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個體心理學
該商品所屬分類:心理學 -> 應用心理學
【市場價】
307-444
【優惠價】
192-278
【介質】 book
【ISBN】9787514512809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 出版社:中國致公
  • ISBN:9787514512809
  • 作者:[奧]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著,張俊賢 譯
  • 頁數:206
  • 出版日期:2018-09-01
  • 包裝:平裝
  • 開本:32開
  • 版次:1
  • 印次:1
  • 字數:135千字
  • ★ 個體心理學創始人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經典之作!

    ★讀心理學不可不讀阿德勒,讀阿德勒不可不讀《個體心理學》。

    ★個體心理學是一種關於如何使用你的能力,而不是你天生擁有哪些能力的心理學。跟隨心理學大師阿德勒,找回那個**的你。

    ★本書是阿德勒研究個體心理學的奠基之作,內容豐富,案例生動,深入淺出的分析了個體面臨的各種社交、職業、婚戀、教育方面的問題,並提出了專業的建議和指導。隻要你心中尚有疑惑,本書就能給你解答!

    ★精裝雙封,精美裝幀,譯文流暢,收藏閱讀皆經典!
  • 當物質基礎有保障後,順境時我們會去想如何活出生命的價值?而逆境時又會思考如何與這生活和平相處?這些在我們內心深處糾結的問題,阿德勒以個體心理學的基本觀點為我們做了深入淺出的解答。 本書以個體發展的時間順序為主線,結合大量臨床案例和治療經驗,分析了兒童、青少年及現代人所面臨的社交、職業、婚戀、教育等問題,深入剖析了抑郁、強迫、拖延、懦弱、叛逆等負面心理,通過科學又專業的建議和治療給人們以希望和指導。
  •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奧地利心理學家,個體心理學創始人、人本主義心理學先驅、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與弗洛伊德、榮格並稱為深蘊心理學的三大奠基人。 他修正了弗洛伊德泛性論的精神分析觀,將精神分析由生物學定向的本我轉向社會文化定向的自我,對後來西方心理學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 第一章 生活的科學

    生命的創造力——達成目標 / 003

    看世界的方法 / 006

    改正錯誤的根本方法 / 009

    孩子的性格養成 / 011

    探索童年記憶 / 013

    罪犯的邏輯 / 014

    打開心扉走出去 / 017

    是什麼控制了你的情緒 / 018

    我們的信念值得相信嗎? / 020

    第二章 正能量的自卑感

    意識和無意識 / 022

    你是一個人 / 025

    語言是社交強有力的** / 027

    克服自卑的根本方法 / 029

    左撇子為什麼會顯得很聰明? / 031

    正視自卑情結 / 036

    第三章 自卑與**

    你的優越感從何而來? / 040

    弱點也是一種** / 042

    優越情結和自卑情結 / 044

    **自卑 / 048

    別讓你的優越感害了你! / 051

    健康的野心,健康的情結 / 053

    第四章 生活方式

    你讓自己生活方式“不正常”了嗎 / 056

    “正常的”生活方式 / 059

    “失調的”生活方式 / 061

    尋找早期記憶 / 064

    自卑感,不是一種有害的情緒 / 066

    那條叫做“抑郁癥”的黑豹 / 068

    第五章 記憶的秘密

    我們的早期記憶 / 072

    你的記憶都有跡可尋 / 075

    避免讓兒童接觸死亡 / 079

    男孩、女孩都不能無條件“富養” / 080

    別讓孩子被忽視 / 082

    你的未來可以預測 / 086

    第六章 你的表現

    你的肢體語言透露你的心 / 091

    你為何會怯懦? / 094

    你為何總是無法堅持下去? / 096

    別讓心態毀了你 / 098

    做自己命運的主人 / 100

    你的嫉妒從何而來? / 102

    女孩的“男性反抗” / 103

    第七章 夢的世界

    夢中的生活 / 108

    夢的目的 / 111

    夢的邏輯 / 113

    夢的解析 / 117

    做夢者和無夢者 / 119

    睡眠與催眠 / 121

    第八章 兒童教育

    應當怎樣教育孩子? / 124

    理解父母與兒童 / 127

    問題兒童的優越情結 / 129

    問題兒童的特征 / 132

    天纔兒童 / 133

    如何鼓勵兒童 / 135

    兄弟姐妹的競爭 / 139

    第九章 社交興趣

    個體心理學的目標 / 146

    一個五歲男孩的案例分析 / 147

    適應社會從適應學校開始 / 152

    我們生活中的三大任務 / 154

    你必須要有個性 / 157

    第十章 你的情感

    消滅情結的力量源泉 / 162

    隱藏的情結 / 164

    自卑情結的爆發 / 166

    人為何會有反社會情結? / 168

    自卑情結不是遺傳 / 172

    第十一章 親密關繫

    你準備好愛上一個人了嗎? / 176

    婚姻幸福的秘訣 / 178

    正確愛情觀 / 179

    被寵壞的孩子 / 182

    婚姻的保鮮 / 185

    愛情態度 / 186

    婚姻的危險信號 / 189

    婚姻的**目的 / 191

    第十二章 蘋果的**

    童年性欲 / 195

    性欲並不可怕 / 198

    變態性心理的畸形心態 / 200

    正確看待性欲 / 202

    術語表 / 205
  • 第一章 生活的科學 偉大的哲學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說:“隻有與生活直接相關的科學,纔是真正的科學。”也可以這樣說,在真正的科學中,理論與實踐不可分割。所謂生活的科學,建模於生活動力學,是研究如何生活的科學,這種說法特別適用於個體心理學。
    個體心理學嘗試把個體生命看作一個整體,重視個體的每一個反應、每一個舉動,它們是個體生活態度的表達。這樣一種科學應該是實踐性的和實用主義的,因為通過知識的幫助,我們能改變和糾正我們的態度。因此,個體心理學不僅預測將會發生什麼,而且能像預言家約拿(Jonah)一樣,通過未卜先知來避免某些可能發生的事情。
    生命的創造力——達成目標 通過努力理解生命中神秘的創造力——這種力量表達了一種追求、達到、獲得另一領域的成功來補償一個領域的失敗的渴求——個體心理學的科學得到了發展。這種力量是一種目的論——在於努力達成一個目標:在努力中,個體的身體和精神配合得十分默契。所以,不把個體當作整體、單純研究身體或精神狀況是荒謬的。因此,我們需要將二者結合起來作為一個整體研究。
    舉個例子,在犯罪心理學中,我們通常把大部分注意力放在罪行而非罪犯上。但事實上重要的是罪犯,而不是罪行。無論我們怎麼分析罪行,也不能理解它的本質,除非我們把它當作某個特殊個體生命中的一個章節。重要的是理解該個體的生活經歷——那些引導他產生行動和衝動的生活目標。知道了這些,我們也就能夠理解行為舉止背後所隱藏的含義,讓孤立零散的信息成為有機的整體。當我們研究局部的時候,我們也能把它們當作整體中的各個部分,這樣有助於我們*好地理解整體。
    以我個人的經歷為例,我對心理學的興趣始於我的醫學實踐。醫學為目的論提供了論點,這對於理解心理學的表現形式是必要的。在人體中,所有器官都朝著特定的目標發展;個體成熟後,它們都能達到特定的形式。人類自身的天性會為克服身體缺陷做出努力,或發展其他器官的功能來取代有缺陷器官的功能。生命總是努力生存,生命力*不會放棄掙扎而屈服於外界障礙。
    現在,心理的發展與器官的發展類似。每個人都會形成一種有關目標的構思,即通過構建未來的目標來**現狀或克服現存缺陷和困難的方法。通過這種方法,個體能夠思考並感覺到自己**了現存的困難,因為他們的頭腦中有未來的成功藍圖。沒有了這種目標感,個體的活動將失去意義。
    所有證據都指出,這種目標必須在生命的早期形成,即童年的成形階段。成熟性格的模型就是在這個階段開始發展的。我們可以想像一下這個過程如何發生。兒童是那麼弱小,他們會感覺自卑,發現自己生活在不能承受的情境中。因此他們努力發展,確定自己的目標方向。很難說兒童的目標是如何確定的,但這樣的目標明顯存在,它支配著兒童的每一次行動。的確,童年早期的衝動、理智、能力或無能很難理解,也沒有必要理解,因為隻有當兒童確定他們的目標之後,纔會確定他們的發展方向。隻有當我們看清一個孩子的發展方向之後,纔能猜測他在未來會做出怎樣的選擇。
    擁有目標可以理解為渴望像上帝一樣。但像上帝一樣當然是**目標。教育者在教育兒童時須格外小心,因為兒童會去尋找身邊*強的人來當自己目標的模特或化身。也許是父親,也許是母親,也許是其他任何人。當孩子懷著這樣一個目標時,就會試圖像這個強大的目標人物一樣行事和穿戴,表現出與目標人物一致的特征。之後,為實現這個目標,他們會把醫生或老師當作化身,因為後者能懲罰孩子,孩子容易對老師產生崇敬之情,覺得老師是強大的人;而成為醫生的目標,是出於一種像上帝那樣掌握生死的渴望。這個目標就這樣被建立起來,因為它可以通過社會服務而實現。
    看世界的方法 當原型——蘊含著個體人生目標的早期個性——形成時,人生的發展方向也就確定了。這使我們能夠預測個體在之後會如何發展。從這時起,個體的統覺(Apperception)[]體繫就開始服務於他的人生目標了。兒童會根據個體的統覺體繫來感知環境,也就是說,他們會通過自己的興趣和偏見來觀察世界。
    人們已經發現,有生理缺陷的孩子的發展方向都與有缺陷的器官有直接聯繫。例如,有胃病的孩子會對喫表現出異常的興趣,視力不好的孩子會對一切可見的物體*加著迷。這些表現與個體的統覺體繫相一致。因此,這意味著若想找出一個孩子的興趣所在,就要確定他的哪個器官有缺陷。但事情並沒有這麼簡單,孩子對於生理缺陷的體驗,並不一定和外界觀察者看到的方式相同,而是根據自己的統覺體繫調整他們的體驗。所以,雖然器官自卑是兒童統覺體繫的一個元素,但我們並不能根據孩子的器官缺陷來推導出他們的統覺體繫。
    兒童從相關性體繫中看待一切,這是不可避免的,因為我們誰也掌握不了*的真理。我們都會犯錯,但重要的是我們可以改正錯誤。在我們的個性形成的過程中,這種改正會比較容易;如果我們沒有及時改正,日後再想改正就必須回想當時的情形了。因此,在治療一個患者的神經衰弱時,我們的問題不是發現他得病之後犯的常規性錯誤,而是發現他人生早期形成原型時犯的根本性錯誤。如果發現了這些錯誤,我們就可以通過相應的治療方法來對其進行糾正。
    所以個體心理學並不強調遺傳因素。重要的不是一個人遺傳了什麼,而是這種遺傳讓他早年做了什麼,也就是童年時期形成的原型。生理缺陷當然有遺傳的原因,但我們隻是治療具體問題,盡可能排除孩子自身的不利因素。
    有生理缺陷的兒童遇到困難時會表現出*多的自卑感。原型形成的時候,他們對自己*感興趣,而不是對他人*感興趣,今後的生活中也會繼續如此。器官自卑遠不是原型錯誤的*原因,例如,被寵壞的或不被喜愛的兒童也可能會有原型錯誤。有生理缺陷、被寵壞以及不被喜愛是對兒童身心發展極為不利的三種情況。這三種類型的兒童害怕被攻擊,永遠學不會獨立。這類情況會在本書後續章節中做進一步的探討。
    改正錯誤的根本方法 我們的下一個任務是找出阻礙個體發展的因素。在被寵壞的孩子的案例中,社會和家庭都不會永遠縱容他,所以被寵壞的孩子很快會面臨生活的問題。在學校,他們發現自己處於新的社交環境中,面臨新的社交問題:他們不想和其他孩子一起學習、玩耍,因為他們還沒準備好迎接學校的社交生活。事實上,他們在原型階段的經歷使他們害怕此類情況,使他們總想尋找*多的縱容。這些個體的特征都不是遺傳的,因為我們可以從他們的原型和目標的性質來推斷。因為他們擁有朝向特定目標的特定性格,所以他們不可能擁有朝向其他方向的特征。
    四五歲的時候,原型已經建立,所以為了理解它,我們必須尋找那個時期或者之前兒童所產生的印像。這些印像形態各異,與我們從成人的角度的想像有很大不同。其中對孩子的頭腦*有影響的印像之一就是父母過度懲罰或打罵帶來的壓力。這使得孩子努力尋找解脫,有時表現為心理上的排斥感。因此我們會發現那些擁有壞脾氣的父親的女孩會避免和所有男性接觸,因為她們相信這些男人都是壞脾氣。或者那些擁有嚴厲母親的男孩會排斥生活中的女性,這種排斥會有多種表現形式:當有女性陪伴時,孩子會變得羞澀,或者可能變成**戀。這些過程都不是遺傳的,而是由孩子早年的生活環境引起的。
    兒童往往要為他們早期犯下的錯誤付出高昂的代價。盡管如此,他們卻得不到指導。父母不知道或不願向孩子承認他們為人父母的疏忽,所以孩子隻能帶著這些錯誤走完漫漫人生路。
    不能過分強調懲罰、責備和說教對孩子都沒有幫助。隻是說,如果孩子和家長不清楚什麼是錯誤的,以及應該做些什麼來改正錯誤,那麼什麼效果也不會有。孩子不理解為什麼會受到懲罰,就會變得頑皮和膽小,而且這些懲罰和說教改變不了他們的原型。生活的經歷也改變不了原型,因為生活的經歷總是與個人的統覺體繫相一致。隻有當我們接觸到構建性格的根本因素時,我們纔能做出改變。
    孩子的性格養成 需要注意的是,在同一個家庭出生的兩個孩子,成長情況也不盡相同。即使出生於同一個家庭,圍繞每一個孩子的氛圍也是不同的。*個孩子是*的,是注意力的中心。一旦第二個孩子出生,老大會發現自己失去了唯我獨尊的地位,會不喜歡這種變化:他們曾有權力,但現在沒有了。這種沮喪感會影響他們原型的形成,也會在他們成年後的性格中表現出來。案例顯示,這樣的孩子常在成年後遭受挫折。
    還有一個發現,一個家庭撫養男孩和女孩的方式不同。通常男孩被過分重視,而女孩被認為難以成事。被這樣對待的女孩長大後總會變得猶豫不決,自我懷疑。終其一生,她們都保持著一種隻有男人纔能功成名就的印像。
    第二個孩子在家庭中的境遇也有其特殊性。他們與*個孩子的地位**不同,因為總是有別人為他們設定節奏。他們通常會趕超節奏設定者,我們發現原因來自老大在競爭中的氣餒:年長的孩子害怕競爭,表現不好,在父母的評價中越陷越深,父母開始越來越欣賞第二個孩子。另外,第二個孩子因為有節奏設定者,總在賽跑,他們所有的性格特征都反映了家庭中這種特殊地位的影響——他們有造反傾向,不把權力或**放在眼裡。
    歷史和傳說中有很多**強勢的*小的孩子的故事。《聖經》中約瑟(Joseph)的故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想**所有人。在他離家幾年後,不認識的小弟弟出生了,但這個事實顯然沒能改變事情的局面,他還是堅稱自己是*小的孩子。在童話故事中也有相同的例子:*小的孩子往往扮演***的角色。這些特征發源於童年早期,在沒有獲得*深刻的見解之前無法改變。為了幫助他們,必須讓他們理解在他們的童年早期發生了什麼,讓他們認識到這些原型會對自己的生活產生什麼不利的影響。
    探索童年記憶 探索童年記憶是理解原型、理解個體本性的有用工具之一。我們的所有知識和觀察都指出記憶是原型的因素之一。以有生理問題的孩子為例——比如說胃不好的孩子,他們*早的記憶可能與食物相關;習慣用左手的孩子,他們使用左手的習慣同樣會影響他們的觀點。一個人告訴你他的母親縱容他,或者關於弟弟、妹妹出生的事情;如果他有一個壞脾氣的父親,他可能還會告訴你自己如何被打;或者他當年在學校是如何被嘲笑、被欺負的。如果我們懂得這些話語的重要性,那麼它們就是**有意義的信息。
    理解童年記憶的藝術在很大程度上涉及同理心,即需要有高度的同理心,也就是要有設身處地理解孩子的童年情境的能力。通過這樣的同理心,我們纔能理解弟弟、妹妹的出生對一個孩子的獨特的重要性,或壞脾氣父親的打罵在孩子心裡留下的陰影。
    罪犯的邏輯 如果觀察那些沒有得到良好發展的孩子,我們會發現,他們雖然看起來很聰明(如果你問一個問題,他們能給出正確的回答),但會流露出強烈的自卑感。聰明當然不是什麼必不可少的特質,這些孩子有**私人的心理態度,與神經衰弱者類似。例如,在強迫性神經癥中,患者意識到強迫性的行為是無用的,卻無法停止。私人理解和私人語言也是這種病癥的特征,他們從不說代表高度社交興趣的常識語言。
    如果我們把常識的判斷與私人邏輯相比較,會發現常識的判斷通常*接近事實。我們用常識來區分好與壞,會在復雜的情況中犯錯,而這些錯誤會自我修正。但是那些總是從私人興趣出發的人,不能像其他人一樣區分對與錯。事實上,他們總是顯露這種無能,因為他們所有的行為對觀察者而言都是透明的。
    想想犯罪是如何發生的。如果我們詢問罪犯的智力、理解力和犯罪動機,就會發現,他們通常覺得自己的罪行是聰明的英雄舉動。他們相信自己達到了優越的目標——也就是他們比警察*聰明,並能比其他人得到*多。因此他們是自己心中的英雄。他們根本意識不到這些行為其實與英雄的所作所為大相徑庭。他們缺乏社交興趣,這使得他們的行為都是有害的,或是對社會無用的。這種社交興趣的缺乏與缺乏勇氣、性格懦弱直接相關,但他們並不知道。那些面向無用人生的人,通常害怕失敗、黑暗和孤獨;他們希望和其他人一起生活。這是怯懦,應該被貼上怯懦的標簽。的確,阻止犯罪*好的辦法是說服所有人,犯罪隻不過是怯懦的表現。
    眾所周知,一些罪犯在接近三四十歲的時候,會改變他們的生活方式;找工作,結婚,變成好公民。為什麼?想想竊賊。40歲的竊賊如何與20歲的後輩競爭?後者*迅速、*有力。三四十歲時,罪犯被迫對以前的生活方式做出改變,因為他們並沒得到需要的東西,犯罪沒有用了,他們發現金盆洗手*容易。
    還要注意一個與罪犯相關的事實,那就是如果我們給予*嚴厲的處罰,不但不能威懾犯罪者,反而會強化他們認為自己是英雄的想法。我們不應忘記,罪犯生活在以自我為中心的世界裡,這個世界裡找不到對真正的勇氣、自信、社交感和共同價值的理解。這種情況下,人不能在社會中扮演有用的角色。神經衰弱者很少開俱樂部,這對有廣場恐懼癥的人和犯罪狂人來說是不可能的舉動。問題兒童很少交朋友,原因之一是:他們的早年生活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他們的原型發展出錯誤的目標和私人邏輯繫統,所以順著這個方向他們走到了生活的消極面。
    打開心扉走出去 社交興趣或社交感受是極其關鍵的概念,是我們的教育、治療中*重要的部分。世界上的人隻有充滿勇氣、信心並且無拘無束,纔能從生活的問題和優勢中同時獲益。他們從不害怕。他們知道生活中總會有困難,也知道自己能克服這些困難。他們已經準備好面對生活中的所有問題。
    我們上文提到的三種類型的兒童,發展出的是低層次的社交興趣。他們沒有解決生活難題所必需的心理態度,而是發展出錯誤的態度來面對生活中出現的問題,因此他們總會有受挫感。治療這樣的患者時,我們的任務就是鼓勵他們做出“有用的”社交行為,積極的、“有用的”面對生活和社會。
    社交興趣的缺乏使人們走向消極、“無用的”生活。嚴重缺乏社交興趣的人,可能會變成罪犯、酗酒者、精神病人。我們應該找到好的方法去影響他們,采取建設性的行為模式,使他們對他人產生興趣。因此可以說,我們所謂的個體心理學,實際上是一門社會心理學。
    是什麼控制了你的情緒 生活的科學研究的下一個問題是感覺和情緒。個體的目標不僅影響個體的性格特征、生理運動和表達方式,也支配著個體的感覺和情緒。個體總是試圖把態度訴諸感覺和情緒。因此,如果個體想做好工作,這個想法會被放大,並在他們的情感生活中有決定性的作用。個體的感覺和情緒通常與他們的觀點一致:情感加強了他們的假設。哪怕我們做一些不需要一絲情感的事,也常常會在其中摻雜情感。
    上述觀點可以在人的夢境中得到清晰的印證,夢的研究可能是個體心理學*偉大的成果之一。每個夢都有一個目的,雖然這一點之前從未被清晰理解。一般來講,夢的目的是創造一種感覺或情緒,這種感覺或情緒反過來促進夢的進行。做夢的方式是我們的行為方式。夢是我們清醒時的計劃和態度的情緒化排練,這個排練的實際演出可能永遠不會發生。所以夢是靠不住的,然而這種情緒化的想像卻能帶給我們真實的行動起來的刺激——雖然是在做夢。
    這種特征也存在於清醒時的生活中。我們經常會有從情緒上欺騙自己的傾向,比如作為成年人的我們卻總是說服自己按照童年時期形成的原型行事。
    我們的信念值得相信嗎? 綜上所述,我們已經總結了個體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個體心理學是一門朝著新的方向有著諸多發展的科學。這裡融彙了各種心理學和精神病學的知識。不同的心理學家選擇的發展方向不同,沒有哪一個心理學家相信別人的選擇是**正確的。讀者或許也不應該依賴於信念和信仰,輕信某個學說,而是要進行研究和對比。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