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張永傑臨床經驗集
該商品所屬分類:圖書 -> 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市場價】
640-928
【優惠價】
400-580
【作者】 邱曉堂程亞偉 
【出版社】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ISBN】9787513239851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出版社: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ISBN:9787513239851
版次:1

商品編碼:12245887
品牌: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出版時間:2017-1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02
字數:288000
正文語種:中文

作者:邱曉堂,程亞偉

    
    
"

內容簡介

張永傑,主任醫師,教授,醫學碩士,碩士研究生導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海南省有突出貢獻專家,全國名中醫工作室指導老師,全國第四、第五批名老中醫學術繼承指導老師,有豐富臨床經驗及扎實的中醫理論,擅長治療糖尿病及其並發癥,心血管疾病、風濕免疫病及疑難雜癥。
1956年12月出生,漢族,山東海陽籍人。主任中醫師(二級正高),教授,全國名中醫,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海南省有突出貢獻專家,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廣州中醫藥大學碩士研究生導師,中華中醫藥學會常務理事,海南省中醫藥學會常務副會長,海南省委、省政府直接聯繫重點專家。曾任青海省中醫藥研究所所長、海南省藥物研究所副所長(主持全面工作)等職;自1999年至今任海南省中醫院副院長、黨委書記。1995年和1996年先後榮獲“中國首屆百名傑出青年中醫”和“全國中青年醫學科技之星”榮譽稱號,2007年被評選為海南省具社會價值十大傑出醫療衛生專業技術人纔,2010年榮獲“中國醫師獎”,2017年榮獲“全國名中醫”稱號。
張永傑教授於1982年畢業於山東中醫藥大學,1985年攻讀內科心血管專業研究生,獲醫學碩士學位,從事中醫藥臨床與科研工作近四十年,擅長運用中西醫結合辨證與辨病方法治療內科多種疑難病證,尤其對冠心病、心律失常、病毒性心肌炎、高血壓病、糖尿病及其並發癥、急慢性支氣管炎、風濕性疾病、痛風,以及神經內分泌失調、亞健康綜合征等多種疑難雜證的治療與調理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療效顯著,每逢專家門診慕名就醫者眾多,門診量在全省專家門診中名列前茅,且每次門診時間均長達六七個小時之多,多年來以其良好的醫德和精湛的醫技受到省內外廣大患者信賴和贊譽,獲得了很高的社會口碑。
張永傑教授在臨床、科研、教學、藥物研究等多個領域取得突出業績,近年來主持完成省部級科研立項課題5項,獲衛生部及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技進步獎各1項,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4項,主持完成中藥新藥及保健食品研發項目20餘項。以第1作者或獨著在國家核心期刊及統計源期刊發表學術論文65篇,曾6次獲全國中醫藥期刊論文一、二等獎。出版專著3部。多次在全國性學術會議做大會發言或專題講座。多次擔任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和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科技項目、三甲醫院等級評審及中藥新藥評審專家,國家藥物臨床研究機構資格認定檢查員等,是海南省科技進步獎、海南省科技成果轉化獎、海南省重大高新技術項目、海南省中藥現代化專項研究項目、海南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評審專家,並多次擔任專家組組長,中國首屆、第二屆“國醫大師”評審委員會委員。因工作業績及學術成就突出,近年來先後在《健康報》《中國醫師報》《中國中醫藥報》《海南日報》《海口晚報》《海南特區報》及人民網等多家新聞媒體作專訪或專版專題報道。其學術專業水平為全省同行業公認和肯定,是海南省中醫藥及衛生科技領域中具有很高聲望和影響力的學科帶頭人。
《張永傑臨床經驗集》繫統整理了張永傑教授的學術思想及臨床經驗,對張師治療治療糖尿病及其並發癥,心血管疾病、風濕免疫病的學術思想進行繫統總結,並收集張師30多年來治療的疑難雜癥給予實錄,且每個醫案後均有按語,介紹老師辨證思維過程,用藥經驗及體悟。

目錄

第一章 醫家傳略
懸壺濟世一切為了患者
醫藥兼通臨床與科研並茂
誨人不倦甘當人梯傾心傳承

第二章 學術思想
2型糖尿病
糖尿病腎病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
糖尿病胃輕癱
糖尿病神經源性膀胱
冠心病
高血壓病
無癥狀性高血壓
急慢性心力衰竭
心律失常
心肌病
肺源性心髒病
病毒性心肌炎
心髒神經官能癥
甲減性心髒病
痛風性關節炎
繫統性紅斑狼瘡

第三章 臨證治驗
糖尿病及並發癥
2型糖尿病
糖尿病腎病
2型糖尿病並發失眠
糖尿病並發急性病毒性黃疸性肝炎
糖尿病並發尿道感染
糖尿病並發汗證
糖尿病並發神經源性膀胱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
循環繫統疾病
冠心病、心絞痛
心律失常
心肌病
高血壓病
呼吸繫統疾病
上呼吸道感染
支氣管擴張
支氣管炎
頑固性咳嗽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發作
內分泌繫統疾病
甲狀腺結節
亞急性甲狀腺炎
消化繫統疾病
慢性結腸炎
慢性淺表性胃炎
反流性食管炎
習慣性便秘
風濕性疾病
痛風性關節炎
類風濕性關節炎
繫統性紅斑狼瘡
神經繫統疾病
植物神經功能失調
神經性頭痛
血管神經性頭痛
婦科疾病
更年期綜合征
閉經
五官科疾病
神經性耳聾
牙根炎
復發性口腔潰瘍
舌炎
面神經炎
口苦癥
口干癥
其他疾病
痤瘡
脫發
膈肌痙攣
特發性水腫
血栓性靜脈炎

第四章 醫論醫話
桂枝湯方解淺析
溫膽湯方義分析與臨床應用
淺論小柴胡湯
仙鶴草的應用體會
逍遙散加味治療頑固性失眠體會
痺病臨床治療
頑固性咳嗽的治療心得
糖尿病血瘀證機理及活血化瘀法應用探討
中西醫結合治療急性冠脈綜合征介入術後再狹窄思考
“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之我見
淺論“開鬼門,潔淨府,去宛陳莖”
從五髒論治慢性心力衰竭
中醫臨床必讀醫書30部
中外醫德觀及其啟示
循證醫學在中醫藥臨床研究中的應用
如何整理名家醫案
睡眠養生談

大事記
查看全部↓

精彩書摘

《張永傑臨床經驗集》:
一、概述
糖尿病胃輕癱,是以嚴重的胃排空延遲為特征的疾病,是糖尿病常見慢性並發癥之一。本病起病大多隱匿,呈漸進性。有研究資料顯示,有高達50%~76%的糖尿病患者發生胃腸動力障礙,臨床以消化不良癥狀為特點,如厭食、早飽、餐後上腹飽脹、痞悶、疼痛、噯氣、惡心、嘔吐等。嚴重者可出現劇烈嘔吐、腹瀉,日久形體消瘦,抵抗力下降,並使降糖藥應用受到干擾。血糖不易控制,易發生低血糖反應或酮癥,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質量。中醫學雖無糖尿病胃輕癱這一病名,但古代文獻中卻有糖尿病並發胃輕癱的記載。明·張景嶽在其《景嶽全書·雜證·三消》中提到“不能食而渴”,可見古人已認識到“消渴”可以引發一些胃腸疾病。張永傑教授結合前人的認識,並結合西醫學對本病的研究,認為本病厭食、惡心、嘔吐、早飽、腹脹等可歸屬於中醫“痞滿”“嘔吐”“反胃”等範疇。
二、病因病機
1.脾虛為病變之本
糖尿病胃輕癱,是指在糖尿病的基礎上,出現早飽、餐後上腹飽脹、惡心、發作性干嘔或嘔吐、大便異常等臨床癥狀的病證。糖尿病性胃輕癱的病變部位主要在胃,波及脾、肝。其病因雖多,但脾氣虧虛、運化失司乃發病之本。糖尿病相當於古代的消渴病,盡管消渴病的基本病機為氣陰兩虛,燥熱內生,但從糖尿病發展至胃輕癱一般需經過10年左右,且發展至胃輕癱時,患者“三多一少”的癥狀不典型。究其原因,首先在糖尿病階段,因飲食不節,過食肥甘醇酒厚味,導致脾胃受損。盡管患者經過糖尿病宣教、飲食控制、加強鍛煉及藥物等綜合治療,但此病隻能控制,不能根治。隨著病情的延長,科學、合理、積極地治療,隻能延緩卻不能逆轉病情發展,故脾胃功能將隨著病程而持續損害,隻是在某階段減輕,某階段加重,但總的趨勢是逐漸加重,特別是一些微觀的病理改變。一部分患者,特別是經過積極、合理治療但血糖控制不理想且自控能力差者,對糖尿病慢性並發癥認識不足,認為過分控制飲食降低了自己的生活質量,或失去信心,或不遵醫囑,飲食上我行我素,生活上順其自然,而致體內長期高血糖狀態而產生“高血糖毒性”。另外,生活水平提高、衣食住行改善、運動減少成為肥胖及糖尿病發病率逐年增高的直接原因。西醫學提出,胰島素抵抗及胰島素分泌缺陷是2型糖尿病的發病基礎,而肥胖是胰島素抵抗的臨床特征之一。中醫學將肥胖責之於脾虛,屬脂膏聚積體內,痰濕為患。治療2型糖尿病一般首選口服藥物,任何種類的口服降糖藥,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胃腸道副作用,即使是副作用較輕的中成藥也是如此。此為藥源性致病因素,常為醫者忽視。綜合以上因素,糖尿病胃輕癱的病機之本為脾虛。正如《心法附錄》所雲:“處心下,位中央,腹滿痞塞,皆土病。”《赤水玄珠》雲:“消渴……飲食減半,神色大瘁……不能食者必傳中滿鼓脹。”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生理上脾主運化升清,胃主受納通降;脾胃是中焦氣機升降的樞紐。當各種致病因素導致脾胃功能受損,脾氣虛弱,運化失常,則會影響胃氣的正常升降,即所謂脾不升而胃不降,中焦氣機郁滯而成痞。正如《諸病源流犀燭》所雲:“痞滿,脾病也。本由脾氣虛及氣郁不能行,心下痞塞滿,故有中氣不足,不能運化而成者。”
……
查看全部↓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