化管理這一重大現實問題有機結合,圍繞“如何助力新技術成功跨越‘死亡之谷’和‘達爾文海’兩道鴻溝且實現可持續發展,為破解當前新技術產業化發展困境提供更為科學的理論指導和技術支持”這一主題展開研究,旨在揭示可持續轉型的機理機制,為把握新技術產業化的發展規律和培育成效提供一種新的研究視角、分析模型和經驗借鋻。本書可供創新管理和政策科學相關領域專家學者、各級政府管理者、企業科技創新管理相關人員、高校科研院所研究生及社會公眾閱讀參考。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同作者商品】
劉貽新張光宇
  本網站暫時沒有該作者的其它商品。
有該作者的商品通知您嗎?
請選擇作者:
劉貽新張光宇
您的Email地址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