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從俗如流
該商品所屬分類:文學 -> 中國現當代隨筆
【市場價】
198-288
【優惠價】
124-180
【介質】 book
【ISBN】9787506377324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 出版社:作家
  • ISBN:9787506377324
  • 作者:朱壽桐|總主編:吳志良//葛笑政//張陵//李小慧
  • 頁數:288
  • 出版日期:2015-06-01
  • 印刷日期:2015-06-01
  • 包裝:平裝
  • 開本:32開
  • 版次:1
  • 印次:1
  • 字數:220千字
  • 澳門眾多的寫作人,就這樣從語言與生活的密切關聯裡,堅守著文學,堅持文學書寫,使文學的重要性在心靈深處保持不變,使澳門文學的亮麗風景得以形成,從而表現了澳門人的自尊和自愛,真是彌足珍貴。
    從“澳門文學叢書”看,澳門文學生態狀況優良,寫作群體年齡層次均衡,各種文學樣式齊頭並進,各種風格流派不囿於一,傳統性、開放性、本土性、雜糅性,將古今、中西、雅俗兼容並蓄,呈現出一種豐富多彩而又色彩各異的“雞尾酒”式的文學景像,這在中華民族文學畫卷中頗具代表性,是有特色、有生命力、可持續發展的文學。
    這套作家出版社版的文學叢書,體現著一種對澳門文學的尊重、珍視和愛護,必將極大地鼓舞和推動澳門文學的發展。就小城而言,這是她回歸祖國之後,文學收獲的**次較全面的總結和較集中的展示;從全國來看,這又是一個觀賞的櫥窗,內地寫作人和讀者可由此了解、認識澳門文學,澳門寫作人也可以在*廣遠的時空裡,聽取物議,汲取營養,提高自信力和創造力。朱壽桐編著的《從俗如流》是該叢書之一。
  • 朱壽桐編著的《從俗如流》繫“澳門文學叢書” 之一,收錄作者二十多年來創作的散文六十餘篇。這 些作品用細膩的筆觸,描繪母子、父子、師生、朋友 間的感情,真切、質樸,多思也多情,簡潔、平實的 文字背後蘊含著動人的情愫。
  • 《從俗如流》序
    從俗如流
    母親在何方
    鼕天的熱思
    沒有母親的春節
    母親的“鬼”邏輯
    豪華的書籍
    桂子山印像
    夏日的追念
    恬淡的恩師
    遙遠的“顯聲”
    葉落無聲
    能表哥雜憶
    傷悼絮語
    我寫《教授餐廳》
    我的世紀末
    唱錯歌詞
    梁啟超的智慧
    波士頓深巷裡的琵琶
    王蒙先生三五事
    清遠的古道
    號如其人
    老師的傳家寶
    苦丁齋的甜味
    母校雜憶
    黃海的餘音
    進入澳門
    遙念巴山月
    蘇州的聲色
    京華夢
    藍天的憂慮
    創造的迷誤
    比薩尋塔
    再走意大利
    在哈佛聽音樂
    哈佛好讀書
    黑色的風景
    美國的火車
    溫熱的白雪
    感恩的世界
    銀灰色的思想
    博多灣邊的聖殿
    無料
    博多灣的聯想
    *高學府的魅力
    韓國人的“母校情結”
    林美佛光
    夜話綠島小夜曲
    泰北的深秘
    尋訪蕭紅墓
    怎一個“弟”字了得
    城市與大學
    家在故鄉
    鄉音的感喟
    歌如往事
    遺落在田埂上的書
    給自己寫信
    兒子之道
    抵達的夢想
    家世何處
    南行雜記
    跋涉者語
    感恩的心
    我們曾經年輕
    大漠思寄
    雨夜的規矩
    詩與散文
    嬋娟如風
    自由之思
    掠美者感緒
    遠行的風景
    月華如銀
    感恩黑暗
    江南可故鄉
    後記:如流之俗
  •   從俗如流  很早就閱讀過魯迅的《孤獨者 》,對魏連殳的特立獨行深有印像。他常常做出令敘 述者“我”以及周圍的人們難以理解的舉動,顯得特 異而孤獨。正因為他時常行為獨異,又是“喫洋教” 的“新黨”,當他祖母去世的時候,“族長,近房, 他的祖母的母家的親丁,閑人”等就“逆料他關於一 切喪葬儀式,是一定要改變新花樣的”,於是認真“ 聚議”了一番,做出了“全部照舊”的決議,具體擬 定了“穿白”、“跪拜”、“做法事”這“三大條件 ”,然後一個個如臨大敵般地擺出種種架勢,等待著 魏連殳的到來。誰知魏連殳“很出於他們的意外”, 竟然“太異樣”地全盤接受,說:“都可以的。”一 邊便穿上了毛邊的白孝衣。記得在大學的課堂裡,關 於這“都可以的”,任課老師著實發揮了一通,說這 並不意味著魏連殳作為進步人士對於保守勢力的投降 或讓步,而是體現出了他的傲氣,即不屑於對他們濫 費口舌。當時心下頗為信服,認為這樣的解釋確實符 合人物的性格,因而也*符合人物的心理。  可經 歷過母親的喪事,我發現這樣的理解並不十分近切。
      盡管我脾氣也有些不好,可*不敢也不配像魏連 殳那樣特異而孤獨,何況*沒有“喫洋教”,做“新 黨”,拿魏連殳來自比,少不了攀附之嫌。但我確實 看不慣鄉下那種做喪事的排場和做派:靈堂布置得白 紅相間,紙錢紛飛,巫氣十足;喇叭吹得昏天黑地, 喪喜莫辨,俗氣透頂;喪戶出入者蓬首垢面,披麻戴 孝,*是鬼氣瘆人。我對人們經常發出的這樣的議論 深信不疑:人死之後所做的一切儀式全都是給人看的 ,無助於死者,*無助於喪家。母親生病且醫治無望 之後,我當然不止一次想到過她離去的那**,心裡 暗暗發誓,一旦到了那**,一定得與這些陳規陋習 拉開距離。於是,當父親擅自買回成匹的白布及母親 的壽衣衣料時,我著實狠瞪了他幾眼,要知道,那時 母親還能帶著哼哼唧唧的慘苦的笑容向前來探望她的 親友點頭打招呼。  母親在下午兩點整離去,我悲 痛之餘略感驚異。當天清晨,我攜著一路瞌睡不已的 兒子星夜兼程趕到老家,屋裡已經坐滿了等待為母親 送終的親戚。母親氣息奄奄,姑母悄悄地對我說母親 是在等日子、等時辰。我顧不得理會這樣的話,隻是 默默地坐到母親的病床上,摟著她隻剩下骨架的身體 ,一面輕輕地抹著她的胸口。抬眼瞥見牆上掛的日歷 ,發現是舊歷二月二十二日,那麼多的“二”集結在 一起,心裡莫名其妙地產生了一種不祥之感。誰知母 親竟然又恰好在整兩點離去,這樣的巧合怎能讓我不 生驚異?正驚異間,年邁的姑母臉上掛著淚珠手中拿 著白孝衣顫巍巍地來到我的身邊,我本想拒*,可一 想到她清晨所說的等日子、等時辰的話似乎與母親的 離去確實有一種潛隱的聯繫,便連一點不自在的意思 也表達不出,竟**自然地伸出胳膊,任憑姑母等人 將拉拉碴碴的毛邊孝衣纏到我的身上。接著的兩三天 ,我便穿著這件孝衣接待客人,安排喪事,給母親送 葬,連夜間稍事休息的時候也沒有脫過。那些天,我 已經適應了這種孝裝,因為它成了母親的亡故這件事 在我身上的標志,它*直接地顯示著我的不幸。再看 兄弟姊妹人等,一律類似的白衣白帽,白袍白裙,進 進出出一派白孝,真正體現了“一堂孝思”的情景。
    這時我覺得,我那偉大而慈愛的母親理應享受這樣的 孝思,而且,作為不幸的喪母之人,我也實在不應該 有什麼心思去計較我是否可以穿什麼或者不可以穿什 麼。  有了這樣的想法,對靈堂的布置之類我也就 不再表達己見,任憑父親、殮家和臨時請來的和尚按 照習俗和佛家規矩在那兒擺弄。果然,不一會兒,母 親的遺體上覆蓋了白布和一綹一綹的麻絲,母親的手 裡還牽著一根紅線,一旁放著一個鑲有紅條紋的白布 包,裡面揣滿了紙錢;母親的臉被白布遮掩著,頭頂 處豎立著高高的紅紙牌位,兩旁花花綠綠的花圈之間 掛著許多紅綢被面;加上數根蠟燭爍爍搖曳,幾叢高 香裊裊生煙,每來弔客必燒紙錢……那怪異別扭的色 彩配置,那陰森可怖的氣氛烘染,其實就是在向我提 示,不,對我強調我母親的死亡。我很不舒服,但我 又不能不承認這樣的提示和強調還是出於一種**的 善意,於是我容忍了,嚴格地說是我接受了。我久久 地站立在母親身邊,淚眼婆娑地凝望著她僵硬的面龐 ,她隻顧靜靜地躺在那巫氣十足的五顏六色之中,讓 我在五內摧傷般的悲痛之餘感受到了一種無助的*望 :她是我生命的賜予者,我是她生命的延續者,茫茫 宇宙之內,浩瀚天地之間,我們的生命聯繫*為緊密 ,可面對這亙常永恆卻又突如其來的死亡,我們都一 樣地束手無策。在束手無策之際,我可憐的母親放棄 了,她勇敢地放棄了磨難她的生活,從容地躺在她所 摯愛的兒子面前,顯露出“不知說生,不知惡死”的 坦然與淡然;我也隻好放棄,無奈地放棄我的己見, 聽任眾人按照他們的習慣或理念料理我的母親。   然而,我不可能在心底裡放棄我的母親。當吹鼓手們 哇哩哇啦地在靈堂外吹打彈拉起來的時候,我先是一 怔,接著便找著招來吹鼓手的父親理論:為什麼不讓 母親靜靜地躺著?裡裡外外那麼熱熱鬧鬧的哪裡像一 個居喪之家?父親顯然不屑與我計較,隻是問:城裡 人開追悼會不也放音樂嗎?正說到這,吹鼓手吹起了 還算渾厚的哀樂,我也就無話可說了。其後,在我忙 裡忙外的間歇,發現他們並不總是吹奏哀樂,而是時 常通過擴音機播放一些音樂磁帶,有《孟姜女哭長城 》之類的小調,這倒也罷了,竟還放起小方卿的唱段 ,這頗有些令我不快,路過他們身邊時也就老實不客 氣地傳遞過這種不快的神情。他們果然覺察了我的不 快,於是停下了那個正要去堂前試姑母的淺薄小生小 方卿的唱,幾個人一齊翻找其他磁帶。離開不久,隻 聽得喇叭裡傳出了一個陌生得極沒道理的男聲哭腔: “我的親娘哎……”我一下子明白了,原來他們播放 起了假哭磁帶。豈有此理,假哭!在我母親的靈前怎 能容許這種惡俗的東西?我一時走不出去,但果斷地 叫人傳話,命他們立即停放這假哭的磁帶。話傳出去 了,假哭磁帶並沒停放,倒是湧來了包括姑母在內的 好幾個老人,說是放這磁帶原很應該,因為它的內容 是祈求神靈護送死者過難關的,類似於和尚念的《往 生咒》。我心裡自然不相信,但看著老人們哀切的面 容,聽著他們懇切的話語,又有些於心不忍,於是不 發一言,聽之任之,姑容喇叭假哭下去。  這時那 陌生得極沒道理的男聲哭腔還真的哭出了味道。“… …各路神官慈悲心,領著我的親娘走西方。過鬼門關 你看不見,我的親娘啊,接引佛為你照個亮。來到惡 狗莊你不要怕喲親娘啊,韋護佛陀替你趕豺狼。如若 你到了望鄉臺,我的親娘哎,西天路上你朝家望,孝 子賢孫哭滿堂。走過天河你不要慌,我的親娘啊,神 明接引你上天堂……”哭腔雖然單調難聽,倒也字正 腔圓,十分清楚,編詞雖然粗糙簡拙,倒也唱出了我 內心中的聯想和祈望,以至聽到這兒,我的眼眶裡早 已積滿了淚水,為我的親娘將要遭受的這麼多的磨難 ,*為了我終於無法知道她究竟會不會去遭這些個磨 難。是的,從此以後,關於我母親的一切我都無從知 曉,我**地失去了我的母親。我自然明白喇叭中假 哭的這些磨難都是迷信中的傳說和編曲者的杜撰,但 我又似乎覺得,如果母親真有所謂亡靈,她離開她的 兒子和親人之後所要經歷的一定是很痛苦的體驗,可 能真的有許多手續要辦。既然在心底裡真哭的人不能 幫助母親渡過難關,那就無妨由假哭的聲音去幫助她 。想到這裡,我幾乎**認同了這種假哭,認為正是 這些假哭的內容多少還能為我傳達一些有關我母親逝 去之後的信息,盡管它多屬無稽,但所渲染的陰森氣 氛與目下的充滿巫氣的布置卻**之協調,處在這樣 氛圍中似乎又容不得你**不相信。  料理完母親 的喪事,終於有了坐下來閑談的時間。閑談的內容大 多是母親的往事,偶爾也牽涉到母親亡靈的走向,引 發起假哭錄音帶中的話題。我那初通佛事的姑母說, 到目前為止,我母親的軀體雖然已經火化,但她的亡 靈尚不知道自己的死亡,要等到“六七”和“七七” 的日子,纔回過神來,那時她老人家“隻身來到望鄉 臺,看到兒孫做大齋”,那情形對亡靈來說一定是五 內摧傷,“亡靈哭得是死去活來,拼命掙扎著想回家 來。各路神煞來勸阻,問亡靈,你的尸身在哪塊?” 聽到這些話,看看母親嶄新的骨灰盒,做兒子的怎不 肝腸寸斷?一邊揩拭著滿臉的眼淚,一邊表示不管多 忙,“六七”和“七七”之期一定回來為母親“做大 齋”,以免母親從望鄉臺經過時看不到她的兒子。明 知道望鄉臺是子虛烏有的,在此無奈之際便寧信其有 了,正像明知母親已逝卻願意當她仍舊活著一樣。抱 著這樣的心理,我還出乎家裡人的意料,很爽快地贊 同了“六七”請和尚做法事。  於是,母親“六虞 之期”的大齋做得有聲有色,單是和尚就請了九位, 吹打彈唱,念經述咒,整整鬧騰了一夜,至於剪衣服 糊紙箱,供三牲燒錢糧,那*不在話下。我始終表現 出積極配合的態度,叫叩頭便叩頭,讓燒紙就燒紙, 且到了“七七”,仍復顛沛回鄉,照舊請來和尚做超 度禮懺。據說以後有母親去世“百日”之期,再後來 是她的周年紀念、冥壽之辰,都得延請僧眾念經拜佛 ,我仍許諾屆時必至,從俗如儀。此諾做得如此爽快 如此投入,連自己也有些驚訝,可又一點也不覺得奇 怪,因為這些日子確實與母親和她的逝世有關,屆時 理應格外隆重地表達一個兒子對於亡母的深切懷念; 而何以表達呢?文人雅士每每以文致祭,且不說我纔 短筆澀做不出像樣的祭文,即使勉強敷衍成文,母親 則一字不識,如之奈何?至於搓土為香,失之簡陋倒 也罷了,糟糕的是身處都市,有土皆化作塵埃,要尋 得一塊潔淨敬奠慈母的亡靈,還真不容易。或竟空燃 起一瓣心香,遙祭母親的在天之靈,那似乎可以每日 都做的,不足以體現特殊紀念日的隆重。深切的悲悼 是需要表達的,而且這表達需要一定的儀式感,於是 叩頭燒紙,誦經念佛,便成了那些日子*好*合適的 紀念方式,相信也是我母親*能理解、*能適應的祭 奠方式。  這是我的內心體驗,相信也可以視為魯 迅筆下魏連殳行為的一種注解。他愛他的祖母,無以 表達自己的哀思,隻好說“都可以的”,順水推舟, 借助於鄉俗佛法以寄托內心的悲痛。是的,當巨大的 不幸降臨,自己的親人溘然離去,命運的嚴酷便以鐵 一般的事實昭示著生命的無常,個人的無助,這時再 牢靠的信念也可能面臨疑慮的侵擾,再無稽的迷信也 能夠承載一些悲痛,於是所能做的便隻有放棄自己, 從俗如流。P1-6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