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風投陰謀
該商品所屬分類:投資理財 -> 證券/股票
【市場價】
190-275
【優惠價】
119-172
【介質】 book
【ISBN】9787308098113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 出版社:浙江大學出版社
  • ISBN:9787308098113
  • 作者:唐燦
  • 頁數:186
  • 出版日期:2012-05-01
  • 印刷日期:2012-05-01
  • 包裝:平裝
  • 開本:16開
  • 版次:1
  • 印次:1
  • 字數:172千字
  • 資本催生的,到底是財富還是泡沫?企業背後的風投,到底是推手還是屠夫?20年來,風險投資風生水起,它們為產業做媒,為資本聯誼。然而,寄其籬下的企業,有的已隨風飄逝,有的前程驚險。唐燦編寫的這本《風投陰謀》通過描摹風投進入中國近20年來的動向,試圖剖析這背後深藏的玄機。
  • 1994年前後,國際風險投資進入中國 市場,掀起了新的資本浪潮。風投成了向 導,大大小小的企業競相追隨,如今折戟沉 沙者卻越來越多,“一年盈利、二年平、三年 虧損、四年ST”的案例屢見不鮮。風投進入 中國絕不僅是市場大勢所趨,更是精心布下 了一盤大棋局。 國際風投為什麼會進入中國,是以何種 方式滲透,對中國經濟和企業產生了怎樣的 影響?《風投陰謀》通過描摹風投進入中國近20年 來的動向,試圖剖析這背後深藏的玄機。 用不好風投,企業猶如寄居資本籬下, 賣血後無法造血。進退間,企業到底該如何 把握分寸,纔能讓彈指間的財富不化為 泡沫? 《風投陰謀》由唐燦編寫。
  • 序言 停下來,等一等靈魂
    **部分 風投新大陸
    第一章 低風險高收益
    安全地帶
    一粒粟收萬顆子
    “中國機會”
    第二章 一張大網
    衣食住行:“外資說了算”
    第二產業:並購風潮
    民生行業:“外”來居上
    影視文化媒體:“市”不可當
    第三章 資本為王
    華爾街一華盛頓復合體
    大浪淘沙
    瓜分——競爭也合作
    第二部分 中國式風投
    第四章 敲門
    借道
    “患難之交”
    從“傍大”到“食弱”
    第五章 暗器
    離岸公司
    對賭協議
    灰色地帶
    第六章 唱念做打
    市場鼓吹手
    上市包裝師
    “金融鴉片”販賣商
    第七章 資本謀略
    資本雙鷹聯手
    牽線搭橋
    吞食不良資產
    第三部分 寄資本籬下
    第八章 泡沫背後的真相
    “網”破“魚”亡
    “高燒”房地產
    迷狂電商
    第九章 賣血不造血
    擴張盲局
    轉型迷途
    揠苗之殤
    第十章 資本的緊箍咒
    資本之下,畸形畢露
    羽翼漸豐,欲罷不能
    漁翁*得利
    尾聲
    資本陰謀,御之而非懼之
    後記
    參考文獻
  • 吞食不良資產 1998年金融風暴席卷亞洲,長達10年的亞洲奇跡終結,東南亞各國經濟 野蠻生長的表面繁榮被戳穿,過度透支的經濟增長和日益膨脹的不良資產使 亞洲經濟陷入泥潭。
    大量不良資產的處理成為了亞洲各國在“災後重建”的重頭工作,國外 投 行也伺機而動。據報告顯示,中國是外資眼中的亞洲第四大不良資產投資 市場。
    面對中國這場不良資產處置盛宴,各大投行心中各有算盤,分成了以高 盛和摩根士丹利為代表的兩大派別。高盛借機示好,“大摩”則投機獲利。
    1995年前後,因為忙於處理內部危機,高盛在中國市場拓展的腳步停滯 了兩年之久。錯過與中國建設銀行共建中國**合資銀行的機會,高盛處於 一時沉寂的狀態。1997年,新裝上陣的高盛重返中國,面臨的卻是重新叩門 的局面。不良資產處理成為高盛建立良好政商關繫的重要契機。
    1998年,廣東省政府著手為旗下“窗口公司”割股療傷,粵海企業集團 重 組案是一次力挽狂瀾的行動。高盛獲邀擔任廣東省財務顧問,全力以赴協助 完成了這樁亞洲*大的重組案。2001年至2003年,高盛分別從華融、長城兩 大資產管理公司接手總計近100億元的資產包,並與華融建立了融盛資產管 理公司,與中國工商銀行建立了戰略伙伴關繫,為其處置不良資產。
    此期間的高盛,十分搶眼,表現出了令競爭對手欽羨的“大智大勇”。
    2003年,中國證券零售商的先鋒已經成為中國政府的“老大難”,是一 顆 不良資產的毒瘤,重組刻不容緩。為此,中國政府甚至不惜向外資拋出了“ 買 票入場”的誘餌,欣聞此訊,高盛無比興奮,表現出慷慨救急的“古道熱腸 ”。
    在海南證券重組完成後,高盛如願以償,得到了中國政府允許其組建合資投 行的“回禮”。
    與高盛的討巧不同,以摩根士丹利為代表的**投行,則把“利”字擺 在 了首位。
    金融風暴之後,從4家國有銀行剝離而來的四大資產管理公司,專門處 理不良資產。此時的**投行,已經被中國大量的不良資產吸引,他們本能 地預感到此中將大有可為。
    於是,國外投行開始制造各種輿論壓力,不良資產的危害性、處置的緊 迫 性和復雜性,被不斷地放大。“中國從沒有一個行業如此吸引全世界所有的 知名投行。他們集中在北京、上海舉辦各種論壇和學術討論,中心主題隻有 一個:中國銀行體繫內大量的不良資產**就必須賣掉,而買主就是這些外 國投資銀行自己。” 盡管當時中國在不良資產處理上屬於摸著石頭過河,出於本身的不自信 和對投行的盲目信任和崇拜,四大資產管理公司紛紛將不良資產打包,準備 出售給**投行。
    在**市場,大規模不良資產的出現,也屬於頭一次,不良資產的處理 在 **國外都還是陌生的課題。**投行在這個領域既無經驗,又對盤根錯節 的資產信息不了解,自然需要與本土人士合作。
    KTH投資管理公司(以下簡稱KTH)應運而生,它既參與不良資產的招 標投資,又為各方提供調研咨詢服務。其合伙人王都、李玎剛從美國華爾街 歸來,熟悉中國大陸國情,還參與過亞洲其他**的不良資產處理業務,正 是 **投行合作的頭號人選。
    2001年12月,摩根士丹利、雷曼、所羅門投資銀行、**金融公司等國 外 投資團與KTH聯合,共同購買了華融價值108億元的不良資產,被統稱為 “華融1”。在此中負責協調的王都,被外界稱為“不良資產處理**人” 。
    頗為諷刺的是,曾經讓各大銀行頭痛不已的“壞死賬”,卻沒有讓** 投 行大費周折。當時討債的負責人楊凱生感到百般無奈:“為什麼華融收就那 麼難,老外就這麼容易?” 自從**投行接手“華融1”之後,幾乎有一半的債務人主動找上門來 。
    “華融1”的債務人有超過2/3是國有企業,這些國企可稱得上老奸巨猾。
    在 他們看來,債在華融手中那是自家家務事,而現在一旦入了**投行的“討 債 黑名單”,將對以後的融資產生不利影響,因此他們紛紛主動還債,為自己 正名。
    在當時,對於不良資產的評估體繫幾乎是從零開始。據王都回憶,業界 現行資產評估表的原型是他和妻子在飛機上臨時隨手畫出來的。
    摩根士丹利等從華融接過的**批不良資產,涉及250多個公司和地 區,不僅估價難度大,而且**投行還一再壓價。2003年,據“大摩”內部 人士 透露,以8.125%超低折扣拿來的108億元不良資產,現金回收率達19%,其 中回收費用僅占回收金額的8.5%。國外投行幾乎是毫不費力伸手接了一張 巨大的餡餅。
    2002年年中,中國建設銀行(以下簡稱建行)將一批價值35億元的不良 資產打包出售,以摩根士丹利為首的國外投資團再次出手,報價7個億。
    2003年年底,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在審批的過程愕然發現,已處置的 不到1/5的資產已經回收資金3個億,同時,資產包中並非全為債務,還有 超 過50%的較優質的房地產。從建行手中接過價值35億元的不良資產包,是 典型的低價處置不良資產,立即遭到銀監會否決。
    眾多的不良資產被棄如敝屣,其中不乏把國有資產廉價拱手讓給國外資 本的案例。
    2004年信達資產管理公司(以下簡稱信達)把569億元的不良資產以1. 5%的折扣賣給北京銀建投資公司(以下簡稱銀建)。銀建是信達的**股 東,已在香港上市。接過信達資產後,銀建的股價頓時飛漲。半年之後,銀 建 又將這筆資產轉讓給花旗銀行,此舉又致使銀建的股票暴跌。由此可見,市 場對這筆所謂“不良資產”的認可度相當高。
    事後,專家分析認為,資產評估體繫的落後是導致低估價的主要原因。
    同時也不排除參與股價和拍賣的普華永道等**會計公司與**投行沆瀣 一氣,進行合謀。
    在不良資產處置的初期,**投行故弄玄虛,不斷強調處理不良資產需 要大筆資金,同時還承諾將追加投資,盤活不良資產。很顯然,這就是為了 把 **投資者堵在大門之外。事實上,除了超低的購買費之外,在回收債務的 過程中以及之後的投資,**投行幾乎沒有再掏出一分錢來,上演的**是 “空手套白狼”的把戲。
    其中,**投行還享受到了“超國民待遇”的稅收優惠政策。巨額投資 收 益被投行彙出境外,那些等待盤活的企業早已被拋在身後。
    同樣被拋棄的還有“媒人”——KTH公司,在賺取暴利之後,**投行 卻 拒付“媒人”服務費。2004年年初,KTH公司將過河拆橋的摩根士丹利等投 行告上法庭。
    與“大摩”等撕破嘴臉後,王都便專門撰文揭露**投行的丑陋,並呼 吁 完善中國不良資產市場的監管,讓*多的**投資參與其中。然而,截至 2004年年底,外資投行在中國境內共買不良資產價值60.16億美元,約為總 量的1/10。
    **金融巨頭在處理不良資產中的無良行徑被公開後,一場“不良資產 是否應該交付**投行處理”的大討論展開。有專家稱:“讓**投行參與 國 內不良資產的處置,除了經濟賬不劃算外,*大的隱患是可能因此危及中國 的金融安全。” 透視國外風投資本吞食中國“不良資產”的眾多案例,不難發現其中隱 秘 著的令人痛心的問題:為何大量的不良資產中常常包裹著重要的優質資產; 為何相關部門總是遇到問題即習慣性地全盤否定,並不假思索地把“山芋” 拱 手讓人;為何**企業的崇洋媚外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為何那些專業化人 纔會在為外資做嫁衣後落得被拋棄的下場…… 如果說“不良”資產被外資吞食是一場悲劇,那麼,其中有著形形色色 的人群在為一己私利放棄原則,違背良知,扮演著極不光彩的“默認”的 角色。
    馬丁·路德·金曾經說過:“在這個社會轉型期,*大的悲哀不是壞人 的 囂張,而是好人的過度沉默。” P115-119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