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革命路上
該商品所屬分類:圖書 -> 中國現當代文學理論
【市場價】
540-784
【優惠價】
338-490
【作者】 楊露著 
【出版社】中央編譯出版社 
【ISBN】9787511727947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出版社:中央編譯出版社
ISBN:9787511727947
商品編碼:10100164985

品牌:文軒
出版時間:2015-10-01
代碼:78

作者:楊露著

    
    



作  者:楊露 著 著
/
定  價:78
/
出 版 社:中央編譯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5年10月01日
/
頁  數:346
/
裝  幀:平裝
/
ISBN:9787511727947
/
目錄
●緒論
(一)問題與材料
(二)基本概念與研究命題
(三)方法論的更新
(四)結構與分章
第一部分 西方現代性的自反:從《在路上》到《等待戈多》的“不安的自由”
一《在路上》:奔跑的普魯斯特
(一)文獻回顧
(二)自發性寫作
(三)自反性的個體
二《麥田裡的守望者》:彷徨的反英雄
(一)文獻回顧
(二)“少年史卡茲”風格
(三)反英雄的個性危機
三《等待戈多》:一出悲喜劇背後的現代性
(一)文獻回顧
(二)“怎麼說?”
(三)等待什麼?
第一部分小結
第二部分 翻譯現代性:跨境的翻譯
四翻譯的政治:翻譯的體制化
(一)文獻回顧
(二)1949―1979:意識形態的體制化
(三)1949―1979:詩學理念的體制化
(四)1949―1979:贊助人的體制化
(五)1949―1979:體制化文藝批評的“強勢誤讀”
(六)結語:毛澤東時代的翻譯體制化
五1949―1979:譯者的特殊性
(一)黃雨石
(二)“譯成之文適如其所譯”:黃雨石的實踐翻譯觀
(三)施咸榮
(四)“通俗文學”的沉浮:施咸榮的翻譯為讀者的翻譯觀
(五)結語:譯者的主體間性
六翻譯體制化的烙印:《在路上》的第一個中譯本
(一)石榮本《在路上》的語詞選擇
(二)石榮本《在路上》的情節刪減
(三)翻譯《在路上》的自反性的個體
(四)翻譯《在路上》的自發性寫作風格
(五)結語:翻譯中的自我審查
七譯者的特殊翻譯策略:《麥田裡的守望者》的第一個中譯本
(一)翻譯《麥田裡的守望者》的語詞選擇
(二)翻譯《麥田裡的守望者》的情節刪減
(三)捕手還是守望者·翻譯《麥田裡的守望者》的人物
(四)少年史卡茲:翻譯《麥田裡的守望者》的風格
(五)結語:特殊的翻譯策略
八現代性困境敘說的本土化:《等待戈多》的第一個中譯本
(一)鏡中的讀者
(二)翻譯英文本還是法文本?
(三)翻譯悲喜劇之“喜”
(四)翻譯悲喜劇之“悲”
(五)結語:全球化的文本與在地的翻譯
第二部分小結
第三部分 反思與自反:閱讀中的反叛一代
九地下閱讀運動:主體的壓抑與“自我投射”的閱讀
(一)文獻回顧
(二)個人私密空間的壓縮
(三)地下閱讀運動
(四)地下閱讀運動中的《在路上》、《麥田裡的守望者》和《等待戈多》
十“告別革命”的書寫:從翻譯語體到個人化的寫作試驗
(一)文獻回顧
(二)翻譯語體:以藝術試驗“對抗話語”
(三)個人化寫作:新的寫作試驗
第三部分小結
結論:互動――告別革命的全球化時代
(一)禁書:打開一扇窗
(二)革命的遺產
(三)像一個悖論:全球化時代的“主體性”焦慮
附錄:1949―1979年作為內部書出版的外國文學作品列表
內容簡介/
楊露所著的《革命路上(翻譯現代性閱讀運動與主體性重建1949-1979)》以《在路上》《麥田裡的守望者》《等待戈多》為案例,研究1949―1979年內部書中的文學部分的譯介,試圖展現翻譯如何在語碼轉換的過程中生成“在地性”(localization)的連接,以及譯作在1970年代的閱讀運動和新時期的現代性討論中扮演的角色。
作者提出,“自我投射”(self―projection)的閱讀運動使青年一代通過“強的誤讀”(strong misteading)思考中國當代文學,思考中國的道路和前途。這些譯著不僅在中國書寫了另一種命運的文本,也推動了文學的,甚至整個社會的主體性重生。
作者簡介/
楊露 著 著
楊露,復旦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生,新加坡國立大學、斯坦福大學碩士,香港大學博士。現為新加坡義安理工學院中文繫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現當代文學、翻譯理論與實踐、現代派文學與戲劇等。
摘要/
緒  論    1970年代不僅孕育著中國政治上的轉折,也隱示著文化上的重大變遷。正是一批在五六十年代翻譯的書,經過歷次政治運動在1970年代逐漸散落民間,對人們的思想造成了巨大的衝擊。翻譯和閱讀西方現代派作品極大地影響了中國當代文學的面貌以及當今中國對主體性的理解,但是研究這一現像的學術性論著較少,能夠論及二者間的有機聯繫及互動的就更少。本書旨在全面地解讀1949—1979年中國翻譯、閱讀西方現代派文學的現像,並將重點放在譯者和讀者的能動性,以及他們共同建構的主體性話語的多樣敘說。劉禾認為,這種“實際的目的或者需要”實際上維繫著一整套的方法論,因此顯得尤為重要。翻譯、出版這些顯然與當時意識形態對立的文本?體制內的譯者通過翻譯這些文本在思想目前留下了怎樣的印記?這些譯本又是如何進入閱讀的儀式,在下鄉知青中引起強烈的反響?這些問等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同作者商品】
楊露著
  本網站暫時沒有該作者的其它商品。
有該作者的商品通知您嗎?
請選擇作者:
楊露著
您的Email地址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